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桃花源区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调查报告罗丕建(湖南省桃源县卫生防疫站415700)桃花源区系丘陵地带,辖6个乡68个村,人口83262人。1992年该地区发生钩端螺旋体病(下称钩体病)暴发流行,我们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调查方法1.1...  相似文献   

2.
旺苍县钩端螺旋体病暴发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旺苍县 195 6-1982年间无钩端螺旋体病 (以下简称钩体病 )病例发生 ,县志中亦无记载 ,1983年出现第 1次暴发流行 ,并经四川省卫生防疫站证实 ,现对 19年来 (1983 -2 0 0 1年 )的钩体病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为今后防制措施、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旺苍县 1983 -2 0 0 1年所发生的钩体病暴发疫情(计 8起 )。1 2 内容 钩体病暴发疫情中发病人群的性别、年龄、职业、地区及当年气候条件、鼠密度、预防接种率情况等。1 3  方法  2 0 0 1年钩体病暴发疫情进行实人实地调查 ,其余年份以旺苍县疫情室统…  相似文献   

3.
1996年9月16日~10月1511,襄樊地区发生了钩体病的暴发流行,发病人数608例,死亡9例。疫情波及2个县8个乡(镇)55个村。具有来势凶、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的特征。9~10月份正值秋收晚稻的高峰季节,且9月上下旬又连降两场暴雨,农民在积水稻田中劳作而染上钩体病。后经采取病人病后一周血作血清学检测,钩体抗体呈阳性反应,从而证实了钩体病的暴发。疫情发生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防病治病,疫情虽已平息,但此次暴发仍值得我们反思。1牢记钩体病的历史背景钩体病在襄樊地区发生由来已久。估计五六…  相似文献   

4.
钩端螺旋体病是江西省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195 8年首次证实本病的存在。几十年来 ,全省共发生了 30余起流行 ,发病遍及山区、丘陵、平原及湖滨地区 ,流行菌型分属 12群、2 4个血清型。 1998年 ,江西省遭受百年未遇特大洪涝灾害 ,钩体病当年出现较大规模暴发流行 ,亦为全省灾期、灾后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为探讨钩体病的流行规律 ,更有效的控制钩体病的发生及流行 ,将我省 1995 - 1999年钩体病流行情况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全省各地 (市 )、县 (区 )疫情报告统计资料。2 结果2 .1 流行强度  1995 - 1999年全省共发病 1185 2例 ,年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是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坝区、宜昌库区 (宜昌、兴山、秭归 )的主要自然疫源性疾病。随着三峡水利资源的开发 ,施工期间和蓄水运行后将使自然环境发生巨大改变 ,较全面地了解该地区钩体病流行规律和流行特点等本底情况十分必要。1 资料来源来源于三峡坝区及宜昌库区 (宜昌、兴山、秭归 ) 196 2~1999年钩体病疫情年报统计资料、市站及所属县站对钩体病流行所作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 流行病学资料分析2 .1 钩体病发病的年份及月份分布 自 196 2年宜昌黄陵庙地区发生一次局限性钩体病暴发流行后才开始作为…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二年七月上旬,河南省周口地区沈丘县暴雨成災。我们在抗洪救災过程中,发现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下同)暴发流行。钩体病流行后部分患者并发葡萄膜炎。追访该病患者至流行高峰后两个月,发现并发葡萄膜炎者169例。现将本次钩体病流行的部分资料及眼病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是江西省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发病遍及全省山区、丘陵、平原及湖滨地区 ,流行菌型分属 12个群、2 4个血清型。 1998年 ,江西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 ,钩体病为全省灾期、灾后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为探讨钩体病的流行规律 ,更有效地控制钩体病的发生及流行 ,将我省 1994~ 1998年钩体病流行情况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 :全省各地区疫情报告统计资料。2 结果分析 :(1)流行强度 :1994~ 1998年全省共发病 13 2 2 4例 ,年发病率 4 96 /10万~ 9 0 7/10万 ,死亡 2 90人 ,死亡率 0 12 /10万~ 0 48/10万。1998年发病 3 70…  相似文献   

8.
自1958年我区首次发生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以来,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流行乃至暴发。自1960年起,开展了系统的防治、监测与调查工作。为了解近10年我区的钩体病流行情况,我们对我区1980~1989年人与动物钩体流行菌群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人群钩体菌群(型)共采集钩体病人血标本1041份,分离出钩体332株,检出率31.89%。经鉴定属干黄疸出血群、秋季热群、七日热群、澳州群、爪哇群、犬群、流感伤寒  相似文献   

9.
我县于1974年发生首例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1981年后每年均有病例报告。1987、1989年曾出现暴发流行,其中1987年发病率高达58.66/10万,病死率1.69%,是严重危害我县人民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为探讨钩体病在我县的流行特征、规律及防制措施,我们在开展人间疫情监测的同时,于1992~1997年开展了钩体宿主动物的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监测点的选择:按地理景观、海拔高度及疫情,选择杨府、怀仁、下各、白塔、朱溪、横溪等6个乡镇(按1992年建制)为流行区监测点;淡竹、溪港、陈岭等3个乡为非流行区监测点。2.标本采集(1)鼠类:活鼠标本在流行区用鼠笼捕获采集颈动脉血,处死后即作肾组织培养;死鼠标本分别捕自流行区和非流行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三门县一起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暴发疫情,为防制钩体病提供依据。方法对三门县横渡镇卫生院门诊登记的2017年8月以来所有发热病例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检测钩体抗体。结果共发现钩体病病例10例,其中确诊病例8例,临床诊断病例2例,无死亡病例。流行菌群为秋季群、七日热群和黄疸出血群。首诊病例8月7日发病,末例为9月3日,历时30 d,流行高峰集中在8月15—27日;病例集中分布在横渡镇大横渡村;发病年龄为42~63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10例)、头晕头痛(5例)、乏力(2例)、肌肉酸痛(1例)、眼结膜充血(1例)、腓肠肌压痛(1例)和腹痛(1例);6例出现赫氏反应(60.00%)。病例均有采挖石菖蒲暴露史,以外地感染发病居多;钩体病疫苗接种史均不详。结论本起钩体病暴发系由发病地村民到钩体病疫源地采挖石菖蒲接触疫水所致。  相似文献   

11.
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曾一度在仙居县暴发和流行。近 10几年来 ,我县钩体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1] ,近几年发病率更低。为了解和掌握低发病率时期钩体流行菌株分布和变化情况 ,为加强防制提供依据。对1997~ 2 0 0 0年由仙居县人民医院临床和血清学确诊的 2 0例钩体病人进行流行菌株监测 ,并选择近 4年均有钩体病人的城关镇近郊为监测点 ,进行宿主动物带菌监测。1 材料与方法1 1 样品  1997~ 2 0 0 0年由仙居县人民医院确诊的2 0例钩体病人 ,其中 18例采血 ,用凝溶试验检测钩体抗体。选择近 4年均有钩体病人的城关镇近郊 ,进行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12.
1972年7月上旬,河南省周口地区某县暴雨成灾,引起钩端螺旋体病的暴发流行。钩体病流行后部分患者并发葡萄膜炎。追访该病患者至流行高峰后两个月,发现并发葡萄膜炎者169例。现将本次钩体病流行的部分资料及眼病调查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耕牛钩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牛为农村中广泛使用的牲畜 ,在四川省数量多、分布广、与人接触密切 ,是许多人兽共患病的宿主和传染源。为了解耕牛在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中所起作用问题 ,我们选择了我省 4个钩体病监测点 (温江、江油、名山、广安 )县的部分耕牛进行钩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血清采集 在 4个县各选 2~ 3个乡 ,对所选乡内所有的耕牛进行调查登记 ,采其耳静脉血 3~ 5ml,自然静置后分离血清待检。共采集标本 35 0份。1 2 检查方法 采用显凝实验[1] 测定钩体抗体 ,选用十五群十五型的标准菌株作为抗原。血…  相似文献   

14.
双丰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谭慧明,肖朴,李玉莲,胡润奇,龚孝仁双丰县三塘铺、青树坪、甘棠等乡(镇)于1991~1993年发生大批有畏寒、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的病人,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证实为钩体病暴发流行,现将情况报告如下。1方法深入疫区了...  相似文献   

15.
1994年乐昌市钩端螺体病流行病学分析左志刚,邓立祥乐昌市自1990年罗家渡镇出现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以来,多次在多个乡镇发生暴发流行,对人民身体健康危害较大。为了解钩端螺旋体病在我市的流行规律,从而制订防治对策,有效地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对19...  相似文献   

16.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我省主要的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在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期曾发生多起钩体病的暴发或流行,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疫情下降,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疫情有所回升,近几年疫情又有下降且渐趋平稳。特别是50、60年代多次暴发或流行钩体病的沿海平原地区,70年代已基本控制,从80年代至今未出现钩体病的流行和暴发。对其流行趋势变化的特点,近年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历史调查资料综合分析如下。1 发病人数及流行形式 我省沿海地区在50、60年代曾发生多起钩体病的暴发流行,70年代又出现…  相似文献   

17.
1958-2001年达州市钩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主产稻谷等作物。基本上为人工栽植与收割,收割期间常有连绵秋雨。达州市于1958年首次发生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之后每年均有钩体病发生,且出现过多次局部流行或暴发。为探索本病的流行特征、流行因素和发病趋势,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钩体病防制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达州市44年的钩体病相关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传染源是鼠类和猪 [1].钩体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全球已有77个国家和地区有钩体病的流行.在我国钩体病主要流行于四川、湖北和湖南等长江流域 [2、3],已有27个省市、自治区发现钩体病 [4],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和畜牧业生产.钩体病主要流行于农村地区,但在城市,随着人口大量的流动,鼠患的长期存在、城市建设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及城市排水设施不尽完善等原因,仍有可能发生钩体病的流行 [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新兴的修闲娱乐方式如野外森林探险旅游、宿营等,也增加了人感染钩体病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我州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自1985年在天柱首次证实以来,每年在当地和部分县均有发病和流行。为此,于1991年9月至1992年6月,在天柱县天柱乡每季度对钩体传染病、流行菌型、发病情况、健康人群和动物抗体水平等进行了周年监测。结果表明,当地健康人群钩体隐性感染日趋复杂,在国内常见的13群15型钩体中已检到13个血清型谱。其中黄疽出血群钩体阳性率和人群GMT在流行前后分别高达91.80%、94.95%和1:29.8、1:80.40,并与当地鼠人间流行菌型相吻合,造成该血清抗体水平高,除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特点,为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000-2009年福建省两次钩体病暴发疫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闽南某地钩体病暴发疫情是由外来人群因漂流接触疫水发病引起的,发病率44.11%。病人血清阳性率为100%,且早晚期抗体均4倍以上增长。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6.63%。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霞浦某地钩体病暴发疫情是由易感人群清理荒芜稻田引发的,发病率61.70%,黄毛鼠是传染源,携带秋季群。病人血清阳性率为89.66%,抗体滴度高达1:25 600,26例患者早晚期抗体滴度显4倍以上增长,血清群均为秋季群与黄毛鼠携带菌型一致。结论漂流和旅游等非耕作性钩体病感染和废弃田再用时引起的钩体感染是福建省21世纪初钩体病局部暴发流行新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