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断指再植16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对16例断指患者行再植与功能重建术,经密切观察与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6例,男12例,女4例,2~35岁,平均27.6岁。不完全断离15例,皮下组织、血管、神经、肌腱断离1例。1.2方法彻底清创后,用克氏针将指骨S固定,在显微镜下吻合屈伸指肌腱、血管、神经。术后Ⅰ级护理,抬高患指,持续烤灯照射,给予抗感染、抗血栓、抗血管痉挛治疗,补充水、电解质,必要时用镇静药物。2结果本组13例新再植手指类似健侧同名指功能,功能稍差2例,1例因并发血管痉挛而未成活,成活优良率91.6%,…  相似文献   

2.
创伤引起的软组织缺损,造成肌腱、骨外露或骨折术后钢板外露,如不能覆盖骨、裸露的肌腱和钢板的创面,将直接影响到骨愈合、肌腱的成活及创口的愈合。而覆盖这种创面必须应用带血管的皮瓣。我院2000年5月—2008年5月共为各种皮肤缺损的患者行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和岛状皮瓣移植手术6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就如何进行术后的观察和处理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16~55岁,平均44.5岁;手指皮肤缺损52例,小腿皮肤缺损1例,足背皮肤缺损3例,手掌部皮肤缺损4例。2治疗方法本组手指皮肤缺损的患者,均为皮肤缺损伴有指骨外露或肌腱外露而没有腱膜覆盖者。①示指指背动脉筋膜蒂岛状皮瓣2例,均用于修复拇指尺侧伴皮肤缺损创面,筋膜蒂保留皮瓣皮神经。②指背动脉筋膜蒂岛状皮瓣2例,用于修复示指指背和中指侧方皮肤缺损各1例。③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20例21指分别用于修复示、中、环指指尖与指腹皮肤缺损,切取时保留进入皮瓣的指神经背侧支2支,皮瓣转移至创面后常规将皮神经与创面神经残端吻合。④改良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用于示指、中指指尖及指腹皮肤缺损7例,在切取和解剖游离蒂部时保留0.3cm与皮瓣及指动脉连续的皮蒂...  相似文献   

3.
1资料与方法 本组共40例48指,男30例,女10例,年龄18~30例,平均年龄24岁。受伤手指拇指8例、食指12例、中指10例、环指10例,同时伴有2个手指以上缺损伤8例。缺损部分均附皮肤指骨及部分伸屈肌腱,缺损长度为0.6~2.5 cm。末端组织保留一侧血管神经38例45指。2例3指中间缺损,末端完全游离。方法:(1)对于伤指中间缺损长度小于1cm进行清创,直接行指骨短缩,位于指间关节缺损则行关节融合术,两者均行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吻合伸屈肌腱,直接缝合皮肤或Z切口皮瓣等闭合伤口。对于皮肤重叠半…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临床上应用和报道中小隐静脉在皮瓣中所起的作用及血管近端蒂如何处理意见不尽一致.目的: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背、足跟及踝部软组织缺损,观察分析不同方式处理小隐静脉对皮瓣成活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比观察,于1998-03/2007-04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完成.对象:将56例足背、足跟及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结扎小隐静脉近端蒂皮瓣组38例,小隐静脉近端与受区大隐静脉或其属支吻合组18例.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移植修复时,皮瓣切取面积为3.5 cm×4.0 cm~4.0 cm×4.5 cm的病例35例;皮瓣切取面积为4.0cm×4.5 cm~10.0 cm×12.0 cm的病例21例.主要观察指标:不同切取面积及移植方式的皮瓣成活效果.结果:[1]皮瓣切取面积为(4.0×4.5)cm~(10.0×12.0)cm时,移植后未出现静脉危象:皮瓣切取面积为(3.5×4.0)cm~(4.0×4.5)cm时,结扎小隐静脉近端的患者中5例出现术后静脉危象.[2]在皮瓣切取面积为(3.5×4.0)cm-(4.0×4.5)cm时,移植后小隐静脉近端与受区大隐静脉或其属支吻合皮瓣出现坏死的概率低于结扎小隐静脉近端蒂皮瓣(P=0.017 67).结论:切取皮瓣面积小于(4.0×4.5)cm时,应将小隐静脉近端与受区大隐静脉或其属支吻合.小隐静脉在皮瓣中并非过路浅静脉.对皮瓣有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5.
男,27岁,右上下肢被石块压伤.2小时后人院。检查右腕背部约1.5cm皮肤与二根挫伤屈肌腱相连外,其余血管神经、肌腱均断离。右膝膑韧带与膝前皮肤相连.其余组织与血管神经均断离。股骨下端粉碎性骨折。手术分两组同时进行,上肢组对患肢清创后,用二根克氏针将掌骨通过腕骨固定于尺挠骨上.缝合伸屈肌腱,将尺动脉与掌深弓吻合,并吻合了头静脉及两条较粗静脉,吻合三根主要神经.术毕石膏固定。下肢组用单侧外固定器超关节。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20例利用足底露出的克氏针在下肢远端皮瓣修复创面的护理体会,主要护理措施为利用足底露出的克氏针使皮瓣区域血管蒂悬空。认为该种方法可有效地预防下肢远端皮瓣术后皮瓣或血管蒂容易受压的问题,提高皮瓣的成活率及增加术肢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7.
在手功能中示指的功能仅次于拇指,而示指的长度和感觉对其发挥功能至关重要。基于此,我们自1987年以来采用中指尺侧或环指桡侧岛状皮瓣移植修复示指中节断端缺损7例,均获得较好效果。1 手术方法.臂丛麻醉,在气囊止血带控制下作清创术。尽可能保留指骨长度,保护和修复屈指浅肌腱以及伸指肌腱中夹腱束在中节指骨的止点,伸指肌腱侧腱束断端向指背侧中轴线适当固定,屈指深肌腱断端拉出切短后让其回缩,修整创面,测量指端软组织缺损面积及血管神经蒂所需长度,在中指尺侧或环指桡侧设计大小合适的岛状皮瓣(皮瓣的两侧不超过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部分坏死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自2003年来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31例,其中创伤25例,慢性溃疡6例;创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肌腱、骨关节外露,12例创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急诊修复19例,择期手术12例;切取皮瓣范围6.5 cm×5.0 cm~17.0 cm×8.0 cm。结果行小隐静脉蒂部结扎或小隐静脉与大隐静脉吻合者17例,11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瘀血、肿胀、暗紫、水泡,其中6例部分坏死;结扎蒂部小隐静脉15例,术后4例皮瓣轻度瘀血、肿胀;小隐静脉与受区大隐静脉或其属支吻合9例,仅1例皮瓣轻度肿胀,余未见瘀血、肿胀及坏死现象。术后随访质地柔软,外形及足踝部功能满意。结论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出现部分坏死的原因主要是静脉回流不畅,其次是皮瓣切取范围过大、蒂窄及蒂部处理不当受压所致。  相似文献   

9.
在日常生活中手外伤是很常见的,往往伴皮肤缺损,骨、肌腱及深部组织的损伤和外露,临床上常用带血管蒂的皮瓣修复创面,尽最大可能来保留伤手的外形及功能。通过对27例应用带血管蒂的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患者观察和护理,认为早期、正确的康复护理对皮瓣的成活和手功能的恢复有重要的意义。1临床资料本组27例患者,男20例,女7例,年龄19~57岁,平均30岁。切取皮瓣面积最大11.5cm×7.0cm,最小2cm×1.5cm。其中挠动脉皮瓣6例,指动脉皮瓣7例,第1掌背动脉皮瓣10例,骨间背皮瓣4例。修复手指皮肤缺损14例,…  相似文献   

10.
我院地处新疆边远地区,自1996年1月~1997年6月应用下腹壁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外伤创面10例,取得较好疗效。 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最大者56岁,最小者17岁。外伤原因:电烧伤8例,皮肤撕脱伤2例。修复范围:手掌部3例,手背部7例。远端可达腕关节,近端达手指末节。皮瓣选择为下腹壁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手术分为单叶蒂、双叶蒂皮瓣。皮瓣最大可切取28×18cm,蒂宽8.0cm。术后10天左右进行断蒂训练,15天左右断蒂。1例皮瓣远  相似文献   

11.
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架是近几年来研制并应用于临床治疗开放性或闭合性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一种器械 ,其特点是 :操作简单、损伤小、固定可靠、携带方便。桥式交腿皮瓣是应用带血管蒂的皮瓣在供区切取后转移至对侧肢体软组织缺损部位 ,因带有血管蒂 ,故成活率高 ,疗效可靠。固定肢体的传统方法是用石膏或克氏针贯穿固定 ,但这种方法护理不便、病人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六五医院 (吉林省 )邮  编  1 32 0 0 1  收稿日期  1 999- 0 3 - 0 8不适、易于错位、固定可靠性差等缺点。我科自 1993年以来 ,采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架行桥式交…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改进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胫骨中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选择2001-02/2007-04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骨一科收治的胫骨中下部骨外露患者8例,男5例,女3例,年龄8~66岁,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4.0cm×2.5cm~14.5cm×7.0cm。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改进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①皮瓣设计:皮瓣网球拍设计,轴线是腘窝中点与外踝、跟腱间中点的连线,相当于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轴向线,轴点在外踝尖上2~5cm处,平均为3cm,根据受区大小,切取皮瓣长和宽各加1.0~2.0cm。②皮瓣切取:逆行切取法。切开皮瓣内、外侧缘及近侧缘皮肤、皮肤下组织,达深筋膜下,显露腓肠神经及伴行小隐静脉,以此为中心切开及游离皮瓣,最后切开蒂部皮肤,保护外踝上1~3cm处从外踝周围发出的皮支血管,保留蒂部约3cm宽的筋膜蒂,结扎小隐静脉的远近端,游离皮瓣呈网球拍状。皮瓣经跟腱表面,明道转移修复受区创面。术后所有皮瓣均成活,2例远端部分皮肤坏死,但其皮下有肉芽生长,其中1例经换药后愈合,1例用中厚皮植皮愈合。所有病例均经6个月以上随访,患肢正常步态行走,皮瓣耐磨,有痛觉。  相似文献   

13.
男,21岁。右拇指被搅拌机绞断,经当地医院简单包扎,断离拇指用生理盐水浸泡后送来我院。 检查:右拇指自第一指骨中段完全断离,创面沾满石灰和污泥。断离的拇指肿胀明显,甲床瘀血,屈指肌腱在近端抽出8cm,断离的拇指挫伤严重,无法行再植术,而用右前臂逆行岛状皮辫转移再造拇指获得成功。术后10个月复查,拇指活动功能良好,皮肤感觉已恢复,能参加各种劳动。(图1~3) 手术方法: (一)残端清创后,将断指软组织切除干净,用克氏针将指骨固定在残端指骨上。根据指骨外露的长度与周长在右前臂桡掌侧设计一个尤如乒乓球  相似文献   

14.
刘明兰 《全科护理》2011,(12):1076-1078
皮瓣是带有皮下脂肪的一块皮,用以修复皮肤缺损。移植时,必须保留部分皮肤与供皮区相连,相连的部分称为蒂,在皮瓣移植后,由蒂供应皮瓣血液与营养,经过一定的时间与受皮区建立新的血循环后,再将蒂断开,完成皮瓣的移植。我科自2007年1月—2009年3月,共收治手指皮肤缺损合并指骨骨折病人32例,经过显微镜下皮瓣移植修复+指骨克氏针内固定术,32例病人的外伤手指全部存活,无坏死截指发生,平均住院  相似文献   

15.
1资料与方法 本组共146例178指,男120例,146指,女26例,32指。年龄7—48岁。治疗方法:合并指动脉缺损的45例;对单侧动脉缺损的16例均吻合一侧动脉,对两侧指动脉缺损的有4例采用前臂皮下小静脉移植修复较粗的一侧指动脉,其余25例采用切取一侧近端指动脉修复另一侧指动脉,合并指背静脉及皮肤缺损的6例采用患侧前臂掌侧静脉皮瓣移植,一次性修复静脉及皮肤缺损,有效的保留了再植指的长度。对于旋转撕脱伤所致食指断指5例,拇指断指22例,采用环指指浅屈肌腱移位修复患指屈肌腱,小指固有伸肌腱移位修…  相似文献   

16.
腹部带蒂超薄瓦合皮瓣在手部撕脱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腹部带蒂超薄瓦合皮瓣修复,疗程短,术式较简单,手功能恢复较好,现将我院用其治疗手部撕脱伤7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l 一般资料 本组7例,男3例,女4例,年龄18~25岁,伤手均为右手,从腕部以下皮肤辗挫撕脱,均不同程度伴有深部组织损伤。1.2 手术方式 伤手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组织,骨折固定,肌腱、神经依损伤情况决定即时或二期手术修复。于同侧腹部设计两块约 6 cm × 8 cm带蒂S型瓦合皮瓣;于深筋膜浅层掀起皮瓣,翻转皮瓣,脂肪面向上,固定在木板上,修剪脂肪,保留真皮下血管网及其上一薄…  相似文献   

17.
1资料与方法 本组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在17~30岁之间,均为急诊手外伤口。皮瓣供区为大鱼际2例,腹部皮瓣14例,胸部皮瓣2例,臀部皮瓣1例,皮瓣面积最小的1cm × 2 cm,最大的 4 cm × 6 cm。皮瓣断蒂时间为 7~ 15 d。手术方法:(1)切取皮瓣:首先设计好所需皮瓣,以就近术后利手部固定为宜,皮瓣范围以略大手创面为好,长与宽之比应不超过2:1,尤以宽度大于长度为佳。(2)剪修皮瓣:用手术刀略带脂肪掀起皮瓣,用小剪刀仔细将脂肪剪除,注意保留真皮下血管网,若在放大5倍手持放大镜下更…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1998年1月~1999年3月采用三角式皮瓣修复15例指端损伤,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19~30岁。机器切割伤10例,其他损伤5例;指端缺如8例。其中拇指指端损伤2例,食指5例,中指3例,无名指3例,小指2例。指端Ⅰ区损伤7例,Ⅱ区5例,Ⅲ区3例。12 方法 指间神经阻滞麻醉下,清创后,切取伤指自身带血管神经蒂三角形皮瓣,皮瓣的底边为缺损区掌侧截面的宽度,直边切口在手指侧中线,远端与底边相交,近端与斜边切口形成三角形的顶角;直边切口与底边的长度为2~25∶1,可超过或接近近侧指横纹。沿设计线切…  相似文献   

19.
1资料与方法 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25-45岁。烧伤原因:电烧伤2例,火焰烧伤3例,癫痫发作致烫伤2例,精神病烫伤1例。手术方法:以彻底清除坏死的软组织和骨组织为原则,但为了尽量维护手指和指关节的一定外形和功能,清创可持较保守态度,保留间生态组织及部分坏死的肌腱、神经、指骨。靖创肉芽组织时,将肉芽组织和纤维板一并切除。清创后创面用抗生素液冲洗,必要时用克氏针固定患指。用试样法选定腹部供区位置及皮瓣形状,左手以选右腹部,右手选左腹部为宜,将皮瓣连同脂肪一并掀起,脂肪过厚可以修剪一下,但随…  相似文献   

20.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1],针对严重移位,复杂的肱骨近端骨折以及骨质疏松患者肱骨近端骨密度低而不易着钉的特性,我科2006年8月采用切开复位,AO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PHILOS)治疗肱骨近端骨折23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龄22~85岁,平均64.7岁.其中左侧肱骨近端骨折12例,右侧肱骨近端骨折11例.按Neer分型,Ⅱ型骨折5例,Ⅲ型骨折14例,Ⅳ型骨折4例. 2.方法.臂丛麻醉下或加以静脉麻醉达效后,取仰卧位,患肩垫高,经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切口进入,切口约6cm,可不经过三角肌中腋神经前支走行平面,避免损伤腋神经,保护头静脉,将三角肌及头静脉拉向外侧,暴露肩关节,检查肩袖是否损伤,清除断端积血块,牵引下间接复位,克氏针临时固定,放置合适长度PHILOS,紧靠大结节外侧正中,钢板近端固定在离大结节最高点至少8mm远的位置,点状复位钳或克氏针固定,根据骨折具体情况于肱骨头内拧入3~4枚锁定螺钉,后跨过腋神经穿行区域,于远端作一3cm切口,逐层分离,探及接骨板,骨折远端可用3.5mm锁定螺钉或标准皮质骨螺钉进行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