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早期康复护理对偏瘫肩关节半脱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秀金 《中国康复》2009,24(3):152-152
2006年1月~2007年5月我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CT确诊,均为首发病例,伴有肩关节半脱位,男17例,女28例;年龄53~75岁,平均66.8岁;病程7~20d;脑出血17例,脑梗死33例;左侧瘫21例,右侧29例。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组均按脑卒中护理常规护理。观察组增加早期康复护理:①良肢位摆放:仰卧位时呈伸展位,掌心向上;健侧卧位时掌心向健侧和肩胛骨前伸位;患侧卧位时患侧伸直和肩胛骨前伸,掌心向健侧;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中良肢位的摆放和保持是肢体功能恢复中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对预防继发性损害及对脑卒中的预后影响非常显著。本案 30例,均在入院后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 48h开始介入,收效良好。 1对象与方法 1998~ 2000年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 30例,男 14例,女 16例,年龄 45~ 78岁。平均 50.97岁。左侧脑偏瘫 12例,右侧偏瘫 18例。 方法( 1)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头部以软枕支持,患侧上肢前伸,肩部向前,使肩胛骨的内缘平靠于胸壁。上臂前伸避免肩关节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展,手指张开,掌心向…  相似文献   

3.
1肢体功能康复目的是给卧床期患者输入良好的姿势和体位 ,以恢复肌张力 ,防止关节挛缩、异常模式的形成及肩痛并发症的发生。有患侧卧位(宜多采用) ,健侧卧位 ,仰卧位少用 ,主要用于体位变换中 ,半卧位禁用。坐位有床上坐(进食或一些治疗中)和床边坐。(1)患侧卧位准备4个软枕 ,头部以枕支持 ,上颈段屈曲不后伸 ,躯干稍向后旋转 ,后背用枕固定支撑。患者上肢前伸 ,前臂旋后 ,腕被动背伸 ,掌心向上 ,身体重心前倾 ,不能压在患者肩上。健侧上肢放在身上或后边的枕头上。要经常询问和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和肩痛等。下肢呈迈步位 ,健腿的髋…  相似文献   

4.
3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男周例,女14例。年龄46~78岁,平均65.8岁。脑出血12例,脑梗死23例.左侧偏瘫22例,右侧偏瘫13例。全部病例的诊断都经过脑CT或MRI检查证实。住院时间24~160d。病程<3个月30例,rt6个月5例。肌张力降低11例,增高24例。所有的患者均住院进行内科常规治疗和整体康复。①体位治疗:在偏瘫早期,患者仰卧位时患侧的肩呷骨下垫高,使肩呷骨处于前伸位,同时患者上肢轻微外展,肘关节伸直与屈曲gO度交替,前臂旋后,腕关节微背屈,指关节轻度屈曲,手握纱布或毛巾卷;患者在侧卧位时后呷骨处于前伸位,患例上肢有支…  相似文献   

5.
1 方法介绍 1.1 保持良肢位 上肢肘关节屈曲,肘部垫一软枕维持外旋。腿部外侧放一沙袋或软枕,以防下肢外展、外旋。足部用足托板,使足与床尾成直角以防足下垂或内翻。减少患侧肢体受压,每 2 h翻身 1次,并拍击背部按摩受压部位,翻身时宜采取健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减少患侧卧位。 1.2 皮肤感觉刺激法 有感觉障碍者,患侧给予感觉刺激,如对患肢进行按摩、拍打,用毛刷、冰块在皮肤上快速按摩。对于痉挛期患者,应注意运动模式,如:上肢呈屈曲模式即肘关节屈曲,手指呈屈曲模式即手指呈握拳状,以上刺激宜在伸侧进行。 1.3 手部肿胀康…  相似文献   

6.
自 1997年 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开展了高血压脑出血 CT定位下颅内血肿抽吸术,至今已近百例,其中有 50例出血量为 30 ml以上,这些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就血肿被吸出后昏迷期的康复治疗问题,谈谈我的工作体会。 1 良肢位的摆放 良肢位也是抗痉挛体位,早期摆放对病人恢复期预防肢体的痉挛和功能恢复有很重要的作用。头部和上肢:为防止肩胛骨的后撤,取一个比躯干略高的枕头,将伸展的上肢置于枕上。最好使前臂保持旋后位。健侧卧位:病例肩部、上肢充分前伸,肘伸展,下肢取自然的半屈曲位。病侧卧位:病侧肩部尽可能地前伸,上肢外…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构音及吞咽训练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治疗性卧位 可有效防止关节挛缩变形。 (1)平卧位:给患者患肩后垫一软枕,使肩略外旋,外展 50°,伸肘,前臂旋后,手指伸展。患侧下肢保持屈髋,屈膝,踝背伸 90°,两足之间放一软枕,防小腿内收。 (2)健侧卧位:患肩前屈 90°,下垫一软枕,屈肘,前臂旋前,手伸展。患侧下肢屈髋,屈膝,踝中立位。 (3)患侧卧位:患肩前伸,前屈,其下放一软枕,伸肘,前臂旋后,手伸展。患侧下肢略后伸,屈膝,踝中立位。 2肢体功能锻炼 2.1肢体肌力训练在进行患肢训练的同时,要督促指导病人健侧肢体的主、被动运动,每日 2~ 3次,每次 15min。 (1…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偏瘫上肢的康复训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体的上肢以灵活协调和技能性运动为主 ,偏瘫后不容易获得代偿 ,而且恢复也比下肢要差[1 2 ] ,因此 ,康复训练对上肢功能的恢复尤为重要[3] 。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训练的目的在于促进运动 ,恢复功能性活动。1双手上举训练患者双手叉握 ,即双手十指交叉 ,患侧拇指处于上方 ,掌心相对 (图 1a) ,在坐位或仰卧位下 ,由健手带动患手上举过头 (图 1b)。此项训练 ,有利于恢复肩胛带及肩至手指各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缓解肩痛及上肢水肿 ,也有助于诱发上肢的运动功能。2上提肩胛骨训练患者取坐位 ,双臂自然下垂 ,用力向上耸肩并保持2— 3秒 ,…  相似文献   

9.
我科从 1998年 10月~ 1999年 10月,对 30例有肩痛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 :30例康复对象具备以下条件:脑外伤或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经 CT或 MRI确诊。患肩疼痛影响睡眠,既往无肩痛史,患肩活动受限,药物治疗无效。男性 21例,女性 9例,年龄 21~ 78岁,发生中风或脑外伤至出现肩痛的时间为 6d至 13周,右侧肩痛 18例,左侧 8例, 4例双侧肩痛。方法: (1)患肢的摆放:使患肢处于良肢位。采用河北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介绍的偏瘫治疗早期的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 [1]。 (2)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偏瘫患者的步态特点。方法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对22例老年偏瘫患者进行步态分析。结果老年偏瘫患者的双侧下肢站立相百分比增大,健侧较患侧明显,摆动相百分比减小,步频减小;步长、跨步长及步速减小;头部前倾,躯干基本保持直立位;患侧上肢较健侧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角度变化范围缩小(P<0.05);患侧肩关节屈曲内收、肘关节屈曲角度较健侧增大(P<0.05);患侧髋膝踝关节角度变化范围较健侧缩小(P<0.05)。结论老年偏瘫患者步行功能下降,上肢痉挛,步行时出现视觉代偿。  相似文献   

11.
躯体移动障碍是指人体不能独立完成或顺利完成躯体的移动活动,老年偏瘫致躯体移动障碍便属于这种移动型态障碍。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103例老年偏瘫患者,年龄60~87岁,男76例,女46例,功能活动水平分级:0级无;1级34例;2级27例;3级29例;4级 13例,最长住院天数38 d,最短2d。1.2方法阶梯锻炼具体方法如下(1)正确卧位①患侧良肢位:向健侧卧,患上肢放松前伸,患下肢稍屈曲,用软枕置于功能位置。注意肩前伸,肘伸直、五指伸直,臀部斜向后方。②健侧良肢位:向患侧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特殊体位下肩胛骨关节盂的X线参数变化与肩胛骨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单侧锁骨中段骨折患者30例,术后常规进行肩关节康复训练。术后3个月、6个月时分别测定健、患侧肩关节的最大主动前屈、外展、后伸活动度,采用ROM评定肩关节功能;同时在最大主动前屈、外展、后伸位对双侧肩关节行站立位X线检查,在影像系统上测定并比较肩胛骨关节盂经投射形成的面积及外展角度。结果:同体位患侧肩关节ROM康复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康复训练,患侧肩胛骨功能均有改善。同体位患侧关节盂投射面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体位患侧关节盂投射角度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点,患侧肩关节在最大主动后伸、外展体位,关节盂投射面积与投射角度存在强的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均>0.7),检验结果显著(P<0.05)。在肩关节处于最大主动外展位时,外展活动度越大,关节盂投射面积越小,关节盂投射角度越大,肩胛骨功能越好;在肩关节处于最大主动后伸体位时,后...  相似文献   

13.
1 资料与方法 脑卒中偏瘫病人 20例,男性 11例,女性 9例。年龄 40~ 65岁。病程 3月以内 8例, 3月~半年 5例,半年~ 1年 3例, 1年~ 2年 2例, 2年以上 2例。均采用神经发育促进技术,以 Bobath技术为主,辅以 PNF技术。治疗:第 1阶段:指导病人发展并充分利用患侧潜能,降低颈部和躯干瘫侧屈肌痉挛,松动肩胛带,伸肘位上肢前屈平肩水平。手法操作如下:( 1)侧卧前伸肩;( 2)活动躯干;( 3)抑制上肢痉挛模式;( 4)活动肩胛骨;( 5)辅助上提肩胛骨;( 6)保持伸肘;( 7)主动屈、伸肘;( 8)患肢负重、屈膝练习。第 …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和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最大等长收缩(MIVC)过程中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图的特征,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训练提供电生理依据。方法 选择18例轻偏瘫或处于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在进行肘关节屈、伸肌MIVC时,检测其力矩和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结果 MIVC状态下,肘屈曲时肱二头肌健侧的积分肌电值(iEMG)明显大于患侧(P〈0.05),肱三头肌健、患侧iE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肘伸展时肱三头肌健侧iEMG明显大于患侧(P〈0.01),肱二头肌患侧iEMG明显大于健侧(P〈0.05)。肱三头肌患侧协同收缩率明显大于健侧(P〈0.01),肱二头肌患侧协同收缩率有大于健侧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屈肌收缩还是伸肌收缩,患侧的峰力矩均明显小于健侧(P〈0.01)。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肘关节痉挛以屈肌为主,提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康复治疗应以训练伸肌侧肌力和抑制拮抗肌协同收缩为主。  相似文献   

15.
改良小指固有伸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5年21例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良小指固有伸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是治疗陈旧性正中神经损伤致拇对掌功能障碍的很多方法之一,为了解该治疗方法的远期效果是否优良,实验回顾性分析了2003-01/2007-12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手外科接受过利用改良小指固有伸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患者97例,进行随访21例.应用<手功能评定标准的改定>的标准进行术后拇对掌功能的功能评定,测量患手拇指的长度T、拇指对掌活动中向掌心移动(mo)与离掌心移动(Mo):即手掌及4指在冠状面处于伸直位,拇指向掌侧尽量外展并与示指处于同一个矢状面内,测量拇指掌侧指间横纹中点(简称E点)至中指掌指关节掌侧横纹中点(简称F点)之间的的连线距离(简称该距离为Mo).拇指对掌功能重建后,测量患手拇指的长度及向掌心活动、离掌心活动拇指掌侧指间横纹中点至中指掌指关节掌侧横纹中点的距离,并分别计算它们间的比值.本组病例随访时间为1~14年,平均7.5年,可见利用改良小指固有伸肌腱移位术是重建拇对掌功能的良好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使用等速测试指标评定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肘关节运动功能,为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制定康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Biodex-Ⅲ型等速测试仪对30例健康人群(健康组)及3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卒中组)进行测试.结果:健康组右侧肘屈肌及肘伸肌的峰力矩(PT)、峰力矩体重比(PT/BW)、总做功量(TW)、力矩加速时间(AT)均高于左侧(P<0.05);与健康组比较,脑卒中组健侧肘屈伸肌也存在等速肌力的异常,患侧肘屈肌及伸肌的PT、PT/BW、TW、AT均下降(P<0.05).结论: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健患侧上肢均存在力量的异常,可适当加强力量训练,重点在患侧上肢伸肌群;对于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等速测试不宜单独使用健患侧自身对照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运用Bobath技术抑制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赵建华  方向延 《中国康复》2006,21(6):432-432
经临床和CT、MRI确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44例,无认知障碍,检查配合,男74例,女70例;年龄(59.5±4.8)岁;病程4.9个月;脑梗死70例,脑出血62例,脑外伤12例;上肢屈肌Ashworth评分1级31例,2级66例,3级45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7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组均接受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同时应用Bobath易化技术抑制痉挛[1]:①侧卧前伸肩。患者健侧卧位,下肢屈曲,患侧上肢前屈90°并伸肘,治疗师面向患者,一手握住患者患侧手部,手掌相触,一手放在肘部,保持伸肘,让患者上肢用力向前推,治疗师给予适当的阻力。②抑制上肢痉挛…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1991年5月以来共行乳癌根治术37例,在对术后患侧上肢进行功能锻炼的护理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方法:1.术后第2天开始做患侧伸指、握拳、屈腕、屈肘等锻炼,但要保持肩关节固定。2.3天起用手托患侧上肢肩关节做前后运动。3.第4~5天用手握住患侧拇指,伸直肘关节,辅助患侧上肢上举与肩齐平。4.第6天起做患侧手爬墙运动,尽量达到最高限度。5.第7-8天用手托患侧上肢上举,患侧手掌尽量越过头顶,扪到对侧耳朵。6.第9-10天逐渐抬高患侧上肢做肩关节向前向后的旋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肘关节等速运动的测试分析,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功能,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临床治疗和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14例脑卒中轻偏瘫或处于恢复期的患者.观察在进行肘关节低速(60°/s)、中速(120°/s)、高速(180°/s)等速运动时,肘关节屈曲和伸展运动时的峰力矩、峰力矩,体重比、屈伸肌峰力矩比。比较肘关节高速运动测试时肘屈肌和伸肌的平均功率、做功量和到达峰力矩时间。结果:在低、中、高速3种运动速度测试时,肘屈、伸肌峰力矩及峰力矩体重比,患侧均较对侧减弱.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和非常显著性意义;肘关节屈伸力矩比,在低速运动测试时患侧大于对侧(P〈0.05),中速和高速运动测试时患侧也有增大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偏瘫患者在高速运动测试时,患侧肘关节不论是屈肌还是伸肌,其平均功率、做功量均较对侧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到达峰力矩时间患侧伸肌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患侧屈肌也较对侧有延长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轻偏瘫患者,其患侧肘关节屈伸肌肌力、肌肉耐力、肌肉做功效率均较对侧降低.而伸肌侧下降更明显。提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应以训练伸肌肌力为主。  相似文献   

20.
偏瘫患者运动疗法中肌痉挛的体位控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分析常见功能活动对偏瘫患者肌痉挛的影响,总结一套对抗这些肌痉挛的体位控制方法。方法:观察41例偏瘫患者在接受功能性活动,包括体位转换、移动活动、平衡活动及一些力量性训练过程中发生患侧上肢屈肌痉挛(不自主屈肘或握拳)和下肢伸肌痉挛(不自主膝过伸或踝趾屈)的阳性率,以及采取对抗痉挛体位1个月后,患者步行中患肢肌痉挛被抑制的效应。结果:容易导致上肢屈肌痉挛出现的活动,如仰卧位坐起(73%)、健侧翻身(68%)、上楼,下楼(66%/59%)、步行及坐位站起(59%);容易引起下肢伸肌痉挛的活动,如患侧卧位坐起(54%)、健侧翻身及仰卧坐起(49%)、健侧抗阻屈膝(44%)。短暂体位控制对抗痉挛模式使上肢痉挛控制率达83%,下肢痉挛控制率达62%;长时间体位抑制使上肢痉挛的主动控制率达42%,下肢痉挛控制率达38%。结论:偏瘫康复早期一些功能活动可以诱发痉挛产生,抗痉挛抑制体位对此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