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时间对顺产妇的产后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360例经阴道分娩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第二产程时间分为3组,即:A组(1小时)、B组(1~2小时)和C组(2小时),比较各组之间产妇盆底肌力的差异。结果:3组产妇产后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值全部异常;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86.0%、90.3%和77.8%,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二产程时间的长短并不影响顺产初产妇的产后盆底肌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早期盆底肌肉肌电值、肌力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妊娠36~38周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门诊产检、于盆底治疗中心行产前产后盆底功能检测、并符合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329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不同将所有产妇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162例与阴道分娩组167例,其中阴道分娩组分为会阴侧切组84例与非侧切组83例。分别对产妇分娩前、产后6周、产后3个月、产后5个月的盆底肌肉肌电值、Ⅰ类肌肌力与Ⅱ类肌肌力进行测定。结果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产后6周及3、5个月比较,除产后6周两组肌电位活力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各组肌电值相比较,剖宫产组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中,会阴侧切组与非侧切组产后6周及3、5个月比较,两组间各项肌电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产后6周及3、5个月3次复查中,剖宫产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32.26%、35.48%、27.42%,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61.29%、54.84%、46.77%;阴道分娩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41.79%、52.24%、46.27%;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71.64%、70.15%、62.69%。会阴侧切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41.17%、52.94%、44.12%;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79.41%、76.47%、52.94%;非侧切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42.42%、51.52%、39.39%,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63.64%、63.64%、51.52%。无论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还是会阴侧切组与非侧切组,盆底Ⅰ类、Ⅱ类肌肌力下降发生率在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对早期肌电值的影响较阴道分娩小,对盆底肌力的影响与阴道分娩相比差异不大;会阴侧切无法减轻对产后盆底肌肉功能的影响;盆底肌肉肌电值与肌力在评价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时可能不具有同步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顺产和剖宫产者产后发现盆底肌力减退后,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产后42天复诊时经筛查发现存在重度盆底肌力减退的产妇101例,其中经阴道分娩51例,剖宫产50例.产后42天用PHENIX检测仪量化评估盆底肌力后,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10次,在产后3个月和6个月再次检测产妇盆底肌力情况.16例未治疗阴道分娩产妇作为对照组.结果: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重度盆底肌力减退患者Ⅰ类肌力和Ⅱ类肌力评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产后42天)均有显著增高(P<0.01).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比较,治疗前(产后42天)盆底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产后3个月两组Ⅰ、Ⅱ类肌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产后6个月经阴道分娩组的Ⅰ、Ⅱ类肌力评分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治疗后产后3月与产后6月的Ⅰ、Ⅱ类肌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重度盆底肌力减退疗效显著.对剖宫产产后发生重度盆底肌力减退者需要强化疗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0年5月收治产妇200例,治疗组100例与对照组100例,其中每组中分别有择期剖宫产及阴道分娩产妇各50例。治疗组进行盆底肌康复治疗,2组分别于产后6~7周及产后5~6个月应用多功能盆底生物反馈仪进行盆底肌力检测。结果:完成产后6个月随访者171例。经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后,阴道分娩产妇治疗组Ⅰ、Ⅱ类肌纤维肌电活动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择期剖宫产患者Ⅰ、Ⅱ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及ⅡB类肌纤维收缩个数较对照组提高(均P<0.05)。2种分娩方式产妇产后6个月的盆底肌力治疗组均比对照组增强,尤以阴道分娩组明显。结论: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于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均有助于盆底肌功能恢复,尤其适用于阴道分娩后的产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无创产钳助产在单胎足月孕妇分娩中的应用及对产程、会阴撕裂、盆底功能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北省唐山市妇幼保健院110例行无创低位产钳助产术的在单胎足月孕妇作为观察组,同时期108例行会阴侧切低位产钳助产术的单胎足月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出血量及第二产程时间,产妇会阴撕裂情况,新生儿结局(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产妇产后1个月盆底肌力。结果 观察组产妇出血量小于对照组(P <0.05),但两组第二产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会阴撕裂严重程度及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1个月盆底Ⅰ类肌力、Ⅱ类肌力均大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无创产钳助产可减轻会阴撕裂及盆底功能损伤,且不会增加对新生儿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中实施自由体位娩胎是否会加重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对象为成功全产程实施自由体位分娩的产妇,根据第二产程胎头拨露或着冠时产妇选择的娩胎体位按是否应用重力作用分为直立位组(包括:坐位组、站位组、跪趴位组、蹲位组)和非直立位组(侧卧位组和截石位组),产后6~8周对成功实施自由体位娩胎的产妇进行盆底肌力、疲劳度和阴道压力的检测及诊断。结果:成功随访176例产妇,6组不同体位娩胎的阴道压力、Ⅰ类肌疲劳度、Ⅰ类肌肌力、Ⅱ类肌疲劳度、Ⅱ类肌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立位组产妇的盆底Ⅰ类肌肌力异常率高于非直立位(75.86%vs58.33%,P0.05),直立位组的阴道压力的异常率低于非直立位组(20.69%vs 35.00%,P0.05)。结论:未得到足够的证据证明不同体位娩出胎儿会增加阴道分娩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损害,但直立位的分娩产妇对盆底Ⅰ类肌的影响可能更大,尚需要今后的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Long Y  Bian XM  Zhu L  Teng LR  Li L  Lang JH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12):808-811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及产科相关因素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初产妇120例,其中阴道分娩72例(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48例(剖宫产组),于分娩后6至8周间进行尿失禁问卷调查、盆底肌电图测定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功能,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产妇分娩后SUI的发生率分别为21%(15/72)、10%(5/48).阴道分娩组盆底肌电图右侧活力值、功值分别为12.9±0.8和59±5,左右两侧平均功值为78±5;剖宫产组右侧活力值、功值分别为17.3±1.7和95±17,左右两侧平均功值109±15,两组各项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的年龄(P<0.01)、分娩前体重指数(P<0.01)、新生儿出生体重(P<0.01)及第二产程时间(P=0.003)是产后发生SUI的高危因素;年龄、分娩前后体重指数差、第一产程时间、会阴侧切口长度和角度对盆底肌电图的部分测量值有影响.结论 阴道分娩后SUI发生率与选择性剖宫产相似;产科相关因素可以影响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及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盆底表面肌电指导产后盆底康复对阴道分娩、产钳助产和剖宫产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分娩的产妇180例作为盆底表面肌电组,同时随机选取同一时期内返院复查的产妇85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产妇进行个性化产后健康指导。结果产后1个月,剖宫产组的盆底肌张力评分异常率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P0.05);产后2个月盆底表面肌电组的盆底肌张力评分异常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盆底表面肌电指导产后盆底康复能够提高产后产妇的肌纤维功能以及肌肉压力功能,且降低其膀胱颈的角度或旋转角度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应提倡产后行盆底康复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效果及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48例分娩产妇,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24例。对照组应用常规Kegel训练方式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后盆底康复效果及性功能。结果 试验组产妇盆底收缩压、静息压、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及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均比对照组高(P<0.05)。试验组产妇4级、5级盆底肌力占比分别为33.33%、25.00%,均较对照组的8.33%、4.17%高(P<0.05)。治疗后试验组性功能评分相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分娩产妇产后予以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可以促进产妇盆底康复,提高产妇性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常规会阴侧切对女性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2014年6~9月于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产后康复门诊进行产后6~8周复查者267例,其中侧切组102例,非侧切组165例。产后6~8周,对产妇的临床症状、盆底功能进行检查评估。结果:侧切组的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SUI)、会阴疼痛、Ⅰ类肌肌力、疲劳度损伤发生率及阴道动态压力异常率分别为13.7%、12.7%、76.5%、93.1%和79.4%,均明显高于非侧切组(6.1%、3.0%、64.8%、73.5%和6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后产妇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率为100%,侧切组与非侧切组的POP、Ⅱ类肌肌力及疲劳度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会阴侧切和自然分娩均对女性盆底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会阴侧切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损伤较重,不能对产妇近期盆底功能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女性盆底肌力通过电刺激治疗前后的变化,探索其变化的机制。方法:经阴道顺产妇女55例及剖宫产的妇女65例分别随机分为研究组(接受电刺激治疗者)及对照组(自行缩肛提肛运动康复训练),比较不同分娩方式电刺激治疗前后盆底肌力的改变。结果:①顺产研究组经过电刺激治疗后盆底肌力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1),顺产研究组治疗前后肌力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剖宫产研究组经过电刺激治疗后盆底肌力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5),剖宫产研究组治疗前后肌力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均有影响,盆底肌电刺激康复治疗对产后女性健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再生育对盆底肌的影响和产后盆底康复干预最佳时间。方法:通过对门诊产后42天常规健康检查的女性进行问卷调查、盆底功能检查,产后3月、6月、1年盆底肌力随诊,共入组产妇426例,其中初产妇325例为初产组,二次分娩的经产妇101例为再生育组,观察比较两组盆底肌力受损情况(≤Ⅱ级),分析再生育与初产之间差异。结果:1产后42天,再生育组盆底肌Ⅰ类肌力受损率低于初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类肌力受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产后3月、6月、1年两组盆底肌力受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再生育组盆底肌力受损率各相邻时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天与产后6月盆底肌力受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初产组盆底肌力受损率产后42天、3月、6月3个时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月和产后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产对盆底Ⅰ类肌纤维近期损伤比再生育大,再生育盆底肌的恢复过程相对初产妇缓慢。需重视产后6月内盆底肌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使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女性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300例产后42 d恶露已经干净的哺乳期妇女,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0例。研究组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对产妇的盆底肌肉的肌力和肌纤维受损类型进行检测和评估,并进行以生物反馈、电刺激为主的盆底康复治疗,观察并探讨其临床效果。对照组只使用仪器检测并逐一记录,自然恢复,不使用仪器治疗。结果:治疗前盆底肌力分级≤Ⅳ级的259例,占86.3%,治疗1个疗程之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阴道压力、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等级明显改善(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为主要治疗方法的盆底康复技术,结合家庭训练,可以有效提高产妇阴道内压力、增强盆底肌强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spective roles of the mode of delivery and strength of pelvic floor muscles in the sexual function of women. METHOD: Thirty-two women who were delivered vaginally and 21 women who underwent cesarean delivery at the Celal Bayar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Obstetrics Department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and 15 nulliparas were recruited as controls. Sexual function was assessed in all women by a validated questionnaire (the 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 Desire, arousal, lubrication, orgasm, satisfaction, and pain were measured separately, and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 was assessed by a perineometer. Sexual function was compared among the 3 group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 and sexual function was also investigated. RESULTS: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group vaginally delivered compared with the group delivered by cesarean section and the nulliparous group (P<0.05).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regarding sexual function (P>0.05), and there was also no correlation between sexual function and pelvic muscle strength. CONCLUSION: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 and mode of delivery did not affect sexual function in our study participants. The muscular component of female sexual function should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康复器锻炼)对产后早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2010年12月—2011年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产后42 d有不同程度的压力性尿失禁(SUI)或合并盆腔脏器脱垂(S+P)的产妇236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78例于产后42 d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阴道康复器锻炼,哑铃组78例于产后42 d进行阴道康复器(阴道哑铃)锻炼,对照组80例进行产后一般健康教育。3组均于产后3个月和6个月进行盆底肌力测定、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 (ICIQ-SF)调查和POP-Q分度。评价盆底功能障碍的恢复效果。结果:治疗组盆底肌力的恢复优于哑铃组,哑铃组盆底肌力的恢复优于对照组。产后3个月治疗组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疲劳度比对照组低,而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肌电压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和6个月时治疗组和哑铃组SUI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时3组S+P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后6个月时治疗组S+P的发生率低于哑铃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是提高盆底肌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能有效降低SUI和PO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盆底肌肉张力的影响及对盆底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7年1~3月收治的165例住院分娩产后6周的产妇进入研究,随机分成两组。锻炼组81例于产后6周进行1疗程盆底肌肉训练(包括生物反馈及电刺激)。对照组84例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两组均于产后3个月进行一般情况问卷及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调查,并进行盆底肌肉张力测定。产后12个月进行问卷调查及盆底肌肉张力测定和POP-Q分度,评价盆底肌肉训练的效果。结果锻炼组产后3个月、产后12个月盆底肌肉张力高于对照组。锻炼组及对照组产后3个月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2.5%(2/81)和11.9%(10/81),两组比较P<0.05;锻炼组及对照组产后12个月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3.7%(3/81)和11.9%(10/81),两组比较P<0.05。锻炼组及对照组产后12个月POP-QⅠ度脱垂发生率分别为33.3%(27/81)和48.8%(41/84),两组比较P<0.05。结论产后盆底肌肉训练能提高盆底肌肉张力,降低尿失禁发生率,改善阴道前壁脱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盆底肌肉训练对盆底肌肉张力的影响及对盆底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进行复查的产后40~70天的妇女。经测定盆底肌力小于Ⅲ级者,分为训练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训练组采用盆底肌肉训练(每周两次,10次为一疗程),产后对照组进行健康教育及产后操锻炼。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盆底肌力测定。结果训练组和对照组的治疗后盆底肌力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结论盆底肌肉训练能有效提高肌肉张力,产后42天后开始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In a prospective study,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 was investigated pre- and post partum in 87 women with uncomplicated pregnancies. Those vaginally delivered were 71 primiparas, while 16 underwent an elective cesarean section. The objective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delivery procedure on the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 with the aid of vaginal cones. In the group of women with vaginal delivery three subgroups were identified: episiotomy, spontaneous laceration and intact perineum.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 was weakest in the episiotomy subgroup, the difference in values between this subgroup and each of the other subgroups and the elective cesarean section group being significan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evident between the spontaneous lacerations and intact perineum subgroups.  相似文献   

19.
孕期及产后妇女发生尿失禁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孕产妇发生尿失禁的影响和阴道分娩后发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行产前检查并于分娩后6~8周复查的孕产妇788例.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剖宫产组212例、阴道顺产组534例、产钳助产组42例,将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孕产妇合计后统计尿失禁发生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各组孕产妇分娩方式及其与分娩有关的产科因素对产后SUI发生的影响.并使用盆底肌电图检测各组孕产妇盆底肌强度,了解产后SUI发生与盆底肌肉强度的关系.结果 (1)尿失禁发生率:孕期尿失禁总的发生率为15.4%(121/788),其中阴道顺产组为15.9%(85/534),产钳助产组为11.9%(5/42),剖宫产组为14.6%(31/212),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8周SUI总的发生率为17.1%(135/788),其中阴道顺产组为19.1%(102/534),产钳助产组为26.2%(11/42),剖宫产组为10.4%(22/212).阴道顺产组产后SUI发生率明显低于产钳助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剖宫产组产后SUI发生率明显低于阴道顺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不同产科因素对产后SUI的影响: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孕产妇共发生尿失禁113例,未发生尿失禁463例,将尿失禁发生与否两类孕产妇的一般情况和产科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了解其对产后SUI的影响.结果显示,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孕期发生尿失禁是产后SUI的主要影响因素.剖宫产术可使产后SUI发病率降低(P<0.01),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增加、孕期发生尿失禁可使产后SUI的发生风险加大.对阴道分娩组和产钳助产组孕产妇分析发现,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增加、产钳助产、孕期发生尿失禁与产后SUI发病率升高有关(P均<0.01);而与分娩镇痛、产程时间、会阴侧切、产后哺乳、产后出血量、分娩孕周、引产与否、孕前体质量等无明显相关(P均>0.05).(3)盆底肌电图检测结果:剖宫产组孕产妇盆底肌活力值为(19.7±9.9)μv,做功值为(84.5±37.2)μv,峰值为(25.5±12.5)μv,均高于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两组均值为:活力值(14.8±8.4)μv、做功值(78.8±28.2)μv、峰值(19.7±11.8)μv].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中尿失禁孕产妇盆底肌放松值[均值为(1.7±1.8)μv]较非尿失禁孕产妇[均值为(3.0±3.9)μv]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失禁孕产妇放松值与活力值(r/a)比值为0.2±0.2,非尿失禁孕产妇r/a比值为0.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孕产妇r/a比值为0.2±3.5,虽高于剖宫产组(0.2±0.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钳助产及阴道顺产产妇的产后SUI发生率高于剖宫产.孕期发生尿失禁、产钳助产、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增加是产后SUI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