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为明确端粒酶在子宫内膜癌中的活性 ,探索端粒酶活化在子宫内膜癌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用以PCR为基础的端粒重复扩增法 (TRAP)对 57例子宫内膜癌及 1 1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子宫内膜癌Ⅰ期、Ⅱ期、Ⅲ期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 74 % ( 1 7/2 3)、85% ( 1 7/2 0 )、86 % ( 1 2 /1 4 )及9% ( 1 /1 1 )。子宫内膜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结论 :端粒酶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上有望成为行之有效的新的靶目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端粒酶活性在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绝经后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及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端粒酶PCR-TRAP ELISA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组织端粒酶活性,以波长为450nm的吸光度(A值)作为端粒酶活性定量分析指标.包括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组织20例;绝经后子宫内膜组织5例;子宫内膜增生症组织15例;子宫内膜腺癌20例。采用SPSS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子宫内膜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及A值分别为:正常子宫内膜50%,0.1915;子宫内膜增生症80%,0.2641;绝经后内膜0%,0.0446;子宫内膜腺癌85%,0.3636。不同组织类型子宫内膜端粒酶活性表达有统计学差别,以子宫内膜癌端粒酶活性表达最高(P<0.05)。结论:子宫内膜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子宫内膜增生有关,可能对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及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探讨端粒酶在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法(TRAP)对50例鼻咽部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鼻咽部慢性炎症、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阳性率均为100%,鼻咽癌端粒酶阳性率为87.5%。本实验首次报道鼻咽部慢性炎症粘膜端粒酶活性表达较弱,但在癌前病变.鼻咽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增强,唯一1例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检测不出端粒酶活性。结论从慢性炎症、癌前病变到鼻咽癌的演变过程中,端粒酶可能在癌前病变期激活,并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可能与鼻咽部鳞状细胞癌的恶性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卵巢肿瘤的相关性。以及端粒酶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端粒酶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并为临床早期诊断卵巢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联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银染色法进行检测。共检测34例卵巢癌组织.30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20例因其他岛性病变而切除的正常卵巢组织端粒酶活性,分析端粒酶活性与卵巢癌不同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34例病理诊断证实的卵巢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85.29%。30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端粒酶酶活性阳性率为16.67%;20例正常卵巢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10%。卵巢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较正常卵巢组织、良性卵巢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显著增高(分别P〈0.001。P〈0.001),良性卵巢肿瘤组织与正常卵巢组织间端粒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端粒酶表达在组织学类型、怨性程度上无显著差异(P〉0.05),端粒酶表达在卵巢癌临床分期中有显著差异,Ⅲ、Ⅳ期端粒酶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卵巢癌术中发现有淋巴结转移者,其端粒酶活性较无转移考明显增高(P〈0.05)。结论:检测卵巢肿瘤的端粒酶活性有助于良;且有助于早期诊断井为恶性程度判断提供熏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讨端粒酶在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的作用。方法采用端粒重片段扩增法对50例鼻咽癌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鼻咽癌慢性炎症,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阳性率均为100%,鼻咽癌端粒酶阳性率为87.5%。  相似文献   

6.
采用端粒酶重复扩增(TRAP)-微孔板杂交法,对10例正常膀胱组织、6例膀胱炎症组织、45 膀胱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正常膀胱组织无端粒酶活性,1例膀胱炎症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膀胱癌嘀 酶活性阳性率86.2%,癌旁组织阳性率为26.7%。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分期级呈正相关,认为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浸润发展密切相关,癌旁组织端粒酶活化提示肿瘤微浸润可能。  相似文献   

7.
端粒酶与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与PCNA在宫内膜癌中表达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内膜标本的端粒酶和PCNA的表达。结果①PCNA在正常内膜和癌组织中均存在,其表达程度与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有关。②端粒酶在正常子宫内膜和癌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10%和80.56%。差异有显著性。③PCNA的表达与端粒酶表达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①端粒酶活化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可望成为内膜癌早期临床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标志物;②端粒酶的激活导致PCNA的增殖,RCNA联合端粒酶可以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法)检测了42例胃癌,37例癌旁及27例正常组织(21例胃癌及6例消化性溃疡手术切缘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同时对胃癌组织端粒酶提取物进行梯度稀释,以检测其在活性大小。结果: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95.2%(40/42)及54.1%(20/27),正常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激活与患者性别,肿瘤的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肝癌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TRAP-PCR定性技术对细针穿刺吸取原发性肝癌28例,肝转移癌6例,慢性肝病8例和正常肝组织标本4例,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性肝细胞癌28例中端粒酶表达阳性26例,阳性率92.8%;6例转移肝性癌中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66.7%;8例慢性肝病组织中有5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62.5%;正常肝组织端粒酶检测均为阴性。肝癌组织端粒酶检测阳性率与α-AFP水平无关。肝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胞涂片阳性检出率,与组织活检病理诊断检出率无明显差别。结论 肝癌细胞中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正常肝细胞中不表达端粒酶活性。端粒酶可能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肝癌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一种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敏感的方法。与细胞涂片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肝癌的早期确诊率,并且可应用于高危人群的普查和肝癌治疗疗效评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演变过程的作用.方法 对37例口腔鳞状细胞癌、8例癌前病变(白斑)、40例口腔良性肿瘤及12例正常口腔组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端粒酶活性.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和正常组织组.口腔癌前病变组与鳞状细胞癌组基本一致.结论 端粒酶可稳定染色体末端的端粒酶结构,端粒酶活化在口腔肿瘤恶变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端粒酶可作为判断癌变能力的良好分子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7(matrix metalloproteinase-7 MMP-7)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组奴中的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检测38例子宫内膜癌组织。7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及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MMP-7的蛋白定位及mRNA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MMP-7蛋白主要定位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及肿瘤细胞中;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中MMP-7表选水平与正常组织无显著差异:子宫内膜癌中MMP-7表选明显增高(P〈0.05),并与癌组织手术,病理分期和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结论:MMP-7参与子宫内膜癌的侵袭和转移,有望成为子宫内膜癌发展及预后判断的一种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食管癌及癌旁食管粘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探索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43例食管癌和癌旁组织以及10例癌周正常食管粘膜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43例食管癌组织38例(88.4%)表达阳性,癌旁组织7例(16.3%)表达阳性(P<0.01),10例正常食管膜表达阴性(P<0.01)。端粒酶活性表达与病人的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有可能成为食管癌的临床肿瘤标记物,进而为食管癌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端粒酶hTERT和p27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链霉菌素蛋白一过氧化物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对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端粒酶hTERT、p27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两者表达进行对比。结果端粒酶hTERT基因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P〈0.05),其表达与年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肌层浸润、及有无淋巴转移无关。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p2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子宫内膜癌组(P〈O.05)。p27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有关,而与年龄和有无淋巴转移无关。在子宫内膜癌中,端粒酶hTERT基因蛋白与p27蛋白的表达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hTERT高表达与p27蛋白的低表达协同作用促进内膜癌的发展,联合检测hTERT与p27蛋白有助于估计预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4.
端粒酶逆转录酶在原发性结肠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方法: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38例食管鳞癌组织、16 例癌旁组织及12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并观察食管鳞癌端粒酶活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38例食管鳞癌组织中,32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4.21%;16例癌旁组织中,5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31.25%;12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1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33%。食管鳞癌组织与正常食管粘膜组织或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端粒酶活性表达与食管鳞癌的临床分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及肿瘤大小无关。结论: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作为食管鳞癌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9例膀胱癌组织、25例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89.7%(35/39)。癌旁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20%(5/25),正常组织中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结论: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预测膀胱癌复发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癌旁及远端正常胃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作为胃癌肿瘤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TRAP-ELISA法检测了51例胃癌组织,癌旁及远端正常胃组织的端粒酶活笥表达。结果:51例胃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48例(94.1%),癌旁组织为17例(33.3%),远端正常胃组织未检测出端粒酶活性。结论:端粒酶是特异较强的恶性肿瘤其因标志,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理想标记物。  相似文献   

18.
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情况 ,探讨其在大肠癌预防、诊断、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法 (TRAP)检测 4 0例大肠癌组织及其中 1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发现 :4 0例大肠癌组织中 ,34例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 ,阳性率为 85% ,1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均为阴性。 2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端粒酶活性与大肠癌部位、细胞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无关 (P >0 .0 5)。提示 :端粒酶普遍存在于大肠癌组织中 ,可作为大肠癌的基因标志物。检测大肠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有可能对大肠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urvivin和PCNA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MC)组织中Survivin表达与细胞增殖活性和临床病理特性、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正常子宫内膜、20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33例EMC组织中Survivin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EMC及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组织中Survivin的阳性率分别为78.8%和55.0%,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且与PCNA呈正相关(r=0.446,P=0.005)。结论:Survivin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及细胞增殖活性明显相关,可用来鉴别肿瘤恶性程度、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