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足部疼痛患者足舟骨副骨的发病率和解剖变异类型在X线片上的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12月1日至2017年12月1日期间708例(男346例,女362例)患有慢性足部疼痛或创伤后持续性足部疼痛患者的足部正斜位X线片,以确定足舟骨副骨与性别相关的发生率和解剖变异类型。结果 708例(20.3%),男63例,女81例,平均年龄(46.15±17.26)岁,年龄范围为(14~88)岁,发现足舟骨副舟骨。51~60岁的患者出现足舟骨副骨比重最高(20.8%),其中女性的发生风险稍高。在144例足舟骨副骨中,I型的发生率为24.3%(35/144),Ia型为8.3%(12/144),Ib型为6.3%(9/144),Ic型为9.7%(14/144)。II型为44.4%(64/144) IIA型占20.8%(30/144),IIAa型为5.6%(8/144),IIAb型为6.9%(10/144),IIAc型为8.3%(12/144)。IIB型占23.6%(34/144),IIBa型为8.3%(12/144),IIBb型为6.3%(9/144),IIBc型为9.0%(13/144)。III型占31.2%(45/144),IIIa型为9.0%(13/144),IIIb型为11.8%(17/144),IIIc型为10.4%(15/144)。I、II型的发病率在男女之间差异不大。而III型中男性的发病率较高。结论大约1/5 (20.3%)的足部疼痛患者表现为足舟骨副骨,其中最常见的为II型,最常受影响为中年患者。因此,足舟骨副骨可能不如先前认为的那么罕见,更好的认识足舟骨副骨可以为临床更好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经皮截骨闭合穿针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治疗方法 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2月-2009年7月,收治197例中、重度拇外翻患者.年龄17~76岁,平均46.5岁.女168例,男29例,双足182例,单足15例.拇外翻根据Mann的分类方法 :中度152例291足,重度45例88足.根据术前双足的负重位及非负重位X线正、侧位摄片检查,采用小切口微创技术经皮截骨闭合穿针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8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9.5个月-5.2年.术后185例足拇外翻畸形完全矫正、无复发,患足无明显疼痛,第1跖趾关节活动范围正常,X线片检查第1跖骨截骨端均获临床愈合,截骨端临床愈合时间为5-7周,平均6周.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拇趾评分系统:优163例,良18例,可4例,优良率97.8%.结论 经皮截骨闭合穿针治疗中、重度拇外翻具有损伤小、痛苦少、矫正彻底且不易复发的优点;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理想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距骨骨折漏诊原因,探讨预防对策,降低距骨骨折漏诊率。方法2007年至2012年距骨骨折初次就诊后漏诊的7例,其中距骨体骨折2例,距骨颈骨折5例,所有患者均经CT扫描和二维、三维重建后确诊,7例骨折均未愈合。结果7例均获平均10(6~20)个月的随访,术后x线片复查显示骨折愈合的平均时间为14周,所有患者均愈合,AOFAS评分由术前33.4分上升至术后85.3分。结论检查足踝关节创伤时,结合病史,除选择适当的投照条件外,结合CT检查可以减少漏诊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长骨骨梗死的诊断、手术治疗效果及对该病的认识体会。方法自2009年9月至2012年8月,手术治疗长骨骨梗死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46(23~58)岁。病灶部位:肱骨近端1例,股骨近端2例,股骨远端7例(双侧4例),胫骨近端4例(双侧2例),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同时受累1例。致病因素:特发或不明原因5例,使用激素3例,有外伤史3例,酗酒2例,潜水病2例。所有患者经术前临床、影像学检查及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诊断。手术治疗方式为于病变骨段局部开窗,将病灶及硬化带完全清除、打通髓腔,骨缺损区用自体骨加异体骨填塞夯实,然后上锁定钛板跨越病灶区固定,以增加力学强度。患者术后每4周回院进行1次临床和X线检查,自患肢可以完全负重起每2~3个月复查1次。术后随访患者缓解情况,X线观察植骨区骨质愈合情况及随访观察有无骨梗死复发。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3(14~37)个月。其中14例术后疼痛、不适症状均缓解,肢体功能良好。1例术后内固定物处偶发疼痛,内固定物去除后疼痛消失。术后5~9(平均7)个月植骨区骨质愈合,髓腔再通。随访期内所有患者无骨梗死复发。结论骨梗死症状常不典型,早期X线检查基本无特异征象,不易明确诊断。MRI 检查则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对疼痛明显,存在骨折或关节面塌陷风险的骨梗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瘤段切除后,采用自体腓骨近段移植行腕关节部分融合术(腓骨一舟月骨融合)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0年1月,收治7例桡骨远端Ⅱ、Ⅲ级(Campanacci分级)骨巨细胞瘤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19~45岁,平均32.8岁。病程1-18个月,平均8个月。其中2例采用带血管的腓骨近端移植融合部分腕关节,5例采用不带血管的腓骨近端移植融合部分腕关节。术后功能评价包括腕关节活动度、前臂旋转功能及MSTS评分。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3.8年,平均3.1年。X线片检查示移植腓骨均顺利成活,带血管组骨愈合时间为12—16周,不带血管组骨愈合时间18-30周。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取腓骨侧膝关节未见明显骨关节炎表现。腕关节活动范围:背伸28°~40°,平均33.8°;掌屈16°-30°,平均23.8°;前臂旋前55°-80°,平均72°;前臂旋后38°-75°,平均55.4°,平均握力为对侧的76%。MSTS评分平均为85.71%。所有患者腕关节稳定性良好,无活动性疼痛,能够胜任日常生活、工作。结论采用自体腓骨近段移植行腕关节部分融合重建腕关节,能保留一定的腕关节功能,是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治疗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伴严重弯曲畸形的新方法。方法采用一期截骨刮除矫形、打压植骨、PFN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伴严重弯曲畸形患者3例。结果3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5~15个月。术后8周的X线片显示有连续骨痂通过截骨线,16周已达骨性愈合。负重行走无疼痛,髋膝功能不受限。3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一期截骨刮除矫形、打压植骨、PFN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伴严重弯曲畸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潜水减压性多发骨结核合并骨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收治3例多发性骨梗死伴疼痛的患者,1例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并服用激素治疗,1例有长期大量饮酒病史,1例患有肾病综合征并服用激素治疗,3例患者术前均出现7个月至2年不等的膝关节及周围疼痛并逐渐加重。MRI显示骨梗死共10处,6处病灶内梗死的信号不典型,考虑合并感染可能。术前胸部X线片皆未发现活动性结核,并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术前疼痛情况。对疼痛明显、梗死灶信号不典型的病变区域进行手术探查、行病灶清除、常规病理检查,病理诊断骨结核合并骨梗死,术后给予5联抗结核治疗。并观察其疗效。术后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切口愈合良好,局部疼痛症状缓解, VAS评分改善为0~1分。随访12~24个月未出现疼痛及复发。结论在结核病高发区,晚期骨梗死患者,疼痛突然加重,MRI提示骨梗死灶内不典型信号,应考虑是否骨结核合并骨梗死。治疗上应按骨与关节结核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收治17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年龄25~50岁,平均年龄34岁,男11例13髋,女6例7髋。左侧5例,有侧9例,双侧3例。按照国际骨循环研究学会(ARCO)分期,Ⅰ期5例6髋、Ⅱ期12例14髋。同种异体骨取自25—40岁健康人群,异体骨经过深低温冷冻处理。手术采用经股骨颈通道去除坏死组织并打压植入同种异体骨碎块。同种异体骨取自健康人群,异体骨经过深低温冷冻处理。术前及术后随访行X线平片及MRI检查。术前,术后及随访时采用进行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随访时问为6个月至2年,平均为13.5个月。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术后1例2髋患者疼痛无明显缓解,其余患者的髋关节疼痛获得缓解。术前Harris评分为(74.0±6.2)分,最后一次随访的Harris评分平均为(89.4±7.61分。随访结果优11髋,良5髋,优良率为89.4%。术后x线片显示,减压植骨的通道内成骨现象日渐明显,3-6个月现新生骨柱影。1例双髋患者出现股骨头塌陷,行全髋置换术。1例出现排异反应。结论同种异体骨打压植骨移植适于治疗无塌陷的早期股骨头坏死,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腕关节骨内腱鞘囊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18例(20侧)腕关节骨内腱鞘囊肿患者。男5例,女13例,平均33.5岁。月骨11例,舟骨6例,三角骨、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各1例。主要症状为腕部酸胀不适、疼痛,伴握力下降和活动度降低。X 线平片显示腕骨内圆形或类圆形骨密度减低区,边界清楚,有硬化缘。CT 及 MRI 显示病灶内为液体。均采用病灶刮除+自体松质骨移植术治疗,术后腕关节功能位固定4周。结果18例获3个月至4年的随访,平均15个月。病理证实为腱鞘囊肿者18例。术后疼痛消失10例,减轻7例,3例无缓解。16例握力下降者有14例得到改善。6例术后腕关节屈伸活动度下降。复发1例。术后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优10例,良8例,一般2例。结论腕关节骨内腱鞘囊肿是慢性腕关节疼痛原因之一,其确诊需将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和病理结果相结合,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打压植骨手术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RCOⅢ期的效果。方法2006年2月至2009年9月收治股骨头缺血坏死ARCOIII期病例35例,其中男29例,女6例,平均年龄43.7岁(36—48岁),通过病灶刮除、取髂骨打压植骨手术方法治疗,随访时间为术后第6个月、1年、2年,随访内容为VAS评分、Harris评分(HHS)及x线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2.1年(1.5-3.2年)。随访发现26例患者VAS评分及HHS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所有患者术后无坏死分期进展,无术后取骨区疼痛。结论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RCOⅢ期的患者,打压植骨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活动期椎体血管瘤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活动期椎体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8月至今共计23例活动性椎体血管瘤患者,平均年龄47岁,行经PVP治疗,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影像学及术后病理确诊,并排除手术禁忌证.结果 23例患者病变椎体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平均随访22个月,术后腰背部疼痛17例显著改善,6例改善,末次随访疼痛均显著改善,无复发,负重活动状况明显好转.术后X线片、CT显示骨水泥填充病灶良好,分布均匀,4例见椎旁静脉渗漏,均未出现神经损伤症状,未出现骨水泥过敏反应及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PVP能显著缓解活动期椎体血管瘤引起的顽固性腰背部疼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术前疼痛持续时间对支撑植骨术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从2004年至2006年有109例患者(128髋1因股骨头坏死行髓芯减压打压支撑植骨术得到完整随访。根据术前疼痛持续时间分为长期疼痛组(疼痛〉6个月)共42例,50髋;短期疼痛组(疼痛≤6个月)共67例,78髋。用Harri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按照X线片表现评估影像学疗效。需再行保髋手术或转行全髋关节置换作为观察终点。根据随访病例资料,分别比较术前基线水平的年龄、性别、ARCO分期,以及术后2、5年时的临床结果。结果经过5年以上随访,长期疼痛组平均随访78个月,共13髋行全髋置换;短期疼痛组平均随访76个月,共17髋行全髋置换,两组临床股骨头保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疗效评估两组在术后2、5年均存在不同程度再塌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Harris评分显示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均有提高。两组比较显示,在术后2年两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5年时短期疼痛组Harris评分较长期疼痛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对术前有疼痛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对于打压支撑植骨术治疗骨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股骨头保留率及早期临床功能评分没有明显影响。但在术后5年以上的随访中,长期疼痛组的Harris评分低于短期疼痛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分析尺骨远端锁定加压钩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distal ulna hook plate,LCPDUHP)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采用LCP-DUHP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的患者共29例,获完整随访资料者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龄20~75岁,平均47岁。损伤骨机制:平地跌伤13例,电瓶车伤5例、交通事故伤3例、高处跌伤2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足外侧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无开放性骨折。按照Lawrence-Botte分区:I区者18例,II区5例。从外伤到手术时间为1~5天,平均2天。术后定期随访评估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如:感染、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再折及创伤性关节炎)。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中足评分标准评定。结果 23例随访11~22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部分负重时间3~6周,平均4周;完全负重时间5~16周,平均7周。术后恢复以前生活状态时间8~18周,平均11周。末次随访时,AOFAS中足评分为72~100分,平均94分;其中优19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5.7%。术后即刻X线片显示,骨折均获得满意复位;骨折愈合时间4~16周,平均7.6周,无骨不连及畸形愈合;1例(4.3%)出现延迟愈合,经石膏制动4周后,骨折愈合;末次随访时,3例(13.0%)出现轻度跖骰关节退变。结论 LCP-DUHP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后路脊柱截骨术在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随访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接受后路截骨矫形固定融合术并随访2年以上的53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男13例,女40例,平均年龄31.2岁(20~48岁)。按照弯曲部位分别为单胸弯23例,胸腰弯15例,双胸弯7例,胸腰双弯8例。术前平均胸椎Cobb角58.8°(44~93),腰椎49.5°(35°~79°),平均柔韧度胸椎28.2%,腰椎37.1%。躯干偏移平均38mm(3~79mm)。本组中37例术前合并腰背痛,5例合并椎管或神经根管狭窄所致的下肢症状。所有患者接受一期后路选择性经关节突椎板截骨矫正、经椎弓根固定融合术。通过病例查阅、X线片测量以及问卷随访,评价矫正情况和功能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无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截骨节段3.1个(2~5个),平均手术时间3.5h(2.8~5.2h),平均出血量892ml(750~l520m1)。所有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2~5年)。术后胸椎侧凸平均17.2°(19°~47°),最终随访时平均19.8°(11°~49°)。术后腰椎侧凸平均16.7°(7°~23°),最终随访时平均l8.9°(8°~26°)。术后躯干偏移平均为l1mm(0~2lmm),平均矫正71%。37例术前存在腰背痛者35例最终随访时腰背痛消失,5例术前存在下肢症状者术后完全消失。结论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行后路经关节突和椎板截骨可以获得满意矫正,疼痛症状缓解,是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一种罕见软组织肿瘤-副脊索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我院收治一位60岁女性患者,右足跖骨间软组织肿瘤。临床经X线、CT、MRI等检查,确定肿瘤位于右足第2、3列跖骨之间累及跖骨。穿刺活检报告提示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组织学诊断考虑副脊索瘤可能。遂行肿瘤广泛切除,同时切除右足第2、3列跖骨、趾骨。结果术后大标本病理检查,HE染色肿瘤分叶状富含黏液,细胞呈梭形及星形,细胞核轻度异型性。免疫组化结果:Vim(++),SMA(++),Actin(+),S-100(+),Ki-67(+),Collagen—Ⅱ(+),Syn(-),CK(-),34βE12(-)。最终病理论断副脊索瘤。结论副脊索瘤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无明显特异性,需要病理常规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与脊索瘤和黏液样软骨肉瘤鉴别。其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需要外科边界达到广泛切除,术后仍可能局部复发,少数出现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06年9月-2009年4月,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问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连续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02例;前路椎间减压单节段53例、双节段49例.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的JOA评分,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问前凸角、颈椎前凸角的变化.结果 102例共随访12-40个月(平均18个月).102例患者在术后2周内均感到神经症状明显好转;没有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主诉四肢感觉、肌力、活动均较前明显改善,颈椎X线及CT检查可见椎间已融合,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完好,无融合器移位、下沉、断裂发生.平均JOA评分由术前6.9±0.8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13.5±0.9分,术后12个月13.6±0.8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优43例,良49例,可10例,术后12个月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6个月无明显改变.结论 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前路椎问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获得颈髓前后方的充分减压及满意的临床疗效,能获得满意的颈椎曲度、稳定性重建及椎间融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应用关节镜清理+胫骨高位截骨钢板内固定治疗青年膝内翻型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36膝青年性膝内翻患者行关节镜清理+胫骨高位截骨钢板内固定术。年龄18~35岁,平均29.5岁。术后观察X线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24例33膝获随访,随访时间1.0~4.5年,平均3.2年,截骨部位临床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10周,无一例不愈合,术后X线片示膝关节内侧间隙明显增宽,膝关节内翻畸形基本纠正,优良率为90.9%。结论关节镜清理+胫骨高位截骨钢板内固定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牢固、早期功能锻炼、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青年膝内翻型骨关节炎患者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Ⅳ期初诊患者骨显像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16例未经手术、放疗、化疗治疗的前列腺癌Ⅳ期初诊患者,均分别进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核素骨显像、骨X线平片、骨CT检查。核素骨显像于静脉注射^99Tc^m二甲基磷酸盐(^99Tc^m-MDP),3~4h后进行:结果116例前列腺癌Ⅳ期初诊患者中有26例最后经临床确诊为前列腺癌骨转移。SPECT核素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82-2%,假阳性率为17.7%,假阴性率1514%。病灶主要集中于脊椎、肋骨和骨盆。骨显像与X线、CT检查对转移灶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84.6%、61.5%和69.2%,核素骨显像灵敏度明显高于X线平片和CT(P〈0.05)。患者有疼痛主诉者骨显像的阳性率高。结论SPECT全身骨显像在诊断前列腺癌Ⅳ期初诊患者有无骨转移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其灵敏度高于X线平片和CT检查;骨显像阳性率的高低与疼痛主诉密切相关,在病例筛选中可作为首选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合并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要点。方法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收治21例AS合并脊柱骨折患者,其中下颈椎骨折7例( C5~6椎骨折脱位1例,C6~7骨折脱位6例):男6例,女1例,年龄平均47.8(40~52)岁。对7例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单纯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1例,单纯后路手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1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5例。结果7例术后获得平均18.2(6~34)个月随访。术中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情况,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脑脊液漏1例,换药对症处理2周后愈合。1例C5~6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手术后第2天出现内固定移位,急诊行前后联合入路翻修术;6例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术前为FrankelB级)。随访期间均达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现象。结论 AS脊柱骨折好发于颈胸交界区,大多合并有脊髓损伤,手术方式上宜行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固定或后路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术中应先充分减压后再精细复位,避免加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期后前联合入路治疗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接受一期后前联合入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老年患者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日本矫形协会(JOA1评分及Nurcik分级对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后路手术均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前路手术采用椎间盘摘除Cage植骨融合术或椎体次全切钛笼植骨融合术。结果35例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椎体次全切8例,单间隙椎间盘摘除Cage植骨融合术17例,2个间隙椎间盘摘除CAGE植骨融合术10例。手术历时180~300min,平均245min。出血100—1600ml,平均505ml。术前JOA评分(9.34±2.40)分,术后(13.11±1.90)分,平均改善率为47%,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urcik分级,除1例术后仍为v级外,其余均有Ⅰ~Ⅲ级的提高。前路植骨均在术后4—9个月融合,未见假体移位、下沉;25例随访时进行了CT复查,未见后路再关门;30例术后进行了颈椎MRI检查,显示脊髓减压充分。术后发生吞咽时疼痛8例,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3例,声音嘶哑1例,深静脉血栓1例,后路切口感染1例。结论脊髓型颈椎病的老年患者常合并较多的系统性疾病,术后并发症较多。一期后前联合入路是治疗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