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丹参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100例脑梗死(研究组),并设相应的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有效率90.0%,对照组72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室指标也有相应的变化。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CI患者47例为观察组,根据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大面积组13例、中面积组18例和小面积组16例,另选取4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及大、中和小面积各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升高,双侧颈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明显减慢,外周阻力明显增大(P0.05)。随着脑梗死面积的增大,IL-6、IL-8、TNF-α和hs-CRP水平逐渐升高,血流速度和血流量逐渐减慢,外周阻力亦相应地增大,大、中和小面积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I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存在异常波动,其变化均与梗死面积有关,动态监测其变化有助于评估病情、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CI患者62例为ACI组,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小面积脑梗死组(小面积组)21例、中面积脑梗死组(中面积组)24例和大面积脑梗死组(大面积组)17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人群60例为对照组。比较ACI组与对照组、不同面积脑梗死组间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I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升高,血流速度明显减慢,血流量明显减少,而外周阻力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面积组各炎性因子水平明显高于中、小面积组,血流速度、血流量明显少于中、小面积组,而外周阻力明显大于中、小面积组(P<0.01);中、小面积组各炎性因子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密切监测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对于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CRP、Fib)水平的影响,为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新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HP-IgG(+)性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另选取HP-IgG(-)性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为对照组。非治疗组与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同时给予阿莫西林,测定治疗前后各组脑梗死患者血清中TNF-α、CRP、Fib的含量。结果治疗组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后,血清中TNF-α、CRP、Fib的含量分别为(6.57±0.58)mg/L、(5.63±0.72)ng/mL、(5.09±0.48)g/L,显著低于非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能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CRP、Fib)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患者中应用的疗效.[方法]治疗组给予抗病毒、营养神经治疗的同时,予以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对熙组只给予抗病毒、营养神经治疗[结果]治疗1个疗程,治疗组疼痛缓解时间平均为(2.6±1.7)d.对照组疼痛缓解时间平均为(5.4±2.9)d,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治疗组为2.63%,对照组为8.3%,两组疼痛缓解时间、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在带状疱疹患者中应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60例经临床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按急性冠脉综合征常规治疗,不予任何降脂药;治疗组除给予常规治疗外,加服通心络6粒/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由治疗前的(11.64±9.26)mg/L降至(8.11±6.20)mg/L、白细胞介素6由治疗前的(11.36±9.20)pg/ml降至(8.59±6.01)pg/ml,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通心络具有抗炎和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阿魏酸钠(川芎素)、小牛血清去蛋白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有昏迷史的75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均应用高压氧、高流量吸氧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加用川芎素、小牛血清去蛋白;对照组加用胞磷胆碱等药物.结果 治疗组心肌损伤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昏迷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迟发性脑病发生率为2.7%(1/37),对照组为23.7% (9/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死率为2.7%(1/37),对照组为5.3%(2/3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川芎素、小牛血清去蛋白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周源 《现代养生》2013,(20):53-54
目的对细菌性角膜炎治疗中应用小牛血清去蛋白针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细菌性角膜清疡患者62例(62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30眼)给予常规敏感抗菌素治疗,观察组32例(32眼)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针支持治疗,对两组患者每日展开裂隙灯检查,必要时给予荧光素染色检查,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愈率与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视力恢复到0.2-0.8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行眼球摘除术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细菌性角膜溃疡治疗中,小牛血清去蛋白针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大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孔宁  李斌 《现代医院》2013,13(5):42-43
目的探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在治疗视神经挫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随机将视神经挫伤的患者分为2组,每组28只眼。对照组予以常规激素冲击以及改善循环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治疗时间为10~14 d,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在最佳矫正视力上的差异。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90.3%,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4.3%,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对于治疗视神经挫伤有明显的效果,无明显副作用,对视神经挫伤的治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细菌性角膜炎治疗中应用小牛血清去蛋白针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细菌性角膜溃疡患者62例(62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30眼)给予常规敏感抗菌素治疗,观察组32例(32眼)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针支持治疗,对两组患者每日展开裂隙灯检查,必要时给予荧光素染色检查,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愈率与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视力恢复到0.2-0.8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行眼球摘除术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细菌性角膜溃疡治疗中,小牛血清去蛋白针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大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影响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HBO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43例)。常规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HBO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40例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对照组)。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SOD含量,同时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HBO组与常规组治疗前的血清SOD含量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HBO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清SOD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O组治疗前后血清SOD含量分别与常规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HBO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较常规组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高压氧能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高压氧治疗对患者外周血清SOD含量无影响。提示高压氧可能不引起外周血清氧自由基增加,或者仅引起体内氧自由基的一过性改变,外周血清SOD的变化不能准确反映病变脑组织的改变,因此检测外周血清SOD的含量对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2.
曹汇林 《中国校医》2020,34(10):752-754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及神经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某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75)与治疗组(n=75)。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和神经损伤指标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PT/s)、凝血酶时间(TT/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水平分别为(14.35±2.11)s、(20.71±2.95)s、(36.36±4.23)s,高于治疗前的(11.29±1.73)s、(6.48±2.62)s、(27.18±3.60)s,对照组治疗后PT、TT、APPT水平为(13.30±2.12)s、(19.88±1.18)s、(34.42±4.31)s,高于治疗前(11.42±1.81)s、(6.35±2.53)s、(27.81±4.25)s,治疗后,治疗组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治疗组治疗后S100β、NSE、NIHSS分别为(27.33±4.16)ng/mL、(21.56±4.32)ng/mL、(7.42±1.12)分,低于治疗前的(30.45±4.37)ng/mL、(30.99±4.27)ng/mL、(14.57±2.21)分,对照组治疗后S100β、NSE、NIHSS为(29.01±4.46)ng/mL、(23.12±4.23)ng/mL、(10.11±1.58)分,低于治疗前的(30.23±4.35)ng/mL、(32.31±4.45)ng/mL、(14.48±2.3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延长凝血时间,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炎性因子水平上升是脑梗死早期病理变化,可严重损伤脑动脉和全身血管的内皮功能,而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直接影响预后,因此在溶栓同时控制炎症因子水平、减少神经功能损伤非常重要。本研究分析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溶栓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影响。方法选择2017-06-08—2018-12-11本院收治的84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为(4.89±1.74)分,低于对照组的(6.14±1.98)分,t=3.073,P=0.003;IL-6水平为(12.09±1.24)ng/L,低于对照组的(15.33±2.18)ng/L,t=8.372,P<0.001;IL-10水平为(8.51±1.12)ng/L,低于对照组的(10.95±2.71)ng/L,t=5.393,P<0.001;TNF-α水平为(9.38±1.56)ng/L,低于对照组的(11.94±2.33)ng/L,t=5.917,P<0.001;CRP水平为(8.84±1.37)mg/L,低于对照组的(11.16±2.08)mg/L,t=6.037,P<0.001。结论对脑梗死患者施行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干预治疗及脑梗死体积的变化。方法 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用辛伐他汀20mg/d口服,对照组仅使用常规治疗,15d为一疗程。一疗程后比较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及脑梗死体积。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63.3%和43.3%(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88.8%和66,7%(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5)。结论 辛伐他汀有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缩小脑梗死体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以脑心通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内皮功能、炎症因子水平、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NO水平、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ADL)均高于对照组,ET-1、hs-CRP、IL-8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表评分(NIHS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能提高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生活质量和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发生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对氧化应激反应蛋白表达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年4月-2014年4月医院诊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检测患者血清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酯(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ELISA法分析血清中NADPH氧化酶亚基的表达。结果 110例急性脑梗死发生肺部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39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55.05%,革兰阴性菌占44.95%;患者血清中MDA及p22、p47、p67亚基和gp91亚基表达明显升高,而SOD、CAT和GSHpx水平明显降低。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生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比例相当,且感染能诱导患者氧化应激蛋白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VD)患者炎症因子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96例脑梗死后VD患者为痴呆组,同期96例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Hp感染情况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并依据痴呆组Hp感染情况分为Hp阳性患者、Hp阴性患者,观察其炎症因子水平、MMSE评分,统计Hp阳性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MMSE评分,并分析脑梗死后VD患者Hp感染与炎症因子、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 痴呆组Hp并存感染、慢性感染、现症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痴呆组炎症因子水平均高于对照组,MMSE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痴呆组Hp阳性患者炎症因子水平高于阴性患者,MMSE评分低于阴性患者(P<0.05)。痴呆组Hp阳性患者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低于治疗前,MMSE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脑梗死后VD患者Hp感染与炎症因子水平呈正相关,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P<0.05)。炎症因子水平、MMSE评分与脑梗死后VD患者Hp感染密切相关(P<0.05)。结论 脑梗死后VD患者Hp感染与炎症因子、认知功能存在一定相关性,掌握上述指标水平变化,有助于全面评估病情程度、降低脑梗死后VD患者Hp感染率、阻断认知功能进一步下降,促进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18.
程冉冉  李焰  李芬  贾力品 《职业与健康》2013,(21):2884-2885,2888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12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丁苯酞组和试验组(联合用药组),各40例,分别于入院当天、治疗后7及14d测定其血清中hs—CRP水平,并于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评价其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均可降低ACI患者血清中hs—CRP水平,有效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效果更显著(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ACI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中hs—CRP水平,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