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巨噬细胞刺激蛋白(macrophage stimulating protein,MSP)的刺激下,RON(macrophage stimulating 1 receptor,MST1R)具有调节细胞扩散、转移、微管形成的功能,RON基因的激活与肿瘤发生有关.RON基因定位于3p21.3,包含20个外显子.成熟RON为180kD的杂合双链二聚体.RON基因主要表达于人体上皮细胞、粒细胞、破骨细胞、单核细胞、巨核细胞以及扁桃体生发层、气管、皮肤、小肠、结肠、输卵管等器官.RON对NO的诱导合成有抑制作用;RON在神经、胚胎、呼吸的组织中也发挥一定的作用.RON分别与IL-3R、MET和整合素之间存在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克隆刺激因子,CSF)是造血细胞在体外培养形成粒细胞-巨噬细胞系克隆过程中,起促进作用的体液因子。根据作用于造血干细胞的不同分化程度,CSF可分为多能祖细胞克隆刺激因子(multi-CSF,interleukin-3)、粒-巨噬祖细胞克隆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CSF,GM-CSF)、粒祖细胞克隆刺激因子(granulocyte-CSF,G-CSF)、巨噬祖细胞克隆刺激因子(macrophage-CSF,M-CSF,CSF-1)及存在于人尿中的CSF hu(hu∶human urine)等几种。现重点介绍临床已经应用及准备应用的几种CSF。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抗体芯片筛选鼻咽癌放射治疗(放疗)抵抗相关的炎性因子。方法:以放疗抵抗鼻咽癌CNE2 IR细胞与放疗敏感鼻咽癌CNE2细胞的细胞蛋白质及其细胞培养上清为样本,采用抗体芯片(AAH INF 3)比较炎性因子的表达差异,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差异炎性因子IL 8在放疗抵抗与敏感鼻咽癌组织(每组30例)中的表达。结果:炎性因子IL 8、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 CSF)和细胞间黏附分子 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 1)在CNE2 IR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高于CNE2细胞,CNE2 IR细胞分泌的IL 8和GM CSF水平也高于CNE2细胞,而CNE2 IR细胞分泌的基质金属蛋白酶 2(matrixmetalloproteinase 2,TIMP 2)水平低于CNE2细胞;IL 8在放疗抵抗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放疗敏感鼻咽癌组织。结论:IL 8,GM CSF,ICAM 1和TIMP 2表达或分泌异常可能在鼻咽癌放疗抵抗中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鼻咽癌放疗抵抗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4.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血栓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中国人群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征,并分析这些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血栓(CATD)疾病的相关性以及该基因多态性间的相互作用,采用直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192例冠状动脉血栓疾病患者和110例对照组个体进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原(AGT)和血管紧张素II I型受体(AT1R)基因的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①在中国人群中,ACE基因各基因型分布分别为DD12.2%、ID43.9%和II43.9%;AGT基因各基因型分布为MM8.2%,MT36.7%和TT55.1%;AT1R基因各基因型分布分别为AA91.8%和AC8.2%。②冠状动脉血栓疾病组与对照组相比,上述3种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均无明显差异。③同时携带AT1R—AC和AGT—TT基因型的个体,与AT1R—AA和AGT—TT基因型个体相比,罹患CATD的相对危险度达到3.517(95%C10.988—12.527);与AC基因型和非TT基因型个体相比,罹患CATD的危险性可增加至15.000(95%CI 1.940—115.963);在AT1R—AC基因型个体,等位基因D在CATD组和对照组的分布亦存在有明显的差异(P=0.017)。结论:我国人群ACE基因I/D多态性、AGT基因M235T多态性和ATlR基因A1166C多态性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明显不同于西方人群;上述3种基因多态性不是我国人群冠状动脉血栓疾病或心肌梗塞的独立的危险因素。但AT1R基因AC基因型与AGT基因TT基因型、AT1R基因AC基因型和ACE基因等位基因D在罹患冠状动脉血栓疾病的危险性上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重症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SCN)是一种罕见的骨髓衰竭性疾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具有强烈的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转化的风险,目前发现与SCN相关的异常基因有14种,ELANE是SCN最常见的致病基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在治疗过程中经常会有CSF3R突变,可导致SCN转化为AML。深入研究SCN/AML转化机制有助于该疾病诊治。本文就SCN患者的遗传学及表型多样性,G-CSF对SCN的治疗作用及风险,SCN患者集落刺激因子3受体(CSF3R)突变影响G-CSF信号传导,CSF3R突变是SCN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的重要因素和了解SCN/AML转化机制有助于疾病诊治等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转染表达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2型受体(angiotensin Ⅱ type 2 receptor,AT2R)后其1型受体(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AT1R)表达所受的影响。方法: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带AT2R基因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AdCMV—AT2R),体外转染VSMC,分别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T1R、AT2R细胞转染表达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其膜表达、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其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AdCMV—AT2R转染后,随着转染表达时间延长,AT2R细胞表达率呈显著增加趋势,48h最高表达率达89.51%,AngⅡ作用与否及不同浓度AngⅡ作用对AT2R表达无显著影响。而转染前后AT1R表达相对较稳定,受不同浓度AngⅡ作用,其表达明显呈增加趋势。AT2R峰值表达时,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其膜表达结果也提示AT2R表达随转染表达时间延长显著增加,转染前后AT1R表达无明显变化,在一定浓度范围内,AngⅡ刺激对AT2R表达无显著影响,却显著增加AT1R的膜表达。RT-PCR法和蛋白印迹法检测AT1R和AT2R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其细胞表达率和膜表达的检测结果相一致。结论:AT2R转染表达并发挥其生物学作用时,对ATIR的表达无明显影响,VSMC转染表达AT2R后,AngⅡ刺激仍可使AT1R表达增加,提示AT1R和AT2R之间不存在表达方面此消彼长的关系,因而,AT2R转染表达有助于对VSMC功能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对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和刺激组。TBI后昏迷大鼠给予VNS治疗,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各实验组大鼠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α1受体(α1R)含量。结果:假刺激组和刺激组大鼠各30只,观察行为学变化发现,刺激组中20只出现翻正反射,假刺激组仅8只出现翻正反射;将3个实验组中α1R含量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刺激组α1R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VNS可改善TBI后昏迷大鼠的意识状态水平,对促进TBI后昏迷大鼠的觉醒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PFC去甲肾上腺素α1R水平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fastigial nucleus,FN)具有明确的缺血脑保护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研究缺血诱导的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同工酶γ,δ异常表达,可使人们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和探索预先电刺激FN缺血脑保护作用的机制。目的:观察预刺激脑缺血大鼠小脑顶核不同时相PKC同工酶γ,δ蛋白表达。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Wistar雄性大鼠48只,随机将动物分为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假手术组(I/R’),刺激小脑齿状核(dentate nucleus,DN)I/R组(Ⅰ/RDN),刺激小脑FNI/R组(Ⅰ/RFN);其中Ⅰ/RDN,Ⅰ/RFN又分别分为3组:缺血前1,4,7d刺激。每组动物为6只。干预:采用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缺血时间均为1.5h再灌注24h;于缺血前1,4,7d分别刺激小脑顶核、齿状核1h。主要观察指标:以尾状核冠状切面作为观察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对照组、假手术组、刺激小脑顶核组和齿状核组PKC γ,δ的表达情况。结果:缺血前1,4,7d刺激小脑齿状核各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PKCγ,δ阳性细胞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gt;0.05),而缺血前1,4,7d预刺激小脑顶核能明显抑制PKCγ,δ蛋白的表达(t=2.372—6.632,P&;lt;0.05)。结论:缺血性脑损害能诱导PKCγ,δ蛋白表达上调,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的缺血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PKCγ,δ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白细胞介素3(interleukin-3,IL-3)又称多集落刺激因子(multi-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是作用于较早期阶段的具有广谱效应的造血刺激因子,对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以及各种继发性造血功能障碍疾病有显著疗效。本实验建立环磷酸胺(Cy)致家犬造血抑制的动物模型,用rhIL-3和碳酸锂(LC)进行对比研究,阐明rhIL-3的疗效、作用机理及毒副作用,为进一步研制和应用IL-3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MNES)对脑外伤(TBI)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和刺激组。应用MNES治疗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ELISA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PFC)和下丘脑组织的Orexin-A及OX1R含量。结果:刺激组30只大鼠中21只出现翻正反射,假刺激组30只中7只出现翻正反射;将3组的Orexin-A及OX1R含量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刺激组Orexin-A及受体水平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NES可作为脑外伤后昏迷的有效促醒手段,其机制可能与PFC及下丘脑部位Orexin-A及OX1R水平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MCs)Ⅰ型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1)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以期为肝肾综合征(HRS)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思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TNF-α刺激HMCs 0、2、4、8、24 h的IP3R1mRNA和蛋白表达的情况.以TNF-α刺激HMCs 8 h为对照,应用D609,U73122,PP1,Safingol和Rottlerin预处理HMCs后,实时定量PCR法检测TNF-α对IP3R1 mRNA表达的影响;以TNF-α刺激HMCs 24 h组为对照,免疫印迹法检测上述抑制剂预处理后,TNF-α对IP3R1蛋白表达的影响.此外,应用非放射性测活法检测0、4、8、24 h TNF-α对PKC-α的活化影响,并予D609、Safingo干预后,检测TNF-α对PKC-α的活化的影响.结果 TNF-α刺激HMCs 2 h到8 h IP3R1mRNA表达明显增加,于8h达高峰(P<0.01),而于24 h有所下降(P<0.01);而IP3 R1蛋白表达于TNF-α刺激4h开始升高,至24 h IP3R1蛋白升高达高峰(P<0.01).与8h组比较,抑制剂+TNF-α各组中,Safingol+ TNF-α组和D609+ TNF-α组IP3R1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30±0.81) vs.(1.95±0.13),P<0.05; (2.10±0.49),P<0.01.与24 h相比,Safingol+ TNF-α组和D609+ TNF-α组,IP3R1蛋白的表达亦明显下降(3.09±0.13) vs.(1.86 +0.39),P<0.01;(1.98±0.02),P<0.01.非放射性测活检测显示TNF-α处理8h使PKC-α自动磷酸化而活化,而D609或Safingol预处理后,可抑制TNF-α对PKC-α的活化.结论 TNF-α能上调IP3R1 mRNA及蛋白的表达,PC-PLC/PKC-α信号途径可能在TNF-α上调IP3R1的表达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RON mRNA及其变异体在膀胱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3例膀胱移行上皮癌(TCCB)、7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PB)、9例膀胱低度恶性潜能尿路上皮瘤(PUNLMP)患者和12例外伤性膀胱破裂且经病理证实无肿瘤细胞的正常膀胱黏膜组织患者。其中,病理Ⅰ、Ⅱ和Ⅲ级患者分别为30、15和18例,临床Tis+ T1和T2 +T3 +T4期患者分别为44例和15例;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其RON mRNA相对表达量,以GAPDH mRNA为内标物,用RONmRNA/GAPDH mRNA比值表示RON mRNA相对表达量;用RT-PCR检测RON mRNA选择性剪切形成的变异体;用测序检测PCR产物中可能存在的变异体,并分析变异体在不同组织间及TCCB中不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间阳性表达率的差异。结果RON mRNA在TCCB、IPB、PUNLMP及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均见阳性表达,其RON mRNA/GAPDH mRNA比值分别为4.9×10-3(1.8×10-3 ~1.0× 10-2)、3.8×10-3(2.4×10-3~1.7×10-2)、4.9×10-3(1.7×10-3~1.1 ×10-2)、1.0×10-3(4.5×10-4 ~2.8×10-3),且不同组织间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K-W= 17.278,P<0.05);RON mRNA/GAPDH mRNA比值在TCCB病理Ⅰ、Ⅱ、Ⅲ级分别为3.7×10-3(1.3×10-3 ~7.5×10-3)、4.9×10-3(1.9X10-3~1.1 ×10-2)、8.9×10-3(2.7×10-3~8.0×10-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K-W=7.341,P<0.05);RON mRNA/GAPDH mRNA比值在TCCB临床Tis+ T1、T2 +T3 +T4期分别为3.5×10-3(1.2×10-3 ~7.7×10-3)、9.7× 10-3(2.9×10-3~5.3 ×10-2),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Z= -2.306,P<0.05)。但正常膀胱黏膜组未发现RON mRNA变异体,而在膀胱肿瘤组织中外显子11剪切缺失(E11△)的阳性表达率为70%( 55/79)。在TCCB、IPB、PUNLMP中E1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 (45/63)、57% (4/7)、67% (6/9),而不同病理组织中的E11△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20,P>0.05);在不同TCCB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中其阳性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221、0.538,P均>0.05)。发现1种正常黏膜组织中没有的新变异体,即RON基因外显子的3 476~3 539 bp剪切缺失形成的变异体(E3 476 ~3 539△)。膀胱肿瘤组织中E3 476~3 539△的阳性表达率为56% (44/79),在TCCB、IPB、PUNLMP中E 3 476 ~3 53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 36/63)、43% (3/7)、56% (5/9),但各病理组织间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17,P>0.05);在TCCB不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中其阳性率分别为40% (12/30)、67% (10/15)、78% (14/18)、48%(21/44)、80% (1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7.285、5.041,P均<0.05)。结论 RONmRNA的表达与TCCB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相关,RON可能在TCCB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正常膀胱黏膜中未见RON mRNA剪切形成的变异体,而在膀胱肿瘤组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E 3 476~3 539△的表达与TCCB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相关,RON mRNA变异体可能参与了膀胱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受体型酪氨酸激酶RONΔ160对3T3细胞生长和移动浸润能力的作用。方法 NIH-3T3细胞转染质粒pDR2-RONΔ160,建立稳定表达RONΔ160的3T3-RONΔ160细胞株;免疫沉淀法检测细胞RONΔ160的酪氨酸磷酸化;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软琼脂培养法观察RONΔ160对NIH-3T3细胞生长能力的作用;体外跨室趋化运动实验检测RONΔ160对NIH-3T3细胞移动浸润能力的作用。结果 成功建立3T3-RONΔ160细胞株,western blot证明其稳定表达RONΔ160蛋白;免疫沉淀试验结果显示RONΔ160具有自身酪氨酸磷酸化;软琼脂生长实验示转染组细胞生长克隆数为146.00±3.61,而未转染组和载体对照组分别为11.67±1.15和12.67±2.52,转染组与未转染组、载体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1.60、151.19.P均〈0.05);体外跨室趋化运动实验结果示转染组穿膜细胞数为458.50±4.95,而未转染组和载体对照组分别为20.00±5.66和21.50±4.95,转染组与未转染组、载体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8.47、437.00,P均〈0.05)。结论 表达受体型酪氨酸激酶RONΔ160可使NIH-3T3细胞形态明显变化.并显著增强NIH-3T3细胞的生长能力和移动浸润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NS)对脑外伤(TBI)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可能相关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和刺激组。应用VNS治疗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用ELISA、Western-blot、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PFC)和下丘脑组织的Orexin-A及OX1R表达。结果:刺激组30只大鼠中20只出现翻正反射,假刺激组30只中8只出现翻正反射;将3组的Orexin-A及OX1R含量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刺激组Orexin-A及受体OX1R水平高于假刺激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VNS可提高脑外伤昏迷大鼠意识状态,其可能机制为上调PFC及下丘脑部位Orexin-A及OX1R水平,因此VNS有望成为脑外伤后昏迷促醒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肺炎链球菌刺激对肺腺癌细胞A549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549,分为对照组和肺炎链球菌R6刺激组。R6刺激组将肺炎链球菌按照1×10~8个/ml的量加入A549细胞中进行刺激,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曲古抑素A(TSA)处理作为对照。分别处理8 h、16 h、24 h、32 h,MTT检测处理各时间点A549细胞存活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R6刺激24 h后A549细胞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R6刺激24 h后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IL-10含量变化;Western-blot检测R6刺激24 h后A549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及Wnt通路蛋白表达。结果 R6刺激显著抑制A549细胞存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R6刺激24 h对A549细胞存活抑制效果最明显。R6刺激24 h后,A549细胞凋亡率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R6刺激24 h后促炎因子IL-6含量显著增加,抗炎因子IL-10含量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R6刺激后,促凋亡因子Bax、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抑凋亡因子Bcl-2表达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Wnt通路蛋白β-catenin、p-GSK-3β表达明显升高,p-β-catenin、GSK-3β表达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肺炎链球菌刺激会对肺腺癌细胞A549损伤造成损伤,这一过程与Wnt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受体型酪氨酸激酶RON的变异体RON△170对RON的自身酪氨酸磷酸化变异体RON△160的作用。方法NIH-3T3和3T3-RON△160细胞转染质粒pcDNA3.1-RON△170,建立3T3-RON△170和3T3-RON△160△170细胞株;流式细胞仪检测RON△170蛋白的表达:免疫沉淀法检测RON的酪氨酸磷酸化:软琼脂培养法观察RON△170对3T3和3T3-RON△160细胞生长能力的作用。结果成功建立3T3-RON△170和3T3-RON△160△170细胞株.流式细胞仪胞膜蛋白检测法证明其稳定表达RON△170蛋白:免疫沉淀试验结果显示RON△170能明显抑制RON△160的RON酪氨酸磷酸化:软琼脂生长实验示3T3、3T3-RON△160、3T3-RON△170和3T3-RON△160△170细胞生长克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3,P〈0.05)。结论受体型酪氨酸激酶RON的变异体RON△170无酪氨酸磷酸化功能,且具有显性抑制变异体特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BCR/ABL/ASS1三色双融合探针在CML和B-ALL所出现的各种异常信号模式的意义,并探讨其在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缺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50例初诊CML患者和50例初诊B-ALL患者采用BCR/ABL/ASS1三色双融合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同时对所有病例应用24 h短期培养法R显带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50例CML患者中,49例Ph~+,余1例可见5个正常中期核型;通过FISH发现,所有患者(100%)均存在BCR/ABL融合基因,阳性信号特征分别为1R1G2B2F 39例(78%)、2R1G2B1F 2例(4%)、1R1G1B1F 6例(12%)、同时伴有1R1G2B2F和1R1G2B3F 2例(4%)、2R2G2B1F 1例(2%)。伴有ASS1基因缺失(1R1G1B1F)的6例患者染色体核型均为单纯t(9;22)易位,无其他异常。50例B-ALL患者中,Ph~+13例,数目畸变及非t(9;22)的结构畸变16例,正常核型20例,无分裂相1例;经FISH检出16例(32%)具有BCR/ABL融合基因,分别为1R1G2B2F 13例(26%)、同时伴有1R1G2B2F和1R1G2B3F 1例(2%)、2R1G1B1F 1例(2%)、1R1G3B3F 1例(2%),FISH额外检出的3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包括1例伴有ASS1基因缺失(2R1G1B1F)、1例经典型t(9;22)易位(1R1G2B2F)和1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拷贝数的增加(1R1G3B3F)。结论:应用三色双融合FISH探针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缺失,具有简单、快速、灵敏、稳定的特点,能够检测多种形式的分子融合,可很好地避免D-FISH探针及ES-FISH探针因信号随机重叠导致的假阳性结果。该检测方法不但可以直接观察有无ASS1基因的缺失,而且还能提高初诊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结果的可靠性及复诊监测微小残留病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正常人胸腺和重症肌无力胸腺树突状细胞(thymic dendritic cells,TDC)体外培养的差异,为研究胸腺树突细胞在重症肌无力抗原提呈中作用奠定基础。方法:正常成人、幼儿和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胸腺组织,采用梯度离心法获得胸腺低密度细胞,经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和干细胞因子(stem ceils factors,SCF)的诱导,使TDC前体细胞生长为成熟TDC,比较正常胸腺组织与MG胸腺组织中TDC细胞生长状况。结果:所有胸腺组织均能诱导TDC,但不同来源胸腺组织中TDC生长状况明显不同,其中正常幼儿有一定程度TDC细胞生长,与成人比较具有显著差异;胸腺增生与胸腺萎缩组TDC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加,与正常幼儿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胸腺瘤组TDC数量与正常幼儿组相似,但比正常成人组明显增加。结论:MG患者切除之胸腺组织病理学差异非常明显,但患者TDC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加,说明三者在激发自身免疫反应方面可能具有相似之处,其TDC是否具有特异性AchR抗原提呈功能,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肿瘤微环境是一种复杂的细胞生态环境,其在向恶性肿瘤过渡期间与肿瘤细胞一起进化并提供支持。巨噬细胞特别富集并且存在于肿瘤进展的所有阶段,在原发性肿瘤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TAM)可以刺激血管生成并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运动、内渗和耐药等能力,这些活动中的每一项都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受体型酪氨酸激酶RONΔ160对3T3细胞生长和移动浸润能力的作用。方法 NIH-3T3细胞转染质粒pDR2-RONΔ160,建立稳定表达RONΔ160的3T3-RONΔ160细胞株;免疫沉淀法检测细胞RONΔ160的酪氨酸磷酸化;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软琼脂培养法观察RONΔ160对NIH-3T3细胞生长能力的作用;体外跨室趋化运动实验检测RONΔ160对NIH-3T3细胞移动浸润能力的作用。结果 成功建立3T3-RONΔ160细胞株,western blot证明其稳定表达RONΔ160蛋白;免疫沉淀试验结果显示RONΔ160具有自身酪氨酸磷酸化;软琼脂生长实验示转染组细胞生长克隆数为146.00±3.61,而未转染组和载体对照组分别为11.67±1.15和12.67±2.52,转染组与未转染组、载体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1.60、151.19.P均〈0.05);体外跨室趋化运动实验结果示转染组穿膜细胞数为458.50±4.95,而未转染组和载体对照组分别为20.00±5.66和21.50±4.95,转染组与未转染组、载体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8.47、437.00,P均〈0.05)。结论 表达受体型酪氨酸激酶RONΔ160可使NIH-3T3细胞形态明显变化.并显著增强NIH-3T3细胞的生长能力和移动浸润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