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发表不远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文献及本人的临床经验,探讨了《内经》“发表不远热”对治疗外感表证的指导意义。指出:外感表证(发热而兼恶寒)阶段,遵循“发表不远热”的宗旨,用辛温解表之品加温覆是根本法则。结合现代发热理论和实践。慎不可见热辄清热,以免使病邪内陷,延长病程,变生他证。  相似文献   

2.
风邪属中医外感六淫之一,外感为病常以风为先导,其他邪气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故风邪历来一直被称为“六淫之首”,运用祛风药物是治疗外感病的主要手段。国医大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教授认为风邪作为一种主要致病因素,所致之病不唯外感,且涉内伤。风邪既可循经内传,亦可直中脏腑而形成内伤杂病,祛风药物亦可变通运用治疗内伤杂病。  相似文献   

3.
论外感病的内伤基础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姜良铎 《中医杂志》1994,35(4):201-203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外感病与内伤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深刻地认识外感病的内伤基础,认识内伤病证与外感病证的相互影响,不仅对外感病的辨治有重要的意义,对内伤病证的辨治也有一定的价值。1 无内伤基础时外感病的特点“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的是“正气存内”者不易感邪,并不是说“正气存内”者就不会发病。即使是“正气存内”者也可能由于正气一时  相似文献   

4.
七情致病病因分析及心理学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致病是从表入里,都从外感,故有“外感六淫”之称。而情志致病,病从内发,是内伤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故称“七情内伤”。其致病特点:一是直接伤及内脏,病由内生,故又称“内伤七情”:二是主要影响气机,使脏腑气血失调;三是情志波动,导致病情加剧和恶化。笔者尝试对七情致病心理学机制进行探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新安医家余国佩所著<医理>的学术思想成就.<医理>最显著的特点是首创以燥湿为纲,统领病因、诊断、治法、方药.提出需随时了解大运之变更、六气之纲领和致病因素,以此改变成方的配伍,发明前人所未备,应付痰病无穷之变化.医法立论易简而理赅,内伤从性命源头立论,外感独重燥湿为纲,察脉诊断须去繁从约等,所提多为发古人所未及.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实为一体。而现代社会常常忽视外感病证的治疗,致使许多外感疾病失治误治,外邪入里而成内伤杂病。文章从六经辨证体系及外感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不可截然分开、脾胃气机的出入是外感病证和内伤杂病相统一的枢纽、外感疾病的治疗应重视脾胃等方面来探讨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的关系,为外感病证及一些内伤杂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朱建孝 《新中医》1991,(10):14-15
外感为常见病,虚人尤易罹患。先哲有言:“治外感去其所本无,治内伤复其所固有。”此言其总则。吴瑭云:“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此言其战略。喻昌又说:“治病三分内伤,七分外感,外感为重;七分内伤,三分外感,内伤为重。”此言战术着眼  相似文献   

8.
“内外合邪”是指内生之邪与外感之邪合而为病的情况。由于外感热病中的外邪常可相兼为病,而内生之邪本质上是人体内部气血阴阳失调的产物.因此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内外合邪”,常预示着疾病向复杂化发展,较单纯外邪或内邪致病更难把握,需要医者仔细分析,认真应对。外感热病形成“内外合邪”的病机相当复杂,但主要表现为“同气相求”、“邪气从化”及“相问混杂”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外感病是感受六淫、疫毒等外界因素引起的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其主要致病因素为细菌或病毒。在以肉身体验为主要认知手段的古代,中医学家不可能发现细菌或病毒的存在,因而中医学家往往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来把握认知外感病。由于外感病的发病与传播受到外界气候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尤与人体的内环境密切相关。有鉴于此,本文从“环境隐喻”的立场出发,对外感病发病的因机证治进行分析。外界的气候环境和社会环境容易被人们感受,而对于古代无法观察人体的内环境,作者借助《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祸起萧墙”的故事,对人体内环境为何与外感病的发病关系密切作以阐释,并通过人参败毒散、达原饮等方证的案例式说明,揭示清理人体内外环境而达治疗外感病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黄聪丽  牛元起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404-1406
湿热病是以外感湿热邪气为外因,内伤脾土为内因,又与饮食、劳倦等诱因有密切关系的一类疾病.湿热病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是外感湿热,内困中焦,还是脾湿素蕴,复感外邪,总属内外合邪而致病.如仅有外感而无内伤,或仅有内伤而无外感,则皆不易发病.故薛生白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相似文献   

11.
郭丽华 《四川中医》2008,26(6):23-24
外感兼内伤基础病在中老年患者中多见.文章探讨外感兼内伤基础病的发病机理特点,区别单纯外感与兼有内伤基础病外感的不同的临床发病特点,以五脏为纲,归纳临床常见的外感兼内伤基础病的证型、症状,提出外感兼有内伤基础病的临床诊疗原则.  相似文献   

12.
对清代医著<一得集>中有舌诊记载的医案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首先通过对外感病案和内伤病案中舌案数的统计,发现尽管内伤病病案总数要远高于外感病,但外感病舌案数及舌案比例均高于内伤病舌案;其次从外感病症的一般情况、外感病舌案的舌象特点、外感病舌案与内伤病舌案之舌象比较等3个方面,对外感病舌案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最后又从舌质、舌苔、舌质与舌苔综合分析3方面探讨了舌诊在诊疗中的价值所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咳嗽在临床中即可是一个病,又可是一个证,或症出现在不同的疾病中。男女老幼,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两季更为多见。外感咳嗽多于内伤咳嗽,然而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也没有绝对的界线。外感咳嗽迁延失治,损伤肺气,反复感邪,也能转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外卫功能就不强,也易感受外邪,内外相合,引起咳嗽的急性发作。因此对外感咳嗽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也是防止转化成内伤咳嗽的一种有效手段。临床上外感咳嗽较多,而内伤咳嗽较少。现仅对外感风寒、风热咳嗽的治疗谈一下粗浅的体会。1风寒咳嗽男,6岁。患儿咳嗽7天,以夜…  相似文献   

14.
王琦教授对中医学的理论建树颇多 ,先后创立了中医体质学、中医男科学等 ,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提出了“阳痿从肝论治”、“前列腺炎分期论治”等论说 ,被学术界广泛认可。脾胃外感学说则是王琦教授在治疗脾胃病过程中提出的新的论点。1 脾胃外感说的提出及其内涵脾胃内伤说是金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素有脾胃病、又外感六淫邪气而发病的一类病证。作者认为,脾胃内伤的存在使外感病呈现复杂的证候,其治疗与单纯外感有显著的不同;将脾胃内伤分为伤食、脾气虚、胃阴虚、腑气不畅、脾胃气滞、脾胃湿盛、气虚湿热七种类型。辨识脾胃内伤基础的存在与类型,对提高外感病的治疗效果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院于去年十月組織了中医辨証論治研究小組,提出以“脏腑病的辩証論治”作为研究中心,并从“肝病的辨証論治”入手。我們認为,疾病种类虽多,但总不外乎外感、内伤两門。外感固然能造成内伤,而内伤更易引起外感。外因发病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如果脏腑机能健全,正气充沛,外邪就不易侵入而致病。重視脏腑病变,适当地加以处理,是維护正气的主要措施,符合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  相似文献   

17.
肾病综合征病因为外感和内伤。外感是指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伤及肾脏,还可通过传变由表入里、由上而下,逐渐波及肾脏。内伤致病因素主要是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累过度等。病机为脾肾两虚,水湿瘀血互结则影响各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以运脾化湿、健脾温阳、调理脾胃升降、疏肝行气之治法,从脾论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外感热病在发生发展转化过程中,除具有一般规律外,更具有其个体化表现,内伤基础的存在常常导致外感热病的非典型性与复杂性,呈现显著的个体差异性与复杂的临床证候。因此,外感病与内伤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深刻认识外感病的内伤基础,认识内伤病证与外感病证的相互影响,不仅对外感病的辨治有重要意义,对内伤病证的辨治也有一定的价值。因而在决定治法时,必须从整体入手,联系病因病机,综合施治,才能执简驭繁,获得良好疗效。笔者临证运用上述理论经治1例患者获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对《内经》外感病因观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久以来,我们都是以记载于《内经》而形成于唐代的五运六气说作为外感病因的立论基础,信奉“外感不外六淫,民病当分四气”的观点,经研究发现,在此之前,古代医生是把寒署的太过和燥湿之气,以及邪风,视为致病因素的,并阐明了它们的致病特点,引发的种种症证,与六淫学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脾胃内伤学说创导者李东垣所处时代背景的研究,分析补中益气汤立方思路,并将其与桂枝汤相比较,发现两方用药不同,但立意一致,为治脾胃内伤者外感而设。研究李东垣治疗脾胃病所擅用的风药,具有既能解表又能升阳扶正的特性,进而讨论内伤与外感两大类不同疾病临床证治的关联性。研读李东垣著作《内外伤辨惑论》,思考其辨内外伤的本质在于辨虚实,提示了内外伤具有统一性。正确认识内外伤的密切相关性,避免机械地对立外感与内伤,有助于临床精准辨证施治,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