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调查掌握香洲口岸北提货运码头鼠形动物种群特征及其体表寄生病媒昆虫种类和鼠间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病原是否存在,评估香洲口岸鼠间鼠疫和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现状及其对人群的潜在危害。方法 从2001年6月至2002年5月对香洲口岸北提货运码头用鼠笼捕活鼠并收集其体表寄生病媒昆虫进行分类鉴定,同时采其血、肺进行实验室检测鼠疫抗体和流行性出血热抗原。结果 共捕获鼠形动物75只,经鉴定隶属2目2科5属6种,年平均密度为6.36%,优势种为褐家鼠占42.67%,其次为臭鼩鼱占40.00%,雄雌比值为1.33:1;鼠体表寄生病媒昆虫只有蚤和螨两类,总蚤指数为O.04,总螨指数为0.77;从捕获鼠形动物采到52份血、肺样本中,经检测鼠疫抗体、流行性出血热抗原均呈阴性。结论 鼠形动物密度和总螨指数较高,应加强防治工作;虽然今次调查表明本货运码头鼠间并无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存在,但口岸鼠疫(F1)抗体、流行性出血热(HFRS)抗原监测工作仍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调查茂名口岸地区鼠形动物中鼠疫、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自然疫源性疾病感染情况,评估该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风险及因素,为口岸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一般的病媒生物调查方法和血清学检测方法。[结果] 血清学检测样本220份,其中斑疹伤寒抗体阳性占10.00%;恙虫病抗体阳性占7.27%;流行性出血热抗体阳性占3.18%;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占0.45%;鼠疫杆菌抗体全部阴性。鼠形动物总染蚤、革螨、恙螨、硬蜱指数分别为0.2、3.5、36.3、0.1,染蚤、革螨、恙螨、硬蜱率分别为8.8%、39.2%、31.1%、4.0%。[结论] 茂名口岸地区存在恙虫病和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因素,有流行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调查茂名口岸地区鼠形动物中鼠疫、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自然疫源性疾病感染情况,评估该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风险及因素,为口岸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一般的病媒生物调查方法和血清学检测方法.结果在220份血清样本中,发现斑疹伤寒阳性22份,感染率10.00%;恙虫病阳性16份,感染率7.27%;流行性出血热阳性7份,感染率3.18%;钩端螺旋体阳性1份,感染率0.45%.鼠形动物总染蚤、革螨、恙螨、硬蜱指数分别为0.2、3.5、36.3、0.1,染蚤、革螨、恙螨、硬蜱率分别为8.8%、39.2%、31.1%、4.0%.结论茂名口岸地区存在恙虫病和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因素,有流行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福建长乐辖区口岸各开放码头鼠形动物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体表寄生虫(蚤、蜱、螨)携带情况和鼠肝、脾、肺组织携带病原体(鼠疫F1抗原抗体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核酸)检测情况,为口岸鼠类监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统一采用标准捕鼠笼法,每月上下旬各监测1次,连续12个月。〔结果〕本次调查共捕获各类鼠形动物756只,经鉴定隶属于2目2科4属7种;蚤61只、蜱13只、革螨85只、恙螨455只,鼠密度为6.73%。取鼠肺及肝、脾324份,检测鼠流行性出血热汉坦病毒核酸及鼠疫抗原抗体检测,其中133份血清标本进行鼠疫F1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全部阴性。〔结论〕长乐辖区口岸鼠密度较高,离国家规定的口岸3%控制标准有较大差距,今后要进一步开展鼠形动物监测和防鼠灭鼠工作,有效地控制鼠密度,以期达到不足为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镇江口岸鼠形动物及体表寄生虫的种群生态和鼠肺组织中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抗原携带情况。方法 将镇江口岸沿江60km岸线区域分为4类生态环境。设8个调查点,用夹日法和笼日法捕鼠,梳刷法采集鼠体表寄生虫,直接荧光法检验鼠肺HFRS抗原。结果 捕获鼠形动物640只,鼠密度7.41%。隶属3日4科7属9种。黑线姬鼠是草灌区,码头区的优势种;褐家鼠,小家鼠分别是生活区,仓库区的优势种,褐家鼠,小家鼠和大麝Ju的繁殖指数均高于2。鼠形动物的密度高峰在2-5月份。各鼠种的性比和成幼比变化较大,采集鼠体表寄生虫1619只,隶属4目11科19属28种。蚤类,蜱类,革螨,吸虱,恙螨的优势种分别是上海狭蚤,长角血蜱,JuQing赫刺螨,锯多板虱,小盾纤恙螨,总染虫率为50.31%。带虫指数为2.53。鼠体表寄生虫3月份出现高峰,9月份出现次高峰,革螨和吸虱的宿主特异性低,宿主范围宽,鼠肺组织HFRS抗原阳性率为2.50%。阳性鼠为黑线姬鼠。结论 镇江口岸各生态环境的鼠形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虫的种类繁多,种群生态特征明显,口岸存在姬鼠型HFRS疫源地,黑线姬鼠是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珠海口岸地区鼠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现状及评估其对人群的潜在危害.[方法]在珠海7个口岸采用鼠笼诱捕法常年进行监测.每月捕鼠1次,每次每个口岸布鼠笼100个,捕获活鼠(包括其它鼠形动物)进行鼠间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结果]7个口岸监测点中,有5个监测点发现2目2科3属3种9只鼠形动物流行性出血热(EHF)抗原阳性(均为Ⅱ型抗原),阳性率为2.69%.在7个口岸中鼠形动物EHF阳性率最高的是九洲口岸,为13.6%.3种HEF阳性的鼠形动物中,阳性率最高的是褐家鼠为2.1%.[结论]珠海口岸地区有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存在,且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鼠形动物分布广.珠海主要船(货)运海港口岸九洲口岸和陆路拱北口岸鼠形动物HEF抗原阳性率远比其他口岸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重庆市鼠形动物体表寄生蚤、革螨种类及其地理分布。方法用鼠笼法捕获活鼠,麻醉后梳检鼠体寄生蚤、革螨,进行分类鉴定,同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果发现重庆市鼠形动物体表寄生蚤5科18属25种,革螨5科14属21种,并对其地理分布进行了描述。结论初步掌握了重庆市鼠形动物体表寄生蚤、革螨的种类及其地理分布,为开展鼠形动物体表寄生蚤、革螨及其传播的疾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1992年l0月~1993年9月,大铲国境口岸在进行鼠形动物及体外蚤、螨调查中,共捕获鼠形动物分为2目2科6种,即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板齿鼠、黄毛鼠和臭鼩鼱.以食虫目臭鼩鼱占优势,占71.08%;而啮齿目仅占28.92%.鼠形动物密度4月份开始上升,以8月为高峰期,3月为低峰期。妊娠率以黄毛鼠为最高,达50%;鼠类妊娠率以7月份为最高.带蚤指数最高为褐家鼠和板齿鼠。带螨指数最高为褐家鼠。因此大铲口岸4月至8月为防制鼠形动物和病媒昆虫较好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浙江各口岸(宁波除外)鼠形动物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体表寄生虫(蜱、蚤、螨)携带情况和鼠血清携带病原体(出血热抗原抗体和鼠疫抗体)情况,做好口岸鼠类监测工作,为口岸灭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统一采用ELTON夹日法,每月中旬连续3d,连续12个月。〔结果〕本次调查共捕获各类鼠形动物585只,隶属于2目2科4属7种,蜱102只、蚤34只、螨353只,鼠密度为1.67%,出血热抗体检测506份,阳性标本22份,抗原检测22份,阳性标本8份;鼠疫抗体检测220份,全部为阴性。〔结论〕浙江局口岸鼠密度较高,离无鼠害口岸的标准(<1%)有较大的差距,今后应大力开展防鼠灭鼠工作,加强鼠密度监测,有效地控制口岸鼠密度,以期能达到国家无鼠害口岸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泉州市丰泽区鼠形动物及其寄生蚤的种群分布及数量。[方法]对2002-2006年丰泽区鼠疫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年共捕获鼠形动物965只,平均鼠密度6.3%。鼠种构成比居前3位的是褐家鼠(51.0%)、黄胸鼠(27.6%)和臭鼩鼱(19.1%)。共检出寄生蚤1408只,印鼠客蚤占98.6%,鼠体平均染蚤率32.1%,体外蚤指数大于1。黄胸鼠染蚤率较褐家鼠高。[结论]结合自然和社会因素,丰泽区基本具备鼠疫流行的条件,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灭鼠灭蚤工作以降低鼠蚤密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的监测和分析,为鼠疫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笼日法;采集全部活鼠体表蚤鉴定后分类;采用鼠疫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查鼠血清F1抗体,脏器压印法分离鼠疫耶尔森氏菌。结果 2005年共捕获鼠形动物472只,捕获率8.25%,隶属于2目2科3属4种,褐家鼠占87.50%;2010年共捕获鼠形动物320只,捕获率7.52%,隶属于2目2科4属5种,褐家鼠占94.06%;两次监测均显示褐家鼠为本市优势鼠种。南山区鼠密度下降趋势明显,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P〈0.001)。2005年发现129只鼠形动物寄生565匹印鼠客蚤,染蚤率为27.33%,总蚤指数为1.20;2010年发现35只鼠形动物寄生79匹印鼠客蚤,染蚤率为10.93%,总蚤指数为0.25。染蚤率(χ2=31.2,P〈0.001)和总蚤指数(χ2=1 130.0,P〈0.001)呈下降趋势。2005年获鼠血清458份,2010年获鼠血清315份,鼠疫F1抗体检测均为阴性。2005年鼠脏器压印培养407份,2010年鼠脏器压印培养320份,均未分离出鼠疫杆菌。结论深圳市未发现鼠间鼠疫疫情,鼠疫媒介生物密度呈下降趋势,南山区鼠密度下降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佛山口岸近年鼠类变化情况,为指导口岸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笼捕法,对佛山口岸鼠类的种群构成、生境分布、季节消长和携带病媒昆虫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505只,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2科(鼠科、嗣鼱等),6种(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板齿鼠、黄毛鼠、臭嗣鼱),以臭嗣鼱为各生境优势种,占鼠类种群构成的61.98%,其次为褐家鼠占19.60%。年平均鼠密度3.88%,全年鼠密度高峰出现在6月和12月,分别为5.45%和6.58%。鼠染革螨率为25.74%,染蚤率为28.31%;革螨指数0.26,蚤指数为0.28。[结论]佛山口岸鼠密度高于1%的无鼠害标准,要降低鼠密度除合理用药灭鼠外,还应加强口岸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肇庆新港鼠形动物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体表寄生虫携带情况。方法采用鼠笼法,每月1次,连续12个月。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126只,经鉴定隶属2目2科4属7种,其中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45.24%,其次为臭鼩鼱,占27.78%。年均鼠密度为6.60%,高峰期出现在1、5、7月份。从71只活鼠体表检获寄生虫359只,其中蚤类8只,蜱类19只,螨类148只,虱类184只;鼠体蚤指数为0.11、蜱指数0.27、革螨指数2.09。结论肇庆新港鼠密度较高,离无鼠害口岸的标准(<1%)有较大距离,应继续加强鼠害监测和防治工作,进一步降低鼠密度,防止病媒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漳州港招银港区开港以来鼠、蚤、螨类种群及其季节消长情况.方法 于2000年5月至2001年4月对漳州港招银港区进行为期1年的鼠、蚤、螨类密度、种群及其季节消长的调查.结果 捕获各种鼠类54只,经鉴定隶属2目2科3属4种,鼠类种群有褐家鼠,臭鼩鼱、黄胸鼠、小家鼠,其中褐家鼠为优势种群,占44.44%,其次为臭鼩鼱.全年平均鼠密度为4.5%,鼠密度该年度的高峰期为8、9、11月份.不同宿主动物的染蚤及革螨的情况不同,不同场所宿主动物的染蚤及革螨的情况也不同,且种类甚少,蚤类单一,只发现开皇客蚤,革螨类2种为纳氏厉螨和毒棘厉螨.应用冷冻切片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37份,其中1份阳性,滴度为1:10.结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漳州港招银港区的鼠种,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其染蚤率高达29.41%,而且鼠类呈终年活动趋势,因此该地存在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东山口岸1989 ̄2004年鼠形动物及寄生蚤监测结果,掌握其变迁和染疫情况,为指导防鼠、灭鼠和灭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89 ̄2004年在东山口岸范围内和附近的居住区,采用笼捕法定期进行鼠形动物及寄生蚤调查。〔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990只,经鉴定为2目2科4种;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类,占捕鼠总数的57.07%;年平均鼠密度为9.33%;带蚤鼠数162只,检蚤596匹,平均染蚤率为16.36%,蚤指数0.60,以黄胸鼠的染蚤率和蚤指数为最高,分别是43.56%和1.87;分离鼠体血清346份,经检测鼠疫F1抗体阴性。〔结论〕本次监测显示,年平均鼠密度已超过国家标准要求,虽没有发现鼠疫F1抗体存在,但一旦有鼠疫传入,极易造成鼠间鼠疫流行,甚至可能波及人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马尾口岸媒介生物的构成情况,为媒介生物控制以及口岸传染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马尾口岸地理分布和港口类型,抽取4个港区和1个居民点实施为期1年的调查。结果共捕鼠形动物226只,鼠密度2.75%,经鉴定隶属2目2科3属4种,臭鼩鼱为优势种群,其次是褐家鼠;带螨鼠35只,共检获革螨283只,总染螨率为15.49%,经鉴定隶属1科2属3种;带蚤鼠9只,共检获蚤25只,总染蚤率为3.98%,经鉴定隶属1科1属2种;鼠肺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抗原135份,阳性12份,携带率为8.89%,阳性鼠主要为成年雄性褐家鼠;共捕获蝇类24047只,经鉴定隶属4科14属19种,年平均密度为100.2只/笼·日,以大头金蝇为优势蝇种;共捕获成蚊74只,平均蚊密度为2.47只/人工小时,隶属2属3种;共捕获蜚蠊1284只,年平均密度为0.546只/盒,成虫若虫比例为1:1.68,蜚蠊成虫隶属2科3属6种;蜱、蠓未捕获。结论基本了解马尾口岸媒介生物构成情况;马尾口岸居民区存在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深圳市鼠类及其体表昆虫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了解深圳市鼠及其体表携带蜱、蚤、革螨、姜螨的种群构成、分布。方法:在全市居住区、农耕区、山区设11个点,以整群抽样方法调查。捕获的鼠类经鉴定后采集体表昆虫,计算鼠带虫(蜱、蚤、革螨、恙螨)率和指数。结果:共获鼠形动物625只,捕鼠率为11.07%,啮齿目动物560只,分1科3属10种,其中褐家鼠占65.71%;食虫目动物65只,分1科1属1种,蜱分2属2种,粒形硬蜱占87.29%;蚤分3属3种,印鼠客蚤占98.56%;革螨分2属3种,毒厉螨占91.94%;姜螨分4属6种,西沙无前姜螨占27.12%,鼠带蜱、蚤、革螨、恙螨率分别为7.09%、9.29%,15.37%,7.40%。指数分别是0.17、0.30,0.80,1.28。结论:居住区的优势鼠种是褐家鼠,农耕区的优势鼠种是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山区优势鼠种是褐家鼠,施氏屋顶鼠,粒形硬蜱,印鼠客蚤、毒厉螨,西沙无前恙螨分别是蜱类、蚤类、革螨、恙螨的优势种,蜱、蚤、革螨、恙螨主要寄主分别是施氏屋顶鼠,黄胸鼠,黄毛鼠,施氏屋顶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了解中海石油南海西部基地鼠形动物及其体外寄生虫的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情况。[方法]2002年3月~2003年2月,采用皿肿夹夜法和笼捕法对鼠形劝物进行了为期1年的调查。[结果]捕获鼠形动物2目3科4属7种;寄生虫2种;蚤类2科2属2种;革螨1科2属2种。鼠体年染蚤率23.7%,染革螨率36.2%;染蚤率最高的是褐家鼠、染革螨率最高是的海南屋顶鼠;年蚤染指数0.7;年革螨指数1.8;蚤指数最高的是褐家鼠,革螨指数最高的是海南屋顶鼠。染蚤率最高和最低月份分别是5月和8~12月,染革螨率最高和最低月份分别是11月和9~10月;蚤指数最高是3月,最低是8~12月;革螨指数最高是11月,最低是8—9月。年均鼠密度为1.2%,最高月份是7月,为4.2%,最低月份是8、12月,为0。[结论]中海石油南海西部基地具备鼠疫疫源地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中海石油南海西部基地媒介生物种群及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了解中海石油南海西部基地媒介昆虫和鼠形动物及其体外寄生虫的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情况。方法蚊类调查采用人工小时法;蝇类用笼捕法及手网捕捉法;鼠形动物用夹夜法和笼捕法。结果蚊类有2亚科4属4种,以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65.4%,最高和最低密度月份分别是2和7月,年平均密度为32.0只/人工小时。蝇类有6科20亚科57属129种,以金蝇为优势种,占笼捕总数的63.4%,最高和最低密度月份分别是2和11月,年均密度是36.6只/(笼·日)。鼠形动物有2目3科4属7种,体外寄生虫4种,其中蚤有2科2属2种,革螨有1科2属2种。年度鼠形动物染蚤率23.7%,染革螨率36.8%,感染率最高的分别是褐家鼠和海南屋顶鼠。年度鼠形动物染带蚤指数为0.7,染带革螨指数为1.8,感染指数最高的鼠形动物分别是褐家鼠和海南屋顶鼠。动物体蚤感染率最高和最低月份分别是5和8~12月,鼠密度年平均1.3%。结论南海西部基地存在传播登革热和霍乱的媒介昆虫,具备鼠疫疫源地的条件,要坚持综合治理,预防登革热、霍乱和鼠疫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凭祥口岸鼠形动物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体表寄生虫(蚤、蜱、螨)携带情况,为进一步做好口岸传染病监测和口岸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捕鼠笼法,每月中旬连续3d,连续12个月。结果本次调查共捕获鼠形动物756只,经分类鉴定隶属2目4科7属14种,蚤508只,蜱764只,螨44只;鼠类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鼠形动物总数的63.49%,该口岸鼠密度为7.13%,密度变化呈双峰,春、秋各有1个高峰,3月份为11.65%,10月份为9.48%。成幼比为7.69:1,雌雄比为1.28:1,妊娠率为12.65%;鼠体染蚤率为19.71%,总染蚤指数为0.67;鼠体染螨率为18.25%,总染螨指数为1.01;鼠体染蜱率为2.11%,总染蜱指数为0.06。结论凭祥口岸鼠密度较高,离无鼠害口岸的标准(<1%)差距较大,应大力开展防鼠灭鼠工作,防止有关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