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种抗药性癫痫的离体动物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降低细胞外的镁离子浓度,在大鼠内嗅皮层脑片上产生自发的、间歇的癫痫样放电。这种放电经常转变成一种连续的放电状态(称为晚期连续性癫痫放电),并伴有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增加,钙离子浓度降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几种主要抗癫痫药物苯妥英(phenytoin),氨甲酰氮卓(Carbamazepine),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咪唑二氮卓(midazolam),乙琥胺(ethosuximide)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录像脑电图(VEEG)长程监测对癫痫的诊断及致痫灶定位的意义。方法:对50例癫痫患者分别进行常规脑电图(REEG)检查和 VEEG 长程监测,比较两种监测方法。结果:REEG 检查50例患者中,痫样波检出率38%,定位率32%。经 VEEG 长程监测痫样波检出率78%,定则定位33例,定位率66%。VEEG 长程监测与 REEG 相比,特异性波检出率及定位准确率前者明显高于后者,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EEG 长程监测明显优于 REEG,与其他检查如 CT/MRI、SPECT、PET 等结合运用,可进一步提高癫痫的诊断率及定位准确性,对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颞叶癫痫致痫灶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癫痫是由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短暂、突然、反复的的痫性发作,长期、频繁的癫痫发作会导致大脑功能紊乱。颞叶癫痫占难治性癫痫病人的60%-70%,是局限性癫痫的代表。颞叶癫痫致痫灶的最主要病理改变是海马硬化,其次是低级别胶质细胞瘤、血管性疾病等“占位性”病变和先天性皮质发育异常等。以下就颞叶癫痫致痫病变及其病理学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癫痫患儿脑神经化学介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癫痫患儿发作间期大脑皮质神经化学介质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在无创伤自然状态下脑功能检测技术 -脑电超慢涨落技术 (ET) ,检测 2 5例癫痫 (EP)患儿发作间期及 2 0例正常儿童的大脑皮质神经化学介质的水平。结果 症状性EP组γ -氨基丁酸 (GAB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0 1) ,症状性EP组GA BA低于原发性EP组 ,但差异无显著意义 ;原发性EP组与正常对照组的GABA均有所降低 ,但差异无显著意义。原发性EP组谷氨酸 (Glu)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原发性EP组Glu高于症状性EP患儿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症状性EP组Glu低于正常组 ,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小儿癫痫的发病与大脑皮质化学介质失衡改变有关 ,脑内主要抑制性递质GABA降低和兴奋性递质Glu的增高 ,以及GABA与Glu的不平衡是其发病基本的生化机制改变 ,可为临床不同病因及类型的癫痫发作选择治疗手段 ,以及判断疗效、预后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额叶癫癎的临床与脑电图(EEG)特征。方法:对临床确诊为额叶癫痫24例的临床表现结合发作期、发作间期的EEG进行分析。结果:最常见的因素有明确病因者18例,包括头部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脑肿瘤等。24例额叶癫癎患者EEG 23例(96%)共监测到45次发作,以睡眠中发作为多见,其特点是发作频繁,持续时间短。临床表现以局灶性运动发作和不对称强直发作为主。EEG表现为以额区为主的痫样放电,睡眠中阳性率高。发作间歇期12例见癎样放电,9例为阵发慢波,3例未见异常波。结论:额叶癫癎是一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具有特征性的癫癎综合征,正确认识临床特征和EEG特点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精准定位致痫灶是手术切除致痫灶的前提,而传统基于三维球模型或标准头模型模板的溯源结果与真实致痫灶误差较大。本研究拟在构建真实头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癫痫患者睡眠期脑电中的痫性发作棘波,通过多偶极子与真实头模型计算出大脑皮层电流密度分布,对致痫灶进行溯源定位。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该算法的溯源结果定位准确率为89.27%,可使植入电极的数量减少(19.34±7.15)%。该方法不仅能够提高致痫灶定位准确性,还能够减少术中额外伤害,为神经外科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更加直观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青霉素致癎动物模型的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青霉素致癫癎大鼠样发作的特点以及可能的电生理机制。方法:在立体定向指导下,将脑电图(EEG)记录电极植入24只Wistar大鼠海马、颞叶和额叶皮质中。手术后1周在大鼠清醒状态下,青霉素300万单位/kg(致组)或等容生理盐水(对照组)腹腔注射后连续描记EEG 120 min,观察大鼠行为表现及海马和大脑皮层EEG变化特点。结果:①青霉素致组大鼠样发作程度均达到Ⅳ-Ⅴ级;②同时在海马和皮层记录到各种形式的癎样放电波,如棘波、棘慢综合波、尖波、尖慢综合波、或阵发性节律等;③大多以同步放电起始,个别以海马或皮层先出现样放电,然后同步化。结论:①青霉素致惊厥大鼠的癎样发作基本上是全面性的,②其EEG主要是大脑皮质、海马同步放电开始。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用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病毒性脑炎后遗癫痫患者,以立体脑电辅助定位为基本依据进行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作射频热凝毁损治疗的结果。方法:采用V-EEG监测病毒性脑炎症状体征稳定后6个月以上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22例(其中因病史与无创检查矛盾,采用立体定位脑电监测1例)。结果:①22例患者都能在VEEG监测中发现痫样放电,分布均为两个脑区或以上(100%)(其中1例行立体脑电监测定位);②22例患者接受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毁损颞叶内侧结构或内囊前肢,随访6~36个月(平均15.4个月),发现癫痫发作消失(继续服术前药物情况下)1例(4.5%),极少或几乎消失(每6个月发作不超过1次)1例(4.5%),值得的改善(发作较术前减少90%或以上)0例,不值得的改善或无效20例(91%);③22例患者中16例行立体定向术后3d内发生低热症状(72.7%)。结论:绝大多数病毒性脑炎后遗癫痫患者致痫灶不是很局限的,难以明确定位,因而射频热凝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埋藏电极同步录像脑电图监测(V-EEG)对难治性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临床、影像学检查及头皮电极脑电图(EEG)不能明确癫痫致痫灶的3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采用颅骨钻孔方法埋置硬膜下电极和深部电极,经长程颅内电极V—EEG监测进一步定位致痫灶。结果:3例难治性颡叶癫痫患者通过颅内电极V-EEG监测,并依据发作初始期的EEG异常放电特征确定了致痫灶,并进行病灶切除。结论:依据发作初始期颅内电极EEG痫样放电的部位和范围,能够为难治性癫痫外科手术治疗提供更可靠的定位指标。  相似文献   

10.
致痫区的准确识别是治疗癫痫并减少副作用的基础,但传统视觉识别的方法在很多情况并不能令人满意。信号处理方法可以获得一些视觉观察不能发现的信息来作为传统方法的补充。致痫区识别可以看作一个驱动方识别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一种非线性互依赖性测度来作为致痫区(驱动方)的标识。非线性互依赖性可以检测EEG信号之间耦合的强度和方向信息,特别是耦合的方向信息可用以揭示癫痫发作传播的方向。对于不同的应用,以ka这两个参数调节非线性互依赖性的灵敏度和完备性。在神经群模型构建的平台上对所提出致痫区识别的方法进行仿真。仿真结果显示,对于兴奋程度不同的致痫区,在没有突触延迟的情况下可以取得98.84%的总识别率,在有突触延迟的情况下可以取得与无突触延迟情况相近的识别率,说明基于非线性互依赖性的致痫区识别可以适用于不同的致痫区类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E15颞叶全层胎脑皮质移植到青年Wistar大鼠大脑皮质41区的预制脑腔内。180天后取材。Nissl's法,Weil's法和PTAH染色。部分移植物中心区退变,其中神经元消失,周围区细胞排列紊乱。成活良好的移植物中,可见到锥体细胞和非锥体细胞。移植物中有血管出现。有骨纤维在移植周围区弥散颁,中心区集中,穿过交界,投向宿主。因脑移植物中神经元变化和癫痫的病理改变十分相似,故提出41区脑组织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E_(15)颞叶全层胎脑皮质移植到青年Wistar大鼠大脑皮质41区的预制脑腔内。180天后取材。Nissl's法、Weil's法和PTAH染色。部分移植物中心区退变,其中神经元消失,周围区细胞排列紊乱。成活良好的移植物中,可见到锥体细胞和非锥体细胞。移植物中有血管出现。有髓纤维在移植周围区弥散分布,中心区集中,穿过交界,投向宿主。因脑移植物中神经元变化和癫痫的病理改变十分相似,故提出41区脑组织移植动物作为感觉性发作癫痫模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癫痫发作间期和发作期脑电图(EEG)变化特点与发作症状在致痫灶定位中的作用。方法:对80例癫痫患者进行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分析其发作间期、发作期EEG特点及临床发作表现作致痫灶定位。结果:80例癫痫患者中,发作间期38例和发作期60例EEG及59例临床发作症状可提供明确的致痫灶定位信息。结论:在致痫灶定位中,发作期与发作间期EEG相比,可提供较高比例的定位信息;综合分析发作问期、发作期EEG和临床发作症状,可以获得大部分癫痫患者致痫灶的定位信息,为放置颅内电极作准确致痫灶定位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的对致痫灶进行准确定位,提出了一种基于PCA(主成分分析)的定位方法.针对非线性动力学方法从不同角度提取癫痫脑电信号特征,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对高维特征向量进行降维处理,用随机森林进行分类;随后利用医学参考值范围找出各导联的差异变化,进而实现对致痫灶的初步定位.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癫痫发作致烧伤后的治疗对策,预防烧伤后癫痫再发作。方法50例患者中,烧伤面积为2%~40%全身体表总面积(TBSA),平均为(12%±5.6%)TBSA,平均入院时间为伤后(11±3.7)d;男4例,女46例;年龄16~60岁,平均年龄(30±4.32)岁;烧伤创面按时换药,及时手术,入院后抗癫痫治疗,辅助心理干预。结果该组50例患者均通过手术方式治愈,效果满意,烧伤部位遗留明显瘢痕,影响美观及活动。结论癫痫烧伤患者烧伤创面深,治疗过程中需抗癫痫治疗预防癫痫再发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难治性枕叶癫痫的外科治疗经验,分析该类病例的致痫病因。方法:本组19例经临床评估确诊为难治性枕叶癫痫者,其中13例行病灶周围扩大切除术,3例将病灶和颞叶后部、颞叶内侧结构一并切除,3例切除病灶后联合低功率电凝热灼术。结果:手术后病理诊断为脑组织软化坏死7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4例、低级别胶质瘤4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颜面血管瘤病(Sturge-Weber综合征)1例。经过1年3个月至2年4个月的随访,Engel-Ⅰ级17例,Engel-Ⅱ级2例。手术后3例患者并发视野缺损。结论:难治性枕叶癫痫的致痫病变多为静止性病变或缓慢生长的低级别肿瘤,将病变和致痫灶一并切除可以有效控制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17.
采用腹腔注射法,用青霉素、戊四氮、美解眠分别复制大鼠癫痫模型。结果发现,与青霉素癫痫模型相比,戊四氮、美解眠癫痫模型大鼠出现Ⅰ—Ⅱ级痫行为的潜伏期短(P<0.01),而且死亡率低(P<0.05)。提示复制急性癫痫模型,戊四氮、美解眠优于青霉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脑电图(intracranialEEG,iEEG)监测在儿童癫痫外科中的应用。方法:无创检查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癫痫患儿57例,采用颅内硬膜下和(或)颅内深部电极,长程视频iEEG监测。其中10例于电极埋藏后进行慢性电刺激以定位功能区和(或)诱发癫痫发作。根据术中放电情况、电刺激后发放、术后病理结果及疗效分析iEEG定位致痫灶的价值。结果:57例中39例(68%)iEEG致痫灶为局灶性或单侧性起源,11例(19%)明确为双侧起源但以一侧优势,6例致痫灶起源仍判断困难,另1例因其他原因终止检测未行定位。50例接受开颅手术治疗,39例行致痫灶切除手术,11例在切除优势侧致痫灶的同时加做胼胝体前部切开术。术后随访1~3年,疗效按Engel的标准评定,效果优良(EngelI+Ⅱ级)为82%(41/5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头皮EEG等无创性检查不能明确致痫灶的病例,iEEG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致痫灶定位方法,并可以联合脑功能区的定位,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降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研究白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在药物难治性颞叶外侧型癫痫(later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LTLE)病灶中的表达和分布,探讨IL-17在TLE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使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化及荧光双标检测12例LTLE致痫灶及8例正常对照脑组织中IL-17的表达。结果提示:IL-17在LTLE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且IL-17高表达于LTLE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上述研究结果提示,IL-17可能参与了TLE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经临床、影像学及脑电图(EEG)检查,明确诊断为癫痫并接受手术者共计96例,其中男60例,女36例,年龄8~49岁,平均28.5岁。发作类型(按1985年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癫痫会议确定的标准)为简单部分性发作6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8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