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研究CD56抗原表达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APL)复发的相关性,为APL复发高危患者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00例确诊为APL的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56的表达,均采用维甲酸联合蒽环类药物治疗,每3月进行骨髓检验,评价疾病缓解及复发情况。结果100例患者中CD56阳性表达27例,阴性表达73例;阳性组复发率为29.63%,高于阴性组的5.48%(P〈0.05);阳性组外周白细胞计数水平高于阴性组(P〈0.01);骨髓PML—RARA融合基因r型所占比例高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正常核型所占比例低于阴性组(P〈0.05)。结论CD56抗原阳性表达的APL患者易复发,预后较差;CD56抗原可作为APL复发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张宁 《中级医刊》1998,33(9):27-28
为了解儿童复发性白血病的临床特点,治疗疗效及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对1991年3月至1998年2月收治的45例复发性儿童急性白血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显示:再次诱导治疗获得第2次完全缓解率为48.9%,明显低于初治。  相似文献   

4.
5.
为了解儿童复发性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点、治疗疗效及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对1991年3月至1998年2月收治的45例复发性儿童急性白血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显示:再次诱导治疗获得第2次完全缓解(CR2)率为48.9%,明显低于初治。复发时的年龄、肝脾肿大程度、有无髓外白血病、血小板的数值等,在CR2及非CR2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而高白细胞计数(>50×109/L及心肌酶谱异常在两组间差异显著,说明后两者有可能是影响CR2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7.
徐酉华  宪莹 《重庆医学》1997,26(4):193-194
本文对45例小儿急性白血病骨髓染色核型检查,观察其核型异常的检出率和种类,以及核型与全缓解的关系。结果发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核型异常组CR较低,具有亚二倍体及超二倍体的急性白血病预后差,白血病早期尤其是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可出现染色体核型异常。因此,染色体检查可以推测白血的预后并早期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VTCP方案治疗小儿复发与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2021年儿科收治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6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1)。观察组采用VTCP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VDCP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完全缓解患儿2年无病生存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总疗效及无病生存率较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 VTCP方案治疗小儿复发与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能有效提高患儿疗效及无病生存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小儿急性白血病(AL)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目前众多恶性肿瘤中进展较快、疗效较好的肿瘤之一。为进一步提高疗效和患儿生存质量,国内外学者还在不断地从各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治疗,目  相似文献   

11.
Major hepatectomy without blood transfusion: report of 51 cas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long termsurvivalofpatientswithhepatocellularcarcinomaafterhepatectomydependsontumorstaging ,hepaticfunctionalreservebeforeoperation ,historyofbloodtransfusion ,andruptureofhepatocellularcarcinoma Surgeonsplayanimportantroleinimprovingtheprognosisofthepatientsifbloodtransfusioncanbeavoided 1 Intraoperativebleedingduringhepatectomyisoneoftheproblemsthatpuzzlehepaticsurgeonsforalongperiodoftime Inclinicalpractice ,alargeamountofallogeneicbloodistransfusedtoensurethesafetyofhepatectomy ,espec…  相似文献   

12.
白细胞滤器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白细胞滤器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患者接受滤除白细胞输血。对 2 0 0U红细胞悬液滤除白细胞前、后分别进行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并对患者输血反应进行了观察。结果 应用白细胞滤器后其白细胞比过滤前显著减低 ,过滤前、后白细胞数分别为 ( 6 .16± 1.4 4 )× 10 9/L与 ( 0 .12± 0 .10 )×10 9/L(P <0 .0 1) ,血红蛋白过滤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结果分别为 ( 16 1.5 8± 2 3.31)g/L与 ( 15 7.84± 2 2 .35 )g/L(P >0 .0 5 )。 80例接受少白细胞血的受血者均未出现输血反应。结论 白细胞滤器能有效去除白细胞 ,能减少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13.
6年临床用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我院1996-2001年临床用血和成分输血情况。方法查阅1996年以来发血记录和查阅病历及临床科室输血反应回报单,统计分析用血量和各种血液成分用量。结果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NHFTR)发生率随着红细胞使用数量的增加而下降。全血用量逐年减少。全血输注导致的NHFTR发生率为0.17%,血小板为0.016%.新鲜冰冻血浆为0.12%,红细胞制品为0.044%。总的输血反应率为0.11%。结论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少,临床医师按病人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选用,做到了科学、合理、节约用血。成分输血比例逐年增多,2001年达99%。  相似文献   

14.
去除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仁南  黄晓静  李玺 《吉林医学》2006,27(5):493-494
目的:评估去除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51例患者接受了去除白细胞红细胞悬液761U,(每人1 ̄8U不等),对其中200U红细胞悬液滤除白细胞前、后分别进行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并对其输血反应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应用白细胞滤器后,其白细胞数比过滤前显著减低,过滤前、后白细胞数分别为(6.16±1.44)×109/L与(0.12±0.10)×109/L(P<0.01),血红蛋白过滤前、后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61.58±23.31)g/L与(157.84±22.35)g/L,P>0.05。251例接受去白细胞受血者均未出现输血反应。结论:白细胞滤器能有效去除白细胞,去除白细胞能减少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15.
屈柯暄  徐应芳  吕孟兴  许广芳 《西部医学》2018,30(5):752-755+768
【摘要】 目的 比较儿童与成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了解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的特征,为儿童输血不良反应诊疗和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昆明地区两家三级甲等医院输血病例资料59 168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49人次,比较儿童和成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研究人群中0~14岁(儿童组)30 518人次,发生输血反应166人次,输血反应发生率054%;18~85岁(成人组)28 650人次,发生输血反应83人次,发生率029%。儿童输血反应发生率是成人的186倍(054%/029%),明显高于成人(P<005);儿童输注血小板时输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成人(P<005),而红细胞和血浆发生率与成人相当;儿童发生的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占79%,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是成人的226倍(043%/019%)。结论 儿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成人,尤其在输注血小板时,应严格控制血小板输注指征;儿童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较高。皮肤体征或可作为儿科输血时的监测指标和不良反应的早期有效识别,以保障儿童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其临床表现,为促进临床安全用血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20年2月的输血反应回报单,排除手术期间患者在多种血液制品输注过程中发生输血反应的相关数据,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年半时间,输血反应总发生率为0.42%(153/36 391),不同血液成分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较大(P=0.000),血小板和悬浮红细胞输血反应发生率均大于血浆(χ2=19.098、10.07,P=0.000、0.002)。悬浮红细胞致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ebrile non-ha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FNHTR)占总发热反应的71.26%,3例输血相关性循环超负荷(transfusion-associated circulatory overload,TACO)均在悬浮红细胞输注后发生(100%),过敏反应主要由血浆(58.73%)和血小板(25.40%)输注导致。血小板输血反应发生率最高(0.52%),红细胞成分多引起FNHTR和其他非特异临床症状(胸痛/气紧/呕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血液稀释自身输血在术中的护理方法。 方法选择实施择期手术的患者106例。采用急性血液稀释方法进行自身输血。分别在采血前后、回输后、出院前测定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和血小板(Pit)等,术中及术后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和输血情况,并做好相应处理。 结果106例病人全部用自血回输,未输异体血,回输后患者无不良反应。 结论大多数择期手术患者可采用自身输血来替代同种异体血输血,使自身输血技术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将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的54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并接受输血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实验组(24人)与对照组(30人),实验组采用术中自体血回输;对照组只输入异体血。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异体输血量,术后血常规值及输血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输入自体血732 ml,共计17 568 ml,对照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313 ml,共计9 400 ml;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血红蛋白值及血小板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1人产生输血过敏症状。结论应用自体血回输能有效地减少自体血丢失和异体血的输入量。自体血回输对血液成分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分析输血前给药是否有助于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3年8~12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362例(次)输血患者为调查对象,将在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或肌肉注射异丙嗪的178例(次)输血患者设为药防组;将在输血前不使用任何药物的184例(次)输血患者设为对照组。根据输血病历记载统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62例(次)输血患者共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32次,其中发热反应26次,过敏反应6次,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在各种血制品中,冰冻血浆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15.69%,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为5.05%。各种血制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8,P0.05)。药防组发热反应发生率为6.74%(12/178),对照组为7.61%(14/18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05);药防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12%(2/178),对照组为2.17%(4/18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0.05)。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输血前肌肉注射异丙嗪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49%;输血前未用任何药物的对照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9.24%。3种情况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前后的体温、脉搏、血压、白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等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给药无助于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329例大量输血患者成分输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方法 利用发血记录本和军字1号网络信息中心及病历资料,查阅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大量输血(>5 000mL)病例329例,分析红细胞悬液、全血、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等成分血使用情况.结果 329例中输注红细胞制品72%,血浆25%,其他3%.经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避免了大量输血的并发症,并获得了很好的疗效.结论 本院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输注血液成分已得到临床医生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