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孕产期不同宣教方法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率。方法选取在晋江市妇幼保健院孕期保健并住院分娩的产妇450例,随机分为3组,各组150人。产前用情绪测定表(HAD)筛查,对照组接受常规宣教,心理干预组针对筛查结果进行心理干预,母乳喂养组接受常规宣教和母乳喂养宣教。产后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测定各组抑郁发生率。结果产前3组孕妇可疑焦虑/抑郁发生率21.3%(20.0%~22.7%),焦虑/抑郁发生率5.1%(4.7%~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后3组产妇抑郁症发生率6.2%,心理干预组(2.0%)和母乳喂养组(4.0%)均低于对照组(12.7%),心理干预组与母乳喂养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干预和母乳喂养宣教能较好地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综合性干预治疗在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为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寻找可能.方法 随机抽取在本院产前门诊初诊并分娩的孕妇120例,分为2组,实验组接受综合性干预治疗,对照组不接受.两组产妇产前均进行医院焦虑及抑郁情绪自评量表调查,产后以艾迪产后抑郁量表(EPDS)跟踪调查至产后3个月,根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综合性干预治疗在预防产后抑郁症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孕期的孕校学习和产后的心理关怀值得肯定.结论 在孕期加强孕产知识的灌输,产后加强心理方面的指导,可以有效的减轻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观察干预措施对产后抑郁症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浙江永嘉人民医院行产前检查并在本院分娩的孕妇1100例,按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550例)和干预组(550例)。对两组孕妇于孕期行医院焦虑一抑郁情绪自评量表(HAD)测试,于产后3天至8周行艾迪产后抑郁量表(EPOS)测试。对干预组孕妇实施干预,对照组孕妇采取普通产科护理措施,观察两组产妇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变化情况。结果在98名焦虑一抑郁情绪者中,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41.8%,高于正常人群的6.2%,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13.1%。干预组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5.6%,干预组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在产前有焦虑一抑郁情绪的人群中,干预组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25.0%,对照组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58.0%,二者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产前焦虑一抑郁情绪是产后抑郁症的高危因素。采取综合干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产前持续心理干预对预防高抑郁评分产妇产后抑郁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温州市中医院孕期检查的产妇,经SDS初步筛查,将SDS评分在42~52分之间的89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研究组45例产妇进行持续心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后各阶段产后抑郁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前和产后1个月SDS评分较入组前明显降低,与入组时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后6周、产后3个月、12个月产后抑郁发生率分别为48.89%、37.78%、20.0%,对照组分别为90.91%、86.36%、47.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抑郁评分产妇是产后抑郁的高危人群,持续心理干预具有针对性,可做到防患于未然,对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深圳市产妇产后抑郁症的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更好地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7月在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分娩并行产后42天检查的2 200名产妇,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一般情况,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产后抑郁筛查。结果该市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16.2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次分娩(OR=0.582,95%CI=0.449~0.756),产妇外向性格(OR=0.619,95%CI:0.479~0.799),参加孕妇学校学习(OR=0.626,95%CI=0.435~0.902)为预防产后抑郁症发生的保护因素;而孕期抑郁情绪(OR=4.157,95%CI=2.918~5.920),孕期焦虑情绪(OR=3.326,95%CI=2.496~4.432)为影响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分娩次数,产妇性格,是否参加孕妇学校,孕期抑郁或焦虑情绪等影响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应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从而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孕期心理干预对预防产后抑郁症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孕期心理干预对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可行性。方法将600例孕妇随机分为2组并随访至产后2周。心理干预组分别对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进行3个阶段的心理干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孕期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调查,产后2周采用艾迪产后抑郁量表(EPDS)并增加本次有关妊娠、分娩前后的生活事件等内容进行调查。结果心理干预组孕妇临产前焦虑和抑郁情绪总粗分值分别为32.13±3.26和34.26±3.78,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3.7%,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潜在心理背景分析表明:心理干预组的孕产妇在妊娠心境、产后育儿、与社会家人关系等得到明显改善(P〈0.01),而对来自分娩周围环境、分娩疼痛等压力无明显改善,与非心理干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孕期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孕产妇的心理状况和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产后抑郁症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住院分娩的268例产妇进行产前及产后基本情况调查,应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评估孕妇孕期情绪状况,应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产妇进行随访调查至产后3~7天。结果: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17.91%,分析显示夫妻双方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孕产妇是否在职、围产期夫妻关系及家庭关系、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婴儿的照顾方式等10个因素与产后抑郁症发生相关(P<0.05)。结论:产后抑郁症发病率高,早期筛查其危险因素及时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十分重要,应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孕期集体干预对产后抑郁症(PPD)的作用.方法 选择在我院产检且分娩,在孕16~24周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筛查≥11分的438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干预组孕妇从孕24周开始实施每周1次,每次90分钟,共6周的干预治疗,非干预组孕妇行常规孕期保健.所有研究对象在产后42天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测试≥12分诊断为产后抑郁症.结果 干预组产后42天HAD≥11分(有焦虑或抑郁情绪)患者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25.22,P<0.01).干预组产妇EPDS值≥12分人数为22人,显著低于非干预组的63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1,P<0.01).结论 孕期集体干预能够缓解孕产妇焦虑-抑郁情绪,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孕期心理干预对产前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孕期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评估产前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2005年3月~2006年2月在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产科登记分娩的孕16~20周的孕妇800名,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386名和对照组414名。从入组至分娩用HAD量表共进行6次评估。结果:孕期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7.3%和8.5%,干预组产前焦虑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孕晚期干预者孕期抑郁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产前集体心理干预能显著减少孕期焦虑的发生,孕晚期心理干预能显著减少孕期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全程导乐陪伴分娩对产后抑郁症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调查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探讨全程导乐陪伴分娩对产后抑郁症发病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产前检查并自愿要求全程导乐陪伴分娩的产妇856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同数量定期产检,但未行全程导乐陪伴分娩的产妇为对照组。对两组孕妇进行孕期医院焦虑-抑郁情绪自评量表(HAD)测试(≥11分为焦虑-抑郁情绪)和产后艾迪产后抑郁量表(EPDS)测试(≥13分为产后抑郁症),部分病例采用艾森克个性量表(EPQ)做个性因素分析(N量表为情绪性,P量表为变态心理倾向或神经质)。观察两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的变化。结果:①HAD≥11分者观察组为96例(11·2%),其中产后抑郁症发病17例,发生率为17·7%;对照组为95例(11·1%),其中产后抑郁症发病47例,发生率为49·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χ2=21·68,P<0·01)。②EPDS≥13分者观察组为15例,其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1·75%;对照组73例,其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8·5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χ2=45·57,P<0·01)。③产后抑郁症患者EPQ中的N量表评分和P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无产后抑郁症的正常孕妇,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t=8·67、9·66,P<0·01)。结论:全程导乐陪伴分娩能有效阻断产前焦虑-抑郁情绪、不良个性因素、产后心理及生理变化等高危发病因素;提高孕产妇的心理健康,显著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佛山地区妇女产后6周产后抑郁症发生现状。方法:采用爱丁堡抑郁量表(EPDS)对2010年12月~2011年11月在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门诊作产后42天检查的3 947名产妇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30.50%,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在不同的年龄、文化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依次是:低年龄(44.14%)、阴道助产(38.46%)、文化水平低(35.99%)、孕4次以上(33.44%)、3产次(33.33%)、无业人员(31.98%)、工薪阶层(31.17%)。产妇主要表现为自责(59.84%)、焦虑(51.16%)、应付能力差(33.72%)、恐惧(30.05%),有7.02%产妇有自伤意念。结论:妇女产后6周产后抑郁症发生率高,应加强妇女产褥期的护理干预,关注产褥期后产妇心理变化,给予积极的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以减少产妇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产妇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产后抑郁症的诱发因素,提高产后妇女的健康水平。方法:对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1800例产妇进行临床资料分析,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调查,其中236例产后抑郁症患者。结果: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13.11%,产后抑郁症诱因为年龄、文化程度、地域、分娩方式、新生儿的性别、孕期产前教育、婚姻情况、异常孕产史、产后并发症等,其中文化程度、孕期情况、婚姻情况及产后并发症是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因素可诱发产后抑郁症,重点加强产前健康教育,进行心理疏导干预能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减少对母婴和家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共情护理联合放松训练对先兆早产孕妇抑郁等负性情绪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保胎治疗先兆早产孕妇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及放松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共情护理,两组均干预至出院。观察两组干预期间负性情绪、心理韧性变化,比较两组妊娠结局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较干预前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干预后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较干预前上升,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早产率、胎膜早破率、产后出血率、感染率和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共情护理联合放松训练干预先兆早产临床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及情绪,减少妊娠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人护理模式在母婴分离产妇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50例母婴分离产妇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50例。观察组产妇采用全人护理模式护理,即以家庭为中心,采用情感支持与信息传递等方式围绕母婴分离产妇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需求进行护理;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两组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产妇身心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及家属对产、儿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其育婴护理技能水平和产妇泌乳始动情况均较对照组好,而产后抑郁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引入全人护理模式提高了责任护士了解新生儿病情的主动性,并以情感信息支持的形式将病情告知母婴分离的产妇及家属,有效降低了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率,有助于产妇乳汁的分泌,提高产妇对产儿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达到促进母婴身心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产妇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产后抑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将1 200例产妇分为产后正常组与产后抑郁组,比较两组的产前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分、Olson婚姻质量问卷(ENRICH)评分及产后相关情况。结果:产后抑郁组产妇SSRS评分和ENRICH评分显著低于产后正常组(P<0.05),前者产后负性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后者(P<0.05)。结论:对产前SSRS评分和ENRICH评分较低、产后发生负性事件的产妇应积极施行干预措施,保障母婴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州市产妇产褥期的抑郁、焦虑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专门设计的社会人口学调查表、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的抑郁自评量表(CES-D)、焦虑自评量表(SAS),按照整群分层抽样法,对广州市5个老城区32个街道的产后3个月内的1 662名产妇进行调查,筛查标准采用调查量表国内常模。结果:①产褥期抑郁筛查率为17.56%(225/1 281),产褥期焦虑筛查率为10.35%(133/1 285);②近郊区的产妇产褥期抑郁、焦虑发生率高,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居住条件困难,经济条件差、孕次、助产、缺乏社会支持等生活事件与产妇抑郁、焦虑情绪明显有关(P<0.05)。结论:产褥期产妇抑郁、焦虑状态发生率较高,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产后2周是抑郁、焦虑情绪的高发生时段;心理、生理、社会因素与产褥期抑郁、焦虑情绪明显相关,应列入孕产期精神卫生服务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防治产后抑郁、促进儿童心理发育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在围产期门诊按单、双号随机将首诊妊娠妇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216名孕妇进行系统心理保健,183名对照组孕妇为一般保健,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监测两组妇女的情绪问题,用丹佛智能发育筛查表(DDST)监测两组儿童的智能发育,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2~3岁家长用)评价儿童的行为发育。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产妇产后不同时期抑郁状态的发生率(χ2=40.35~4.81,P<0.05~0.01)和抑郁症的患病率(3.7%/10.38%,χ2=7,P<0.01)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儿童各年龄阶段DDST结果可疑和异常的人数的发生率(χ2=6.8~4.6,P<0.05~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2岁时行为问题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3,P<0.01),儿童行为部分因子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学前CBCL和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6.83,χ2=7.10,P<0.01)。结论:提示在儿童心理保健门诊对妇女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情绪评定和及时的综合心理治疗,不仅有利于防治产后抑郁,对儿童近远期的生存质量、心理发育水平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产后抑郁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为产后抑郁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在本院分娩的产妇109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产后抑郁知识知晓情况调查表及爱丁堡产后抑郁调查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产后抑郁知识的知晓情况得分为:产妇得分(36.38±3.30)分;丈夫得分(37.55±3.90)分;家人得分(17.52±2.90)分。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为9.7%,对不同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性格、婴儿性别期待、孕期不良事件的产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的年龄及婚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完善产后服务系统,从家庭到社会不同层面都给予产妇关爱与帮助,通过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实施心理干预、加强家庭支持及社会支持等措施有效地预防和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包彬  殷俊峰  刘恋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3):5367-5369
目的:了解重庆市万州区产妇产后抑郁症的患病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 000例产妇采用一般个人情况调查表及Edinburgh艾氏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万州区产妇产后抑郁症的患病率为33.93%,年龄较小的产妇、农村产妇患病率较高;与丈夫年龄差距在5~10岁者患病率较低;该次妊娠存在合并症、产妇经济收入较低、与丈夫和婆婆关系紧张、平时睡眠较差以及新生儿发育较差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结论: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医务人员及家属应关注孕产妇的身心状况,及早采取措施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Postpartum depression is seen in approximately 13% of women who have recently given birth; unfortunately, it often remains untreated. Important causes for undertreatment of this disorder are providers' and patients' lack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various treatments, and their concerns about the impact of treatment on nursing infants. This article presents research-based evidence on the benefits of various treatments for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their potential risks to nursing infants. METHODS: The medical literature on postpartum depression treatment was reviewed by searching MEDLINE and Current Contents using such key terms as "postpartum depression," "treatment," "therapy," "psychotherapy," and "breastfeeding."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There is evidence that postpartum depression improves with antidepressant drug therapy, estrogen, individual psychotherapy, nurse home visits, and possibly group therapy. Of the more frequently studied antidepressant drugs in breastfeeding women, paroxetine, sertraline, and nortriptyline have not been found to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infants. Fluoxetine, however, should be avoided in breastfeeding women. By administering effective treatment to women with postpartum depression, we can positively impact the lives of mothers, their infants, and other family memb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