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50例药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地区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概况,以便进一步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方法:以计量统计分析方法对我院1999-2002年诊断为药物致病住院的250份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地区人群中药源性疾病以A型为主;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过敏(36.6%),过敏性休克(14.8%)以及思睡等神经系统反应(17.2%)等;药物包括β-内酰胺抗生素等15大类85个品种,维生素、疫苗及中药的发生率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结论:引发药源性疾病的药物趋于离散状态,小儿和老年人的药源性疾病发生不仅与药物有关,还与其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以及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2.
252例小儿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刚  梁荆芬 《儿科药学》2000,6(4):40-41
目的 为了解本地区小儿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概况,以便进一步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方法 以计量统计分析方法对我院1997-1999年诊断为药物致病住院的252例小儿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地区小儿药源性疾病以A型为主;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过敏(36.51%),过敏性休克(14.68%)以及嗜睡等神经系统反应(17.06%)等;发病年龄呈正态规律分布:药物包括β-内酰胺等15大类85个品种,维生素,疫  相似文献   

3.
王刚  梁荆芬 《医药导报》2001,20(5):298-299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小儿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概况,进一步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方法:以计量统计分析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1997-1999年诊断为药物致病住院的252例小儿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小儿药源性疾病以A型为主;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过敏(36.5%)。过敏性休克(14.7%)以及嗜睡等神经系统反应(17.1%)等;发病年龄呈正态规律分布;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等15大类85个品种,维生素,疫苗及中药的发生率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结论:引发小儿药源性疾病的药物趋于离散状态,小儿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不仅与药物有关,还与小儿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和监护人的文化素质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4.
176例药源性疾病的药物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了解本地区的药物流行病学概况,以便进一步开展ADRS监察工作,方法:采用Poxplus系统建立数据库,对176例诊断为药疹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以20 ̄40岁为高发年龄,引发药物包括从呋喃唑酮、磺胺类至阿莫西林,头孢类等β内酰胺类药,中药引发的药疹也占相当大的比例。结论:引发药源性疾病的药物已逐步趋于分散化。  相似文献   

5.
药物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究其原因,除了药物本身的性质,与病人的生理因素,病理状态等有关,其中年龄是影响药物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儿机体发育未完善,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发生率比较高,必须加以重视,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庆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由于小儿在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都有其明显的年龄特点,因此在治疗小儿疾病时不仅药物剂量与成人不同,而且原则和方法亦有区别。小儿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屡见报告,与成人相比,发生率高,危害大,涉及的药物占儿科药物的比例大。1 药物在小儿与成人的体内过程的比较1.1 吸收新生儿胃液PH≥6,药物解离度差异;再加  相似文献   

7.
儿童药源性疾病案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儿童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及儿科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部分儿童药源性疾病案例,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或机制)及处理方法。结果由于滥用、重复或长期用药时,未注意监测或预知可能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导致儿童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结论药物治疗的前提是安全、有效,临床医生,尤其是儿科医生,应谨慎用药,尽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并总结经验,尽可能杜绝药源性疾病的可预防因素,以防止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及其对机体的损害,从而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药学服务的实施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胡晋红  蔡溱 《中国药师》2000,3(3):155-157
当今疾病治疗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手段就是使用药物,随之带来的与药物有关的问题也日趋增多。如何有效地预防药源性疾病成为人类的一大课题。医、护、药作为人类卫生保健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有责任通这医疗保健(medical care)、护理(nursing care)和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 care)的实施,确保患者合理用药,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本文主要介绍药学服务的四大特性及成功实施药学服务的六个前提;以高血压病人的临床监测计  相似文献   

9.
药源性疾病与合理用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药源性疾病的分类、诊断、处理及预防。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和总结.对药源性疾病的分类、诊断、处理及预防分别进行阐述。结果: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不合理用药是其主要诱因之一。结论:药师和医生应重视不合理用药可能带来的后果,关注药物的合理使用问题.以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小儿的临床不合理用药引发药源性疾病现状分析,旨在提高小儿临床安全用药水平,预防和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方法参阅资料和文献,归纳总结小儿临床不合理用药现状,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小儿的临床不合理用药易引发药源性疾病。结论小儿临床用药存在不合理现状。药源性疾病有些是难免的,有些是可以避免的,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可以预防和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黎莉华  曾道元 《中国药业》2003,12(10):70-70
目的:了解眼科药源性疾病(DID)的分布情况。方法:对1960——2001年国内公开发表的200余种医学刊物上所报道的358例眼科药源性疾病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抗微生物药物、循环系统药物、抗结核药、激素类药物居前4位。其中乙胺丁醇引起最多,占DID病例总数的9.5%。眼科DID居前5住的是视力障碍(68例)、视神经病变(49例)、眼睑病变(34例)、青光眼(34例)、视网膜病变(25例)。结论:眼科药源性疾病较常见,涉及药物种类多,病变类型多样,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李燕  徐璐敏  汤宇华 《海峡药学》2009,21(3):164-166
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中成药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文献资料,总结归纳中成药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的特点、发生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结果中成药的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是广泛的,复杂的;引起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药物本身因素、制剂工艺及质量控制、临床使用、个体差异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以利合理用药。方法对2010年至2011年收集的179例ADR报告病历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79例ADR报告中5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有69例,占38.55%;ADR涉及的药品中,抗感染药物、中药制剂和抗肿瘤药发生率高,各占43.58%,16.20%和13.41%;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率最高,占30.73%。结论抗感染药物、中成药和抗肿瘤药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医院应加强此类药物的管理和监测,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本院药物咨询开展情况。方法:收集本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的门诊药物咨询实例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856例咨询的实例分析,窗口咨询接待对象绝大多数是患者或其家属,占88.1%;医生和护士咨询多以电话咨询为主,占11.9%。其中患者咨询比较关心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等。结论:临床药师通过为医生、护士提供最新的药学咨讯、正确的用药方法等咨询服务,参与临床用药治疗,使临床用药规范化,合理化;临床药师通过为患者提供药物咨询,使患者了解正确的用药方法,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用药依从性,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鲁红  姚宇翠 《儿科药学》1999,5(2):20-21,24
为了解儿童因药源性疾病入院的现状,对1578例儿科住院人进行了一次回顾性药物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1)有23例因药源性疾病入院,占全部儿科住院病地的1.46%;(2)引起药源性疾病的药物包括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磺胺类,中药及外用药,药物种类及病例数均以解热镇痛药居首位,其次为抗生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探讨老年人抗菌药物药源性疾病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某院2006年2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老年人抗菌药物药源性疾病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病例136例,涉及该院38种抗菌药物。136例老年患者中,男性62例,女性74例;患者年龄最小63岁,最大96岁;按药物分类前3位分别为喹诺酮类(33例)、青霉素类(25例)、头孢菌素类(21例);原发疾病涉及的主要系统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多见;药源性疾病发生时间在用药5d内患者较多,有96例(70.59%);药源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52例(38.24%),其次是毒性反应31例(22.79%);发生率较多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有83例(61.03%)。结论:医护人员需重视老年人抗菌药物药源性疾病,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并积极进行用药监护,为安全、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药并用引发的严重迟缓血管神经性水肿的相关性。方法对相关检查异常变化原因分析;对所用7种药物进行相关性排查。结果本组病例反应为发生在用药后10 d,停药后2 d出现的血管神经性水肿反应,符合激发性抗原-抗体反应的时间规律,说明迟缓血管神经性水肿反应确与药物的结构组成有关,也与地塞米松的使用和停用有关;可排除的药物:巴曲酶注射液、右旋糖酐40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不能排除的药物:血栓通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高度相关性药物:甲钴胺注射液。结论临床药学人员从药源性疾病的药历入手,进行相关性排查,可以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DID)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简称药物病,是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已发展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1]。要预防和减少药源性疾病,应针对药源性疾病的产生原因及类型,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目前人们获得药物的途径增多、方便、容易,部分人群医药知识缺乏,医护人员还没有完全认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这样就会增加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因此,广大医药人员及社会各界必须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掌握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及时排除药物的危害,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减少…  相似文献   

19.
四、药源性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 (1)A型药物不良反应:是由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而引起,以药代动力学为基础,在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异常升高,引起有关器官的不良反应。其特点是可预测并与药物的剂量有关。A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但死亡率低。例如,当血浆苯妥英钠的浓度超过  相似文献   

20.
赵磊 《中国实用医药》2012,7(8):270-271
目的预防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分析药源性疾病产生的因素及相关药物。结果通过分析药源性疾病产生的几个重要因素和易产生药源性疾病的相关药物,充分认识药源性疾病。结论医师在用药过程中要根据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规律,制订合理用药方案,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