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联合人工椎体置换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对21例胸腰椎转移瘤进行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次全切除、人工椎体置换及内固定术.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龄58岁(39~77岁).病变位于胸椎16例,腰椎5例.术前VAS评分平均7.4分(5~10分);术前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C级3例,D级6例,E级12例;术前ECOG功能分级2级1例,3级18例,4级2例.结果 所有患者无术中死亡,平均手术时间3.5h(2-5h).术中出血平均2150ml(800~5000ml).1例转移瘤患者术后2周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0例患者术后VAS评分平均降至3.1分(1~4.5分),1例Frankel C级没有改变,1例C级改善为D级,6例D级均改善为E级.3例患者(14.3%)于术后半年至1年复发再次手术.最后一次随访时,20例患者平均随访13个月(3-24个月),其中13例患者死于原发疾病(平均生存10个月),其余存活患者ECOG功能分级为1~3级.结论 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联合人工椎体置换术减压充分,症状改善明显,可有效纠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椎前后柱稳定性,改善骨转移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微波治疗四肢和骨盆骨肿瘤已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由于脊柱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微波应用面临挑战.本研究探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开放性减压联合微波高温灭活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3-10-15-2015-02 15收治的23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开放减压联合微波高温消灭火治疗脊柱转移瘤.其中男9例,女14例;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56岁,中位年龄62岁.Tomita预后评分3~6分.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术前、术后疼痛情况,Frankel分级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及观察患椎椎体后缘的高度变化.结果 2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和神经根损伤或加重情况.术后3dVAS评分(3.8±1.4)和末次随访VAS评分(4.1±1.5)较术前(7.9±2.6)有明显改善(t=-6.659,P<0.001;t=-6.071,P<0.001),术后3d椎体后缘高度(15.6±3.2) mm与术前(10.5±2.5) 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23,P<0.001),与末次随访(14.6±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8,P=0.133);末次随访时Frankd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6例,D级9例,E级5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56,P=0.028.随访过程中无肿瘤复发,无椎体骨折塌陷,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和移位.结论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开放性椎管减压内固定联合微波高温灭活术可迅速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在有效维持脊柱稳定性的同时可充分解除脊髓压迫,控制局部复发,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波原位消融术治疗单节段胸、腰、骶椎体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单节段胸、腰、骶椎体转移瘤患者制订微波原位消融治疗的术前计划,在G型臂引导全麻下行后路椎板减压、游离脊髓和神经根加以降温保护的前提下,使用微波天线对病变椎体、椎弓进行微波消融处理,刮除病变组织后使用骨水泥重建骨质缺损区。术后随访1年,复查正...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相邻多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及脱位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27例相邻多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及脱位病例进行后路减压及椎弓根螺丝钉系统内固定.脊柱受损平面从胸7~腰4,相邻2个脊柱节段骨折21例,相邻3个节段骨折6例.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4年2个月,平均2.3年.7例椎体骨折脱位均实现良好复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丧失30%~68%(平均38.2%),术后恢复至91%~96%(平均93.8%).后路椎板及横突间植骨均骨性融合,平均骨性融合时间4.2个月.12例脊髓神经功能得以明显恢复,13例无明显改善.结论 对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后路的椎管减压及骨折复位具有手术简单易行、创伤小的优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可对该类骨折的有效复位和三维之间上的牢靠固定.但应避免在后路行胸椎椎管环形减压时造成医源性脊髓牵拉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I期全脊椎整块切除(totalenblocspondylectomy,TES)治疗胸腰椎原发和转移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7月,我科行TES的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21~66(平均47.8)岁。原发肿瘤8例,孤立性转移瘤13例。原发肿瘤分别为骨巨细胞瘤3例,浆细胞瘤2例,骨肉瘤、软骨肉瘤及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各1例;转移性肿瘤原发肿瘤分别为乳腺癌4例,肺癌3例,肾癌2例,甲状腺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和原发灶不明转移性腺癌各1例。肿瘤节段分布于T3~L3,其中胸椎12例、腰椎9例,单一椎体19例、多椎体2例(均位于3个相邻胸椎)。根据Tomita脊柱肿瘤外科分期进行评估:Ⅰ型5例、Ⅱ型10例、Ⅲ型1例、Ⅴ型2例、Ⅵ型3例。术前均有顽固性腰背痛或神经功能损害。切除椎体的骨缺损用钛网+自体骨或异体骨+钉棒系统进行固定和重建。手术均经后路I期完成。结果手术时间4.0~8.5h,平均6.4h;出血量1300~11600ml,平均4500ml。本组21例均获12~80个月的随访,平均40个月,术后腰背部局部疼痛均达到缓解。脊髓功能损伤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均有一级以上恢复,和术前Frankel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32,P<0.05)。3例死亡,平均死亡时间为术后16个月,4例带瘤生存,14例无瘤存活,总生存率为85.7%。局部复发3例,复发率为14.3%,复发时间为平均术后22个月。本组除1例胸腔积液伴肺部感染、1例气胸伴双肺感染、1例左侧L3神经根一过性麻痹外,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14.3%。所有病例均无术中由于大血管或节段血管引起的大出血发生,植骨均完全愈合,无内固定失败或钛网移位。结论后路I期TES治疗脊柱原发恶性肿瘤、侵袭性良性肿瘤和孤立性转移瘤能有效降低局部复发率,无严重的并发症,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钢筋骨水泥“人工椎体”在脊柱转移瘤切除后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8例胸腰椎转移瘤患者行病椎切除、椎体重建术。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A级1例,C级7例,D级10例。胸椎11例均实施一期前路手术,其中7例行肿瘤椎体切除、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术,4例行肿瘤椎体切除、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及内固定术;腰椎7例一期后路内固定加前路肿瘤椎体切除、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术5例,一期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二期前路肿瘤椎体切除、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2例。结果术中病灶清除较为彻底,术后影像学显示内固定确切,手术均成功并获得满意疗效。随访4~28个月,术后胸背痛完全消失,术后ASIA神经功能分级:A级1例,D级5例,E级12例。1例4个月因脑转移死亡,其他17例存活时间8个月以上。结论钢板骨水泥“人工椎体”在脊柱转移瘤切除后重建术,可使患者早期自立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脊柱转移瘤的手术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对脊柱转移瘤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通过对1995年至2005年42例脊柱转移瘤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式的回顾并进行随访和总结。结果随访3个月~9年。全脊椎切除术6例存活13个月~9年,平均存活41个月,4例仍存活。脊椎次全切除术13例存活1个月~3年,平均16个月,6例仍存活。前路椎体切除固定8例,存活4个月~34个月,6例仍存活。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固定12例,术后均获得疼痛缓解,11例神经功能恢复或改善,存活3个月~16个月,5例仍存活。单纯后路椎板及肿瘤切除减压1例(原发灶不明腺癌)截瘫症状有所恢复。经皮椎体成形2例疼痛大部分缓解。结论全(或次全)脊椎切除术对预计长生存期且有有效的术后肿瘤辅助治疗的患者是有益的。单纯后路减压加脊柱固定对脊柱不稳定和(或)硬膜受压的高龄或一般状况较差的患者近期内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和疼痛。前路或后路脊柱固定是必要的,其稳定脊柱的效果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和术后辅助化疗或放疗对脊柱转移瘤的疗效。方法 通过前路径切除 18例 ,后路径切除 15例。其中 12例椎体全切除 ,骨水泥填充及椎体钉固定 ,术后辅助化疗或放疗。结果 术后所有病人疼痛缓解或消失 ,31例有神经损害作了减压 ,术后 2例完全恢复 ,15例明显改进 ,14例无改变。随访 1~ 4年 ,平均生存10个月。术后 4~ 11个月死亡 19例 ,1~ 2年死亡 8例 ,2年后死亡 6例。结论 手术治疗效果取决于肿瘤的性质和病人的神经学状况 ,逐渐压迫脊髓引起的不完全截瘫 ,括约肌功能尚存者预后好 ;而突然压迫脊髓引起的完全性截瘫 ,括约肌功能丧失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006年9月至2010年6月应用微波消融治疗股骨及胫骨普通骨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本组共15例,男9例、女6例,中位年龄16(5~52)岁。发病部位:股骨远端6例、股骨干5例、胫骨近端4例,Enneking分期均为IIB期。所有患者经活检确诊后,术前多药联合化疗1周期。手术按恶性肿瘤广泛切除原则显露肿瘤,对瘤段骨行多根微波天线矩阵式微波消融。消融完成后清除坏死肿瘤组织,5例行自体或异体腓骨移植+钢板内固定、3例行骨水泥填充+钢板内固定、2例行自体或异体腓骨移植复合骨水泥填充+钢板内固定、3例单纯钢板内固定、2例单纯髓内钉内固定术。术后同术前化疗方案行4周期辅助化疗。术后2年内每3个月,术后2年以上每6个月,术后5年以上每年复查1次,随访截至时间2013年12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51±20)个月的随访。术后复发并肺转移4例(复发时间术后平均10.2个月)、单纯肺部转移1例,该5例全部死亡;其余10例无瘤生存。复发率26.7%,3例为骨内复发,1例软组织复发;肺部转移率33.3%。2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3%和53%。6例出现病理骨折及内固定断裂,骨折率40%。术后半年评价患膝关节屈伸活动均接近正常,但长期随访出现病理骨折者的肢体功能明显恶化,术后3年病理骨折组评分明显低于无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波消融治疗下肢长骨骨肉瘤总体生存情况与国内目前整体治疗效果相当;由于灭活骨愈合过程漫长,行植骨及内固定重建后发生病理骨折风险较高;对下肢临关节骨肉瘤,瘤段骨扩大切除人工假体置换可能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脊柱转移瘤手术治疗,探讨其适应证、手术方法、疗效.方法: 对61例脊柱转移瘤行手术治疗,包括颈段10例、胸段28例、腰段20例、骶段3例,观察术后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随访3个月-4年,平均17个月,疼痛缓解率85.5%(47/55例),51例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le分级提高1-3级,6例术前术后均没有神经症状,4例无神经功能恢复.最短生存4.5个月,最长生存3年,生存期超过2年者19.6%(12/61例).结论: 根据肿瘤的Tokuhashi、Tomita、WBB分期系统设计手术方案,合理切除肿瘤,脊髓减压和重建脊柱稳定性,可以明显缓解疼痛,改善神经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开放性后路椎体成形术在胸腰椎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我科收治的45例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患者,行后路椎管减压后柱转移瘤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直视下骨水泥椎体重建术。评估手术前后腰背部疼痛VAS评分和神经功能损害程度(Frankel分级)。结果 45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33例术前有不同程度腰背疼痛者,术后疼痛消失11例,缓解22例。26例术前伴神经功能障碍者(79%)获得神经功能改善。术中未出现骨水泥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患者在治疗前和术后1个月VAS评分分别为(8.02±0.51)分和(2.7±0.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4例获随访,1例术后失访;随访7~32个月,平均16个月。35例死亡,其中术后6个月内死亡3例,7~12个月死亡18例,1~2年死亡11例,2年以上死亡3例;现存活的9例患者中6~12个月5例,1~2年4例。随访期间复查未发现骨水泥下沉、松动、椎节塌陷及向前成角。结论 后路椎管减压后柱转移瘤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直视下骨水泥椎体重建术,简单安全,既能有效减压缓解疼痛,又可维持脊柱稳定,为提高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提供了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脊柱转移肿瘤手术治疗风险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ao HM  Ye ZM  Yang DS  Li WX 《中华肿瘤杂志》2004,26(4):226-230
目的 探讨脊柱转移肿瘤的手术治疗风险和预后。方法  1992年 6月至 2 0 0 2年 6月手术治疗脊柱转移肿瘤 6 3例 ,其中前路椎体全部或部分切除脊髓减压、内固定 4 1例 ,后路椎板切除脊髓减压加内固定 8例 ,一期前后路肿瘤切除固定 14例。手术后随访 6个月以上。结果 术后X线显示所有患者均取得脊柱的稳定。除 1例术后 3d死亡外 ,有 5 7例 (91.9% )患者疼痛有显著的缓解或消失 ,4 1例 (6 6 .1% )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有较大的改善。手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本组术后平均生存时间 13.5 9个月 ,肺癌和肝癌转移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 6个月 ,乳腺、胃肠道、前列腺癌和其他肿瘤转移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 15个月 ,甲状腺和肾癌的平均生存时间为 2 8个月 ,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脊柱转移肿瘤手术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 ,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患者生存时间与原发肿瘤类型有关 ,肺癌和肝癌脊柱转移者生存时间较短 ,甲状腺癌和肾癌生存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肺癌脊柱转移患者进行椎板减压联合射频消融辅助椎体成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1例肺癌脊柱转移患者均行椎板减压联合射频消融辅助椎体成形术治疗.术中先行后路椎板减压,在开放手术下对病变椎体射频消融后行椎体成形术,所有患者均行脊柱内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统计骨水泥渗漏率.于术前、术后1月,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Frankel分级评估脊髓损伤、卡式(Karnofsky,KPS)评分系统评估功能状态,统计二便恢复情况,应用EORTC QLQ-C30评分评估生活质量.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为(150.00±99.21)分钟,术中出血量平均为(410.00±102.23) mL,骨水泥渗漏率为27.3%.术后1月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缓解(P<0.01).术后1月,患者Frankel分级D、E级由术前的45.5%提高到81.8%.KPS评分(80~100)由术前的36.4%提高到72.7%.术前二便障碍的患者术后有55.6% (5/9)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术前EORTC QLQ-C30评分为(84.09 ±9.48)分,术后为(54.64±15.17)分,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1).结论 椎板减压联合射频消融辅助椎体成形术治疗肺癌脊柱转移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骨水泥渗漏率低,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脊髓损伤和功能状态,部分患者二便功能得以恢复,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Zou XN  Grejs A  Li HS  Høy K  Hansen ES  Bünger C 《癌症》2006,25(11):1406-1410
背景与目的:目前,临床上对脊柱转移瘤患者是否采取手术治疗以及如何选择手术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预期寿命的估计是手术选择的决定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评价Tokuhashi和Tomita评分系统这两种常用的预期寿命估计方法对硬膜外脊柱转移瘤患者手术选择与预后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4年4月丹麦奥胡斯大学医院脊柱外科中心收治的169例硬膜外脊柱转移瘤入组患者,术前用Tokuhashi与Tomit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以及估计预期寿命,并结合Tomita脊柱肿瘤分型,选择实施手术分级治疗。术后6个月、12个月以及24个月分别进行前瞻性随访观察。对在预期寿命为“3个月内死亡”、“6个月内死亡”以及“12个月内死亡”的患者通过Tokuhashi与Tomita评分系统绘制受试者作业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s,ROC曲线),比较两个评分系统对预期寿命估计的准确性。同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法,计算Tokuhashi和Tomita评分系统各分数段患者术后的实际平均生存时间。结果:预期寿命分别为“3个月内死亡”、“6个月内死亡”以及“12个月内死亡”的病例ROC曲线分析显示,Tomita评分系统与Tokuhashi评分系统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各组P值分别为0.16、0.47与0.38)。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Tomita评分系统在4~7分之间对预后估计过高,Tokuhashi评分系统在0~8分之间对预后估计过低。结论:Tokuhashi和Tomita评分系统均可成功地预测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预后的情况。Tokuhashi评分系统可较为准确地预测生存期较短的患者,从而避免对这类患者做不必要的大手术。  相似文献   

15.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肿瘤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在脊柱转移肿瘤中的治疗价值。方法2003年8月~2007年8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癌23例39个椎体(胸椎22个,腰椎17个)。男13例,女10例,年龄45~76岁,平均64.5岁。实施PVP同时均进行了活检,31个椎体采用单侧穿刺注射骨水泥,8个椎体采用双侧穿刺注射骨水泥;单个椎体注射骨水泥3~11ml,平均6.5ml;术后进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本组无严重心、肺、脑血管不良反应和围手术期内死亡,术后17例疼痛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2例无明显缓解,1例加重,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5分降至26分,有效率为87%;术后CT显示11例18个椎体存在不同程度的骨水泥渗漏。住院时间12~42d,平均20.5d,随访2~18个月,平均10.5个月,随访期间7例死亡,其余带瘤生存。结论PVP治疗脊柱转移肿瘤,具有创伤小、迅速缓解疼痛、防止椎体病理骨折或塌陷压迫脊髓造成截瘫的良好效果,并可与放疗、化疗等联合应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开放性减压椎体成形联合微波高温疗法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的29例行开放性椎管减压内固定联合病椎微波高温疗法椎体成形术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其中24例患者获得>1年的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内固定位置及骨水泥分布和渗漏情况,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Frankel分级评定患者疼痛缓解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29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和神经根损伤情况。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4例,C级8例,D级7例,E级4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患者手术中出现骨水泥椎旁渗漏,但均无不适症状。随访过程中肿瘤无复发,椎体无骨折塌陷,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和移位。结论开放性椎管减压内固定联合病椎微波高温疗法椎体成形术可迅速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在有效维持脊柱序列的同时可充分解除脊髓压迫,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半关节全椎板分段切除减压对连续多节段重度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治疗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26例连续多节段重度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接受全椎板分段切除减压治疗,其中男11例,女15例;平均5l-2(43~69)岁。所选患者均为连续多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其中T5-8椎3例,T5-9椎2例,T6-9椎2例,T6-11椎2例,T7-10椎3例,T7-11椎3例,T8-11椎8例,T7一T12椎2例,T8~L1椎1例。采用改良JOA评分法(11分)和Nurick分级评价神经减压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安全顺利完成,减压节段3—5个,平均3.7个。手术时间3.0~5.5h,平均4.1h,出血量900~2100ml,平均1300ml。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1例。术后6例发生短暂脊髓损伤加重,另1例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但未加重。未发生切口感染。随访12~36个月,平均24.4个月。术后JOA评分与术前比较有较大改善,评分术前为3.00±2.32,术后2周为7.23±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urick分级与术前比较,9例较术前提高3级,12例提高2级,4例提高l级,1例未提高。末次随访时无加重病例。结论半关节全椎板分段切除减压治疗连续多节段重度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安全、可靠,疗效满意。应特别注意其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椎管内肿瘤全椎板减压术是椎管内肿瘤摘除的常规手术方式,术后易造成椎管内粘连导致椎管再次狭窄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造成2次手术困难,本文对这一术式进行改良,采用后路钛网椎管成形对所减压的椎管进行修复重建,恢复椎管内有效容积、减少粘连。方法2007年10月至2011年2月共收治9例胸椎椎管内肿瘤的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25~64岁,平均37.8岁。硬膜外肿瘤5例,硬膜内肿瘤4例。全部给予后路全椎板减压,肿瘤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并钛网椎管成形术。术后病理学诊断:神经鞘瘤3例,脊膜瘤2例,脂肪瘤2例,囊肿2例。肿瘤复发1例,给予2次手术切除后未复发。结果手术时间90—185min,平均142min,失血量200-1200ml,平均521ml,全部9例患者术后得到定期随访12—45个月,平均21个月。采用Frankel评分标准对术后患者症状进行评价,A:0例,B:1例,C:3例,D:2例,E:3例。术后复发1例。术后CT显示椎管内未出现粘连。对术前术后肿瘤占位所在节段椎管横截面CT图片进行分析,每例患者随机取5个横截面进行椎管内矢状径测量,取平均值,术前矢状径为16.89±1.27mm,术后矢状径为27.11±2.52mm,进行配对,检验,t=-15.441,P〈0.01,术后椎管矢状径明显大于术前。结论后路钛网椎管成形手术难度相对较低,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术后对椎管起到较好的即刻保护作用,同时增加了术后椎管容积,减少了术后粘连,为肿瘤复发后的2次手术剥离减少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复杂颈椎肿瘤治疗的外科手术策略。方法本组共治疗了14例复杂颈椎肿瘤,分别为:椎管内外哑铃型神经鞘瘤8例、神经纤维瘤1例、骨巨细胞瘤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脊索瘤1例。年龄19~71岁(平均43.3岁),男7例,女7例。术前采用MR、CT、MR血管造影等技术对肿瘤性质、范围,肿瘤与椎动脉等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进行评估,以易于显露肿瘤及尽可能不骚扰脊髓为原则,选择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入路,以尽可能将肿瘤完全切除并行力学重建。术前术后分别对脊髓功能进行JOA评分,评价手术减压效果。结果14例患者肿瘤被肉眼下完全切除,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2年,14例均获得随访。术前评分平均12.2±0.5分,术后平均评分15.4±0.6分。除1例脊索瘤患者患者及1例神经纤维瘤患者复发再次手术外,其余病例未见复发,疗效满意。结论对于侵犯颈椎椎管内外的哑铃型肿瘤、解剖部位较高范围较大的原发性椎体肿瘤,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确定相应的手术入路,可以安全彻底的将肿瘤切除,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射频消融姑息性治疗骨转移瘤的效果(附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用于临床姑息性治疗骨转移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至2008年2月应用射频消融于8例骨转移瘤患者15处病灶。男6例,女2例;年龄37~72岁,平均47.4岁。随访3~18个月,平均6.5个月。手术前后行MR病灶扫描,进行影像学对比。疼痛视觉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作为临床疗效评定指标。结果术后3~7d内因肿瘤引起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3个月内随访无明显变化。VAS评分明显降低,术前7.38±1.41,术后7d2.75±0.79,3个月时2.25±0.21,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例患者病理结果证实为骨转移瘤。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局部肿瘤无复发。术后3个月复查MRT2加权像总显效率93.3%。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技术姑息性治疗骨转移瘤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可选择作为治疗骨转移病灶疼痛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