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妊高征患者血小板活化与凝血纤溶检测指标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建同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2):3165-3166
目的:观查妊高征患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活化及凝血纤溶等指标变化,探讨妊高征与凝血纤溶系统的关系。方法:采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95例妊高征患者,30例正常晚期孕妇和30例正常非孕妇进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а-颗粒膜蛋白(GMP-140)、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进行测定。结果:与正常非妊娠组和正常晚期妊娠组相比,妊高征组PLT、AT-Ⅲ显著降低(P<0.01),MPV、PDW、GMP-140、TAT、Fib和D-二聚体显著增高。结论:妊高征凝血功能的变化是一个从高凝到高凝纤溶平衡,再到纤溶亢进的DIC前状态的过程,以上指标能较好反映妊高征患者病情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晚期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计数、血红蛋白(Hb)检测对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37例产后出血产妇为产后出血组(包括严重产后出血11例);选择40例正常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孕晚期Fib、D-D、PLT及Hb水平.结果:产后出血组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Fib、PLT及H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产后出血产妇Fib、PLT及Hb水平显著高于严重产后出血产妇,D-D水平显著低于严重产后出血产妇(P<0.05).Fib及D-D对产后出血具有一定预测价值.Fib水平越高,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越低(P<0.05);D-D水平越高,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越高(P<0.05).PLT及Hb对产后出血无预测价值(P>0.05).结论:检测孕晚期Fib及D-D水平对产后出血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正常孕妇、妊高症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检测意义。方法:选取5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产检孕妇作为对照组,使用全自动血凝检测仪,通过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孕妇D-二聚体水平,比较各组间凝血指标(PT、APTT、Fib)和D-D水平、各组间免疫指标(C3、C4、IgA、IgG、IgM)。结果:和正常妊娠组对比,妊娠高血压组PT和APTT值明显更小,Fib和D-D水平明显更高,P0.05。在妊娠高血压组内,和轻度子痫前期对比,重度子痫前期、子痫PT和APTT值明显更小,Fib和D-D水平明显更高,P0.05。和重度子痫前期对比,子痫PT和APTT值明显更小,Fib和D-D水平明显更高,P0.05。正常妊娠组、轻度子痫三组C3、C4、IgA、IgG、IgM无明显差异,P0.05。和正常晚期妊娠组对比,重度子痫前期C3、IgG、IgM明显更低,子痫C3、C4、IgA、IgG、IgM明显更低,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能够有效地预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杭州地区497例孕妇凝血指标、D-二聚体(D-D)在妊娠各期的变化情况,初步建立妊娠期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参考区间。方法选取2016年1月-6月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孕妇497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早孕组164例,中孕组174例,晚孕组159例和健康对照组159例,对以上4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妊娠各组的PT、APTT、TT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降低,PT、APTT随着孕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FIB和D-D随着妊娠进程的增加而逐渐升高(P0.05)。正常孕妇的血浆PT、APTT、TT、FIB和D-D在妊娠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T、APTT、TT落在现行正常人群的参考区间,而FIB和D-D在不同孕期的差异较大。结论本研究通过观察分析杭州地区正常孕妇妊娠期的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建立不同孕期正常孕妇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凝血功能指标对预测先兆流产及妊娠结局的价值。方法选取辉县市人民医院妇产科确诊为先兆流产的孕妇86例为研究组,同期行正常产检的孕妇70例为对照组。采集空腹肘静脉血,检测Hcy、叶酸、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水平。对研究组孕妇随访至妊娠结束,根据妊娠结局分为:顺利分娩组、难免流产组、过期流产组,比较各指标差异。结果研究组孕妇叶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妇血清Hcy水平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呈正相关(P0.05);叶酸水平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呈负相关(P0.05);叶酸水平与Hcy呈负相关(P0.05)。分娩组孕妇叶酸水平明显高于难免流产组和过期流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组孕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Hcy水平均明显低于难免流产组和过期流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期流产组孕妇叶酸水平明显低于难免流产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Hcy水平明显高于难免流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孕妇血小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叶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先兆流产孕妇妊娠结局存在明显相关性,其机制与高Hcy水平、低叶酸水平引发体内高凝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Fib与D-D检测在孕妇高凝状态Pre-DIC/DIC中的意义。方法:应用STAGO-STA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孕妇(550例)与健康非孕育龄妇女(520例)的Fib、D-D,并结合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孕妇组Fib为(4.41±0.72)g/L,D-D为(1.50±0.96)mg/L;对照组Fib为(3.05±0.60)g/L,D-D为(0.23±0.08)mg/L。结论:Fib和D-D为孕妇高凝状态Pre-DIC/DIC检测敏感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产妇有极其明显的纤维蛋白溶解和纤溶活性增强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正常孕妇孕晚期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及其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 D-D测定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子痫前期孕妇40例(轻度20例,重度20例)、妊娠期糖尿病20例、正常晚期妊娠孕妇(对照组)30例的血浆D-D水平。结果子痫前期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浆D-D水平均较正常晚期妊娠孕妇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血浆D-D水平明显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痫前期和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浆存在病理性高凝状态及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更倾向于血栓形成。而且,在子痫前期组轻、重度患者血液病理性高凝状态随病情严重程度而增高。因此,血浆D-D水平检测对产科病理性高凝状态疾病的监测、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指标在孕妇各妊娠期的动态变化。方法检测160例孕妇(实验组)妊娠各期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与同期16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在整个妊娠期PT、PT-INR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TT水平在孕中期出现较正常组及孕早期显著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TT水平在孕中期、孕晚期及临产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D-D从孕早期开始,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D-D自孕中期开始进一步增高,较孕早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D-D水平在临产期与中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在产后一周,各凝血指标均恢复至产前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期检测凝血指标,对预防和治疗产中、产后异常出血及其他产科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Ⅷ活性(Ⅷ:C)、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因子Ⅴ活性4项血凝指标在妊娠中的变化,探讨其在DIC诊断和预防中的价值。方法:凝血因子Ⅷ活性(Ⅷ:C)、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D-二聚体(D-D)、凝血因子Ⅴ活性测定共3815例(正常非孕妇女314例,正常孕妇3121例,其中DIC患者16例)。结果:DIC和正常孕妇与正常非孕妇女凝血因子Ⅷ活性(Ⅷ:C)、凝血因子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D-D正常孕妇均明显高于正常非孕妇女(P<0.05),并且DIC明显高于正常孕妇(P<0.001)。结论:产前凝血功能检测对预防和治疗DIC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状况及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URSA患者9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胎治疗、观察组加用LMWH治疗,检测两组妊娠前(基线期)、妊娠6、8周时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活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液流变学参数[高切与低切全血表观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并与48例健康孕妇(健康组)、比较。结果:基线期、妊娠6周及8周时,URSA患者的D-D、FIB、高切与低切全血表观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均高于健康组,PT、TT、APTT均低于健康组(均P<0.05)。妊娠6周、8周,健康组的D-D、全血表观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较基线期升高,D-D、FIB降低,PT、TT、APTT、全血表观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升高,且观察组的D-D、FIB、全血表观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PT、TT、APTT均高于对照组(均P<...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孕期孕妇凝血四项[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及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于医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孕妇84名,其中妊娠中期27名(孕13~28周)、妊娠后期29名(孕29~36周)、临产期28名(孕37~42周),采集孕妇空腹静脉血,通过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TT、APTT、FIB、PT、D-D及FDP水平,比较不同孕期孕妇的TT、APTT、FIB、PT、D-D及FDP水平。结果临产期孕妇APTT水平低于妊娠后期、妊娠中期,临产期孕妇FIB水平高于妊娠后期、妊娠中期,临产期、妊娠后期孕妇PT水平低于妊娠中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期孕妇D-D、FDP水平高于妊娠后期、妊娠中期,妊娠后期孕妇D-D、FDP水平高于妊娠中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间监测孕妇APTT、FIB、PT、D-D、FDP水平变化,可为防治血栓发生及产后异常出血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D-D)及血脂联合检测对孕妇血液高凝状态的评价价值。方法按照孕周不同将80例孕妇分为妊娠早期组、中期组和晚期组,选取同期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门诊体检的20例健康未婚未孕女性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女性FIB、D-D、PAgT及血脂水平检测结果。结果妊娠早期组孕妇D-D、PAgT、TC和T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中期组和晚期组孕妇FIB、D-D、PAgT、TC和T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妊娠中期组和晚期组孕妇FIB、D-D、PAgT、TC和TG水平均明显高于妊娠早期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妊娠早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妊娠晚期组孕妇D-D水平明显高于妊娠中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纤维蛋白原、D-D及血脂联合检测能够准确判断孕妇血液高凝状态,并及时发现血栓形成,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孕妇脐动脉血流指数(S/D)与红细胞比容(HCT)、D-二聚体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相关性及对妊娠并发症和围生儿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西宁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子痫前期患者为子痫前期组(轻度48例和重度32例),80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分析子痫前期组S/D与HCT、D-二聚体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相关性;比较两组的妊娠结局。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子痫前期组的S/D、HCT、D-二聚体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明显较高(均P0.05);子痫前期组S/D与HCT(r=0.68)、D-二聚体(r=0.82)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r=0.73)均呈明显正相关(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子痫前期组妊娠并发症及围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均明显较高;S/D异常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高于S/D正常者。结论子痫前期孕妇脐动脉S/D与HCT、D-二聚体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S/D异常可增加发生妊娠并发症及围生儿不良结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杭州地区不同孕期孕妇凝血指标、D-二聚体(D-D)的变化情况,初步建立不同孕期纤维蛋白原的参考区间。方法选取2017年6月-12月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早孕组297例、中孕组299例、晚孕组299例和对照组188例,使用SYSMEX CA-8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以上4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D进行检测和统计分析。结果 PT、TT随着孕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APTT在孕早期变化不大,但在孕中后期明显降低(P0.05)。不同孕期的FIB和D-D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升高,且随着妊娠进程的增加而逐渐升高(P0.05)。血浆凝血四项和D-D在妊娠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孕程增加,孕妇处于高凝状态,动态监测孕期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可有效预防多种并发症,为临床处理正常妊娠与临产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D-二聚体、凝血指标及C反应蛋白在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中检测的意义。方法:选取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80例(轻度组38例,重度组42例)及正常健康妊娠晚期孕妇40例(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特定蛋白分析仪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全血C反应蛋白(CRP)并分析它们间的关系。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T(P0.01)、APTT(P0.05)均下降,FiB(P0.05)、D-D(P0.05)、CPR(P0.01)均升高。与轻度组相比,重度组PT、APTT下降(P0.05),而D-D(P0.05)、CPR(P0.01)升高。结论: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进行凝血指标、D-D及CRP的检测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对子痫及血栓的预防和形成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妇女血浆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凝仪对正常妊娠妇女90例、合并高血压疾病的妊娠期妇女9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100例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的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正常妊娠和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两组妇女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含量均高于正常非妊娠妇女(P<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FIB及D-二聚体高于正常妊娠组(P<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轻度子痫前期患者、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血浆FIB、D-二聚体的含量随病情加重逐渐升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与正常妊娠及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轻度子痫前期患者比较,PT、APTT均缩短(P<0.01)。结论:动态监测孕妇血浆的凝血指标,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岳艳  徐莹平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9):3202-3203
目的:研究凝血、纤溶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单体(FM)]在孕产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例产科早期DIC患者设为DIC组,82例正常妊娠妇女根据孕期分为早孕组(25例)、中孕组(22例)晚孕组(35例),并以24例正常非孕妇女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结果:DIC组PT、APTT、TT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D、FM呈现不同程度升高;妊娠组不同孕期的PT、APTT、TT与对照组比较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缩短,FIB、D-D随孕期的增长均呈现不同程度升高;FM浓度在妊娠中晚期趋向稳定。结论:妊娠期妇女血液呈现一定程度的凝血、纤溶功能亢进,对于产科早期DIC的诊断,D-D及FM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妊娠晚期孕妇抗凝血酶、D-二聚体检测及其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预防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宁波市第四医院收治的90例妊娠晚期DIC孕妇为观察组,同期在该院产检的90例妊娠晚期健康孕妇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孕妇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α2-抗纤溶酶(α2-AP)、纤溶酶原(PLG)、抗凝血酶Ⅲ(AT-Ⅲ)及D-二聚体(D-D)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TT及APT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FIB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T-Ⅲ、PL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α2-AP和D-D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血液大多处于高凝状态,及时检测AT-Ⅲ及D-D对预防DIC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其对胎儿发育的影响。方法:对159例正常妊娠和183例HDCP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比较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对胎儿宫内发育的影响。结果:①妊娠高血压组与正常妊娠组相比,各指标之间无统计学差别;子痫前期组全血黏度、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白细胞、红细胞、纤维蛋白原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P<0.01或P<0.05);血小板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P<0.01);血浆黏度、血红蛋白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合并FGR的子痫前期患者全血黏度、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较无FGR的子痫前期患者显著增高(P<0.05或P<0.01),其余血液流变学参数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全血黏度增高,血液浓缩,红细胞聚集性增加,可能影响胎儿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和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0.
袁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9):5151-5153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伊诺肝素对胸外科手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院在2010年1月~2011年4月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68例患者(主要为肺癌、食管癌等),按入院顺序分为3组,对照组,Ⅰ组和Ⅱ组.观察3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以及抗-Xa因子活性等凝血功能变化.结果 术前3组PT、APTT、Fib、D-D和PLT值均在正常范围内,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组PT延长,APTT逐渐减少,Fib、D-D升高,抗-Xa园子活性手术后逐渐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一定的体重范围内,固定剂量(4 000 U)的伊诺肝素对改善术后高凝状态、避免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