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和厦门市第一医院共同举办的“全国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于2007年6月29日至7月3日在美丽的厦门召开。此次会议邀请到众多全国知名专家,参会人员200余人,共同研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策略。各位专家在2005年AHA心肺复苏指南和2006年ACC/AHA/ESC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指南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和自己的临床实践,充分阐述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防治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2.
张贤  骆锋  刘卫涛  冯亚新  马龙乐 《山东医药》2011,51(13):108-109
我国每年死于心源性猝死(SCD)的人数超过54万,是仅次于肿瘤的第2大死亡原因。SCD中有88%为心律失常所致,其中恶性心律失常占83%。过去以INEF作为是否预防性植人心脏除颤器(ICD)的指征,但LVEF只能反应心脏的收缩功能,不能说明恶性心律失常的直接病理生理基础。2006年ACC/AHA/ESC发布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指南》将T波电交替(TWA)列为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性分层的Ⅱa类指标,  相似文献   

3.
交感风暴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2006年ACC/AHA/ESC“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首次给“室速风暴”和“ICD风暴”做出明确的定义,本文简要介绍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4.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6):585-588
在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进程中,梗死心肌周围边缘带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心脏磁共振(CMR)可对边缘带进行量化评价,使其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的预测成为可能,本文对边缘带易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病理生理机制、CMR量化的边缘带对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价值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一、定义 心室电风暴又称室性心动过速风暴、交感风 暴、儿茶酚胺风暴、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电 风暴.2004 年已有人提出电风暴这个概念,指由于 心室电活动极度不稳定所导致的危重的恶性心律 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机制[1].2006 年 ACC / AHA / ESC<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脏性猝死预 防指南>首次对心室电风暴做出明确的定义:24 h 内自发逸2 次的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 速和(或)心室颤动,间隔窦性心律,通常需要电转 复和电除颤紧急治疗的临床证候群[2].  相似文献   

6.
本文解读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心肌病、遗传性心律失常、小儿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指南全面评价了这些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因素;更新了风险分层和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和治疗最佳策略推荐,以预防心脏性猝死和降低其他不良临床预后;最后指出临床证据的空白,明确今后研究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7.
2006年ACC/AHA/ESC“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给“室速风暴/电风暴/交感风暴”做出明确的定义,24h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或心室颤动(室颤)发作2次或2次以上称为室速风暴。  相似文献   

8.
电风暴最初提出于90年代,是指在一段相对较短的时间范围内,出现多次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发作。2006年《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ACC/AHA/ESC)定义的电风暴是指24h内自发的室速/室颤≥2次,并需要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1]。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相似文献   

9.
Tp-e间期和Tp-e/QT比值是新近提出的可以反映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myocardial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的心电指标,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密切相关.冠心病是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最常见心脏结构异常,寻找冠心病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以及SCD的有效预测指标成为近些年临床上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临床上积极研究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品种迅速增多.室性心律失常(VA)的减少或消除常作为试验终点.然部份VA患者虽无症状但心源性猝死(SCD)增加,因而,对于这些患者的临床试验终点应取预防心源性猝死为宜.一、VA患者群体心源性猝死是20~64岁美国人的主要死亡原因.Holter监测示:心源性猝死前约80%患者有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或心室扑动,后转为致死性心室颤动,另20%患者心肌缺血急性发作导致缓慢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临床和流行病调查表明,心源性猝死的二个主要易患因素为  相似文献   

11.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倒心脏病协会和欧洲心脏病学会(Acc/AHA/Esc)于2006年9月正式在Journal of the Ameriean College of Cardiology、Circulation和European Heart Journal杂志发表了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SCD)预防指南,这是美国和欧洲联合发布的第三个指南,其他两个是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2003年)和心房颤动治疗指南(2006年)。该指南为ACC、AHA、ESC[包括欧洲心律协会(EHRA)和欧洲心律学会(HRS)]合并和更新过去重叠且有差异的包括摩性心律失常治疗和预防SCD内容的19个临床指南和4个专家共识,依据目前医学可提供的临床证据和专家共识,共同制定的一个新的意见一致的指南。指南明确指出,不推荐临床医师像对待教科书一样,必须逐条按推荐执行室性心律失常和SCD风险患者的评估和治疔,在具体执行指南推荐的治疗原则时,可蹦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差异的情况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2.
Brugada综合征和心源性猝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近年来新命名的疾病,发病率不高。但这种疾病好发于“正常”的年轻人,且常发生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有时可导致心源性猝死。因此,Brugada综合征受到了心血管专家,特别是心血管电生理工作者和临床心律失常治疗专家的应有的重视。本文对Brugada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治疗措施等作一综述。1.问题的提出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发生而出乎意外的突然死亡。近年来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美国每年有30万人以上发生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13.
交感风暴[1]是指24 h内反复发作快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或)心室性颤动(室颤)2次及以上,其常见的病因及易患人群为器质性心脏病、非器质性心脏病和遗传性心律失常等.交感风暴属急重症,既往多按心律失常处理,给予电复律及静脉应用胺碘酮和/或利多卡因治疗,但效果较差.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和欧洲心脏病学会(ACC/AHA/ESC)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中提出,治疗交感风暴的唯一有效办法是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2].因此本文就静脉应用艾司洛尔治疗交感风暴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4.
作者回顾分析现已发表的资料后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脏病变的加重,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复杂室性心律失常趋于频繁,然而迄今尚未确定临床适用的各年龄组和各病变组的“允许标准”。对于无心脏病变者和心肌功能良好的心脏病患者,简单和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包括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并非心源性猝死的独立预报因予,而且极少发展成持续性室速。对于心肌梗塞存活者,简单和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并非心源性猝死的独立的强预报因子;心肌梗塞后第一年,心源性猝  相似文献   

15.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16.
室性心律失常(VA)的处理和心脏性猝死(SCD)的预防是心内科临床上极端重要的两个问题。对于前者,多数心内科医师常感较为棘手;而对于后者,则又常叹缺乏一部系统的指南加以遵循。在此背景下,2006年,全球三大心脏病学学会,即ACC/AHA/ESC联合美国心律学会(HRS)和欧洲心脏节律协会(E  相似文献   

17.
心力衰竭是一种终末期心脏疾病。随着人群年龄增高及心肌梗死等其他心脏疾病的成功救治,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显著上升,我国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心力衰竭是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常见病因。心脏性猝死发病机制复杂,但大部分由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引起。因此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时终止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是防治心脏性猝死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心力衰竭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时较易产生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早)或成对室早发生率87%,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45%[1]。慢性心衰时室性心律失常与心源性猝死的关系如何是人们研究的焦点。慢性心衰心源性猝死率很高,占其总死亡率的50`%。防治慢性心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确切降低心源性猝死率,还有待于对其发生机制的深入了解。本文旨在从“机械电反馈”,心肌微小纤维化所引起的“电负荷改变”、心肌钾通道下调所引起的“电不稳定”,以及“电重构”四个方面的最近研究进展综述慢性心衰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1 血流动力…  相似文献   

19.
心室颤动治疗策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目前公共卫生事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美国每年有30万~60万人因SCD而死亡。我国目前尚无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资料的报道,但发生SCD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回顾性资料显示,80%以上SCD患者最终由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引起。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种临床类型,也是其他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展的趋势和结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较高,每次发作均可能发展为VF,危及患者生命,因此,积极地防治VF是预防SCD的基本策略。1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20世纪80~90年…  相似文献   

20.
2006年ACC/AHA/ESC<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中首次将交感电风暴定义为:24h内自发2次或2次以上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纤颤(室颤),需要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又名室速风暴或ICD风暴[1].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急性心肌缺血[2]、心力衰竭加重、电解质紊乱、精神与躯体的应激等常是交感风暴的基础病因.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一旦出现交感电风暴,具有极高的致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