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回顾分析尺骨远端锁定加压钩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distal ulna hook plate,LCPDUHP)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采用LCP-DUHP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的患者共29例,获完整随访资料者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龄20~75岁,平均47岁。损伤骨机制:平地跌伤13例,电瓶车伤5例、交通事故伤3例、高处跌伤2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足外侧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无开放性骨折。按照Lawrence-Botte分区:I区者18例,II区5例。从外伤到手术时间为1~5天,平均2天。术后定期随访评估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如:感染、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再折及创伤性关节炎)。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中足评分标准评定。结果 23例随访11~22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部分负重时间3~6周,平均4周;完全负重时间5~16周,平均7周。术后恢复以前生活状态时间8~18周,平均11周。末次随访时,AOFAS中足评分为72~100分,平均94分;其中优19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5.7%。术后即刻X线片显示,骨折均获得满意复位;骨折愈合时间4~16周,平均7.6周,无骨不连及畸形愈合;1例(4.3%)出现延迟愈合,经石膏制动4周后,骨折愈合;末次随访时,3例(13.0%)出现轻度跖骰关节退变。结论 LCP-DUHP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改良Weil截骨术治疗第二跖骨头坏死的疗效及价值。方法在临近跖骨颈的关节软骨背侧与跖骨轴线呈25°~30°在冠状面截骨;根据术前设计,距第一截骨线3—5mm的近侧做第二截骨,两个截骨面顶点相同,位于跖侧,完成楔形截骨;去除楔形骨块,将截骨远端跖骨头轻轻抬起,闭合截骨面用小皮质骨螺钉做可靠内固定;合并垂状趾后行远侧趾间关节融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32个月,平均15个月。切口均I/甲愈合,骨愈合良好,畸形改善,疼痛消失。2例截骨过多,1例出现漂浮趾,1例出现转移性跖骨痛。按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评分为88.6分,优良率93.1%。结论改良Weil截骨术治疗第二跖骨头坏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成功关键是术前必须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和影像学资料,进行细致的手术设计,准备好配套的微型摆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严重内翻畸形的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FD)的治疗方法。方法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26例股骨近端严重髋内翻伴肢体短缩畸形的FD患者。颈干角35°-100°,平均78°,股骨相对长度较对侧短缩2.0~9.5cm,平均4.2cm。26例均行股骨近端畸形顶点附近外翻截骨,股骨头、颈及截骨断端打压式植骨,嵌插复位DHS或DCS钢板固定。结果术后2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10.5年,平均4.8年。22例内固定可靠,1例DHS内固定物股骨头螺纹钉术后1年切割出股骨头2mm,疼痛,经取出内固定物后治愈。股骨力线均基本矫正,截骨面达骨性愈合,髋内翻畸形的颈干角矫正为95°~130°,平均119°,股骨相对长度矫正后较术前延长2.5~8.6cm,平均3.7cm,术前肢体短缩基本纠正。术后17例患者步态正常;2例扶单拐行走,5例不扶拐轻度跛行。术后19例疼痛消失,4例疼痛明显减轻。所有患者无感染、再骨折和畸形进展。结论股骨近端FD严重髋内翻伴肢体短缩畸形行股骨近端畸形顶点附近外翻截骨,股骨头、颈及截骨断端打压式植骨,嵌插复位DHS或DCS钢板固定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股骨近端加长的DHS或DCS钢板对FD患者的骨质结构有明显的加强作用,特别是维持股骨近端及颈干角的解剖力线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以避免畸形复发。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观察前路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支撑体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行前路减压、n—HA/PA66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46例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男33例,女13例,平均年龄54.5岁。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三维CT等影像学资料以及使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临床资料;通过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高度及融合节段后凸角,通过CT三维重建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本组病例随访平均50(42~64)个月,至末次随访植骨融合率为97.8%。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平均伤椎上下椎间高度分别为94.3mm、108.0mm、106.9mm、106.2mm;平均后凸角分别为18.2°、5.7°、6.0°、6.3°。患者术后1周的融合节段高度及后凸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融合节段高度及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P〉0.05),至末次随访时支撑体下沉平均为1.7mm。患者神经功能术前:A级3例、B级6例、C级16例、D级19例、E级2例;至末次随访:A级1例、B级2例、c级3例、D级14例、E级26例,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n—HA/PA66支撑植骨内固定能有效恢复及维持融合节段生理高度及弧度、促进植骨融合、方便术后手术节段的影像学观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胸腰段植骨材料。使用前路减压、n—HA/PA66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carf截骨术对第1跖骨在冠状面上产生的旋转作用。方法 2016年1~12月,行Scarf截骨术治疗的踇外翻25例(26足)。测量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负重正位X线片上第1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的值。并在术中测量跖骨旋转的角度(metatarsal rotation angle,MRA),将MRA旋后定义为正值。结果 IMA:术前(14.9±2.8)°,术后(2.4±2.5)°,(P0.01);HVA:术前(33.9±7.7)°,术后(7.3±5.0)°,(P0.01);MRA:术中(7.5±3.3)°。MRA和术前、术后的IMA、HVA没有相关性,和手术后IMA、HVA的纠正的角度也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 Scarf截骨术主要造成跖骨远端骨块一定程度的旋后,这个内在的改变可能对矫正踇外翻第1跖骨的旋前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颈椎前路钛板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骨折和颈椎椎体肿瘤前路减压后应用带锁钛板内固定的价值。方法对51例脊髓型颈椎病、46例颈椎骨折、5例颈椎椎体肿瘤患者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和颈椎带锁钛板内固定术。结果随访86例,平均随访时间2.3年,术后3个月植骨块获得骨性融合,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满意,感觉、肌力明显恢复,钛板及螺钉无松动及断裂现象。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术后应用带锁钛板内固定能促使植骨块融合,有效地维持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侧凸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的适应证,观察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37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平均年龄55.3岁(51~67岁)。平均病程8.6年(4~17年)。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选择治疗方法:椎管双侧多节段开窗减压、椎弓根螺钉器械长节段固定矫形、椎板关节突间植骨融合19例;椎管双侧多节段开窗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13例;单纯椎管双侧多节段开窗减压术5例。术后2~4周配带腰背支具活动,支具佩带3~6个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7个月(16~67个月),29例(79.8%)腰部疼痛消失或仅感轻微疼痛,术后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改善率分别为(83.5±2,4)%和(72.7±4.1)%。侧凸Cobb角平均剩余8.3°,无假关节,内植物失败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充分减压的基础上,采用经椎弓根固定可以较好的恢复腰椎的生理序列,选择有利术式,降低手术并发症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通过距骨作为踝关节力线和胫骨远端关节面复位标志,微创复位固定复杂Pilon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46例R(u|")edi-AllgowerⅡ、Ⅲ/AO分型C型闭合Pilon骨折患者,以距骨定位法微创复位固定复杂Pilon骨折。术后43例获12~24个月随访,平均16.5个月;3例失访。采用B urwell和Charnley放射评价标准和AOFAS评分评价患者骨折复位质量和愈合功能情况。结果本组均随访的43例,均获骨性愈合,骨折复位质量按Burwell和Charnley放射评价标准:解剖复位38例,一般4例,差1例,优良率88.4%。临床功能评价按AOFAS评分:优30例,良6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83.7%。结论距骨定位法微创治疗复杂Pilon骨折恢复踝关节正常力线好,固定可靠、损伤小,可减少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功能恢复良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合并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要点。方法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收治21例AS合并脊柱骨折患者,其中下颈椎骨折7例( C5~6椎骨折脱位1例,C6~7骨折脱位6例):男6例,女1例,年龄平均47.8(40~52)岁。对7例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单纯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1例,单纯后路手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1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5例。结果7例术后获得平均18.2(6~34)个月随访。术中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情况,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脑脊液漏1例,换药对症处理2周后愈合。1例C5~6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手术后第2天出现内固定移位,急诊行前后联合入路翻修术;6例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术前为FrankelB级)。随访期间均达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现象。结论 AS脊柱骨折好发于颈胸交界区,大多合并有脊髓损伤,手术方式上宜行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固定或后路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术中应先充分减压后再精细复位,避免加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管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椎间融合器和小关节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6月-2007年1月,对41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腰椎管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和小关节突间植骨的手术治疗。其中I度滑脱29例,Ⅱ度滑脱11例,Ⅲ度滑脱1例;L3,4滑脱4例,L4,5滑脱16例,L5S1滑脱21例;24例为峡部裂性,17例为退行性。结果随访12-38个月,平均23.6个月。41例中37例症状完全消失,优良率90.2%;29例I度滑脱完全复位,11例Ⅱ度和1例Ⅲ度滑脱6例完全复位,完全复位率87.8%;椎间高度由术前平均4.1mm恢复至术后11.7mm,且无高度丢失,39例椎间融合良好,椎间融合率95.12%。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和小关节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复位满意、固定牢靠、融合率高、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肿瘤行瘤段截除时计划截除长度与实际截除长度的差异。方法对53例行瘤段截除的患者进行研究,骨肉瘤34例,骨巨细胞瘤5例,梭形细胞肉瘤5例,软骨肉瘤3例,骨转移癌3例,淋巴瘤1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1例,软组织肉瘤侵犯骨骼1例。肿瘤位于股骨下段29例,胫骨上段8例,肱骨上段7例,股骨近端5例,胫骨下段3例,肱骨远端1例。将实际截除长度与术前计划截除长度进行比较,将患者按不同部位分组,研究各组的差异大小。结果53例瘤段截除患者截除长度误差范围为-30~15 mm,95%可信区间为(2.0±7.7) mm。误差在±10 mm以内的40例,占75.5%,误差≤-10 mm的4例,占7.5%,误差≥10 mm的9例,占17%。股骨下段29例,误差为(2.9±6.7) mm,胫骨上段8例,误差为(3.8±5.1) mm,肱骨上段7例,误差为(3.6±8.0) mm,股骨近端5例,误差为(-0.2±6.0) mm,胫骨下段3例,误差为0 mm肱骨远端1例,误差为-30 mm。结论手术中通过找到术前设计的解剖标志及计划长度进行截骨准确性高,如果能避免引起误差的因素能使瘤段截除长度更加精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海水浸泡疗法对服用索拉非尼后并发严重手足皮肤反应患者的疗效。方法 服用索拉非尼后出现严重的相关性手足皮肤反应(2、3级)患者,每天早晚用海水浸泡2次,与未用海水浸泡者进行对比,两组患者同时给予其他手足皮肤反应对症治疗。结果 对症治疗组水疱平均愈合时间为(11.7±7.6)天,而海水治疗组的平均愈合时间为(2.0±0.5)天,多数患者在应用海水浸泡后第2天疼痛明显减轻。结论 海水浸泡可改善索拉非尼严重的药物相关性手足皮肤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对不同部位肿瘤放疗中的摆位误差进行量化分析,了解不同部位的摆位误差,不同医生对摆位误差的接受程度有无差异。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12月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中按头颈、胸部、腹盆腔不同部位,及不同医生治疗组随机抽出58例,按部位分别为头及头颈部20例,胸部19例,腹盆部19例。所有病例采用Philips公司AcQ-Sim大孔径CT和/或Nucletron公司Simulix-HQ X线模拟机模拟定位,治疗计划为ADCC公司Pinnacle3 7.4,用Elekta公司的Precise加速器实施放疗,利用Elekta的iViewGT采集图像,采用双曝光法拍摄照射野验证片。参考图像为CT定位后的DRR或X线模拟机定位图像,图像比较采用骨性结构为标志,勾画出参考图像上的骨性结构,与EPID进行最大程度重合后得出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得到102组数据,其中EPID为拍摄角度为0° 38组,90° 21组,其他角度43组。摆位误差水平方向为1.02mm±1.15mm(0mm~5mm),垂直方向为1.11mm±1.20mm(0mm~6mm)。90%以上摆位误差小于3mm。头部或头颈部固定摆位误差最小,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别为0.64mm±0.65mm和0.91mm±0.98mm。不同医生组之间摆位误差有所不同。结论 绝大多数摆位误差在容许范围。需提高EPID在胸、腹盆部的解剖识别率,以减少其对摆位误差的影响。实施治疗前,先行X线模拟机摆位不失为一种缩小摆位误差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副舟骨-舟骨融合术治疗Ⅱ型副舟骨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共有16例患者(17只足)接受了副舟骨-舟骨融合术。患者平均年龄26.9(17~35)岁。患者主诉局部慢性疼痛和肿胀,体格检查所有患者都有副舟骨压痛,保守治疗无效。结果平均随访22(14~60)个月。通过患者满意度分级系统的评估,17只足中,12只足评价为优,4只足为良,1只足为可。术后随访X线片显示,16只足(94%)在术后1年内愈合,其中13只足(76%)在术后3个月左右即愈合。1只足在术后1年半的末次随访发现仍未愈合。比较X线片上术前和术后的距-舟骨覆盖角、侧位片上距骨-第一跖骨干夹角和跟骨倾斜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副舟骨-舟骨融合术是治疗II型副舟骨疼痛的安全有效的术式。对胫后肌功能,以及对平足发展的影响,还有待长期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半关节假体置换术用于儿童膝关节周围骨肉瘤的疗效。方法1998年10月~2006年7月,对15例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儿行瘤段切除并半膝关节假体置换。患者病程1~3个月。影像学提示瘤灶位于股骨远端9人,胫骨近端6人,病变范围9~11cm。术前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骨肉瘤。按Enneking分期均在Ⅱa期。术前均行1~2个疗程的化疗。术前根据X线、CT或MRI测量设计匹配的假体,假体略长于截骨段1—2cm。髌韧带及侧副韧带重建于人工半膝关节假体上。结果15例患儿手术均成功,随访2~6年,平均4.5年。患儿身高增加了4—6cm,患肢短缩1—3cm,均能进行日常生活学习。结论对于半关节假体应用于儿童膝关节周围骨肉瘤的治疗,具有保留正常骨骺,最大限度减少术后患肢短缩,并为成年后行全关节置换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替吉奥联合胸腹腔注药治疗老年胃癌患者合并恶性胸腹腔积液的近期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老年胃癌患者治疗情况,46例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均行胸腹腔化疗及生物治疗,胸腔或腹腔放置引流管排尽积液,给予顺铂40 ~ 60 mg,香菇多糖4~6mg,地塞米松10 mg注入胸腔或腹腔,1次/周,上述治疗方法连用2~4周.治疗组加替吉奥治疗.浆膜腔注药第1天开始口服替吉奥胶囊,40 ~ 60 rng/m2,2次/d,早晚餐后口服,连服14 d,停药7d,21d为1个周期.比较两组临床近期疗效、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3%,对照组为50.0%,两组近期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86.4%和7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治疗组恶心、呕吐发生率54.5 %(12/22),Ⅲ~Ⅳ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18.2%(4/2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治疗相关的死亡.结论 替吉奥联合顺铂及香菇多糖治疗老年胃癌患者恶性胸腹腔积液,疗效确切,虽然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相对明显,但可以耐受,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骨干血管瘤瘤段切除后自体髂骨重建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长骨干血管瘤的影像学、临床表现及瘤段切除后自体骨重建的效果。结果平均随访36月,9例患者均无瘤生存,X线片检查显示全部患者长骨截骨区域均已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5月(3-8月)。术后6月MSTS 93功能评分平均为78.3%(67.2%~90.1%);术后2年MSTS 93功能评分平均为92.7%(82.6%~99.2%)。结论彻底切除长骨干血管瘤、重建骨稳定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在兔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24只,平均体重(2.1±0.1)kg,随机分成实验组A与对照组B,每组12只(雌雄不限)。在其左侧下颌骨体部均造成1.5 mm×5.0 mm的部分骨折模型。A组从术后第2 d开始,每天1次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220 mg/Kg.d),B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术后1 w、3 w、4 w切取兔左侧下颌骨,行X线片、骨密度、HE染色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测定血清钙素水平。结果术后1 w、3 w、4 w,A组骨折线评分较B组高(P〈0.05);术后4 w时,各组骨密度达峰值,A组骨密度高于B组(P〈0.05);在术后3 w、4 w时,A组的BMP-2的表达水平均高于B组(P〈0.05);术后1 w、3 w、4 w,A组血清骨钙素水平均较B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加快成骨细胞的生成,使骨密度增加,从而促进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9.
肢体骨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肢体骨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1年10月-2008年7月共收治肢体骨复发性骨巨细胞瘤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19~52岁,平均32.2岁.股骨远端9例,胫骨近端5例,桡骨远端4例,肱骨近端3例,股骨近端2例.复发时间为术后7个月-6年4个月,平均25.7个月.根据发病部位、放射线分级选择的治疗方法 为:再次刮除+骨水泥充填15例,瘤段切除+人工假体重建6例,自体腓骨重建2例.结果 随访时间10个月至6年6个月,平均37.6个月.再次刮除组中2例复发(13.3%),瘤段切除组无局部复发,根据Eneeking评分标准,瘤段切除+功能重建组的肢体功能优良率达75.3%.结论 囊内刮除虽仍存在再次复发的风险,但可较完好的保留关节功能,应作为治疗的首选.对Companacci Ⅲ级的肢体骨复发性骨巨细胞瘤采用瘤段切除与功能重建治疗可有效地降低局部复发率,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