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脾切除后多数病人可出现血小板(PLT)-过性增多,多在1000×10^9/L以内,仅少数病人为1000×10^9/L-4000×10^9/L。因为脾切除术后PLT升高会引起血栓形成,故〉1000×10^9/L即有很大危险,应及时给予有效治疗。2006年8月15日我院收治1例门静脉高压、巨脾病人,行脾切除加门奇静脉断流术后血小板增多至4123×10^9/L,[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处理措施。方法选外伤致真性脾破裂15例;肝硬化、巨脾7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脾肿瘤1例。脾切除术前查血小板,术后每2日连续查血小板,然后根据情况定期复查。术后血小板上升至400×10^9/L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单独或联合应用。结果发现所有病例术后均有异常的血小板计数升高,大多数在药物处理后30天左右降至500×10^9/L以下。仅1例因血管栓塞并发症死亡。结论血小板计数应作为脾切除术后常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林秀萍 《临床误诊误治》2005,18(11):831-831
1病例资料 男,20岁。因鼻出血3天,排柏油样便、呕血1天入院。9个月前因呕血、排柏油样便5小时第1次人院。查体:体温37℃,脉搏110/min,血压90/60mmHg。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肝掌及蜘蛛痣。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110/min,律齐。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未触及,无叩痛,脾肋下3cm,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水肿。  相似文献   

4.
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静达 《临床医学》2003,23(2):30-31
目的 :探讨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10 2例脾切除患者分为外伤组 (术前血小板正常 )和脾亢组(术前低血小板血症 ) ,对术后血小板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结果 :两组血小板动态变化基本相同。结论 :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有规律性动态变化 ,可指导临床抗凝用药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PLT)飙升是脾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虽然各种针对PLT增高的措施(如血小板单采术、口服羟基脲、阿司匹林等)在临床中证明是有效的,但若得不到有效的护理,其治疗效果大大降低,甚至会引出更多的并发症。我们采用治疗性血小板单采术联合药物治疗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异常增多2例,效果满意,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6.
姜国俊  金延方 《新医学》2007,38(11):733-735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症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将60例脾切除术后随访60日以上的病例设为脾切除术组,并按术后血小板值分组:血小板增多组(血小板计数等于或超过400×109/L)和非血小板增多组(少于400×109/L).另选同期行胆囊切除术并随访时间超过60日的5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收集术后60日内血小板计数资料和血栓检出情况,并作比较.结果:术后血小板增多组5例(5/32)、非血小板增多组5例(5/28)、对照组1例(1/50)查出血栓,血小板增多组血栓发生率与非血小板增多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均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绝大部分血栓(9/10)发生在术后20日内.结论: 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症对血栓形成可能没有影响.术后20日是预防血栓形成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心脑康对脾切除术后大鼠血小板升高的抑制效果。方法选择90只大鼠制作Wistar大鼠脾切除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空白组3组,每组30例。治疗组术后予中药心脑康25 mg/kg,每日1剂;对照组术后予阿司匹林5.0 mg/kg,每日1次喂服;空白组术后予0.9%氯化钠注射液2 ml,每日1次喂服。术后10、30、90 d监测3组血白细胞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并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空白组外周血白细胞不同时间点均显著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血小板在10、30、90 d均显著降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PT、APTT、TT均较空白组延长,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药心脑康治疗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升高效果优于阿司匹林,可明显降低血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患者 ,男 ,4 3岁。因肝硬化巨脾而行脾切除术。术后 1周 ,自感左上腹不适 ,其他生命体征平稳。常规行腹部 B超检查 ,脾区可见 5 .3cm× 5 .0 cm× 4 .7cm的液性暗区 ,内可见分隔状光带 ;于脾区积液上方相应部位的胸腔内可见 1.0 cm× 1.0 cm× 1.2 cm大小的液性暗区 ;继续探查脾静脉 ,于胰头后方脾静脉内可见 2 .2 cm× 2 .3cm的较强光团 (图 1) ,胰体后方脾静脉增宽。B超诊断为脾静脉血栓形成。 1月后复查 ,脾区积液、胸腔积液消失 ,脾静脉内光团变形缩小 ,紧附着于血管前壁 ;脾静脉再通 ,胰体后方脾静脉内径缩小 (图 2 )。 GB:胆囊 ;SP…  相似文献   

9.
高钾血症是危急值报告制度中的一项,在检验科及临床医生中特别受重视.假性高钾血症是实验室检查血清钾高于正常上限,但是机体内钾的水平在正常范围内,用血浆测得钾水平是正常的,即血清钾高于血浆钾0.4 mmol/L 以上[1].假性高钾血症与高钾血症完全不同,临床治疗处理也不相同,因此,需要认真鉴别.笔者工作中遇 1 例由外伤脾切除后继发血小板增多致假性高钾血症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无原发病外伤性脾切除患者术后血小板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原发疾病创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处理措施。方法:无原发疾病创伤性脾破裂116例,脾切除术前查血小板,术后每2日连续查血小板,持续2~6周,术后血小板上升至450~500×109/L者,使用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物,单独或联合应用直至血小板降至400×109/L以下停药。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有异常的血小板计数升高,大多数在药物处理后2~6周降至400×109/L以下。无1例血栓形成或死亡。结论:无原发疾病外伤性脾切除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血小板升高,血小板计数和血凝四项应作为常规监测指标,及时正确的抗凝治疗可避免继发血小板增多而引起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处理措施。方法选外伤致真性脾破裂15例;肝硬化、巨脾共7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脾肿瘤1例,共24例脾切除患者。脾切除术前查血小板,术后每2天连续查血小板,然后根据情况定期复查。术后血小板上升至400×109/L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单独或联合应用。结果发现所有病例术后均有异常的血小板计数升高,大多数在药物处理后30d左右降至500×109/L以下。仅1例因血管栓塞并发症死亡。结论血小板计数应作为脾切除术后常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病例摘要田某,男性56岁。2011年4月以皮肤软组织肿瘤来院手术,术前常规检查时发现:血小板高达1603×109/L,次日复查为1301×109/L,血常规见表1。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脾区未探及脾脏影像,肝、胆、胰腺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对比外伤性脾破裂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方法将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的25例患者纳入外伤组,随机选取25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患者纳入肝硬化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术前肝硬化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外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起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均有明显上升,术后21d均有下降,但术后各时间段外伤组血小板计数均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外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升高至异常时间、达峰时间均明显短于肝硬化组,且异常持续时间长于肝硬化组,峰值高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外伤性脾破裂和肝炎肝硬化患者因肝功能等不同的差异而导致术后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有明显的不同,临床上应根据血小板计数情况采取相应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外伤性脾切除术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外伤性脾切除术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0例,对照组16例,患者均行营养、补液、水化、碱化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其中血小板(PLT)计数1000×109/L者另行血小板单采术,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传统中药银杏叶提取物制剂舒血宁注射液静滴。结果:治疗4周后,PLT计数、D-二聚体(D-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传统中药银杏叶提取物制剂舒血宁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对外伤性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异常增高者疗效显著,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脾功能亢进伴血小板增多症误治1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患者,女,17岁,因巨脾于2003年2月10日8:30入院.患者于入院前一月余无明显原因出现疲乏无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偶有腹部胀落感,进食后加重,无恶心、呕吐,无腹泻便秘;无黄染现象及全身发痒;无胸闷、心慌、气短,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变化规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2月40例肝豆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切除术后血小板的动态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血小板计数迅速上升和术前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第1d的血小板计数值和术前比较即有极显著意义(P〈0.001),以后继续上升至术后2周达峰点(405±120)×10^9/L,并超过正常范围,随后自行降至正常范围内,部分患者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可恢复。结论血小板计数应作为肝豆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切除术后常规监测指标之一,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有规律性的动态变化可指导临床抗凝用药。  相似文献   

18.
阮永军 《临床医学》2013,33(5):51-52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和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后血小板的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广东医学院附属廉江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4月分别需进行脾切除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45例和门静脉高压性脾肿大患者40例,观察两组术前、术后血小板的变化情况及意义。结果门静脉高压组术后血小板(100~300)×109/L者10例,(300~600)×109/L者14例,(600~900)×109/L者11例,>900×109/L者5例;外伤性脾破裂组术后血小板(100~300)×109/L者1例,(300~600)×109/L者6例,(600~900)×109/L者21例,>900×109/L者17例;两组血小板各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升高比较明显,应采取积极的抗凝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
由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血液病行脾切除最常见的指证,腹腔镜脾脏切除术(LS)是较传统的开腹手术,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疼痛轻,并发症少,死亡率低,因此适用于患血液疾病需行脾切除者.血小板作为治疗ITP疗效的主要指标,本研究就ITP行LS后血小板变化的趋势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