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260名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父亲与母亲在相同教养方式上存在一致趋势,依次为情感温暖、过度保护、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而母亲的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否认因子分均显著高于父亲(P〈0.05);男生的父亲过度保护、过度干涉、惩罚严厉,母亲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否认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女生(P<0.05或0.01);城市学生的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与保护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农村(P<0.05);不同职业的父亲过度保护、过分干涉,母亲过分干涉与保护、惩罚严厉因子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情感温暖因子分越高(P〈0.01);母亲受教育程度越低,惩罚严厉因子分越高(P〈0.01)。父亲过度保护和惩罚严厉在生活环境和子女性别方面存在交互作用;母亲惩罚严厉在职业和文化程度上有交互作用。结论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受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子女性别等多种因素影响,教养方式仍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女性劳教人员父母教养方式.方法 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80例女性劳教人员和80例正常对照者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调查.结果 劳教人员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分低于正常对照组,惩罚、严厉以及拒绝、否认2个因子分则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 劳教人员在成长过程中,其父母对子女缺乏情感温暖、理解,却有着过多的惩罚、严厉以及拒绝、否认.  相似文献   

3.
王桂梅  熊倩 《现代护理》2007,13(4):943-944
目的探讨女性劳教人员父母教养方式。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80例女性劳教人员和80例正常对照者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调查。结果劳教人员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分低于正常对照组,惩罚、严厉以及拒绝、否认2个因子分则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劳教人员在成长过程中,其父母对子女缺乏情感温暖、理解,却有着过多的惩罚、严厉以及拒绝、否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女性劳教人员父母教养方式。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80例女性劳教人员和80例正常对照者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调查。结果劳教人员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分低于正常对照组,惩罚、严厉以及拒绝、否认2个因子分则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劳教人员在成长过程中,其父母对子女缺乏情感温暖、理解,却有着过多的惩罚、严厉以及拒绝、否认。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青少年强迫症患者与父母教养方式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55例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和50例健康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父亲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母亲在拒绝、否认、惩罚、严厉方面较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父亲表现为显著较低情感温暖和理解(P&;lt;0.05)。结论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强迫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少年强迫症患者与父母教养方式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55例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和50例健康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父亲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母亲在拒绝、否认、惩罚、严厉方面较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父亲表现为显著较低情感温暖和理解(P<0.05)。结论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强迫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犯罪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犯罪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正常青少年群体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以及犯罪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致性问题。方法:于2004-11/2005-02以某省少年教养管理所在册的少教学员86名作为观察组,同期随机抽取初中和高中在校学生86名作为对照组。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自编一般家庭情况问卷对两组被试评分进行比较。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包括父亲和母亲两个量表。父亲教养方式包括6个因子: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包括5个因子: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测试包括从不、偶尔、经常、总是4个等级(分数越高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各方面越突出)。结果: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2份。①观察组父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评分低于对照组[(44.86±9.61),(51.41±8.25)分;(22.21±6.97),(33.30±3.49)分,P均<0.01],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等评分高于对照组[(21.48±7.64),(14.21±4.74)分;(11.74±3.87),(8.56±4.29)分,P均<0.01];观察组母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与理解评分低于对照组[(42.98±11.84),(52.97±9.05)分,P<0.01],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与保护、惩罚严厉等评分高于对照组[(14.41±5.10),(9.02±2.84)分;(37.40±8.91),(33.97±5.90)分;(14.48±4.80),(12.94±3.45)分,P<0.01,P<0.05]。②观察组父母教养方式在偏爱被试、过度干涉保护、惩罚严厉以及拒绝否认贬低等方面存在严重分歧[(12.03±3.99),(9.50±3.68)分;(21.85±6.82),(37.78±8.3)分;(21.12±7.59),(14.44±5.03)分;(9.68±2.87),(14.26±4.91)分,P均<0.01]。对照组父母在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保护、惩罚严厉等方面存在分歧[(52.00±8.31),(53.08±9.18)分;(33.27±3.41),(34.77±6.12)分;(14.21±5.03),(13.22±3.82)分,P<0.05,P<0.01]。结论:犯罪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3个明显不足,即缺少情感温暖、沟通和理解;极端化;父母教养方式严重分歧。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可能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提高青少年学生心身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对淮安市560名初中二年级学生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本组青少年学生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与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 P<0.05或0.01),与母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干涉过保护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 P<0.05或0.01),与父母亲情感温暖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 P<0.05或0.01);人际关系、焦虑、心理不平衡因子分与母亲偏爱被试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 P<0.05或0.01)。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父母应结合子女的具体情况应用不同的教养方式,以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与正常健康者进行比较,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征。方法:选择2002-07/12广州市脑科医院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本院健康职工及实习学生50例为正常对照组,均自愿合作。按要求独立完成量表评分者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83和48例。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文版对两组被试进行评分比较,父亲教养方式包括6个因子:①情感温暖、理解。②惩罚、严厉。③拒绝、否认。④偏爱被试。⑤过分干涉。⑥过分保护。母亲教养方式包括5个因子:①情感温暖、理解。②惩罚、严厉。③拒绝、否认。④偏爱被试。⑤过分干涉、过分保护。量表评分由实施者向被试解释评分方法后,由被试在50min内独立完成。结果:进入结果分析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83和48例。①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因子分中父亲及母亲的惩罚、严厉和否认、拒绝两项因子分(19.52±5.96,10.37±3.43;16.19±6.91,14.06±5.32)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6.71±3.92,8.54±3.01;12.02±2.94,11.85±3.09)(t=2.630~3.973,P<0.01)。②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犤47.10±9.01,51.58±6.68,(t=2.999,P<0.01)犦。③母亲的偏爱被试因子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犤11.46±3.56,9.63±2.90,(t=2.888,P<0.01)犦。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过多的惩罚、责骂缺乏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这在父亲的教养方式中更为突出;且母亲对子女的过分偏爱也与子女的患病有关。提示应采取积极的家庭干预措施,指导父母正确教养子女,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神经症类患者防御方式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症类患者防御方式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使用“防御方式问卷”(DSQ),“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符合CCMD-3第四大类患者33例,正常对照组33例进行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神经症类患者多采用不成熟防御方式和中间型防御方式,较少采用成熟防御方式,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中,研究组的“父亲惩罚,严厉因子”,“父母偏爱被试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父母惩罚,严厉因子”,“父母偏爱被度因子”,“父母拒绝,否认因子”与其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显著相关;“父母惩罚,严厉因子”,“父母拒绝,否认因子”,“父亲过度保护因子”,“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母亲偏爱被试因子”与其中间型防御机制显著相关。结论:神经症类患者的防御方式与其父母教养方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作用。方法:①调查于2004—09/1.2在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完成。以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从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护理专业大一、大二、大三每个年级中各抽取55人,共165人。被试者均自愿参加评估。②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评估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有90个陈述句构成,根据自己最近1周的实际情况分4级回答,记1~4分,1为无,2为轻度,3为较重,4为严重。量表还包括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以全国青年常模为对照。⑧父母教养方式评估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分4个等级,记1~4分,1为从不,2为偶尔,3为经常,4为总是;该量表还包括11个因子,父亲养育6个分量表: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58个条目;母亲养育5个分量表: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57个条目,11个分量表由66个陈述句构成)。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①大学生165人均进入结果分析并完成量表和问卷评估。②接受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与全国青年常模相近。③接受父母拒绝否认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明显高于接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t=1.81~2.27,P〈0.05)。④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明显高于接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t=1.72-1.88,P〈0.05)。⑤接受父母惩罚严厉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明显高于接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t=1.94~4.75,P〈0.05-0.01)。结论:接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心理健康;接受父母的拒绝否认、过分干涉、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大学生有不同类型心理不健康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本科生的父母养育方式特点。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以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自设护生基本情况间卷对289、名护理本科生进行测评。结果:护理本科生的父亲惩罚严厉、偏爱被试得分高于母亲(P〈0.05),而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得分低于母亲(P〈0.05)。男性垆生的父亲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得分高于女性护生(P〈0.05)。独生护生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高于非独生护生(P〈0.05)。父亲文化程度对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存在差异(P〈0.05)。结论:护理本科生的父母养育方式明显不同,并与父亲文化程度及子女性别、独生与否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及心理防御机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60例强迫症患者(研究组)和6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及防御方式问卷进行测评分析。结果研究组父母养育方式问卷父亲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母亲的过分干涉、惩罚严厉、偏爱被试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或0.01),其他因子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防御方式问卷的不成熟型和中间型防御机制维度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成熟型防御机制及掩饰维度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多采用不成熟型和中间型心理防御机制,患者父母多采用拒绝否认、严厉惩罚、过分干涉等不良教养方式,应对患者及家属予以有针对性的干预,以利于改善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作用。方法:①调查于2004-09/12在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完成。以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从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护理专业大一、大二、大三每个年级中各抽取55人,共165人。被试者均自愿参加评估。②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评估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有90个陈述句构成,根据自己最近1周的实际情况分4级回答,记1~4分,1为无,2为轻度,3为较重,4为严重。量表还包括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以全国青年常模为对照。③父母教养方式评估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分4个等级,记1~4分,1为从不,2为偶尔,3为经常,4为总是;该量表还包括11个因子,父亲养育6个分量表: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58个条目;母亲养育5个分量表: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57个条目,11个分量表由66个陈述句构成)。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①大学生165人均进入结果分析并完成量表和问卷评估。②接受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与全国青年常模相近。③接受父母拒绝否认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明显高于接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t=1.81~2.27,P<0.05)。④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明显高于接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t=1.72~1.88,P<0.05)。⑤接受父母惩罚严厉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明显高于接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t=1.94~4.75,P<0.05~0.01)。结论:接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心理健康;接受父母的拒绝否认、过分干涉、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大学生有不同类型心理不健康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学生网络成瘾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①于2006-09在被试所在学校采用分年级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共选取新乡市初一至高三的12班622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②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有4个等级,记1~4分,1为从不,4为总是(此量表包含11个因子,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分量表包含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58个题目;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分量表包含情感温暖、理解,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等57个题目)。采用修订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界定出网络成瘾群体,高分代表成瘾群体,低分代表非成瘾群体。③计量资料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获得有效答卷612份,有效应答率为98.4%。男生304名,女生308名,平均年龄(16±2)岁。①网络成瘾与非成瘾中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网络成瘾中学生的父亲养育方式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干涉四因子得分明显高于非网络成瘾中学生(t=2.186~2.518,P<0.05),而在情感温暖理解和偏爱被试因子上差异不明显(P>0.05);网络成瘾中学生在母亲养育方式的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因子得分明显高于非网络成瘾中学生(t=2.039~2.789,P<0.05~0.01),而在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的得分差异不明显(P>0.05)。②中学生网络成瘾与父亲养育方式的相关性:网络成瘾总分与父亲养育方式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因子呈明显正相关(r=0.172,0.112,0.204,0.149,P<0.01),与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明显负相关(r=-0.081,P<0.05),而与偏爱被试因子无明显相关(r=0.058,P>0.05)。③中学生网络成瘾与母亲养育方式的相关性:网络成瘾总分与母亲养育方式的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因子呈明显正相关(r=0.208,0.218,0.216,0.109,P<0.05~0.01),而与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无明显相关(r=-0.052,P>0.05)。结论:网络成瘾中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问题,网络成瘾与父母养育方式存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42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设为研究组,抽取同期扬州市60名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采用自拟一般资料调查表统计两组一般资料,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评定两组父母教养方式,对两组测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有工作者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显著高于无工作者(P<0.05或0.01).结论 难治性强迫症与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关,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综合心理干预,对改善患者强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抑郁情绪的相关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于2004—03/06对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的174名学生进行调查分析。①父母教育方式问卷分为母亲教养方式56个项目,父亲教养方式58个项目,内容包括: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严厉惩罚、过分干涉与过分保护、偏爱被试5个保留维度。量表的同质性系数分别为0.81和0.72。实验假设父母教养方式一致,所以在计分时把每个维度中父亲与母亲的分数合并。(参焦虑自评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项目为所定义症状出现的频率。③自评抑郁量表由20个陈述句组成,每条为一个相关症状,按1—4级评分,奇偶数条目分半相关性为0.73和0.92。评分在40分以下者为无抑郁;40—48分为轻度抑郁;49~56分为中度抑郁;57分以上为重度抑郁。④以班为单位施测。施测前取得该校领导、老师和同学的同意。在非考试状态下,按班级对学生进行3个问卷的团体测试。并在被试确信答案得到保密的情况下进行。⑤主要观察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其焦虑抑郁情绪的特点。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⑥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和单因素独立样本方差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9份,回收率为94.5%。剔除不完整答卷得到合格问卷174份.有效率为92.1%。①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4个维度中情感温暖理解的得分最高,其次是严厉惩罚和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维度上的得分最低。在性别差异上,父母教养方式中温暖理解在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其他3个维度则是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②高中生的焦虑得分:从总体上和不同性别上均高于抑郁得分。但就焦虑、抑郁本身得分来看不存在性别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高中生的焦虑、抑郁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r=0.777,P〈0.01)。③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和抑郁得分的关系:除拒绝否认维度外,其余各维度都存在显著相关。其中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与焦虑、抑郁呈负相关(r=-0.412,-0.457,P〈0.05);严厉惩罚和过分干涉保护维度与焦虑、抑郁成正相关(r=0.348,0.356;0.382,0.385;P〈0.05)。④父母不同教养方式各维度与高中生不同抑郁水平间的差异:经事后比较分析表明,无抑郁高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的得分高于轻、中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严厉惩罚维度上的得分低于轻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过分干涉保护维度上轻度和重度抑郁高中生父母的得分高于无抑郁学生父母的得分。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影响。无抑郁高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的得分高于轻、中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严厉惩罚维度上的得分低于轻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过分干涉保护维度上轻度和重度抑郁高中生父母的得分高于无抑郁学生父母的得分。父母投入的情感温暖理解越多,高中生的积极情绪越多,焦虑、抑郁的严重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于2004-03/06对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的174名学生进行调查分析。①父母教育方式问卷分为母亲教养方式56个项目,父亲教养方式58个项目,内容包括: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严厉惩罚、过分干涉与过分保护、偏爱被试5个保留维度。量表的同质性系数分别为0.81和0.72。实验假设父母教养方式一致,所以在计分时把每个维度中父亲与母亲的分数合并。②焦虑自评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项目为所定义症状出现的频率。③自评抑郁量表由20个陈述句组成,每条为一个相关症状,按1-4级评分,奇偶数条目分半相关性为0.73和0.92。评分在40分以下者为无抑郁;40-48分为轻度抑郁;49~56分为中度抑郁;57分以上为重度抑郁。④以班为单位施测。施测前取得该校领导、老师和同学的同意。在非考试状态下,按班级对学生进行3个问卷的团体测试。并在被试确信答案得到保密的情况下进行。⑤主要观察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其焦虑抑郁情绪的特点。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⑥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和单因素独立样本方差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9份,回收率为94.5%。剔除不完整答卷得到合格问卷174份,有效率为92.1%。①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4个维度中情感温暖理解的得分最高,其次是严厉惩罚和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维度上的得分最低。在性别差异上,父母教养方式中温暖理解在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其他3个维度则是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②高中生的焦虑得分:从总体上和不同性别上均高于抑郁得分。但就焦虑、抑郁本身得分来看不存在性别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高中生的焦虑、抑郁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r=0.777,P<0.01)。③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和抑郁得分的关系:除拒绝否认维度外,其余各维度都存在显著相关。其中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与焦虑、抑郁呈负相关(r=-0.412,-0.457,P<0.05);严厉惩罚和过分干涉保护维度与焦虑、抑郁成正相关(r=0.348,0.356;0.382,0.385;P<0.05)。④父母不同教养方式各维度与高中生不同抑郁水平间的差异:经事后比较分析表明,无抑郁高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的得分高于轻、中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严厉惩罚维度上的得分低于轻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过分干涉保护维度上轻度和重度抑郁高中生父母的得分高于无抑郁学生父母的得分。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影响。无抑郁高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的得分高于轻、中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严厉惩罚维度上的得分低于轻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过分干涉保护维度上轻度和重度抑郁高中生父母的得分高于无抑郁学生父母的得分。父母投入的情感温暖理解越多,高中生的积极情绪越多,焦虑、抑郁的严重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19.
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与正常健康者进行比较,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征。方法:选择2002-07/12广州市脑科医院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本院健康职工及实习学生50例为正常对照组,均自愿合作。按要求独立完成量表评分者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83和48例。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文版对两组被试进行评分比较,父亲教养方式包括6个因子:①情感温暖、理解。②惩罚、严厉。③拒绝、否认。④偏爱被试。⑤过分干涉。⑥过分保护。母亲教养方式包括5个因子:①情感温暖、理解。②惩罚、严厉。③拒绝、否认。④偏爱被试。⑤过分干涉、过分保护。量表评分由实施者向被试解释评分方法后,由被试在50min内独立完成。结果:进入结果分析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83和48例。①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敦养方式评价量表因子分中父亲及母亲的惩罚、严厉和否认、拒绝两项因子分(19.52&;#177;5.96,10.37&;#177;3.43:16.19&;#177;6.91,14.06&;#177;5.321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6.71&;#177;3.92,8.54&;#177;3.01:12.02&;#177;2.94,11.85&;#177;3.09)(t=2.630&;#177;3.973,P〈0.01)。②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47.10&;#177;9.01,51.58&;#177;6.68,(t=2.999,P〈0.01)]。③母亲的偏爱被试因子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1.46&;#177;3.56,9.63&;#177;2.90,(t=2.888,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过多的惩罚、责骂缺乏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这在父亲的教养方式中更为突出;且母亲对子女的过分偏爱也与子女的患病有关。提示应采取积极的家庭干预措施,指导父母正确教养子女,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留守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对南阳市某高中440名学生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 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留守高中生与非留守高中生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非留守高中生感受父亲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评分显著高于留守高中生,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留守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与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0.01),父亲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分与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与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0.01);母亲拒绝否认、偏爱被试、过干涉过保护、惩罚严厉因子分与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母亲拒绝否认、父亲偏爱被试、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三个因子对留守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预测作用(P<0.05或0.01).结论 针对留守高中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要有意识地结合其具体情况使用不同教养方式,这对预防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