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心理健康护理辅以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与单纯溶栓治疗各25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发现研究组比对照组增进了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病死率及复发率降低,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心肌梗塞类型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瑞云  宋国军 《医学信息》2008,21(8):1410-141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 对64例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例患者经精心救护,显效58例,无效6例,有效率90.6%;未出现严重的出血和心律失常.结论 护理工作与溶栓治疗的成功密不可分并可有效防治溶栓后出血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对于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塞(AMI)普遍开展溶栓治疗尚有争议。我院自1997年7月至2000年7月对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发病在6h以内的AMI患者进行对比观察。 一、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老年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65~85岁,平均(71.2±4.2)岁。非老年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5~64岁,平均(55.2~4.8)岁。两组患者除年龄差异有显  相似文献   

4.
张吉廷 《医学信息》2010,23(2):402-403
目的 分析心肌梗塞的临床诊治。方法 全组患者均经爱通立溶栓治疗治疗;结果 死亡3例,存活27例,23例患者2年随防无再梗塞。结论 溶栓疗效存在时间依赖性,从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间隔越短冠脉再通率越高,近期疗效较差的可能因素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12月就诊的4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确诊后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并采用急性心肌梗塞常规治疗处理,探讨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46例患者经有效治疗,冠脉再通患者高达44例,再通率为95%;痊愈出院的患者共43例,再痛患者3例,再痛率为7%,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3%。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可根据心电图动态检查、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测综合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同时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常规、溶栓、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方法,能获得理想的疗效,可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心肌梗塞是内科急症之一,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心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绝大多数的心肌梗塞病例,冠脉内都有血栓形成,如能在早期进行溶栓治疗,可以降低心肌梗塞的并发症和病死率。 我院内科自1989年至1999年应用蝮蛇抗栓酶治疗心肌梗塞18例,现对发病时间与用药效果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观察了4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经溶栓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 性变化。1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1995~1999年住院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2例。全部病例同时具备以下二诊断标准:(1)心电图ST段抬高,病理性Q波形成。(2)血清心肌酶学(CPK,SGOT,LDH)活性升高,至少超过正常值一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院后进行溶栓治疗(尿激酶1.5 ×10~6U)和肝素持续静脉滴注(500 U/h)。 方法: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别于起病3h、溶栓治疗后3h采血样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观察无心肌梗塞的冠心病患者46例,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10项指标的改变.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10项指标明显低于治疗前,经t检验差异性非常显著(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出现于心电图改变之前,出现于心肌梗塞发病之前.是冠心病发生心肌梗塞之前最早的发现.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对预防急性心肌梗塞发主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了55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护理的临床经验,探讨了早期溶栓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自2006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对55例病人进行了溶栓前后的护理.结果 经治疗护理,临床治愈50例,3例做支架治疗,2例死亡.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及时溶栓治疗并在溶栓时和溶栓后给予严密观察,细心护理,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肝素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 抗凝治疗后解除冠脉痉挛, 缓解胸痛症状疗效退定. 方法: 40例年龄在38~65岁平均年龄52.3岁. AMI患者均在8 h内给予溶栓后6 h测得全血激活时间(ACT)时间延长应用肝素钠6 250 U皮下注射每12 h 1次, 连续应用5~7天, 同时静滴硝酸酯类药物及口服阿司匹林等. 结果: 测定溶栓前纤维蛋白原及应用肝素后1、 3、 5、 7天Fib水平, 治疗前为6.87±1.36, 应用肝素后1、 3、 5、 7天, 分别为6.82±1.36, 6.36±0.79, 6.03±0.83, 5.58±0.81, 可见Fib水平明显下降. 心电图抬高最显著的导联ST下降, 胸痛症状均得到缓解和改善. 结论: Fib水平升高有促进心血管病发生的作用, Fib参与血凝与血栓形成, 血浆Fib水平升高与冠心病心肌梗塞相关, 及时应用抗凝剂肝素钠可降低纤维蛋白原、改善血流粘滞度, 疗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B超介导门静脉穿刺溶栓治疗肝硬化脾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实施脾切术后PVT患者6例,年龄35~51岁,男性4例,女性2例.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Seldinger方法门静脉置入4F多侧孔导管,穿越血栓,灌注尿激酶,剂量20~40万U/次,同时结合全身抗凝祛聚疗法,留置导管必要时进行再次溶栓治疗,术后继续给予抗凝祛聚疗法及B超监测.结果4例患者经1次溶栓治疗、2例患者经2次溶栓治疗成功.B超监测3例患者门静脉完全再通,3例患者门静脉2/3再通.临床症状缓解,腹水消退,均无出血、胆瘘、异位栓塞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无血栓再发.结论B超介导经皮肝门静脉穿刺导管灌注溶栓药物进行溶栓治疗PVT安全、有效,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王盛尧 《医学信息》2010,23(3):719-720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因、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心内科1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住院患者诊治过程。结果15例患者均好转出院,2例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大部分患者在溶栓,提升心室率的药物治疗及经皮冠脉介入术后.缓慢性心律失常得到改善。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以再灌注治疗为主,对于严重不可逆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可安装临时或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2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高频心电图。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增加的高频切迹,多分布在心电图QRS波群的起始部,溶栓治疗成功者高频切迹减少。  相似文献   

14.
我科自2000年10月至2001年10月对2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溶栓后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22例中男13例,女9例,年龄34~70岁,平均62岁,以上病例均符合WHO急性AMI诊断标准。溶栓药物有重组链激酶、尿激酶。  相似文献   

15.
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及微循环中做血栓的变化。按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选择病例.按1992年全国统一的溶栓方案治疗,观察溶栓前后球结膜微循环改变。对微循环中有微血栓记录溶栓前后的微血栓数量,并与溶栓结果对比分析。其中16例AMI溶栓治疗后再通者13例,再通率81.25%。溶栓前微循环中有微血栓者11例,溶栓后仅有3例。微血栓出现率由溶栓前的68.75%下降至溶栓后18.75%,统计学处理差异非常显著(p<0.001)。13例再通者无一例再出现微血栓。可见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效果肯定,对消溶微血栓有显著作用。可把微血栓作为尿激酶治疗AMI后冠脉再通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降纤酶早期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联合用药组(35例),用降纤酶和复方丹参治疗;复方丹参组(30例),用复方丹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使用降纤酶和复方丹参联合治疗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复方丹参治疗(p<0.05).结论在治疗急性脑梗死(24小时)中,降纤酶能使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塞的预后主要依据梗塞面积大小,左室功能、心肌层损害的程度,冠脉循环状态及心律失常的复杂性。新近研究非Q波心肌梗塞与Q波心肌梗塞的临床治疗及预后有显著差异。作者测定非Q波心肌梗塞患者SFT变化与其冠状动脉严重疾病的相关性和预测的不良临床结果。方法与结果 本文就入院的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生死亡率为调查研究对象。所有1287例急性心肌梗塞者中的93例(男82,平均年龄62.0±7.5岁)非Q波心肌梗塞者接受预期研究随访42个月,评价心脏事件与死亡发生率。记录心电图(ECG)诊断ST-T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降纤酶早期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联合用药组(35例),用降纤酶和复方丹参治疗;复方丹参组(30例),用复方丹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使用降纤酶和复方丹参联合治疗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复方丹参治疗(p<0.05).结论在治疗急性脑梗死(24小时)中,降纤酶能使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心肌梗死和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心肌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所选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所收治的68例心肌梗塞患者,基于溶栓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划分为A组和B组,两组病例分别为34例,其中A组采取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B组采取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情况、5w病死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A组患者溶栓后2h血管再通率为94.1%,B组血管再通率为58.8%,溶栓后各时间段A组血管再通率明显比B组高,二者所存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即<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两组所存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即>0.05;5w病死率上,A组明显比B组低,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即<0.05。结论相对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心肌梗塞而言,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心机梗塞,其血管再通率明显较高,且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比较少,病死率也比较低,是一种有效、可行性强且安全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具有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丽 《医学信息》2008,21(2):274-27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RP)后静脉溶栓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AMI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患者分为静脉溶栓A组与未溶栓组B组,并设AMI未发生心脏骤停的静脉溶栓患者为C组,三组进行临床特点比较.结果 A组较B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较C组血管再通率高.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后,立即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出院生存率,较安全,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