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措施对产后纯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于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7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喂养指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根据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BSES)评价两组产妇产后3 d、产后2个月和产后6个月时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以及喂养情况。结果产后3 d时,两组BSE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个月和6个月时,研究组BS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纯母乳喂养率为76.47%,高于对照组的4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人工喂养率为9.41%,混合喂养率为14.12%,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5.88%,3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延续性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产妇产后的喂养信心,保证纯母乳喂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产妇不同的分娩方式与婴儿4个月内全母乳喂养率的关联性。方法:检索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2000~2012年间公开发表的关于产妇分娩方式与婴儿喂养方式间关联性的研究。选择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000 01),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值OR及其95%CI。结果:检索到265篇文献,最终纳入11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产妇经阴道分娩后与剖宫产术分娩后的全母乳喂养率合并效应值OR及其95%CI为:OR=2.15,95%CI:1.74~2.65,P<0.000 01。根据观察时间进行亚组分析,亚组产后7天内,产后的第14天,产后28天内,产后的第42天,产后4个月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结论:产妇不同的分娩方式与婴儿全母乳喂养率之间存在关联性,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产后4个月内的全母乳喂养率是经剖宫产术分娩产妇的2.15倍。产妇产后1周内所选择的喂养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婴儿4个月内的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低出生体重儿产后6个月内的母乳喂养状况,并测量其体重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分析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9月分娩的无严重并发症的低出生体重儿80例(为观察组)和足月产正常体重儿80例(对照组)进行电话随访和问卷调查,了解母乳喂养状况及各阶段体重变化。结果:观察组婴儿母乳喂养率低下,出生时仅为73.75%,而对照组为92.50%;产后1周时观察组为76.25%,对照组为9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后1个月、2个月、4个月和6个月时2组婴儿母乳喂养率无统计学差异。2组婴儿产后各阶段体重变化除产后6个月时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阶段均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婴儿体重低于对照组婴儿体重,P<0.05。结论: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率低下,故需对低出生体重儿产妇进行母乳喂养重要性方面的知识宣教,使其确切认识到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并提供母乳喂养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孙建英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3):4670-4671
目的:了解剖宫产术对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择剖宫产(剖宫产组)、阴道分娩(阴道分娩组)各92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产妇产后泌乳始动时间、产后1年内母乳喂养情况;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产妇产后血清催乳素含量。结果:在分娩后6~24h内的白天,剖宫产组产妇血清催乳素均值为7844nmol/L(95%CI:7054~9067nmol/L)、阴道分娩组为8992nmol/L(95%CI8130~10096n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产妇产后泌乳始动中位时间为产后12h,晚于阴道分娩组的产后4h(P<0.01)。剖宫产组产妇产后3天内乳量多者为30.43%,阴道分娩组乳量多者为45.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12个月时,剖宫产组母乳喂养率均低于阴道分娩组(P<0.05)。结论:与阴道分娩组比较,剖宫产术后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晚,血清催乳素含量低,产后1年内母乳喂养失败的风险高。对剖宫产产妇更应加强促进泌乳、催乳的措施,以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不同喂养方式对产后母婴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后不同的喂养方式对产妇产后康复及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的自然分娩的产妇339名,按喂养方式的不同分为母乳喂养组与混合喂养组,两组分别于产后6周、3个月使用肌肉关节功能仪监测两组产妇全身脂肪分布、下肢肌肉分布、全身脂肪百分比、下肢最大肌力、股骨颈抗骨折能力、膝关节损伤程度、膝关节活动范围。由指定的儿科医师产后6周、3个月测量两组婴儿的身高、体重等发育情况。结果:产后6周,两组除股骨颈抗骨折能力有显著性差异,其余监测指标均无明显差异;产后3个月,两组产妇全身脂肪分布、全身脂肪百分比、股骨颈抗骨折能力、下肢最大肌力有显著性差异(P<0.05),下肢肌肉分布、膝关节损伤程度、膝关节活动范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婴儿的体重也有明显差异。结论:母乳喂养能促进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6.
影响新生儿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洁  高健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1):3032-3033
目的:了解产妇产后母乳喂养的情况,探讨影响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正确指导产后母乳喂养,期望提高母乳喂养率。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480例产妇及新生儿,并对其进行了母乳喂养调查。结果:产妇中92.08%(442/480)接受过母乳喂养教育,母乳喂养率为80.21%;开奶时间早的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开奶时间晚者(P<0.01);未使用奶瓶喂养者的母乳喂养率高于使用奶瓶者(P<0.01);自然分娩者的母乳喂养率高于其它分娩方式(P<0.05);产妇不同心理状态的母乳喂养差异有显著性(P<0.01);产妇睡眠时间长者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睡眠时间短者(P<0.01)。结论:影响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有开奶时间、开奶前使用奶瓶、分娩方式、产妇心理状态、睡眠时间等;积极开展母乳喂养健康教育是保证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产后访视护理干预对提高母乳喂养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某院分娩后出院的2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字随机表达法分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指导,观察组产妇给予产后访视护理,对比两组的临床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后1个月、3个月和5个月的母乳喂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泌乳始动时间短于对照组,平均母乳喂养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妇实施产后访视护理干预,可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同时可提高产妇后续母乳喂养率,延长了母乳的喂养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住院分娩者母乳喂养干预措施,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方法:将2009年1月~2010年12月平顶山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收治的3 230例孕妇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1 960例孕妇,对照组1 270例孕妇。干预组孕产妇由乳腺科医生到产科对其查房并进行干预;所有产妇出院后1月、2月分别进行母乳喂养状况随访调查。结果:干预前干预组孕妇乳房总异常率为9.29%,对照组为7.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2,P=0.09);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母乳喂养有信心者分别为96.53%和7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3.28,P<0.01);产后2组乳房不适率分别为15.97%和3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0.72,P<0.01);干预组产妇泌乳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泌乳量大于对照组(P<0.01);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干预组为95.20%,对照组为86.54%,产后1个月分别为93.67%和80.47%,产后2个月分别为91.58%和70.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母乳喂养干预措施可行,能显著提高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妇女生育后喂养方式对体重变化的影响。方法对孕期和产后4~6个月的孕产妇进行纵向追踪调查,记录体重变化情况。根据产妇在4个月内喂养婴儿的方式分为基本纯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统计学方法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产后4个月内基本纯母乳喂养率为63.8%(287/450)。人工喂养组的体重显著高于基本纯母乳喂养组(F组间=25.679,P<0.01),并且孕产妇的体重在不同的喂养方式下不同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F交互=22.321,P<0.01),基本纯母乳喂养组不同时间体重变化较稳定,人工喂养组不同时间体重变化幅度较大,说明人工喂养组孕期增重较多。结论进行母乳喂养婴儿的产妇因为需要摄取较多能量,产后体重恢复较慢,停止母乳喂养后,尤其是长期的体重恢复情况与人工喂养者的比较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后6周纯母乳喂养对初产妇一般自我效能、育儿胜任感以及身心状况的影响,分析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自然分娩的初产妇102例为研究对象,于产后第2天、产后6周来院复诊时发放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育儿胜任感量表(C-PSOC)、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进行评估。按照产后6周内的喂养方式分为纯母乳喂养组(33例)与非纯母乳喂养组(69例),比较两组产妇产后6周内一般自我效能感、育儿胜任感、心理状况及机体康复情况。结果产后6周,纯母乳喂养组产妇GSES量表总评分、CPSOC量表总评分均明显高于非纯母乳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母乳喂养组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低于非纯母乳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母乳喂养组产妇产后急性乳腺炎、子宫复旧不良以及体质量控制不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纯母乳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6周内采取纯母乳喂养方式,能有效帮助初产妇提高自我效能感与育儿胜任感,并有利于初产妇产后身心康复,对初产妇产后角色顺利转换、积极面对育儿困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门诊的延续性指导对婴幼儿生长发育及产妇出院后母乳喂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1月龄内婴儿及其母亲24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婴儿只接受儿童保健门诊常规体检,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继续转入母乳喂养门诊,并由国际认证泌乳顾问(IBCLC)对产妇母乳喂养给予延续性的指导干预。对比两组产妇产后1、3、6和12个月母乳喂养情况及两组婴儿的健康状况。结果两组产妇产后1个月时纯母乳喂养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产后3、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和12个月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母乳喂养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婴儿3、6月龄时的身高、体重和BM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产妇产后3个月时的自我效能在技巧维度和内在思考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产后6个月时技巧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乳喂养门诊开展延续性指导可明显提高产妇出院后纯母乳喂养率,增强产妇自我效能,并延长母乳喂养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我院产科二病区的初产妇100例,将所选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案,实验组在对照组相关护理基础上加入延续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产妇对母乳喂养知识掌握情况、自我效能以及母乳喂养率。结果:两组患者出院前母乳知识得分(实验组73.64±11.73,对照组74.32±11.61)、自我效能得分(实验组95.52±25.99,对照组94.18±25.21)比较无较大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后42天母乳知识得分(实验组79.92±9.41,对照组79.22±7.42)、自我效能得分(实验组122.52±24.11,对照组118.65±23.36)比较无较差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后6个月母乳知识得分(实验组84.94±9.03、对照组83.26±8.39)比较均无较大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产妇产后6个月自我效能评分(130.16±23.99)显著高于对照组(120.28±22.9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纯母乳喂养率(70%)显著高于对照组(5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人工喂养率(20%)显著低于对照组(3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混合喂养率(观察组10%,对照组16%)比较无较差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延续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初产妇产后对母乳喂养知识的了解、自我效能以及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泌乳启动延迟产妇的产后6个月母乳喂养影响因素。方法以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重庆市大足区3家医院泌乳启动延迟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描述性分析泌乳启动延迟产妇的年龄、职业、产次、分娩方式、生产孕周、乳头扁平/凹陷、吸吮频率、泌乳延迟时间、产后焦虑、产后抑郁、产后疲乏等情况,通过微信、电话、线上问卷等方式跟踪随访产妇产后6个月母乳喂养状况,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泌乳启动延迟产妇产后6个月持续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结果1064名泌乳启动延迟产妇中以≥35岁、初产妇、剖宫产者明显居多,分别占62.12%、66.92%、56.02%。产后6个月内母乳喂养率20.58%(219/1064),不同年龄、产次、乳头扁平/凹陷、吸吮频率、泌乳延迟时间、产后焦虑、产后抑郁、产后疲乏、母乳喂养健康宣教情况的泌乳启动延迟产妇产后6个月母乳喂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0.394)、产次(OR=1.050)、乳头扁平/凹陷(OR=0.409)、吸吮频率(OR=3.904)、泌乳延迟时间(OR=0.386)、产后焦虑(OR=0.561)、产后抑郁(OR=0.692)、产后疲乏(OR=0.489)、母乳喂养健康宣教(OR=1.881)是泌乳启动延迟产妇产后6个月持续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结论重庆市大足区泌乳启动延迟产妇产后6个月母乳喂养率有待提高,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应识别高危人群并加强针对性干预,如通过母乳喂养指导、产后心理疏导及产后早期疲乏评估等提高泌乳启动延迟的产妇产后6个月母乳喂养率,促进母乳喂养持续性提高。  相似文献   

14.
洪静娟  向丽娟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1):3236-3237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健康初产妇135例按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阴道顺产组(A组)64例和选择性剖宫产组(B组)70例,分别记录产后42天、3个月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分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产后42天A组SUI患病率68.75%,B组为37.14%;产后3个月A组SUI患病率62.50%,B组为17.14%,两组不同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患者3个月时,Ⅰ度SUI患病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选择性剖宫产比阴道顺产的产妇SUI发生率低,且康复速度比阴道顺产的产妇快。  相似文献   

15.
赵玉霞  曾永鸿 《健康研究》2012,32(1):45-47,54
目的 了解妇女生育后喂养方式对体重变化的影响.方法 对孕期和产后4~6个月的孕产妇进行纵向追踪调查,记录体重变化情况.根据产妇在4个月内喂养婴儿的方式分为基本纯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比较各组体重变化情况.结果 产后4个月内基本纯母乳喂养率为63.8%.人工喂养组孕期增重和产后42d、产后4~6个月时体重减少值均显著高于基本纯母乳喂养组(P均<0.01);产后4~6个月时,基本纯母乳喂养组妇女的体重和体重滞留量均显著低于人工喂养组(P均<0.05).结论 妇女产后体重滞留与采用不同的喂养婴儿方式有关,进行母乳喂养婴儿的产妇产后体重恢复较慢,但是其孕期增重、产后体重和体重滞留量都较人工喂养者轻.因此,在加强产后纯母乳喂养宣传的同时,也要加强孕前保健知识的宣传.  相似文献   

16.
农村妇女产后采用不同喂养婴儿方式对其体重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农村妇女生育后喂养方式与体重滞留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调查天津市津南区409名农村产妇的孕产期情况,测量了孕前、产前及产后的体蕈和身高.产妇体重滞留值为调查时测量体重与孕前体重的差值.统计学方法 采用方差分析等.结果 (1)产后4个月内基本纯母乳喂养率为70.9%(290/409).(2)在产后4~6个月时基本纯母乳喂养组妇女的体重滞留平均为5.8 kg,比人工喂养组(平均7.0 kg)少,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1.45,P=0.236);而到产后7~9个月时基本纯母乳喂养组妇女的体重滞留平均为4.9 kg,显著高于人工喂养组的2.9 kg(F=3.17,P=0.043).(3)基本纯母乳喂养组产妇食物摄入量最多(901 g),其次是混合喂养组(877 g),人工喂养组最少(750 g).结论 妇女产后体重滞留与采用不同的喂养婴儿方式有关,进行母乳喂养婴儿的产妇因为需要摄取较多能量,产后体重恢复较慢,但是其孕期增重和产后体重都较人工喂养者轻.因此,在加强产后纯母乳喂养宣传的同时,也要加强孕前保健知识的宣传.  相似文献   

17.
妊娠期糖尿病产后随访及临床干预必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产后不同时期的糖代谢情况,了解GDM患者产后糖代谢紊乱发病率。方法:对100例GDM孕妇按产后饮食情况分成两组,分别为正常饮食组(64例)和糖尿病饮食组(36例),于产后6周、6个月、1年行OGTT及其他相关指标检查。结果:正常饮食组64例,产后6周、6个月、1年糖耐量异常发生率分别为40.6%、51.6%和53.1%,糖尿病饮食组产后6周、6个月、1年糖耐量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9.4%,22.2%和27.8%,两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饮食组高于糖尿病饮食组,GDM患者糖尿病家族史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结论:GDM孕妇产后糖代谢异常以糖耐量异常为主,产后继续饮食控制可有效减少患者产后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对性孕晚期乳房护理对乳房并发症与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于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分娩的产妇19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95例。对照组产后实施常规乳房护理,观察组则从产妇孕27周时实施针对性孕晚期乳房护理。比较两组产后乳房并发症与母乳喂养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乳房并发症发生率为1.05%,低于对照组的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产后纯母乳喂养率为70.53%,高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人工喂养与混合喂养分别为8.42%和21.05%,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0.00%和4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性孕晚期乳房护理可以有效降低乳房并发症,保障母乳喂养质量,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产前互动式培训与母乳喂养率及喂养技巧的关系。方法:将参加产前互动式培训的100名健康足月妊娠初产妇设为观察组,未参加产前互动式培训的100名同期健康初产妇设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均接受产后个性化哺乳知识教育,观察两组产妇产后新生儿喂养技巧掌握情况和母乳喂养成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产妇与对照组产妇对母乳喂养技巧正确掌握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与对照组母乳喂养率分别为95%和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互动式培训和住院个性化宣教能有效提高产妇母乳喂养技巧的掌握和母乳喂养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陈耿红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0):1466-1467
目的:观察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对产妇产后血清泌乳素(PRL)和泌乳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足月经阴道分娩产妇46例和同期剖宫产分娩产妇55例,比较两组产妇产后24和48 h的血清泌乳素(PRL)及泌乳量。结果:两组产妇产后24和48 h血清泌乳素(PRL)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后24和48 h乳汁充足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均优于剖宫产分娩组。结论:应积极宣传并倡导产妇采取经阴道的分娩方式,以提高母乳喂养率,保障母婴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