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结肠异位已有过报导。现将在第一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进修期间,发现一例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盲肠异位报导如下。成年男尸,身长约180厘米。腹部未见有手术疤痕。结肠右曲、横结肠、结肠左曲位置均正常。降结肠自脾曲起紧贴腹后壁起跨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斜向右髂窝,与小肠系膜根平行,二者相距约20毫米。于右髂血管上方处转向上、在盲肠后与其重叠,其最高点距髂嵴上45毫米,然后转向下内,在髂嵴上方移行于乙状结肠,乙状结肠自右向左于中线附近转入小骨盆,乙状结肠系膜附着小肠系膜下方和骼血管处,此段系膜长在30—45毫米之间。  相似文献   

2.
右位乙状结肠伴降结肠及阑尾异常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指导临床医学本科生解剖腹盆腔时,发现1例右位乙状结肠伴降结肠及阑尾变异,现报告如下.男,40岁左右,发育正常,腹部未见手术切口的疤痕.开腹后观察腹盆腔脏器时,发现横结肠正常到达脾的下方转折成结肠左曲后,降结肠紧贴腹后壁向右下斜行至第2腰椎高度,紧贴小肠系膜根的左侧行走至右骶髂关节稍上方,斜穿出小肠系膜根延续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在右髂嵴处沿右髂窝转入盆腔内至第3骶椎平面续为直肠,其全长约65 cm.  相似文献   

3.
在解剖成年男尸时发现,乙状结肠异位,回盲部和阑尾上移达肝下面,并伴有血管异常一例,报告如下:本例盲肠、阑尾、回肠末段、升结肠均位于肝下面、盲肠下缘最低处距两髂前上棘连线约12.2cm,距肝下缘约2.2 cm,以上结肠均被异位的乙状结肠及其系膜所遮盖。降结肠在左腰区下降至第一腰椎转向右侧移行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较长,可分三段:1.降段a:降结肠在第一腰椎平面向右侧弯曲并下降至第四腰椎平面;2.升  相似文献   

4.
标本是一个男性胎儿,解剖所见如下: (一)左侧下腔静脉(图1)由左、右髂总静脉在第五腰椎体左侧合成,右髂总静脉较左侧者为粗(右髂总静脉宽0.6厘米,左侧宽0.5厘米)。然后紧靠腹主动脉的左侧垂直上升,至第二腰椎下缘的高度接受上、下两条左肾静脉,在上左肾静脉和下腔静脉汇合处有一条左精索内静脉注入。此部的背侧由下腔静脉发出一条静脉成为奇静脉之异源枝。从此下腔静脉斜向上右跨过腹主动脉之前方,到主动脉的右侧而上升,穿膈肌之腔静脉裂孔入右  相似文献   

5.
解剖一具老年男尸时,见其乙状结肠反位伴有血管变异。降结肠由脾曲下降至髂嵴水平,移行为乙状结肠。其全长为79cm。可分为四段(附图):1.左降段,长约9.0cm。由左髂嵴水平转向右前下,贴腹后壁稍向下斜行至第四、五腰椎水平;2.水平段,长约17.5cm。  相似文献   

6.
<正> 本例为5岁的女性童尸。左下腔静脉起始于第四腰椎下缘,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而成,沿腹主动脉下段的左侧上行,至第一腰椎处斜向右上方,跨经腹主动脉前方,至其右侧,继续上行,经肝脏的腔静脉窝,最后穿膈肌腔静脉孔入右心房。它全长可区分为三段:即腹主动脉的左侧段(下段),腹主动脉前段(斜行段),和腹主动脉右侧段(上段)。下段长5.5厘米,口径(压扁测外径)1.2厘米;斜行段长3  相似文献   

7.
右位降结肠、乙状结肠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尸体解剖的过程中发现结肠异位1例,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给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成年男性尸体,开腹后见其盲肠、阑尾、升结肠及部分横结肠位置基本正常。降结肠在腹腔右侧,居于升结肠的后外方,与升结肠一起固定于腹后壁。降结肠上端位于肝右叶后缘下方 1.5 cm处,肝肾隐窝内,下降到距右髂前上棘5.0 cm处呈直角向左转移行为乙状结肠,走行9.0 cm至第 5腰椎右侧再沿盆腔右后壁垂直下降入盆腔,在第3骶椎右前方接直肠。 横结肠向左至左锁骨中线附近发生1800转折,转折处距脾门 7.2 cm,脾结…  相似文献   

8.
<正>对成年男尸的解剖过程中发现,既有横结肠,又有由乙状结肠横过第四腰椎至右髂窝的易位乙状结肠;并伴有半腱肌半膜肌起点变异。未有手术痕迹;余正常。1横结肠及系膜系统解剖学中的横结肠,起自升结肠肝曲、横行至脾门终于降结肠,并形成脾曲,全长405.0 mm,系膜中份最长为96 mm。横结肠直径在21.8~31.8 mm。血液仍由中结肠动脉供给。2乙状结肠横过第四腰椎易位于右髂窝下降  相似文献   

9.
一具14岁左右的男尸,身长1.12米,死因不明。腹主动脉下端于第四腰椎体高度直接分出左、右髂外和髂内动脉,共四支。左、右髂总动脉全无。左侧髂外动脉和髂内动脉伴行2厘米,然后分开,右侧髂外动脉和髂内动脉伴行4厘米,然后分开。左、右髂内动脉的下缘构成65度的夹角,此角距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3.8厘米。将各血管压扁后测量其横径,结果是:腹主动脉下段11毫米,左侧髂外动脉和髂内动脉均为6毫米。下腔静脉下段18毫米,左髂内静脉10毫米,  相似文献   

10.
右位乙状结肠变异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指导临床医学本科生解剖腹盆腔时,发现1例右位乙状结肠的变异,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给临床检查、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老年男性,身高158cm,发育正常,腹部未见手术切口的疤痕.开腹后观察腹盆腔脏器时,发现盲肠尾端居右髂嵴下1cm,全长5.5 cm,直径为6.7 cm.阑尾位于回肠末端的下方,全长6.9 cm.升结肠紧贴腹后壁的右侧,全长15 cm,上行时逐渐变细,在肝脏下方形成结肠右曲,续为横结肠,横结肠全长38.6 cm,向左行走至脾,形成结肠左曲续为降结肠,其全长约19.5cm,紧贴腹后壁向下至左髂嵴续为乙状结肠.  相似文献   

11.
<正> 为积累国人资料,现将升结肠、横结肠异位一例报导如下: 女尸约18岁,开腹所见结肠右曲位于脊柱左侧胃大弯下方。升结肠于右髂嵴处起自盲肠斜行向左上至胃大弯下方,横过脊柱于其左侧缘腹主脉前方急转向下形成结肠“右曲”。横结肠于左髂窝形成一“U”字形游离肠袢,然后在左髂嵴水平处紧贴降结肠前方上升至脾门处再急转向后下形成结肠左曲移行于降结肠。(横结肠游离肠袢在左髂窝  相似文献   

12.
右位乙状结肠变异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解剖 1例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 ,发现乙状结肠在腹腔右侧 ,位于升结肠前方。降结肠上端位于脾肾隐窝内 ,沿腹后壁斜向内下达右骶髂关节后移行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水平移向右侧 ,从回盲肠交角的下方穿出至盲肠的前方 ,转而向上走行至第 8肋间急转向外后下至盲肠的远端 ,走行在升结肠的前方。再沿盆腔右后壁垂直下降进入盆腔。在第 3骶椎前方续为直肠。降结肠上端与脾脏粘连 ,斜向内下至右骶髂关节处长约 2 1cm ,从回盲肠交角下方穿出后向上走行16cm后 ,向外后下急转走行约 18cm(附图 )。本例右位乙状结肠变异较少见 ,了解此种变异在影…  相似文献   

13.
<正> 男性尸体,9岁,死于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已在病解时搞出)。开腹后所见:多数小肠袢充满腹腔左侧。盲肠未降入右髂窝,而位于髂嵴平面,故升结肠较一般略短,横结肠正常。降结肠自结肠左曲开始斜向右下,经左肾门前面至小肠系膜根,紧贴其左侧达右髂嵴处续于乙状结肠,降结肠全程管径细小,乙状结肠在右  相似文献   

14.
<正> 本例为3岁的女性童尸。左下腔静脉系由左右骼总静脉于第五腰椎左侧前方汇合而成,位于腹主动脉左侧,紧密地相依而向上行,可区分为左段、斜行段和右段。下腔静脉左段系指腹主动脉左侧,向上至第二腰椎平面移行为下腔静脉斜行段。此段长6.1厘米,口径1.2厘米。由下而上沿途接受第四对腰静脉,左侧第三腰静脉,左肾静脉上下支,左卵巢静脉,第二对腰静脉。腰静脉分别在相应腰椎平面注入下腔静脉左段后壁;左肾静脉上下支,在第二腰椎平面分别注入左段外侧;左卵巢静脉斜行的注入左肾静脉下支与下腔静脉左段汇合处。  相似文献   

15.
毛新清 《解剖学杂志》1996,19(3):250-250
在解剖结肠下区时.发现一例罕见的右位乙状结肠伴高位阑尾的变异,现报道如下:成年男尸.发育正常.胸腹部无手术切口疤痕.观察操作时发现:横结肠位置及其系膜未见异常.降结肠在左季肋区脾的内侧下份起于结肠左曲,继而行向右下方.至右髂嵴附近移行为乙状结肠,降结肠长约25cm.起始20cm.有独立系膜.末端约5cm与回肠有共同系膜带,至回肠与盲肠交界处前降结肠离开共同系膜带.乙状结肠无向左下内方行走,越过小骨盆缘再沿盆壁行向右后下方,在第3骶椎水平移行为直肠,以上两段乙状结肠长度分别为10.2cm、15cm,其系膜与变异的乙状结肠走行一致.由于乙状结肠占踞着右骼窝.盲肠及阑尾位置上移.居于肝下,阑尾的根部距肝下7.0cm,距髂嵴水平1.5cm.属高位阑尾变异.从结肠系膜上观察,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分支无特殊变异.  相似文献   

16.
在尸体解剖中发现右位乙状结肠伴高位阑尾1例,现报道如下: 成年男尸,高175cm左右开腹后见肝、睥、胃、小肠位置形态无异常,横结肠位置基本正常,降结肠在左季肋区的内侧下份起于结肠左侧,继而向右下行至右髂窝小骨盆后上缘,转而向上走行至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水平高度,再急转向外下沿盆腔右后壁下行,越过小骨盆后外侧缘,再沿盆壁下行,移行为直肠由于乙状结肠占据着右髂窝,盲肠及阑尾位置上移,居于肝下,左髂寓内仅有小肠向右下斜行的降结肠较异位的乙状结肠明显变细(图1)  相似文献   

17.
<正> 男性中童教学尸体一、右下腔静脉:由右髂总静脉与左髂内静脉在第4腰椎体右侧,腰大肌与第4腰椎体之间(恰在右髂总动脉分叉之后)汇合而成。然后沿腹主动脉右侧上行(相当于正常下腔静脉位置)。口径:汇合点上方为1.8cm;肾上为2.3cm。二、左下腔静脉:由左髂外静脉伸延而成。左髂外静脉口径1.0cm,左下腔静脉口  相似文献   

18.
<正>乙状结肠因个人不同而差异较大.但在一具仅8岁左右的女童尸中存在巨大、过长的乙状结肠并伴有高位阑尾却少见.现就解剖观察结果报道如下:降结肠较短,约14cm.其在结肠左曲处续于横结肠后垂直下行至左髂嵴上方约2cm处几乎呈90度转向右内(在此形成乙状结肠第1个弯曲),继而又以二个微小的迂曲横越正中线至右髂嵴稍上方.此段长度约28cm.横径平均为7cm.  相似文献   

19.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8,(2):152-152
据美国WebMD医学新闻网(2016—06—21)报道,根据一个大型、由联邦政府资助的试验分析,发生在左、右两侧的结直肠癌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且原发肿瘤的位置会影响治疗选择。原发肿瘤在结肠左侧(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者的存活显著比原发肿瘤位置在结肠右侧(盲肠和升结肠)者更久;右侧肿瘤患者的整体存活期间(OS)中位数是19.4个月,左侧肿瘤患者是33.3个月。  相似文献   

20.
本例为重庆地区收集的成年男性尸体。下腔静脉由左髂内静脉与右髂总静脉在平第五腰椎上缘处汇合而成。左髂总动脉跨越其起始端的前方。左髂外静脉在第四腰椎平面汇入下腔静脉左缘。下腔静脉上行于腹主动脉左侧,位于腰椎椎体左侧,上升至第二腰椎下缘平面在接受左肾静脉后,即以130°角折向右上,越过腹主动脉前方至第一腰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