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更全面地认识头部经穴的治疗作用和规律;使之在临床中得到更广泛地运用及其作用机理得到更深入地研究,笔者将近年来头部经穴的临床运用与现代研究文献总结归纳如下。临床运用神经、精神科疾病脑血管病偏瘫:刺灸头部经穴治本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高氏取百会、通天、络却等穴治本病50例,总有效率为90%;高氏针上星、百会、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穴治偏瘫100例,总有效率为90%。乙脑后遗症:杨氏针前顶、后顶及左右络却透百会穴为主治愈本病4例。内耳眩晕病:许氏用艾绒压灸百会穴治本病  相似文献   

2.
浅论百会     
1 百会的定位白会属督脉,《针灸甲乙经》对其部位有明确的记载,即“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后世医家对之并无太大异议,在现行统编教材中亦以此为据,取之“正坐,在后发际中点上7寸处;或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但骨度分寸与简便  相似文献   

3.
<正>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岭上、天满、颠上等,其名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谓:"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百会属督脉,位于头部,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厥阴肝经又皆与督脉会于百会穴,为百脉百骸朝会之所。百会者,既言其经脉交会之最,又言其治病范围之广。故《资生经》谓:  相似文献   

4.
百会穴又称三阳五会、巅上等 ,是临床常用要穴 ,应用范围广 ,疗效显著 ,临床中可单独使用 ,也可配合他穴应用。百会穴的定位最早载于《针灸甲乙经》 ,“在前顶后 1.5寸 ,顶中央旋毛中 ,陷可容指”。《神应论》认为在“去前发际五寸、后发际七寸处” ,《十四经发挥》云其为“直两耳间 ,可容豆” ,以上定位法今天临床仍在应用。叶氏〔1〕研究表面定位方法虽不同 ,但准确性并无歧异。头为诸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认为百会为督脉、足太阳之会 ;《类经图翼》提出百会为督脉、足太阳、手足少阳和足厥阴之会。现代研究〔2〕表面百会穴浅表分布着丰…  相似文献   

5.
《甲乙经》载百会穴是“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即距前发际后5尺,后发际前7寸处.但现在流行的取穴法采用“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或“两耳尖直上联线与前后正中线之交点”。仅用此法取穴,常会偏离《甲乙经》的规定位置。关于颅骨的凹陷处一般与旋毛部位相一致。前人可能因有人的旋毛偏斜,此时取穴则不应拘于旋毛中央,于是补充说明此穴“直两耳尖”这是说本穴在两耳尖联线之中点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百会穴是临床常用的重要腧穴 ,但目前在该穴取法上存在着混乱现象 ,不少医者的取法实际上是错误的 ,严重影响针灸的疗效 ,应引起重视 ,予以纠正。《甲乙经》载明百会穴是“在前顶后一寸五分 ,顶中央旋毛中 ,陷可客指”,这里既说明了该穴的骨度分寸位置 ,又指明了该穴的自然标志 ,十分明确。按《甲乙经》之骨度分寸 ,前后发际之间为十二寸 ,百会穴是在距前发际后五寸 ,后发际前七寸处。如旋毛居中者则此处恰当旋毛中央 ,该处之颅骨凹陷在头部最为突出 ,亦与“陷可客指”的记载相符。但现流行的取穴法都采用“两耳尖直上 ,头顶正中”或“两耳…  相似文献   

7.
膻中穴的古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膻中”一词,最早见于《灵枢·经脉》。别称有“元儿”《甲乙经》、“胸堂”《千金方》、“元见”《大成》、“上气海”《图翼》。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头之间陷者是《难经》)。仰卧或正坐,在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即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取之(玉堂下一寸六分,横量两乳间陷中,仰而取之《针灸大成》)。刺灸方法:平刺0.3~0.5寸;可灸。《甲乙经》:“咳逆上气,唾喘,短气不得息、口不能言。”《圣惠方》:“胸膈满闷”,“气噎”。《针灸大成》:“主哮喘肺痈,咳嗽,瘿气。”“主上气短气,咳逆,…  相似文献   

8.
百会穴属督脉,为临床常用穴位之一。百会穴的位置,古籍旱有记载。按晋代医家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百会穴距前发际为五寸。而头部之骨度分寸,则据《灵枢·骨度》篇曰:“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目前临床常用的百会穴定位方法是:患者正坐,头部呈自然水平位,取两耳尖之最高点与水平面垂直向上连线与头顶前后正中线之交点,为百会穴。但我们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发现这种定位方法与百会穴按折量法之实际位置偏差甚大,因此进行了本项测量研究。  相似文献   

9.
灸百会降血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灸具有降低动脉血压的治疗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但这些方法均需患者来院治疗,不象药物可以自己服用那样方便,从而给针灸治疗高血压病造成一定困难.为了解决此问题,笔者多年来探索一种使用艾条,采用雀啄灸法,对于只为治疗高血压病者,可以在家自灸,通过实践,初步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今小结于下。一般资料本组10例中,男性5人,女性5人。均在40岁以上。病程一年以内者1人,3~8年者3人,10~20年者6人。Ⅱ期病者1人,Ⅲ期病者9人。合并半身不遂7人,冠心病3人,脑动脉硬化1人.治疗方法1.百会穴定位:《甲乙经》“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针灸大成》“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  相似文献   

10.
百会穴透刺治疗急性腰扭伤35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腰扭伤多因用力不慎 ,引起腰部软组织损伤而致腰痛。俗称“闪腰、岔气”。本症治疗方法颇多 ,笔者用针刺百会透前顶、后顶穴治疗急性腰扭伤 ,疗效显著、操作方便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35例中男 2 3例 ,女 1 2例。年龄最小 1 7岁 ,最大 5 3岁。病程最短 4小时 ,最长 5天 ,以 1~ 2天居多。2 治疗方法皮肤用碘酒、酒精消毒。术者左右手各持 3寸毫针 1枚 ,(也可单手操作 )在百会穴处两针尖方向相对 ,针身与皮肤呈 30°角快速捻转刺入 2 .5寸 ,此时患者有头沉重或胀痛感 ,快速捻针1~ 2min ,每分钟 1 0 0次左右 ,嘱患者活动腰部 ,这时患…  相似文献   

11.
严海光 《中国针灸》1997,17(4):231-231
四神聪配伍百会穴临床应用体会严海光(重庆市中医研究所针灸科,四川630013)百会穴为督脉之穴,位于头顶部两耳尖连线与头部正中线交点处;四神聪属经外穴,位于头顶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均有开窍、益脑、宁神之功,能治疗多种疾病,临床应用广泛。笔者在临...  相似文献   

12.
黄柱 《家庭中医药》2007,14(2):33-33
百会穴位处头部之巅顶,系手、足三阳和督脉、肝经之会穴。具有熄风醒脑、升阳固脱之功效。是健脑益智要穴,对头痛、眩晕诸症治疗效果甚为显著。另外,在日常保健中,每天指压此穴,有利于健脑防衰。百会穴在头部。取穴时,正坐位,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1.灸百  相似文献   

13.
1 临床资料 本组18例,其中男7例,女11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25岁,病程2d-6年。2 治疗方法 主穴:百会透后顶、听宫。辨证配穴:肝阳上扰加太冲、侠溪,用泻法;痰浊上扰加内关、丰隆,用泻法;肝肾阴虚加太溪,用补法。 穴区皮肤常规消毒后,以28号毫针在百会穴处呈<30°角快速进针,刺达帽状腱膜下,然后透刺后顶穴,进针深度2寸左右,行大幅度捻转手法,使针感扩散至周围。再以2寸毫针直刺听宫穴,进针1.2-1.5寸,使针感扩散至耳内。针刺其他腧穴时,针尖均向上,使针感向上传导。留针30min,每隔5min行针1次,每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 2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加阴三针治疗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先用醒脑开窍法针刺,用1.5寸毫针,于人中,内关(双)三阴交(双)各刺一针。醒脑开窍后,用1.5寸毫针,取头皮针百会五针,即百会穴一针,百会穴左旁开5分1针,再左旁开5分1针,百会右旁开5分1针,再右旁开5分1针。沿头皮向后刺。针毕,再针阴三针,(阴三针共分3穴。穴1:阴茎正面根部上0.5厘米;穴2:阴茎背面根部右侧0.5厘米;穴3:阴茎背面根部左侧0.5厘米。三穴成等腰三角形。如为女孩,穴1可选耻骨联合正中线上1厘米,穴2、穴3分别为穴1之左右旁开2厘米)。辅以针刺阴陵泉(双)足三里(双),合谷(双)。结果:主要采取门诊随访和个别家访。在63例中,痊愈40例,占63.5%,显效18例,占28.6%,好转3例,占4.8%,无效1例,占3.1%,总有效率96.9%。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加阴三针治疗小儿遗尿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定位: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百会穴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者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出 处原 文《千金要方·卷十·第六》疟……觉小异 ,即灸百会七壮 ,若后更发 ,又七壮 ,极难愈者不过三灸。《千金要方·卷十四·第五》仓公法 ,狂痫不识人 ,癫病眩乱 ,灸百会九壮。《敦煌医书·新集备急灸经》患头眩 ,暗风 ,兼生头痛 ,白屑 ,头心上 ,灸百会穴二七壮。《太平圣惠·卷一百》小儿脱肛泻血 ,每厕脏腑撮痛不可忍者 ,灸百会一穴三壮。《医心方·卷七·第九》《葛氏方》治卒大便脱肛方 :灸顶上回发中 ,百壮。《医心方·卷廿五·第五十》治小儿口噤 :《录验方》云……灸百会穴。《资生经·卷四·心气》予旧患心气 ,凡思虑过多 ,心…  相似文献   

17.
透穴针法治疗过敏性鼻炎89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刘芳 《中国针灸》2000,20(4):253
自 1 996年以来采用透穴针法治疗过敏性鼻炎 89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89例患者均系门诊病人 ,经本院耳鼻喉科确诊 ,其中男 3 7例 ,女 5 2例 ;年龄最小 7岁 ,最大 71岁 ;病程最短 3周 ,最长1 6年。1 2 诊断标准 症见阵发性喷嚏、鼻痒、鼻塞、鼻流清涕 ,嗅觉减退等 ;专科检查见鼻粘膜水肿、苍白或充血 ;实验室检查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IgE增高。2 治疗方法取穴 :百会、前顶、上星、神庭、印堂、山根、迎香。操作 :用 2寸毫针由百会向前透刺 1 .5寸至前顶 ,1寸毫针由上星向神庭透刺 0 5寸 ,1 …  相似文献   

18.
肺俞(Feishu UB_(13),足太阳膀胱经),《甲乙经》记载: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依据现代解剖定位取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督脉)旁开1.5寸处。该穴在临床上较为常用,可治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结核、胸膜炎、自汗、盗汗等病症。具体操作有两种刺法:(1)直刺,微斜向脊柱,深0.5~1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向肋间扩散;(2)横刺,向上或向下沿肌层透刺,可进针1~2寸.局部感应有酸胀感,灸3~5壮;温灸5~15分钟。该穴既属常用穴,但又是“危险穴”。据《甲乙经》:“肺俞不可伤,伤及令人身心颤掉。”《铜人》:“刺入三分,留七呼”。  相似文献   

19.
百会穴别名“三阳五会”,首出于《针灸甲乙经》。“会”意指经络之交会,但据《甲乙经》,百会仅为督脉、足太阳之会。因此,“三阳五会”名称的实际意义又鲜为人知。笔者试从经脉、经别、经筋的有关循行内容,综合分析,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20.
<正> "郤门"穴别名"四白"穴属手厥阴心包经(特定穴之郤穴).在《新针灸学》则属于上肢部前正中线(掌面正中线).考《铜人俞穴针灸图经》云:"手厥阴郤去腕五寸",此与《针灸甲乙经》以及后世的《针灸大成》甚同.又《医学入门》结合该穴之定义述其取穴曰:"在大陵后五寸".然根据我们的临床体会,是穴宜在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肌腱之间取之较合适.其下解剖内含正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