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吞咽功能评级≤5级的60例脑卒中患者按数字分组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Vitalstim电刺激治疗仪。对比2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6.7%)与对照组(63.3%)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均有所提高,但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喉上升减弱、误吸程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2组食物残留量、进食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经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结合低频电刺激疗法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低频电刺激治疗,比较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经康复治疗后2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结合低频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有良好的效果,可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背景: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在临床较为常见,电刺激是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新方法。目的:通过与国外研究相比较,了解国内关于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的研究状况。方法:运用计算机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和维普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采用关键词检索或主题词检索,检索词为“脑卒中/脑血管意外、吞咽障碍、电刺激”,以AND连接。检索时间段1989-01/2010-04。结果与结论:通过对上述3个数据库的文献检索,共搜索到符合标准的文献47篇,最早的文献发表于2003-03。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发现国内在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文献比重少,研究的质量不高,涉及面也很小,主要围绕临床运用疗效进行,与国际上的研究差距较大。因此在未来需要更多具有高质量、多角度的研究来探讨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在急性期为41%,慢性期为16%[1]。本文采用经皮电刺激疗法并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国外文献报道,37%~78%急性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国内报道,62.5%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障碍,其中小部分患者临床上表现为"无症状"吸入事物或液体,即不明显误吸(silent aspiration)。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障碍可导致体质量下降及脱水,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患者 ,男 ,6 1岁 ,面部表情刻板 ,行动缓慢 ,双下肢抖动 ,诊断为帕金森病 ,开始服用美多巴 (Madopa) ,6 2 .5mg/次 ,每日 3次 ,92年 10月因双手抖动加重伴僵硬感 ,碎步 ,将美多巴增加至 12 5mg/次 ,每日 4次 ,L -dopa总量为0 .4g/日 ,8年后出现药物  相似文献   

7.
电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电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75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电刺激组,针灸组及康复训练组各25例,前两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分别加用电刺激治疗和针灸。三组治疗前、治疗第1周及第2周以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分评定疗效。结果三组治疗后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电刺激组评分明显高于针灸组和康复训练组(P〈0.01);电刺激组治疗第1、第2周后有效率明显高于针灸组和康复训练组(P〈0.05)。结论电刺激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配合针灸,康复训练等综合疗法可加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NMES组,对照组根据吞咽受累不同部位采用相应的训练方法,包括口颜面功能训练、咽部冷刺激、门德尔松吞咽法训练等,1次/d,20min/次,10次为1个疗程;NMES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NMES治疗,采用双向方波,波宽为700ms,频率范围30~80 Hz可调,电流强度1~10mA,1次/d,30min/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评估,根据试验评分进行吞咽功能分级。结果经3个疗程治疗后,2组饮水试验评定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吞咽功能均不同程度提高,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NMSE组为93.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9.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Dysphagia after stroke,DAS)的疗效。方法将经电视透视吞咽检查(Videofluoroscophic swallowing study,VFSS)确诊的60倒DA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倒。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及传统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NMES治疗,疗程为10d。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0d的VFSS评分及治疗10d、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个月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VF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d,治疗组VF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吞咽障碍预后良好率无差异(P〉0.05)。结论NMES治疗DAS的近期疗效肯定,疗效可持续1个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咽部冰刺激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合并吞咽障碍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2组患者均给予卒中后常规护理及基础康复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咽部冰刺激,2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及临床疗效评定,并比较2组有效率。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吞咽障碍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治愈24例,有效46例,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治愈10例,有效41例,总有效率63.8%,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及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咽部冰刺激能更好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脑卒中防控政策的实施,脑卒中流行病学特征逐渐变化,过去10年间脑卒中病死率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下降20%和37%~([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卒中病死率已降至疾病谱第3位,但其病残率逐渐升高,目前已高居疾病谱首位~([2]),约50%以上脑卒中患者预后重残,生活不能自理~([2-3])。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国家,近年其发病率以每年8.7%的速度递增,是国民病死和病残的首要原因~([4])。脑卒中后病残带来的社会和家  相似文献   

12.
电生理技术具有客观、可量化、无创、易重复的优点,在卒中患者康复评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表面肌电图在运动分析和肌肉功能评估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通过脑电图可以了解脑功能状况;诱发电位能够反映患者的运动、感觉和认知状态;经颅多普勒可用于检测卒中患者康复前后脑血流的变化。本文对电生理技术应用于卒中患者功能障碍评定、康复效果评估以及康复治疗方案制定中的临床价值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第2位病死原因和首位病残原因。缺血性卒中早期康复业已获得广泛认可,而出血性卒中早期康复尚存争议,特别是早期康复开始时间和安全性。为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脑卒中康复技术的探索仍在进行中。本文选择中国学者近3年发表在国外杂志的关于脑卒中早期康复的3项高质量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重点介绍其研究方法和结果。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患者遗留不同程度功能障碍,恢复缓慢且不彻底,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而长期的负担。虽然康复训练在脑卒中治疗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到专业康复服务缺乏、难以离家或交通不便等条件的限制,无法得到充分的康复治疗。新型康复技术(包括远程康复技术、虚拟现实康复技术、康复机器人技术、电子织物技术等)应运而生,为上述问题带来解决办法。本文拟就新型康复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以为脑卒中康复治疗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肥胖对急性脑梗死后肢体瘫痪患者近期肢体康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病历对照研究方法,对326例初次发病,有肢体偏瘫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及发病6个月时肢体康复情况进行跟踪对比研究,根据体重指数(BMI)不同,患者分为体重正常组、超重组与肥胖组,肢体功能情况采用肢体功能量表评分(FMA)。结果由于各种原因73例患者无法进入统计分析,剩余253例中体重正常者80例(31.6%),超重者112例(44.3%),肥胖者61例(24.1%)。出院时体重正常组FMA评分好于超重组,超重组好于肥胖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时体重正常组FMA评分好于超重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与肥胖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6个月与入院时比较,体重正常组及超重组FMA评分的提高,均好于肥胖组(P<0.001与P<0.05)。结论肥胖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康复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疗效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173例,将其分为恢复良好者和康复不佳者,采用FM A和M BI量表对其早期康复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恢复良好的患者中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25 kg/m2、家庭年收入较高、学历较高、医保付费、开始治疗较早、脑损伤面积≤3 cm2、家庭支持良好者明显多于康复较差的患者,而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以及脑卒中复发患者则明显少于康复较差的患者。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性别及脑卒中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家庭年收入、学历、基础疾病、是否为复发性脑卒中、病程、脑组织损伤面积以及家庭支持情况是影响早期康复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疗效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设计个体化的治疗和护理方案,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康复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讨康复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对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价。并对其中30例进行康复的早期介入。30天后再次评价。结果 康复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康复的早期介入有利于卒中患者ADL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类卒中单元综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89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类卒中单元治疗(A组),神经内科普通病房选取60例为普通对照组(B组).治疗前以及治疗1个月后采用Barthel指数法和Fugl-Meyer法对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和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 2组的Barthel和Fugl-Meyer积分相近,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 治疗1个月后A组的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P < 0. 01) .结论 类卒中单元综合治疗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类卒中单元综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89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类卒中单元治疗(A组),神经内科普通病房选取60例为普通对照组(B组)。治疗前以及治疗1个月后采用Barthe1指数法和Fugl—Meyer法对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和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2组的Barthel和Fugl-Meyer积分相近,差异均元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A组的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 类卒中单元综合治疗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20.
The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 is a commonly used screening measure for cognitive impairment; however,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and optimal cutoff points in inpatients with mild stroke severity is unknown. We examined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the MoCA in an acute inpatient stroke rehabilitation unit (N?=?95). The criterion 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was the 30-minut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Canadian Stroke Network battery, modified to include the Symbol-Digit Modalities Test and Trail Making Test A & B. The MoCA had moderately strong diagnostic accuracy in receiver operating curve analyses, with areas under the curve ranging from .80 to .89 depending on the threshold for defining cognitive impairment. Sensitivity ranged from .72 to .87, and was generally greater than specificity, which ranged from .60 to .81. The optimal cutoff on the MoCA for detecting mild or greater cognitive impairment was <25/30. The optimal cutoff using more conservative definitions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ranged from <23–24/30. Exploratory analyses of MoCA subgroups (“normal,” “mildly impaired,” and “functionally impaired”) differed in the frequency and magnitude of impairment on the criterion 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These findings inform the clinical use of the MoCA in individuals with mild stroke in an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set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