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与神经功能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脑卒中后抑郁状态与神经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对 73例脑卒中患者采用 Zung氏量表进行分析 ,确定为抑郁状态者 ,与非抑郁组从脑卒中的性质、部位、病程及疾病的严重程度等方面探讨与抑郁状态的关系。结果 :左侧病变比右侧病变抑郁发生率明显增高 ( P<0 .0 5 ) ,偏瘫、失语者抑郁发生率高于无偏瘫、失语者 ( P<0 .0 1)。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产生不仅与卒中部位及严重程度有关 ,而且与偏瘫、失语所造成的心理影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人高血压脑卒中后抑郁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广州市花都区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3例老年高血压脑卒中后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抑郁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行为能力进行调查评估。结果:103例患者中轻度抑郁35例,中重度抑郁22例,抑郁发生率为55.34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部位、偏瘫程度、社会支持、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日常行为能力量表(ADL)评分与老年人高血压脑卒中后抑郁相关,而性别、体质指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与老年人高血压脑卒中后抑郁均无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部位左侧、社会支持缺乏、NIHSS评分越高、ADL评分越低均是老年人高血压脑卒中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变部位右侧是其保护因素。结论:在老年高血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对病变部位左侧、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社会支持缺乏及日常行为能力差的患者加以重视,减少其发生抑郁的情况,促进患者的治疗与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脑卒中后焦虑综合征有关因素和发生率进行探讨性分析。方法:运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我院2010~2012年102例脑卒中(急性期)住院患者进行观察及评分。结果:观察焦虑综合征发生率,其中21例(20.60%)患者脑卒中后产生焦虑综合征,其中女性患者、基底节病变患者及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发病率较高。结论:脑卒中后患者并发(急性期)焦虑综合征与患者的性别、病变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中风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国内外文献报道,PSD的发生率为14%~79%,但多在35%~45%左右[1~6]。 1 发病机理 无论脑出血或脑梗塞,包括多发腔隙性梗塞,任何部位的脑卒中病变均可诱发抑郁[7]。脑卒中急性期抑郁的发生与病变部位、病灶数量多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神经缺损恢复程度有关[8]。卒中后抑郁可能是社会心理学因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9]。 Starkstein及Robinson认为,急性脑卒中后出现的抑郁是病变破坏了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及其通路,使这两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收集老年人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特征和测定血清CRP和皮质醇含量,分析脑卒中后抑郁(PSD)各相关因素的影响程度。方法以60岁以上发病后2~3周的首发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年龄、性别、民族、居住地点、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情况、负性生活事件、家庭关系、合并疾病情况(有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抑郁症史、病变性质、病变部位、BI和NFA以及血清CRP和皮质醇含量为研究因素,用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对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性别、经济状况、家庭关系、既往抑郁症史、合并疾病情况、BI、NFA、CRP和皮质醇,在非抑郁组和抑郁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经济状况、家庭关系、BI指数成为不显著因素而被剔除,最后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合并疾病情况、既往抑郁症史、NFA、CRP、皮质醇。结论合并疾病情况、既往抑郁症史、NFA、CRP、皮质醇为老年人脑卒中后急性期抑郁状态的相关因素,可为PSD的诊断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燕虹 《中医药研究》2009,(11):1373-1374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致病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住院后明确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MES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定。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42.20%。抑郁的发生与额叶、左侧大脑半球、基底节区病灶及卒中次数有关,并与性别、年龄、神经功能缺损有显著相关性(P〈0.05),伴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卒中患者PSD发病率明显高于无危险因素患者(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且与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脑卒中急性期尿失禁的相关因素。方法:以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急性期住院患者294例为研究对象,收录其临床资料,分为尿失禁组(126例)与非尿失禁组(168例),进行分析各因素对脑卒中后尿失禁的影响。结果:入选294例患者,尿失禁组占42.86%。结果显示:尿失禁组与非尿失禁组相比,年龄、性别、额叶、皮层下、脑干、小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年龄≥75岁、女性、额叶病灶、脑干病灶、小脑病灶、NIHSS评分≥15分是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发生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卒中急性期排尿障碍发生率较高,高龄、女性患者更易发生尿失禁;高龄、女性、额叶病灶、脑干病灶、小脑病灶、病情重是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发生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李芳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167-168
探讨脑血管意外所致偏瘫(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体位护理,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方法:在治疗期间,利用合理的体位护理、有效的基础护理,使患者感觉舒适,又可以使肢体处于功能位置,预防压疮和肢体挛缩,为完成进一步康复训练创造条件.结果:1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经330~365天的体位护理(在脑卒中急性期采用体位护理,提后期采用康复训练),对恢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有明显效果:有助于克服恐惧、焦虑、悲观、失望、抑郁、孤独等不良情绪,对疾病本身的治疗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脑卒中患者除偏瘫外,还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语言功能障碍,甚至出现抑郁。国外报道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在40%-50%,现代医学主要采用常规抗抑郁治疗,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脑卒中已经成为人类病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经过治疗后,往往遗留有偏瘫、失语、吞咽困难、抑郁等症状,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本院对2000-2003年7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早期康复干预对预防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预防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作用。方法将80例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给予早期康复干预。结果康复干预组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干预措施是有效的,能明显降低偏瘫后肩-手综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与发病相关因素及抗抑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300例脑卒中病人抑郁发生情况、脑卒中后抑郁与各相关因素的关系及治疗情况.结果 发生抑郁症95例(31.6%);抑郁发生与年龄、性别、合并疾病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因素相关.结论 脑卒中病人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加强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抗抑郁治疗,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是提高病人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失语是脑卒中的常见症状,本文就随机收治的98例脑卒中病例中的34例失语病例做一临床分析。1临床资料34例失语症病例中,脑血栓23例,脑出血11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36~71岁,平均52.3岁。全部病例均为右利手,都合并偏瘫。病变在右半球左侧偏瘫者8例,病变在左半球右侧偏瘫者24例,双侧半球病变右侧偏瘫者2例。本组病例排除了非失语性语音障碍。病灶部位与失语类型分布见附表。附表34列失语症病灶部位与失语类型2讨论失语是脑卒中常见症状,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自25%~40%不等’‘’。本组失语发生率为34.6%(34/98),其中左半…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30%~5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因素.笔者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心理治疗,并观察了其对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抑郁症状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195例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应用美国国立医院脑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95例患者抑郁22例,占11.28%;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抑郁与患者收入状况、家庭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基础疾病、性格类型、合并其他疾病病种数等相关(P0.05);PSDD患者BI评分明显高于非PSDD患者(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病率较高,且与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6.
早期介入家庭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 ,是每个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在急性期治疗后最关心的问题[1] ,脑卒中患者常伴有上下肢体的功能障碍 ,直接影响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工作能力[2 -3] 。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患者不能一直在医院治疗 ,回家后又不能尽早介入康复训练 ,使原有的功能不能保持或加重[4 ] ,笔者对 10 7例出院患者早期介入家庭训练指导 ,并取得较好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96年以来对出院后脑卒中偏瘫患者 10 7例进行观察 ,其中男 5 8例 ,女 49例 ;年龄 44~ 80岁 ,平均67.4岁 ,均为首次发病 ,全部患者都经脑CT…  相似文献   

17.
针刺结合康复干预对偏瘫肩关节半脱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病人常见的合并症,发生率高达60~73%。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PT(运动疗法)、OT(作业疗法)、针灸等综合疗法,但尚未见到有关脑卒中超早期针刺与PT、OT对比干预偏瘫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的临床报告。本文对偏瘫病人进行了针刺结合康复干预与单纯康复干预的比较,其结果报告如下。一般资料60例均系我院1991年3月~1996年4月收治的急性期完全性脑梗塞病人,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2~68岁,全部病例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患侧上肢肌功能均在Brunnstron。I期,不含重度昏迷、脑疲和神经肌肉骨骼病变所致上肢运动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并发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822例脑卒中患者,对其中35例脑卒中后偏瘫并下肢红肿疼痛经静脉造影和/或超声证实的DVT患者资料分析,并通过与同期收治的35例非DVT卒中患者进行血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比,了解症状性DVT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本院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症状性DVT的发病率为35/822(4.3%),DVT发生在瘫痪侧32例,其中同为左侧28例;脑卒中后发生症状性DVT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住院2周~4周;肢体肌力0~Ⅱ级31例,Ⅲ级及以上者4例;年龄≥65岁28例;有股静脉置管史21例;合并高血压33例;有糖尿病19例;有心房纤颤者8例;合并高脂血症12例。脑卒中后DVT组血Hcy、CRP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重度肢体瘫痪、高血压、糖尿病、房颤、高脂血症、股静脉置管、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炎症可能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为避免DVT的发生及其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临床上应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脑卒中患者给予必要的预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医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10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诊治脑卒中后未发生肩-手综合征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医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主要中医临床表现有肩痛、手肿胀、上肢活动障碍、手痛、肩手痛、上肢皮温升高、手指活动障碍。单因素分析得出,研究组患者年龄、脑梗死病灶范围大于对照组,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得出,年龄、脑梗死病变范围、肩关节半脱位均为影响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发生危险因素。结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以上肢疼痛、活动障碍为临床表现,诊断较易,高龄、脑梗死病变范围大及合并有肩关节半脱为影响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发生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便秘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临床有40%~65%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可伴有便秘的症状,尤以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2周内最为多见[1].多数脑卒中患者伴有偏瘫,且需要卧床休息,胃肠蠕动减慢,据统计长期卧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生便秘的比例高达9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