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三维CT评价颈椎间盘退变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CT(3DCT)诊断颈椎病的价值。方法:采用3DCT技术检查了临床诊断为颈椎病的300例患。结果:21.3%的患有颈椎椎体骨质增生,42.3%的钩突关节和16.2%的小关节突有骨质增生,另外有12个小关节突有错位改变。在1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中,发现狭窄的椎间孔438个。其中,C6-7和C5-6椎间孔狭窄占81.3%。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骨赘压迫椎云集(22.0%)和椎动脉变细或粗细不均(65.9%),12.1%的患未见异常。脊髓型颈椎病变3DCT表现有颈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和颈椎间盘突出等。结论:3DCT能全面评价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骨质增生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一种诊断颈椎病的实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影像学特点,为基层放射诊断学医师提供合理的诊断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特点。结果计算机摄影(CR)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及反弓畸形120例;骨赘、椎间隙变窄90例;椎间孔变小或狭窄85例;过伸过屈位显示椎体滑动或失稳44例。CT表现为Luschka关节及椎间关节骨赘72例;椎间盘突出及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及钙化79例。磁共振成像(MRI)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化112例,椎间盘变性113例,椎间盘突出102例,脊椎受压87例,合并颈椎脊髓水肿65例。结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CT与MRI各有特点。在轴状位和矢状位,MRI能清楚地显示脊髓结构;CT可作为MRI的有力辅助手段以鉴别是椎间盘组织还是骨赘。  相似文献   

3.
颈椎病是颈椎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纤维环弹力弱,椎间隙狭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间不稳定,黄韧带肥厚、变性,钩突关节增生及小关节等继发性改变,导致椎管、椎间孔变形,狭窄,直接压迫神经根、脊髓,影响椎动脉交感神经出现的症状,临床称为颈椎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颈椎病的X线表现的认识。方法对500例经临床和X线检查证实的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X线表现为颈椎间隙变窄和(或)椎体前后缘骨刺,颈椎生理弧度改变及颈椎不称,钩突增生,钩椎关节增生变窄与韧带钙化。结论掌握X线表现特点,密切结合临床,可提高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维CT(3DCT)诊断颈椎病的价值。方法:采用3DCT技术检查了临床诊断为颈椎病的300例患者。结果:21.3%的患者有颈椎椎体骨质增生,42.3%的钩突关节和16.2%的小关节突有骨质增生,另外有12个小关节突有错位改变。在1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发现狭窄的椎间孔438个。其中,C6~7和C5~6椎间孔狭窄占81.3%。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骨赘压迫椎动脉(22.0%)和椎动脉变细或粗细不均(65.9%),12.1%的患者未见异常。脊髓型颈椎病3DCT表现有颈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和颈椎间盘突出等。结论:3DCT能全面评价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骨质增生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一种诊断颈椎病的实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院采用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19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999~ 2001年共收治 1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男 14例,女 5例,年龄 20~ 50岁,平均年龄 32岁。所有病例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及 X线片和 CT片确诊。 X线平片表现 :( 1)早期腰椎失去正常曲度,变直或略侧弯。( 2)髓核脱出 4~ 6周可出现椎间隙变窄,可一致性变窄,也可前后或左右不对称变窄,骨关节面硬化。( 3)椎体边缘骨赘形成,椎间孔变窄。 CT片表现:( 1)椎间盘后缘及椎管内限局性突出软组织影,其密度与相应椎间盘密度一致(介于…  相似文献   

7.
颈椎病400例X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颈椎病的X线平片的诊断率.方法 对400例X线诊断及临床证实的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主要X线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反向,颈椎间隙变窄和(或)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突关节增生、间隙变窄与韧带钙化.结论 掌握X线表现特点,密切结合临床,可提高颈椎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少年型电脑颈椎退行性变的X线征象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青少年电脑颈椎退变病例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摄取颈椎正侧位及左右斜位、过伸过屈位、开口位X线片。结果18例10例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生理曲度改变,2例椎间关节滑脱移位,1例椎体半脱位,4例椎间隙前窄后宽,3例椎体前扁后宽呈“坡形”椎,1例椎体前缘骨质增生;3例C5-6双侧椎间孔变窄;2例寰枢关节间隙不等宽,前后间隙增宽(〉3mm),呈半脱位。结论青年型电脑颈椎病是由于青少年在学习和工作中过早持久地使颈部过伸或过屈、负荷过重引发的不同于成人颈椎病表现和相应症状的特殊类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X线摄影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12-2010-12 60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正位、侧位、斜位X线特点,总结颈椎病的X线表现。结果颈椎病的X线表现主要是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椎间隙变窄,椎间盘突出,椎体及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韧带纤维化、钙化。结论 X线摄影诊断颈椎病有其特征性表现,是诊断该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扫描多模式重建诊断颈椎病的价值。方法161例颈椎病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神经根型、动脉型、脊髓型、混合型和食管压迫型,分别为84例、40例、22例、13例和2例。采用多排螺旋CT扫描多模式重建技术观察颈椎骨质增生情况、椎间孔大小、椎动脉和颈椎骨质增生的关系、骨性椎管狭窄的改变。结果84例神经根型中,发现椎间孔狭窄438处,其中C5-6和C6-7椎间孔狭窄占79.6%,椎间孔狭窄的成因有钩突关节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体肥大、小关节突骨质增生、错位等;40例椎动脉型表现为骨赘压迫椎动脉(52.5%),导致椎动脉变细、粗细不均和椎动脉迂曲。22例脊髓型表现为颈椎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和颈椎间盘突出等。结论多排螺旋CT扫描多模式重建能全面评价颈椎骨质增生及颈椎间盘退变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颈椎病诊断较实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1 颈椎病的实质和定义 颈椎病是常见病。颈椎的连接韧带主要有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项韧带。软骨性结合物为椎间盘,有滑膜性的上下关节突,关节也有后天形成的,具有滑膜性和软骨性双重性质的钩椎关节,此乃颈椎持有的关节,因此其具特有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不能把颈椎病与其他脊椎退行性变混同起来。椎问盘脱出、突出、膨出及碎片脱出,除椎间盘膨出与退行性变关系密切外,余均为椎间盘损伤所致,不能列为颈椎病,就象不能把腰椎间盘脱出定为腰椎病一样。常见的颈椎病的椎管狭窄或椎问盘脱出应视为颈椎病继发合并症的X线表现。  相似文献   

12.
颈椎病的X线诊断(附1000例X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颈椎病的X线表现和评价平片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000例颈椎病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找出对诊断有价值的X线表现。结果:生理曲度异常(63.1%)、椎间隙狭窄(100%)、钩椎关节退变(81.3%)、椎间关节退变(61.4%)等是颈椎病的主要X线表现。此外,椎间盘真空征(气征)、正位裂隙征、侧位裂隙正虽具有特征,但出现率不高。结论:常规正、侧位与双斜位平片在颈椎病诊断上不仅有重要价值,也是一种主要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本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52例,男70例,女82例;年龄30~75岁。病程2个月~5年。 诊断依据:查体时患者颈部强直,活动受限,严重者头部处于强迫体位,相应的颈椎横突尖部(胸锁乳突肌后缘)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深压时出现向肩、上臂、前臂放射痛,受压神经支配区域皮肤感觉减退,肌力减弱等。臂丛神经拉紧试验,椎间孔压缩试验均为阳性。X线检查可显示生理弯曲减小或消失,椎间隙变窄,钩状突起(钩椎关节)处骨质增生形成。 治疗方法:(1)电脑中频:采用北京翔云电子设备厂生产的电脑中频多功能治…  相似文献   

14.
周建华 《华西医学》2007,22(4):852-852
目的:通过对颈椎病表现特征的回顾性X线分析,以提高其规律性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298例经临床和X线检查证实的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X线表现特征分析。结果:主要X线表现为颈椎间隙变窄和(或)椎体前后缘骨刺298例,颈椎生理弧度改变及颈椎失稳248例,钩突增生变形248例,钩椎关节增生伴椎体失稳219例,韧带钙化91例。结论:掌握颈椎病X线表现的不同特点,密切结合临床症状,可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正>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一种由于颈椎间盘退变、椎体侧后方或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关节紊乱、生理曲度变直、慢性劳损或急性损伤,导致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而出现颈项部及肩臂部酸胀疼痛,并伴有上肢酸麻胀痛,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症的综合病症~([1])。近年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治疗手段比较多样,主要有针灸、推拿、牵引、穴位注射、中药内服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肌肉骨骼超声(MSUS)观察及测量颈椎钩椎关节的方法,阐明钩椎关节及其比邻结构尤其是椎动脉(VA)在MSUS下的定位及表现。 方法在人颈部骨骼和尸体标本上,采用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的5~12MHz的高频线阵探头指引钩椎关节和VA,明确钩椎关节和VA在MSUS下的定位。然后再检测颈椎病患者,观察人体上钩椎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的MSUS表现,同时评估钩椎关节有无横向增生,探索MSUS测量增生钩椎关节的方法。 结果患者取平卧位,颈后垫高约15cm,头偏向检查对侧45°,探头置于颈根部胸锁乳突肌内侧,显示颈总动脉纵切面后稍向外侧移动可见椎动脉起始段,向上延续观察椎动脉至穿入横突孔,再稍向上在两个横突的强回声之间微动探头即可观察到钩椎关节和VA。MSUS下,钩椎关节位于两个横突之间(即两椎体侧后缘之间椎间盘的外侧),钩突外侧缘与椎体侧后缘回声相延续成一条直线,前方紧邻椎动脉,当钩椎关节横向增生时,钩突外侧缘则超出该条直线。此时选择测量其横径,即以通过上下颈椎椎体外缘的切线为基线,测量钩突最外侧点到该基线的垂直距离。 结论MSUS能够清晰显示钩椎关节及其与VA的关系,可用于评估钩椎关节有无横向增生,并测量增生的大小。  相似文献   

17.
牵引加物理因子综合治疗颈椎病180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牵引并特定电磁波(TDP)加电脑中频综合治疗颈椎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80例中男105例,女75例;年龄35~72岁,<40岁8例,40~50岁42例,50~60岁86例,>60岁44例。病程<1年50例,1~5年96例,>5年34例。神经根型146例,椎动脉型16例,交感神经型8例,混合型10例。X线片C4~7椎体后缘增生128例,钩椎关节增生24例,颈椎生理弧度变直20例,椎间隙变窄8例。180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颈僵或疼痛,颈肌紧张,活动受限,单侧或双侧上肢疼痛、麻…  相似文献   

18.
怎样认识颈椎病(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在在任何医院的骨科或神经科 ,颈椎病这一诊断的出现率是相当高的。它既是一种骨科疾病又可以视为一种神经科疾病。那么究竟什么是颈椎病 ?根据1 984年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上修正后的定义 ,认为颈椎病是因颈椎软骨 (椎间盘、钩椎关节及椎弓关节的关节软骨 )退行性变及继发的失稳或骨关节增生肥大足以引起临床症状和体征者 ,称为颈椎病。不难看出 ,软骨退行性变是颈椎病的根本 ,发生在先。而骨关节、肌腱等增生肥大是继发于软骨变性 ,发生在后。因此 ,颈椎病是与年龄有关的一种颈椎骨关节退行性变为特征的疾病 ,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从以上…  相似文献   

19.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由于长期低头伏案工作,造成颈椎及肩背部软组织疲劳性损伤,导致颈椎节段性失稳而引起的椎动脉供血不足,且发病趋势倾向年轻人。椎动脉型颈椎病系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当椎间盘变窄时,钩椎关节向外突出、刺激压迫椎动脉使椎动脉产生扭...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颈椎病好发于颈椎下段的原因。方法搜集200例颈椎病患者的X射线平片,从下段椎体的解剖特点、受力、血运、活动度等方面进行比较,观察分析患者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改变、骨赘形成、椎间孔变窄或变形、韧带钙化及椎体失稳情况。结果200例颈椎病患者X线片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生理曲度变直者149例,侧弯者56例,反弓者30例,“S”型者6例。②C5~6椎间隙狭窄者占总数的57%,C6~7狭窄者占总数的41%。③C5,C6,C7椎体骨赘多发。④C4,C5,C6,C7相应椎间孔狭窄者多见。⑤C5,C6,C7相应椎间隙处韧带钙化58例;其他椎间隙处韧带未见钙化。⑥C5,C6,C7椎体后缘连线异常66例,向前或向后滑脱60例,椎体“双边征”24例,小关节“双突征”21例,其余椎体后缘连线异常者少见。结论颈椎病的大部分征象多出现在下段颈椎,这与下段颈椎的力学耦合特点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