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总结应用AF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脊柱后正中入路椎管探查减压或单纯使用AF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6例。结果经6-36个月随访,椎体平均高度由术前的前缘34.5%和后缘76.5%恢复到术后的前缘91%和后缘97.5%,Cobb’s角由术前平均16.2°恢复为术后平均1.8°。对脊髓损伤的患者按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5级。以上病例未发现有椎弓根钉松动,断裂情况。结论AF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固定可靠,在脊柱内固定器械中具有较明显的优越性,有待进一步临床应用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2月~2004年12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42例,4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结核中毒症状和胸腰部疼痛,活动受限。15例伴截瘫(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6例,D级8例),3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后凸畸形(15。~60。,平均30.6。),影像学显示单椎体破坏11例。双椎体破坏31例。结果切口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随访1.5~2.5年,平均1.8年。15例截瘫者除1例术前B级术后恢复至D级外,其余均恢复到E级。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21。。植骨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5个月,随访期内结核无复发。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确切,脊柱稳定性重建可靠,矫正后凸畸形较理想,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一期前路植骨钛板内固定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 对1997年5月~2003年6月收治的23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常规应用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和乙胺丁醇四联抗痨治疗最少3周,并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血沉恢复正常或连续观察低于50mm/h后进行手术。采取病灶清除、一期前路植骨、“K”形钛板内固定。术后继续抗痨治疗10-12个月。结果 手术时间2-3 5h,平均2 6h。输血400~1200ml,平均600ml。伤口一期愈合,随访时间18 -61个月,植骨融合时间为4~9个月,平均6个月。5例截瘫患者均恢复,术后脊柱后凸角度平均矫正19°。结论 采取病灶清除、一期前路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矫正后凸畸形,稳定脊柱,并发症少,术后早期离床活动的优点。是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我科于2011年5月收治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钢板松动行翻修手术病例1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男,32岁,因"颈椎骨折并脊髓损伤术后8个月,发现内固定松动40余天"于2011年5月入院.患者2010年8月因头颈部外伤导致C5、C6椎体骨折并四肢瘫痪,在外院行C5、C6椎体切除钛笼植入前路钢板内固定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例平均年龄42·3岁,平均病程5·6个月的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病灶清除结合植骨内固定,手术前后配合正规化疗,根据X线片观察脊柱融合时间,手术前后后凸角度变化以及按照Frankel分级的神经功能变化。结果全部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17·3个月,植骨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5·6个月。后凸平均矫正度数为11·7°,7例术前伴有神经损害症状者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1级。结论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骨结构重建可靠,治疗过程相对简化,住院周期缩短,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6.
脊柱融合术作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引起的下腰痛的传统手术方法,已经应用了几十年。随着脊柱融合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合成功率虽然,已经接近100%,而临床症状改善率却未能达到相应满意的程度。腰椎行融合术后,长期随访发现的邻近节段退变也令外科医生感到棘手。而比较年轻的患者,完全融合术将明显影响他们的长期生活质量。因此,很多学者开始思考一种新的非融合方法即动力性固定(dynamic fixation)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过去的十几年中,国外很多学者已经针对动力性固定技术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其中腰椎棘突间动力性固定技术应用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7.
8.
前路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评价前路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88例脊柱结核患者行前路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男50例,女38例,年龄16~58岁,平均43.6岁。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结核全身症状并局部疼痛,叩压痛,活动受限。影像学显示单椎体破坏塌陷22例,双椎体破坏楔形塌陷66例,均有大小不等的冷脓肿和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Cobb角17。~50。,平均35。。不全截瘫25例,血沉35~136mm/h,术前抗结核治疗2~4周。前路彻底切除病灶,撑开矫正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0。,椎间自体大块髂骨嵌入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置入抗结核药。术后规则抗结核药物治疗9个月。结果切口一期愈合86例,延期愈合2例,获随访76例,随访时间1.5~5年,平均2~8年。植骨块术后6~8个月完全融合,无移位、折断和吸收。25例截瘫术后6个月内完全恢复,50例矫正角度无丢失,26例矫正角度丢失4。~6。。血沉于术后2~3个月降至正常。随访期内病灶无复发。结论前路病灶切除髂骨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既能彻底切除病灶防止复发,又能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恢复脊柱支撑功能,防止晚发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9.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术式,但腰椎融合率与临床症状改善率之间不成止比,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合的相邻节段会发生退变或失稳,导致相邻节段退变.腰椎融合手术所存在的局限性及问题导致一些学者开始探索一些新的手术方式,腰椎非融合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腰椎退变疾病的新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建立在脊柱生物力学和材料科学基础上的脊柱内固定技术取得了迅猛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新理论和新器械不断涌现,为脊柱外科医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拓宽了治疗领域,为实现脊柱畸形矫正、维持节段稳定和促进脊柱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脊柱内固定应用和随访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和倾向,甚至有些内固定手术令人疑惑。 相似文献
11.
黄晓川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4,(4):257-260
目的:探讨Quadrant微创通道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伴腰椎不稳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我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且获随访57例患者,其中Quadrant微创通道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23例,开放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34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椎间隙高度,VAS评分和ODI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无定位错误、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椎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与开放手术组相比,Quadrant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减少(P<0.05),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uadrant微创通道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在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在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VAS评分和ODI评分方面,Quadrant微创通道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在术前及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uadrant微创通道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Quadrant微创通道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组与开放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组具有相同临床疗效,Quadrant微创通道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在手术创伤方面具有优势,近期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态中和固定系统( 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Dynesys )用于腰椎退行性滑脱治疗的早期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像学改变。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我科对17例明确诊断为腰椎退行性滑脱的单节段病变患者进行了后路椎板开窗减压, Dynesys 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男6例,女11例;年龄53~72岁,平均61.3岁。手术节段分布:L3/4间隙3例,L4/5间隙10例,L5/S1间隙4例。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 )和功能障碍指数( ODI )进行疗效评估。通过术前及随访时 X 线片测量椎间隙高度比及椎间活动度。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未发生严重的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生内固定失败。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15.4个月。VAS 腰痛评分:术前5.9±2.7,末次随访1.8±1.2;VAS 腿痛评分:术前3.1±2.4,末次随访1.2±0.9。ODI 指数:术前(39.4±17.3)%,末次随访(14.8±11.2)%。术前及随访时所有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椎体间高度比:术前2.5±1.2,随访时2.8±1.4,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椎间活动度:术前(4.6±1.5)°,随访时(1.8±1.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Dynesys 系统内固定是轻度腰椎退行性滑脱的一种早期疗效满意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3.
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DDD)的经典手术方式,包括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极外侧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加速康复外科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 在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 结合前路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变性不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 年 2 月至 2018 年 1 月,我院采用 OLIF 结合前路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变性不稳 (单节段) 患者 120 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分为对照组 (60 例) 和实验组 (ERAS 组,60 例),分别对患者围术期采取脊柱外科常规管理和 ERAS 管理。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至下床活动间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估术前及术后疼痛,采用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评估术前术后腰椎的功能。末次随访时改良 MacNab 标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一期完成减压融合固定操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RAS 组:术中出血量 (37.7±5.5) ml,术后卧床至下床活动间隔时间 (10.7±2.6) h,住院时间(6.9±0.7) 天;对照组:术中出血量 (49.4±8.6) ml,术后卧床至下床活动间隔时间 (17.3±3.2) h,住院时间(9.8±1.9) 天,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至下床活动间隔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RAS 组术后 3 天 [VAS (3.72±1.16),ODI (34.46±8.63)]、术后 1 个月 [VAS (2.16±0.35),ODI (25.7±7.15)] 随访时 VAS 及 ODI 均优于对照组 [术后 3 天 VAS (4.86±1.58),ODI (43.16±7.13);术后 1 个月 VAS(3.34±1.01),ODI (32.6±6.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RAS 组术后 12 个月 (末次) 随访时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中均无手术节段错误、血管损伤、神经根撕裂等,术后无椎间隙感染、脑脊液漏、伤口感染病例,无术后再住院病例。ERAS 组 (3 / 60,5.0%)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11 / 60,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 ERAS 组术后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 OLIF 结合前路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变性不稳的围术期,采用 ERAS 管理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改善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通过CT观察不同椎弓根骨折类型的置钉情况来探讨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胸腰椎单节段骨折共56例,全部患者均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后路复位内固定手术方式。术前常规行标准胸腰段DR摄片和cT扫描,运用PACS系统保存伤椎椎弓根层面的相关图像。观察伤椎椎弓根的完整性和骨折部位,并对其进行骨折分型;术后cT扫描观察伤椎椎弓根置钉情况,用Youkilis标准来评价置钉的准确率。结果椎弓根骨折类型主要分为椎弓根与椎体结合处骨折、椎弓根腰部骨折、椎弓根与椎板结合处骨折三型;56例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共105枚,其中左侧椎弓根置钉57枚,右侧置钉48枚,在伤椎单侧椎弓根置钉者7例。术后cT影像发现:在伤椎椎弓根置入的105枚螺钉中,有98枚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骨皮质内,7枚螺钉位置出现偏差,但均未导致相应临床症状。螺钉位置按Youkilis分级:Ⅰ度98枚,Ⅱ度7枚,Ⅲ度0枚,本组病例没有发现螺钉向椎体的上方和前方穿出。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例,没有切口感染、医源性的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有2例发生内固定失败(钉棒松动和断裂各1例)。结论术前掌握好伤椎置钉的适应证并根据cT制定个体化的手术计划,术中把握好进钉点、方向和螺钉大小及长度等因素,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是安全和可行的,不增加并发症,是临床上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6.
腰椎管狭窄症 ( 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 ) 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骨质增生或纤维组织增生肥厚,导致椎管或神经根管的矢状径较正常者狭窄,刺激或压迫由此通过的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1].虽然椎管狭窄可能是先天存在的,但更加常见的原因是腰椎的退行性改变,因此在老年人中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腰骶移行椎类型与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及滑脱节段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腰骶移行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滑脱节段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2004~2008年临床资料、影像资料完整腰骶移行椎91例,男46例,女45例;年龄男48.3±12.5(28~85)岁,女48.4±10.6(21~68)岁。按Castellvi分类进行分析。结果91例共发现病变217处。腰椎间盘突出症共51例占56%,其中L3/4,2例占2.2%,均为Ⅱ型移行椎;L4/5,41例占46.2%(Ⅰ型4例,Ⅱ型9例,Ⅲ型25例,Ⅳ型3例);L5/S1,8例占8.8%,均为Ⅰ型移行椎。腰椎管狭窄症31例占34.1%,其中L3/4,9例占9.8%(Ⅱ型5例,Ⅲ型3例,Ⅳ型1例);L4/5,11例占12.1%(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5例,Ⅳ型2例);L5/S1,9例占9.8%(Ⅰ型3例,Ⅱ型6例)。腰椎滑脱节段:L4滑脱25例占27.5%(Ⅰ型4例,Ⅱ型9例,Ⅲ型10例,Ⅳ型2例);L3滑脱3例占3.3%(Ⅱ型1例,Ⅲ型2例);L2滑脱4例占4.4%(Ⅱ型2例,Ⅲ型2例);L1滑脱1例;各型均无L5滑脱病例。结论Ⅰ型移行椎L4/5、L5/S1节段均可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Ⅱ型、Ⅲ型、Ⅳ型则只发生在L4/5节段和L3/4节段,L5/S1节段没有突出。Ⅰ型和Ⅱ移行椎以L5/S1节段狭窄及退变多见,L4/5次之;而Ⅲ型和Ⅳ型移行椎时腰椎管狭窄症于L4/5节段最多,L3/4次之,L5/S1节段没有狭窄,所有移行椎病例没有L5滑脱及峡部裂发生,L4滑脱最多,以Ⅱ型、Ⅲ型占主要,其次为L2、L3滑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