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由于传统的对于骨巨细胞瘤生物学行为的评估标准越来越多地在临床上受到质疑,寻找新的评估指标和标准就成为骨巨细胞瘤研究领域的重点。综述近几年有关骨巨细胞瘤生物学行为的研究进展,归纳和总结相关的评估指标,阐述其对于解决临床上骨巨细胞瘤预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及受体Bek在骨巨细胞瘤的表达情况,探索骨巨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规律与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Mias-2000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了147例骨巨细胞瘤(复发组56例,未复发组91例)石蜡标本中Bek/bFGF的表达情况,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DNA含量与S期细胞百分数(S-phase fraction,SPF),结合肿瘤直径、浸润情况、手术方式、复发情况等相关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综合分析骨巨细胞瘤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bFGF、Bek在骨巨细胞瘤主要瘤细胞成分中广泛表达,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瘤细胞胞浆;复发组瘤组织中bFGF、Bek均呈强阳性表达的异形性较大的单核、双核及三核基质细胞与4-8个核的多核巨细胞明显增多,而未复发组瘤组织中bFGF、Bek阴性或弱阳性表达的体积大核多(多达几十个)的多核巨细胞数目较多;复发组bFGF、Bek表达信号较未复发组明显增强,两组间bFGF、Bek表达的灰度值与阳性面积差异均有显意义。复发组平均DNA指数(DNA Index,DI)为1.24,SPF为18.3%;未复发组平均DI值为1.05,SPF为11.7%;两组间DI值、SPF差异均有显意义。在13个相关研究因素中,有7个因素与骨巨细胞瘤的预后显相关,按影响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手术方式、Bek灰度值、DNA含量、bFGF灰度值、SPF、Bek阳性面积和bFGF阳性面积。结论:bFGF及其受体Bek在骨巨细胞瘤中有广泛表达,其表达水平与骨巨细胞瘤的复发、恶变与肺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作为骨巨细胞瘤生物学行为与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手术方式、瘤细胞Bek/bFGF表达强度、DNA含量、S期细胞百分数与骨巨细胞瘤预后有关,其中手术方式与预后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α-干扰素对体外培养的骨巨细胞瘤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及受体Bek表达与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转移的防治探索新途径.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α-干扰素诱导体外培养的第三代骨巨细胞瘤细胞,观察α-干扰素对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流式细胞术与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α-干扰素诱导48h后瘤细胞凋亡情况及Bek/bFGF表达的变化.结果:浓度为1 000IU/ml以上的α-干扰素作用10~12h左右,瘤细胞即出现退缩现象,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至48h,瘤细胞数目明显减少,且出现大量细胞碎片.α-干扰素可诱导第三代骨巨细胞瘤细胞发生凋亡,其凋亡率随α-干扰素作用浓度增加而递增,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α-干扰素可抑制第三代骨巨细胞瘤细胞bFGF和Bek的表达,其抑制强度也随α-干扰素作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当α-干扰素作用浓度达到1 000IU/ml以上时,其诱导凋亡与抑制Bek/bFGF表达的效应均发生显著性变化.结论:α-干扰素对体外培养的第三代骨巨细胞瘤细胞具有明确的抗肿瘤效应,可作为骨巨细胞瘤术后辅助治疗,以防治和减少其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4.
骨巨细胞瘤(GCT)多发于骨干骺端,组织来源尚不清楚.GCT生物学行为特殊,其局部侵袭性生长常导致局部复发[1].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骨巨细胞瘤特点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获得随访的45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发病部位、手术方式、Campanacci分级、病理性骨折、肺转移与骨巨细胞瘤复发率的相关性。结果 脊柱骨盆骨巨细胞瘤的复发率较膝关节周围(P<0.001)、桡骨远端(P=0.005)及其他部位(P<0.001)骨巨细胞瘤复发率高;Ⅲ级骨巨细胞瘤单纯刮除术后复发率高于扩大刮除术(P<0.001)以及瘤段或分块切除术(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单纯刮除术的CampanacciⅠ级、Ⅱ级、Ⅲ级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行扩大刮除及瘤段或分块切除术后的CampanacciⅡ级与Ⅲ级的骨巨细胞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巨细胞瘤复发病例肺转移率高于无复发病例肺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伴病理性骨折与无病理性骨折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方式影响骨巨细胞瘤的肿瘤外科边界,与术后复发率密切相关;复发病例的肺转移率明显升高;为改善骨巨细胞瘤患者预后,临床上骨巨细胞瘤手术应考虑足够的外科边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中CD147和Survivin的表达与其临床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骨病科2000年1月至2009年3月接受局部刮除手术治疗的3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47和Survivin在34例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资料及Jaffe分级、Campanacci's分级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CD147和Survivin在34例骨巨细胞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88﹪和58.82﹪,CD147和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Jaffe分级及Campanicci's分级无相关性,与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CD147和Survivin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强度与预后之间均存在正相关性(r=0.489,P<0.05;r=0.480,P<0.05).CD147和Survivin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0.503,P<0.05).CD147和Survivin在骨巨细胞瘤复发组的双阳性表达率(80﹪)明显高于无复发组的双阳性表达率(20.8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CD147和Survivin与骨巨细胞瘤恶性程度、发生及发展具有相关性,CD147和Survivin可作为评价骨巨细胞瘤恶性程度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邻膝关节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肿瘤切除方式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手术治疗54例邻膝关节骨巨细胞瘤,45例采用病损内手术,9例采用大块切除重建(异体关节移植或人工关节置换).根据随访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肢体功能和术后并发症.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可能影响其预后的8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Enneking功能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P=0.005;两组间术后局部复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6,P=0.648;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5,P=0.00.术后肿瘤复发与患者Jaffe组织病理学分级(γ=-2.272,P=0.036)、手术术方式(γ=3.578, P=0.002)呈相关关系.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手术方式是影响邻膝关节骨巨细胞瘤预后的最重要因素;可以根据CT横截面及肿瘤破坏大小,分别选择病损内手术和肿瘤大块切除重建,而有效的病损内手术是邻膝关节骨巨细胞瘤外科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8.
骨巨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较奇特,各家对其侵袭件的判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意见不同,莫衷一是。本文试就我院历年来处理的病例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侵袭性的评介和治疗抉择。材料与方法1964年以来我院共收治骨巨细胞瘤188例,现以其中169例长骨病变(164例在本院首次手术,5例外院手术复发后转来)作为分析对象。  相似文献   

9.
对影响骨巨细胞瘤预后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各种因素在骨巨细胞瘤预后中的意义,我们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对可能影响其预后的10种因素,如年龄、性别、病程、病理骨折、临床表现、X线分析、病理分级、三结合原则分类、肿瘤部位和术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预后与手术方式、年龄呈负相关,与三结合原则分类法呈正相关,即手术愈彻底,年龄愈大,三结合原则分类愈接近良性,复发的可能性愈小。作者首次提出了年龄在骨巨细胞瘤预后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骨巨细胞瘤为低度恶性肿瘤,桡骨远端为其常见好发部位.普遍认为,骨巨细胞瘤病理学及影像学分期与肿瘤临床结果并不平行,故对其治疗方法存在争论[1].采用单独刮除术或联合骨移植治疗CampanacciⅢ期骨巨细胞瘤复发率高,研究[2-4]报道为28%~85%.对于CampanacciⅡ期和Ⅲ期的患者,采取肿瘤骨广泛切除可能是更好的选择[5].传统重建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切除后形成的大段骨缺损的方法主要为自体腓骨上端移植和带游离血管蒂的自体腓骨移植.本研究采用髂骨移植修复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切除后的骨缺损,探讨重建腕关节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告应用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完成肢体骨巨细胞瘤病灶扩大切刮术,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7年11月至2009年5月,对15例肢体长骨骨巨细胞瘤患者行计算机导航辅助病灶扩大切刮术.男性5例,女性10例,年龄14~54岁,平均31岁,位于股骨下端5例,胫骨上端9例和颈骨下端1例.原发骨巨细胞瘤9例,复发病例6例.将术前CT和MRI数据导入计算机导航系统的工作站,依据CT图像确定骨组织的侵袭范围,依据MRI确定髓内或软组织侵袭范围,将CT和MRI图像融合,识别肿瘤的边界,在CT图像中标记,供术中导航指引.术中按照术前标记操作,导航指引病灶开窗,肿瘤刮除,以高速磨钻精确扩大切刮范围,并精确评判外科切除边界,验证术者术前的手术计划和术中的操作结果.结果 15例患者全部随访,17-34个月,平均23.5个月,无术后复发.1例术后2周伤口深部感染,清创后两周伤口愈合,其余无伤口延迟愈合及关节感染发生.结论 计算机导航技术有助于肢体骨巨细胞瘤病灶的扩大刮除精确手术,降低复发率,同时更多保留正常骨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RECK基因以及金属蛋白酶-2 (MMP-2)在骨巨细胞瘤(GCT)以及骨软骨瘤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RECK基因的表达与GCT的发生、生长以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30例GCT和10例骨软骨瘤肿瘤组织中RECK与MMP-2的表达,进而分析RECK、MMP-2在上述肿瘤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和比较RECK基因在不同外科学分期、影像学分级GCT肿瘤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性,了解RECK基因的表达与GCT预后(复发率)之间有无关系.结果 RECK基因在GCT肿瘤组织中表达较对照组(骨软骨瘤)阳性率低(P<0.05),并且在不同外科学分期和影像学分级的GCT肿瘤组织,表达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RECK基因与MMP-2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性.RECK基因的表达与GCT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等无显著相关性,与肿瘤的预后(术后复发率)有相关性,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ECK及MMP-2均不是GC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方式是GC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GCT肿瘤组织中RECK基因低表达、MMP-2高表达.RECK基因可能在骨巨细胞瘤的发生、生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以为GCT的预后判断及分子靶向药物的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病灶刮除、蒸馏水+氯化锌灭活、抗菌素骨水泥填充、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临近膝关节CampanacciⅢ级骨巨细胞瘤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3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13例临近膝关节CampanacciⅢ级骨巨细胞瘤患者,入院后均经病理活检确诊后采取上述手术方法治疗。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7.2年,平均随访5.1年。随访时评估受试者HSS评分、VAS评分及影像学资料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现复发,无骨水泥及内固定失效问题,且HSS评分、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病灶刮除、瘤壁蒸馏水+氯化锌灭活、抗菌素骨水泥填充、钢板螺钉内固定是治疗临近膝关节CampanacciⅢ级骨巨细胞瘤的一种有效、复发率较低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Giant cell tumour (GCT) of bone is an uncommon primary bone neoplasm typically occurring at the epiphyses of long bones in young adults. They are osteolytic neoplasms with approximate local recurrence rates of 25%, and 2% of patients develop pulmonary metastases. These tumours appear very rarely in the skull, with those few reported cases arising predominantly in the sphenoid and occasionally the temporal bones. They demonstrate benign histological features, but are locally aggressive and surgical excision is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It is widely believed that giant cell tumours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giant cell lesions, importantly central 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ta (CGCG) which are thought to have a lower recurrence rate and for which no cases of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r metastases have been reported. Investigators have noted that giant cell lesions in the skull bones may be unique and that GCT and CGCG may be part of a spectrum of a single disease process. We present a case of a giant cell tumour of the temporal bone which illustrates and re-emphasises this concept and review the literature on these lesion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辅助灭活方式对初诊CampanacciⅠ级、Ⅱ级骨巨细胞瘤患者治疗后复发率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由我中心收治的75例确诊为CampanacciⅠ级或Ⅱ级四肢骨巨细胞瘤的初治患者进行随访及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75例患者中共有54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72%。其中门诊随访40例,电话随访和信访14例;男30例,女24例;年龄12~50岁,平均30.6岁。平均随访时间是50.6个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A:病灶刮除、植骨术;B:病灶刮除、灭活、植骨术。灭活方式有高速磨钻、骨水泥、电刀烧灼、液氮、酒精。随访内容包括:(1)单纯刮除植骨术与刮除、灭活植骨术对术后复发率的影响;(2)辅助灭活方法在降低复发率中的作用;(3)不同辅助灭活方式对术后复发率影响的比较。应用SPSSl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例采取病灶刮除、植骨术的患者复发5例,复发率为55.6%;45例采用病灶刮除、灭活、植骨术的患者复发7例,复发率为15.6%;(2)不同灭活方法都可以降低复发率,但不同辅助灭活方式比较,得出只有高速磨钻在使用和不使用时的复发率是有差别的,液氮、酒精、电刀烧灼及骨水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灭活方法及其联合使用可以明显降低复发率。但是对其作用单独进行分析,只有高速磨钻达到统计学意义,其他的4种灭活方法都可以不同程度降低复发率,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对初诊CampanacciⅠ级、Ⅱ级骨巨细胞瘤患者,为减少复发,应根据本医院具体情况,积极联合应用多种辅助灭活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GCT)患者血清中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水平以及不同治疗对其水平的影响。方法 35例GCT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接受唑来膦酸及手术治疗,B组仅接受手术治疗。应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NTx水平。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影响患者血清NTx水平的因素。结果A组的血清NTx初始水平为(28.50±7.06)nmol BCE/L,使用唑来膦酸72h后下降为(21.38±3.33)nmol BCE/L,手术2周后下降为(20.60±3.28)nmol BCE/L,使用唑来膦酸和手术后的NTx水平与NTx初始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血清NTx初始水平为(26.05±4.37)nmol BCE/L,手术2周后下降为(24.38±3.56)nmol BCE/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的NTx变化率均高于B组(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置对血清NTx水平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 唑来膦酸及手术治疗均可降低血清Ntx水平,且唑来膦酸联合手术的效果较好。NTx具有辅助GCT临床诊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孙崟  沈铿 《癌症进展》2014,(1):93-97
目的分析外阴鳞癌的临床表现,总结治疗方法,评价手术和放化疗的疗效及愈后。方法对诊治的83例随访满1年的外阴鳞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3例外阴鳞癌患者中,95.2%有前驱疾患;Ⅰ期和Ⅱ期患者60例(72.3%),Ⅲ期和Ⅳ期患者23例(27.7%),平均发病年龄为56.2岁,其中55例患者绝经(66.3%)。手术78例,单纯放化疗5例。手术方式包括:外阴局部切除10例(12.8%),单纯外阴切除4例(5.1%),外阴局部根治37例(47.5%),根治性外阴切除27例(34.6%)。51例(65.4%)合并单侧或双侧腹股沟股浅或深淋巴结的切除,术后辅以放化疗的有34例,其中1例术前行放化疗。完全缓解65例(78.3%),未治愈并逐渐进展18例(21.7%)。复发11例(16.9%)。总体5年的缓解率为68.7%(57/83)。切缘或紧邻切缘阳性者即使术后辅予放射治疗,其复发率仍较高,为27.8%。肿瘤浸润超过5mm或累及真皮以下的患者,复发率高达34.6%。11例复发患者,1例手术,1例放疗,余9例均进行了手术联合放疗以及化疗的联合治疗,4例进展,7例缓解,但其中4例在5年内反复复发。结论外阴鳞癌早期病例占多数;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术后放疗的意义待进一步观察;疾病分期与疗效相关;手术切缘不净和浸润较深的患者复发率高,复发病例总体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腹腔细胞学阳性的低中危组子宫内膜癌患者复发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腹腔细胞学阳性的低中危组子宫内膜癌患者,其中18例患者术后未行化学治疗,28例患者术后行全身化疗,分析与患者复发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影响子宫内膜癌腹腔细胞学阳性复发及预后因素。结果:患者的复发与年龄(P=0.044)、病理分级(P=0.035)、脉管癌栓(P=0.009)及治疗方法(P=0.015)有关。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病理分级、浸润肌层深度、脉管癌栓、化疗与患者的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表明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全身化疗和病理分级。结论:全身化疗及病理分级是影响腹腔冲洗液阳性的低中危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全身化疗可以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庞健  徐钢 《中国肿瘤临床》1997,24(12):899-902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2便骨巨细胞瘤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元原(PCNA)的检测分析,探讨PCNA在骨巨细胞瘤的表达分布及与Jaffe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结果显示,PCNA的阳性反应只在骨巨细胞瘤波形蛋白阳性的单核基质细胞的胞核中出现,而多核巨细胞均无阳性表达;PCNA在骨巨细胞瘤中的增殖指数虽随Jaffe病理分级增高有呈递增趋势,但各级相互之间在交叉重叠现象;PCNA增殖指数低即低度增生的骨巨细胞瘤复发率低,PCNA增殖指数高即中度和重度增生者复发率明显增高。本文结果进一步支持单核基质细胞是骨巨细胞瘤的主要肿瘤细胞成份的观点,并提示PCNA的表达与Jaffe病理分级不完全一致,但PCNA是判断骨巨细胞瘤预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