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法舒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法舒地尔注射剂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3例,两组均予硝酸酯、阿司匹林、氯比格雷、低分子肝素及调脂等常规治疗,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治疗组加用法舒地尔注射液10mL(天津红日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100mL静脉输注,每日2次。两组均治疗14d。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为89.1%、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407%均优于对照组的63.8%、55.3%(P〈0.05)。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教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切无不良反应。结论法舒地尔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可降低心绞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盐酸法舒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盐酸法舒地尔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7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盐酸法舒地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CRP、BNP值及其他临床状况.结果 治疗组症状和心电图总有效率为91.4%和85.7%,而对照组为71.4%和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电图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CPR和BNP值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心率、血压和肝肾功能、凝血指标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法舒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效安全,值得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盐酸法舒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包括休息、吸氧、硝酸酯类、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及阿托伐他汀钙等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静脉输注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8.9%)优于对照组(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1.1%)优于对照组(6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法舒地尔能够显著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症状和体征,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我科于2007年8月至2009年11月采用盐酸法舒地尔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8l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法舒地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23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收治患者8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1~62〔平均(56.38±11.66)〕岁;UAP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40~65〔平均(56.04±13.37)〕岁。将UAP组配对分成常规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1~63〔平均(55.61±11.62)〕岁;联合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2~65〔平均(56.85±10.27)〕岁;正常对照组20例,来自健康正常人,男15例,女5例,年龄42~60〔平均(55.64±10.41)〕岁。两组均给予扩冠、抗凝、调脂等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2 ml法舒地尔注射液加入生理盐水50 ml静脉滴注,2次/d,疗程14 d。所有病例入选前及UAP患者治疗后于清晨取肘静脉血,分离血清,于-80℃冰箱保存待测。采取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IL-23水平。结果治疗前UAP组血清IL-23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SAP组水平略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23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IL-23参与了UAP的病理过程,阿托伐他汀联合法舒地尔对不稳定斑块有保护作用,更宜于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增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检测 3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 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 33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清尿酸水平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尿酸水平 (40 3± 115mmol L)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32 0± 81mmol L)和对照者 (312± 6 7mmol L ,P <0 .0 1) ,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与对照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 ,血清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 ,有可能作为评价冠心病斑块稳定性的分子生物化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UAP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扩冠、抗凝和抗血小板,调脂,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2粒口服,每日3次,疗程3个月。于治疗前后采空腹肘静脉血离心冻存,用ELISA法检测IL-6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通过抗炎作用可以稳定UAP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防止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 A)患者脂质水平对其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10 4例 UA患者入院 2 4h内的空腹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和脂蛋白 a[LP(a) ]进行测定 ,并以年龄、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及 4周内是否发生心脏事件作分组对比分析。结果  UA患者 TG≥ 1.7mmol/L者占 42 .5 % ,TC≥ 6.2 4mmol/L者占 2 0 .2 % ;UA患者中入院 4周内发生心脏事件 (心肌梗死、猝死或顽固性心绞痛 )组 TC、L DL-C和 LP(a)均高于非心脏事件组 ,而HDL -C低于非心脏事件组 ;糖尿病组和 <60岁年龄组 TG、TC、L DL-C分别高于非糖尿病组和≥ 60岁组 (P<0 .0 5 ) ;高血压组仅 TG高于非高血压组 (P<0 .0 5 )。结论 TC、L DL-C、HDL-C、LP(a)是 UA患者近期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9.
TNF-α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作用及法舒地尔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NF-α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中的作用及法舒地尔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UAP患者60例,其中低、中、高危险组各20例;常规治疗组及法舒地尔治疗组各30例。2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UAP组患者均给予扩冠、抗凝、调脂等常规治疗,法舒地尔治疗组将法舒地尔注射液2 m l加入生理盐水50 m l,静脉滴注,2次/d,疗程14 d。正常对照组、所有病例入选前及UAP患者治疗后于清晨取肘静脉血,采取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水平。结果 UAP组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UAP组治疗前,高危险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中危险组和低危险组(P<0.01),中危险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高于低危险组(P<0.05)。法舒地尔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P<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法舒地尔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P<0.05)。结论 UAP患者存在炎症反应;患者外周血中TNF-α表达水平与U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法舒地尔具有抑制UAP患者血清TNF-α水平升高的作用;并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变化及辛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 将40例UA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0例,辛伐他汀治疗组2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8周前、后血清PAPP-A水平的变化.血清PAPP-A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结果 ①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血压、血糖、血脂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PAP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92±5.70)mU/L比 (20.68±5.94)mU/L,P>0.05].③治疗8周后常规治疗组与辛伐他汀治疗组患者血清PAPP-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98±5.94)mU/L 比 (13.53±4.964)mU/L,P<0.05].结论 ① UA患者血清PAPP-A水平升高,表明UA患者存在易损斑块.作为易损斑块的血清学标志物,PAPP-A水平可能在UA的早期诊断和预测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②UA患者的常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加用辛伐他汀后可进一步稳定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对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拜阿司匹林、麝香保心丸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法舒地尔注射液,两组均治疗30d。结果治疗组疗效总有效率为86.7%、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3.3%,均优于对照组的60.0%、60.0%(P〈0.05);两组患者"心率×收缩压"治疗前后比较,和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运动平板实验提示均有好转,且治疗后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盐酸法舒地尔注射剂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可有效预防心绞痛的发生,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改善心电图情况。  相似文献   

12.
炎症细胞介导的斑块破裂是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重要机制[1].大量实验研究表明,斑块破裂直接诱因是大量炎细胞的浸润[2].最近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除了有降脂作用外还有抗炎作用,在稳定斑块、降低冠状动脉事件发生中其抗炎作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大量的证据表明了他汀类药物在UAP早期治疗的重要临床价值,在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中,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能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4],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死率.本文探讨不同剂量氟伐他汀治疗老年UAP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患者抗抑郁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 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抗抑郁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2 1例 ,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予心理治疗及加服抗抑郁药氟西汀(百忧解 ,美国礼来药厂 ) 2 0mg/d ,疗程为 12周。结果 治疗组心肌缺血明显改善 ,心绞痛复发率及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比例低 ,与对照组比较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抗抑郁治疗能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测定15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浆游离甲状腺素(FT4)、血浆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和促甲状腺素(TSH)。根据冠脉病变记分分为轻、中、重三组,并与19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对照,比较各组甲状腺激素水平,分析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15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重度冠状动脉病变组的血清FT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冠状动脉病变组的血清rT3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FT3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记分呈负相关,r=-0.3942,P<0.01,血清rT3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记分呈正相关,r=0.4233,P<0.01。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FT3水平降低,rT3水平升高,FT3和rT3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脉病变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将86例U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稳心颗粒组及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接受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及辛伐他汀片等常规治疗。稳心颗粒组加服稳心颗粒9g,3次/d,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行三导联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两组患者HRV的时域指标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间期的标准差(SDNN)、窦性心搏间期平均标准差(SDANN)、全程每5min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 Index)、全程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全部R-R间期中相邻R-R间期之差大于50ms心搏数所占比重(PNN50)。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HRV指标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稳心颗粒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AP患者应用稳心颗粒治疗可改善HRV,对预防心源性猝死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不稳定型心绞痛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西方国家不稳定型心绞痛 ( UA)是最常见的需住院治疗的疾病 ,人群中有 2‰的年住院率 [1] 。这种疾病的变化过程也是最大 ,部分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很快演变成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 ,而另一些可能在 2 4小时内恢复。且症状发作后头 3个月心肌梗死的危险 ( 15%~ 2 0 % )及死亡危险 ( 15% )都很高 [2 ] ,所以近年对这种疾病进行了广泛研究 ,尤其 1999年 8月 FRISC 前瞻性随机多中心试验结果的公布更明确了对 UA患者的治疗策略[3 ] 。本文就近年流行病学、危险分层、病因学机制及治疗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1 流行病学虽然 UA患者逐年增加 …  相似文献   

17.
苦碟子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苦碟子注射液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作用。方法:1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予标准方案治疗);苦碟子组(在标准方案基础上加用苦碟子注射液),连续治疗14d。随访并记录两组3个月内心绞痛再发率和1年内心肌梗死率。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苦碟子组3个月内心绞痛再发生率(22.9%比10.0%)、一年内心肌梗死率(10.0%比1.4%)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苦碟子注射液对于患者短期症状缓解和延缓病情进展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介入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的效果。方法 38例患者共50支血管进行了PTCA或PTCA+支架治疗。结果 共植入支架48个,单纯PTCA2例均获成功。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避免AMI和猝死的发生,应及时采取介入治疗。本疗法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尿酸(SUA)水平与血管内超声(IVUS)特点的关系。方法测定133例UA患者(UA组)、5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及50例非冠心病(CAD)患者(对照组)的SUA水平,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IVUS定量分析,测量计算罪犯病变管腔处的外弹力膜横截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比较各组患者SUA及IVUS定量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UA患者SUA水平与斑块面积、斑块负荷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UA组的SUA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对照组,且SAP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UA组管腔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均明显高于SAP组(P<0.05)。UA患者SUA与IVUS检查指标斑块面积(r=0.368,P=0.001)、斑块负荷(r=0.479,P=0.001)均呈正相关。结论SUA水平与罪犯病变斑块不稳定性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UA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破裂风险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阿斯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疗效。方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每日服用阿斯匹林75mg(20例)、150mg(26例)、300mg(30例),随访三个月。采用抗人血活性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特异单克隆抗体125I-SZ-51,测定三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分子数,常规记录血小板数,并与20名健康人比较。结果;阿斯匹林治疗后,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分子数明显降低,而血小板数升高。随药物剂量的增加,二者变化程度增大(P<0.01)。当剂量达300mg时,前者低于健康人组(P<0.005),后者已达到健康人水平(P<0.05),三组近期副作用差别无显著性。结论:每日300mg阿斯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