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5年1月至2006年5月,我院共进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ff-purnp coronary ary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96例,术中麻醉处理措施得当,麻醉效果满意。现将麻醉管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是目前冠心病治疗的新趋势,具有手术创伤小、病人恢复快、医疗费用低等优点,在国内外已经广泛开展。我院自2001年开始已经成功实施CABG86例,除2例死亡外、其余全部成功,效果满意,该手术的麻醉管理较为复杂,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G)的临床麻醉经验。方法 :全麻下取自体双侧大隐静脉或 /和左乳内动脉 ,搭 2支桥者 3例 ,3支桥 11例 ,4支桥 1例 ,平均 2 .9支桥。结果 :全组病例无手术死亡 ,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及麻醉并发症 ,术后短期随访结果显示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OPCABG安全、经济、有效 ,适用于体外循环高危患者和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不采用心肺转流 (CPB) ,可减少一些因 CPB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4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的麻醉管理。方法40例OPCABG的病人,麻醉用咪达唑仑0.1-0.2 mg/kg、芬太尼15-30μg/kg、维库溴铵0.2-0.3 mg/kg、异丙酚1-2mg/kg及0.5%-2%吸入麻醉药等。术中用硝酸甘油、苯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艾司洛尔、尼卡地平等药物调控心率、血压,维持理想的循环状态。结果40例均在off- pump下完成手术,搭桥4支者7例,3支23例,2支10例。手术期间5例心率增快,4例血压下降,经处理后恢复正常,麻醉时间平均为(3.2±0.5)h,平均输血(217±126)mL。术后机械通气时间5-72h,平均(17.03±6)h。所有病人均痊愈出院,心绞痛消失。结论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与氧耗的平衡,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16例冠状动脉狭窄病人分别在全麻下采用体外循环(CCABG组)和非体外循环(OPCAB组)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方法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安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术中通过心血管活性药物控制血压、心率。对OPCAB搭桥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比较,并对OPCAB和CCABG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输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OPCAB术的麻醉能够维持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平稳,手术时间(120±32min),术后呼吸支持时间(6.5±3.6h),ICU停留时间(24.3±8.5h)及输血量(2.5±0.5u)均小于CCABG组。结论:OPCAB手术的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能够满足手术要求,并相对于体外循环下手术的病人更早恢复,更省费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具有许多优点,我院从2001年7月至今共施行53例,现将有关麻醉管理问题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45例,女8例,年龄36~75岁,体重46~90kg。并发原发性高血压Ⅲ期9例,糖尿病Ⅱ期3例,继发性甲亢1例,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27例,左前分支阻滞,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各1例。X片示左室增大15例,心胸比例>50%17例。冠脉2支病变15例,3支病变23例,4支病变5  相似文献   

7.
程湘红 《黑龙江医学》2007,31(3):174-176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的围术期管理及术后拔管。方法 择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68例,采用并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安氟醚等静吸复合全麻。硝酸甘油、佩尔地平、艾司洛尔、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用于调控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结果 所有病人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入住ICU时分别为(78±42)min、(2.5±2.0)h、(8.2±6.3)h。术毕62例病人在4h内拔管。66例预后良好,无麻醉并发症。结论 施行“快通道”心脏麻醉,有利于术后早期拔管,减少病人在ICU的监护时间。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管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与氧耗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麻醉管理进行总结.方法 100例行OPCABG术的冠心病患者,麻醉前30 min吗啡10 mg、东莨菪碱0.3 mg肌注,以依托咪酯0.3 mg/kg、咪唑安定0.1~0.2 mg/kg、芬太尼5~10 μg/kg和维库溴铵0.12~0.15 mg/kg作麻醉诱导,麻醉诱导原则为分次、缓慢给药.采用以芬太尼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术中用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铵持续静注,辅助0.5%~1%异氟醚间断吸入.术中监测ECG、MAP、CVP、SpO2、体温、血气、电解质.术中硝酸甘油0.5~1 μg·kg-1·min-1持续泵入,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多巴胺3~5 μg·kg-1·min-1,或苯肾上腺素50~100 μg/次维持MAP稳定,左心功能欠佳,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给予肾上腺素0.05~0.1 μg·kg-1·min-1持续泵入.及时补充血容量及电解质.结果 100例患者中91例完成了OPCABG术,9例在体外循环(CPB)辅助下完成了手术,本组无麻醉死亡病例.术后ICU平均拔管时间(5.7±1.2)h.结论 OPCABG麻醉的关键是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需平衡.以芬太尼为主的静脉复合麻醉方法辅以异氟醚间断吸入,术中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对心率与血压进行调控是OPCABG术非常实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off-pumpcoro naryarterybypassgraftingsurgery,OPCABG)具有创伤小、病人恢复快、医疗费用相对低廉等优点 ,在国内的应用越来越广。我院自2001年起 ,已成功实施了OPCABG22例 ,效果满意 ,现将OPCABG的麻醉总结报道如下。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中男18例 ,女4例 ;年龄44~78岁 ,平均 (64.41±8.81)岁 ;体重52~80kg,平均 (69.64±7.92)kg;病程3个月~13年不等。表现为劳累性心绞痛8例 ,不稳定性心绞…  相似文献   

11.
王维强 《四川医学》2010,31(9):1243-1245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处理。方法 33例年龄〉70岁患者,行择期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采用全身麻醉,麻醉维持用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和七氟醚,监测12例多支搭桥手术打开心包时(基础值)、前降支(LAD)搭桥、回旋支(LCX)搭桥、右冠状动脉(RCA)搭桥、血管吻合完成时循环参数。结果 33例手术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与基础值比较,LCX、RCA搭桥均出现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增加,平均动脉压(MAP)下降。结论高龄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术前要完善准备,术中要维持循环的稳定和心肌氧供需的平衡,在心脏上操作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和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2 0 0 2年 1月至 2 0 0 3年 1月对 10例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并对各血管吻合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持续监测和观察。完成前降支吻合 10例 ,右冠状动脉吻合 7例 ,钝缘支吻合 10例 ,对角支吻合 6例。结果 :本组无死亡 ,行前降支吻合时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变化 ;行右冠状动脉吻合时影响一定的右心功能 ;吻合钝缘支和对角支时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变化 :MPAP、PCWP、CVP明显升高 ,SVI及LVSWI明显下降 ,CI有一定的下降趋势 ;行主动脉近心端吻合时MPAP、SVRI、PVRI明显升高 ,CI明显下降。术毕及术后 2h、6h、16h各血流动力学指标趋于正常 ,CI有明显改善。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行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吻合时 ,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对钝缘和对角支冠状动脉吻合时 ,血流动力学有明显变化 ;术毕及术后 2h、6h及 16h ,各血流动力学指标趋于正常 ,心功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的麻醉管理。方法择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20例,采用静吸复合全麻。硝酸甘油、艾司洛尔、去氧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用于调控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术后患者血中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麻醉和手术,无麻醉并发症,预后良好。术后各时间点血中cTnI和CK-MB含量与术前比均有一定程度升高。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损伤轻,麻醉管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与氧耗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管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2例冠心病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管理措施。结果  2 2例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 ,无一例改为体外循环下手术 ;平均麻醉时间( 16 0± 40 )min ;平均输血量 ( 2 5 0± 85 )ml;术后 12h平均胸液引流量 ( 118± 5 8)ml。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管理的关键是加强监测、维持体温正常、合理使用正性肌力及血管扩张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和内环境的稳定、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罗颖  岳云 《北京医学》2016,38(1):35-38
目的 研究七氟烷和丙泊酚麻醉诱导和维持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术后心功能的变化及临床转归.方法 6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择期手术患者,根据术前心功能分为Ⅰ组(心功能Ⅰ~Ⅱ级,30例)、Ⅱ组(心功能>Ⅱ级,30例).两组内又随机分为丙泊酚组(Ⅰp组,15例;Ⅱp组,15例)和七氟烷组(Ⅰs组,15例,Ⅱs组,1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测血浆脑钠肽(BNP)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术后随访患者呼吸机辅助治疗时间,重症监护室(ICU)治疗时间及手术至出院时间.结果 丙泊酚组与七氟烷组,术后BNP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术后CRP含量的影响,七氟烷组明显小于丙泊酚组(P<0.05).七氟烷组ICU治疗时间明显短于丙泊酚组(P<0.05).结论 选择不同麻醉药物丙泊酚和七氟烷维持麻醉,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后心功能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七氟烷维持麻醉在抑制术后机体炎性反应方面优于丙泊酚,并且可以缩短ICU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对60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均采用OCTOPUSⅡ型负压心脏稳定器辅助控制局部心肌运动,阻断冠状动脉下进行血管吻合。结果:共行移植物与冠状动脉吻合192支(3.2支/例)。手术后死于呼吸功能衰竭1例,出现围术期心肌梗死1例。25例患者未输入库血。结论:OPCAB有明显的优越性,若无同期矫治心内病理改变,大多数病人可应用OPCAB。术中应维持稳定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冠状动脉吻合程序应先行前降支系统,狭窄最严重的血管宜先吻合。体外循环应提前准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以指导临床上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方法: 60例冠心病行OPCAB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全身麻醉组);复合组(全身麻醉复合高位硬膜外麻醉组),每组30例.在手术前(T1)、术终(T2)和术后24 h(T3)检测血浆中内皮素-1(ET-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白介素-6(IL-6)、IL-8、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结果: 两组血浆中ET-1,AngⅡ,IL-6,IL-8,IL-10及TNF-α水平在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终和术后24 h 复合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能显著降低OPCAB患者的应激反应,值得临床麻醉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紧急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体外循环技术和管理。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间,518例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27例紧急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体外循环方法。结果全组27例中22例顺利脱机,2例延长辅助时间后顺利脱机,3例停机困难置入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后顺利停机,术后死亡2例。结论迅速建立体外循环,改良体外循环技术,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的应用等综合措施可以减少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保证体外循环质量。  相似文献   

19.
陈敏  巩固  董辉  张英民  熊利泽 《医学争鸣》2002,23(15):1411-1413
目的 通过观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架桥手术时心脏的移位受压 ,分析与吻合冠状动脉相关的血液动力学改变 .方法  4 7例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 ,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架桥手术 ,采用 CTS和 octopuz两种固定器暴露吻合部位 .结果 少数患者在吻合右冠状动脉 (RCA)和对角支 (D) ;钝缘支 (OM)时需辅以去甲肾上腺素 0 .0 2~ 0 .2 0 μg·kg- 1·min- 1 以维持平均动脉压在 9.3k Pa以上 .在所有吻合区每搏量 SV和心脏指数 CI都有少许下降 ,前降支 L AD下降 1m L和 2 0 0 m L· m in- 1· m- 2 ,RCA下降 2 m L 和 2 80 m L·min- 1· m- 2 ,D下降 6 m L 和 2 2 0 m L· min- 1· m- 2 ,OM下降 1.6 m L和 2 2 0 .0 m L ,与吻合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在心脏复位 15 min后 SV和 CI恢复原来水平 .结论 非体外冠脉架桥手术时 ,心脏的受压和移位可引起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以上改变是短暂的且在生理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麻醉与管理办法.方法 选择2004年7月~2006年6月的35例择期OPCABG患者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咪唑安定、依托米酯、芬太尼、哌库溴铵、异丙酚、异氟烷行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术中监测ECG、IBP、SpO2、HR、CVP及PA、PCWP、CCO、SvO2等,应用硝酸甘油、多巴胺、艾司络尔、乌拉地尔、去氧肾上腺素、山莨菪碱等控制MAP在60~90mmHg范围,HR在50~70次/min范围,保持基本生命体征稳定.结果 34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1例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术中循环稳定,无麻醉并发症,均恢复良好,康复出院.结论 OPCABG因要求心脏不停跳,其麻醉与管理比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CABG)要求更高,关键是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保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避免加重心肌氧耗,造成围术期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