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培养上清(spent culture supernatant, SCS)体外对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黏附肠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建立体外肠上皮细胞黏附和侵袭模型,通过噻唑蓝(MTT) 实验和细胞裂解计数等技术观察双歧杆菌培养上清对铜绿假单胞菌黏附肠上皮后对细胞活力、黏附和侵入的影响.结果 SCS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长,作用3 h后铜绿假单胞菌黏附数和侵入数分别降低了71%和降低约87%,肠上皮细胞损伤害也有减轻.结论 双歧杆菌培养上清可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和侵袭,保护肠粘膜细胞,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完整,双歧杆菌培养上清中存在有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长、黏附的保护性因子,该因子的性质及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五黄膏的抑菌作用。方法:制备五黄膏制剂,取样进行细菌培养和抑菌实验,以凡士林为对照,观察五黄膏对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抑菌作用。结果:五黄膏制剂取样培养无细菌生长,抑菌实验证实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均具有明显抑菌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有显著抑菌作用(P<0.01)。结论:五黄膏体外对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IFITM3基因表达对胃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120例胃癌患者癌及癌旁组织IFITM3基因表达情况;运用Transwell侵袭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转染shRNA-IFITM3质粒对胃癌细胞株(AGS和MKN45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同时观察裸鼠体内接种低表达的IFITM3胃癌AGS细胞后发生肺转移情况。结果胃癌组织IFITM3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应癌旁组织(P<0.05);AGS和MKN45细胞中IFITM3mRNA呈高表达。转染shRNA-IFITM3质粒后AGS和MKN45细胞侵袭能力均明显降低(P<0.05),AGS细胞迁移能力显著下降(P<0.05)。裸鼠体内接种低表达的IFITM3胃癌AGS细胞后肺转移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 IFITM3基因在胃癌组织呈高表达,IFITM3基因在胃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ART)对人胃腺癌MKN45细胞株的体外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ART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胃腺癌MKN45细胞株,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不同浓度的ART作用于MKN45细胞株时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天冬蛋白酶9(caspase-9)和半胱天冬蛋白酶3(caspase-3)等表达情况。结果 MTT实验显示,ART作用48 h后对MKN45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递增(P<0.05),IC50值为13.41μmol.L-1。13.41μmol.L-1ART对MKN45细胞增殖存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对细胞抑制作用与药物作用时间和浓度呈正相关(P<0.05)。随着ART浓度的增加,ART对MKN45细胞凋亡率逐渐升高(P<0.05)。ART使MKN45细胞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Bax、caspase-9及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并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其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也明显增强。结论 ART能体外抑制人胃腺癌MKN45细胞株的生长并诱导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ataxia—telangiectasiagroupDcomplementinggene(ATDC)在永生化胃黏膜细胞GES与胃癌细胞系MNK45、AGS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其对胃癌细胞生长、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Westernblot实验检测ATDC在胃癌细胞系MKN45、AGS及永生化胃黏膜细胞系GES表达差异,利用慢病毒携带的siRNA下调ATDC在MKN45细胞表达水平,采用MTT实验检测细胞生长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以及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ATDC在人胃癌细胞系MKN45与AGS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永生化胃黏膜细胞GES(均P〈0.05);转染siRNA慢病毒后,与Con—MKN45及MKN45比较,Si—MKN45细胞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下调ATDC表达后MKN45细胞的生长能力明显受到抑制(P〈0.05),S期细胞明显减少、增殖指数克隆形成率及侵袭能力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慢病毒携带的siRNA下调ATDC表达后能够抑制胃癌细胞MKN45的生长、增殖与侵袭能力,可为胃癌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I类整合子在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中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方法 PCR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中 I 类整合子基因,对整合酶阳性菌株与铜绿假单胞菌PU21行转移接合实验,采用琼脂对倍稀释法分析整合酶阳性菌株及接合转移成功菌株的药敏情况。结果 57 株铜绿假单胞菌经PCR法检测30株含有 I 类整合酶,药敏结果显示 I 类整合子阳性菌株较阴性菌株耐药率明显升高(P<0.05),I 类整合子阳性菌株21株转接成功,转移接合子与 I 类整合子阳性菌株比较,对亚胺培南、复方新诺明和环丙沙星的耐药性有所降低。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中有 I 类整合子的分布,I 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及转移接合子较阴性菌株对多种抗生素更易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   

7.
刘文广 《医学综述》2012,18(11):1650-1652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重要的医院内感染条件致病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日趋严重。目前发现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为: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点结构,从而逃避抗菌药物的作用;主动泵出系统使药物排出细菌体外。有关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现就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iRNA-101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31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样本以及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MKN45、人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系GES1中miRNA-101的表达水平;建立miRNA-101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胃癌细胞系SGC-7901、MKN45,对照组为感染阴性对照病毒的胃癌细胞系SGC-7901、MKN45,MTT法检测miRNA-101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法检测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胃癌组织中miR-10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miR-101在细胞系SGC-7901和MKN45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人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系GES1(P<0.01).孵育48 h后MKN45细胞miRNA-101组的细胞增殖能力低于其对照组(P<0.05);而孵育72 h后SGC-7901细胞和MKN45细胞的miRNA-101组细胞增殖能力均亦低于相应对照组(P<0.05).迁移试验结果显示,miRNA-101组迁移的胃癌细胞SGC-7901和MKN45的平均细胞数明显低于相应对照组(P<0.01);侵袭实验结果显示,miRNA-101组侵袭的胃癌细胞SGC-7901和MKN45的平均细胞数亦明显低于其对照组(P<0.01).结论:miRNA-101在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系中表达下调,转染miRNA-101可明显降低SGC-7901和MKN45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miRNA-101可能参与了胃癌疾病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整合子在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中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方法用PCR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中I类整合子基因,对整合酶阳性菌株与铜绿假单胞菌PU21行转移接合实验,采用琼脂对倍稀释法分析整合酶阳性菌株及接合转移成功菌株的药敏情况。结果 57株铜绿假单胞菌经PCR法30株检测含有I类整合酶,药敏结果显示I类整合子阳性菌株较阴性菌株耐药率明显升高,I类整合子阳性菌株21株转接成功,转移接合子与I类整合子阳性菌株比较,对亚胺培南、复方新诺明和环丙沙星的耐药性有所降低。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中有I类整合子的分布,I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及转移接合子较阴性菌株对多种抗生素更易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   

10.
铜绿假单胞菌是人体正常的菌群之一,与其它细菌保持相对稳定和平衡;宿主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有相当的抵抗力,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铜绿假单胞菌不引起任何感染。但当宿主体质衰弱或因某些疾病所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或长期用抗生素、激素等因素均可导致铜绿假单胞菌的侵袭而发病。本文讨论的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就与这些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橄榄醋的体内、体外抗菌作用。方法体外抗菌实验:采用含药平板稀释法;体内抗菌实验:橄榄醋30 mL/kg、15 mL/kg、7.5 mL/kg 3组剂量灌胃3 d后,小鼠腹腔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菌液造成感染,继续给药至7 d,观察7 d内各组小鼠的死亡情况。结果体外实验显示,橄榄醋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体内实验显示,橄榄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小鼠均有保护作用,高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橄榄醋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对大结肠部分切除大鼠免疫系统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20只,均行结肠部分切除再吻合术.A:模型对照组;B: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皮下注射)组;C:5-Fu(皮下注射)组.术后10d检测围手术期死亡率、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吻合口组织的病理学形态.结果 各组围手术期死亡率、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吻合口组织的炎性细胞分布及淋巴系统的超显微结构均具有明显差异.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可提高机体免疫状态,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减少围手术期死亡率,有望成为围手术期患者良好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13.
铜绿假单胞菌为医院内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可导致严重院内感染。该菌极易对抗生素产生耐药,具有多重耐药、泛耐药的特点,且其引发的感染性疾病治愈困难。目前,铜绿假单胞菌已成为医学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中药应用于抗感染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作用。在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耐药的严峻形势下,许多学者致力于探索中药抗感染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者经查阅文献,从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抗菌药物、耐药机制以及相关中药的研究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实验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三黄地榆散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三黄地榆散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首先制备中药含药血清用于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然后建立烫伤大鼠感染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模型,分别给予西药硫酸庆大霉素和中药三黄地榆散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容量的无菌生理盐水;在给药后的第3、7、10天检测血液中炎性细胞和炎性因子的水平.结果 体外抑菌实验显示,三黄地榆散含药血清与庆大霉素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MIC、MBC均为512μg/mL.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均能显著下调大鼠血清WBC、IL-1β、TNF-α的水平(P<0.05).结论 三黄地榆散能抑制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烫伤大鼠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机制可能与调节IL-1β、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环丙沙星体外诱导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外排泵机制.方法:多步诱导法对5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体外诱导耐药实验,应用外排泵抑制荆(CCCP)选择出外排泵阳性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将上述铜绿假单胞菌诱导前后的菌株分别行增菌培养,提取外膜蛋白,行蛋白电泳,紫外凝胶成像后分析诱导前后外膜蛋白中OprM量的变化来研究环丙沙星体外诱导对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的影响.结果:诱导后的5株铜绿假单胞菌中外排泵阳性的为3株,蛋白电泳显示诱导后铜绿假单胞菌外膜中外排泵蛋白OprM含量明显增多.结论:环丙沙星体外诱导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机制之一是增加细菌外膜外排蛋白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用2-巯基丙酸(2-MPA)协同试验筛查金属酶;通过改良三维水解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测序等方法,分析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的碳青霉烯酶表型及基因类型。结果在2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其中9株(45%)为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2-巯基丙酸协同试验9株结果为阳性;PCR产物电泳,IMP-1引物有5株菌阳性,IMP-2引物有3株菌阳性,VIM通用引物有4株菌阳性,VIM-2引物有2株菌阳性,OXA-23引物有2株菌阳性,OXA-24引物均为阴性;选取3株产IMP-2条带的菌株基因进行测序,结果为IMP-16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复杂,存在多种类型的碳青霉烯酶的流行,在医院病区存在产碳青霉烯酶铜绿假单胞菌克隆株的流行。  相似文献   

17.
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对某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变化趋势进行研究 ,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 14 6株铜绿假单胞菌选用 12种常用抗生素进行药敏实验 ,实验采用K B法按NCCLS标准进行。结果 亚胺培南、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哌拉西林 /三唑巴坦、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抗菌活性较强 ( >70 %) ,铜绿假单胞菌最敏感的抗生素为亚胺培南 ( 86 3 %)。抗菌作用较差的抗生素为头孢噻肟 ( 6 8%)、头孢曲松 ( 11 0 %)。结论 某院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株和耐药率逐年上升 ,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8.
铜绿假单胞菌体外生物膜模型的建立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和鉴定铜绿假单胞菌体外生物膜。方法采用改良平板法,用扫描电镜、Fontana镀银染色法和刚果红-阿利新蓝(AB)染液联合胞外多糖染色法观察体外生物膜型的铜绿假单胞菌和浮游型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建立稳定、可靠的铜绿假单胞菌体外生物膜模型。结果刚果红-阿利新蓝(AB)染液联合细菌胞外糖染色法,细菌细胞呈淡红色,胞外糖为深紫红色,背景呈蓝色;Fontana镀银染色法细菌细胞呈绛红色,胞外糖为深黄色,背景呈桔黄色;扫描电镜下生物膜细菌呈短杆状,周围被黏稠状物质紧紧包绕,菌体间以黏稠的纤维状黏液丝相连。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体外培养建立生物膜的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可靠,重复性好,为进一步开展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治疗的研究提供了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抗药性(resistance)和耐药性(tolerance)机制,并予以区分。方法分离养殖场和医院铜绿假单胞菌33株,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筛选喹诺酮抗药菌5株;体外连续培养诱导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P.aeruginosa ATCC27853,得到对环丙沙星和头孢噻肟的高抗药性菌株PA34。检测及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的基因突变;荧光比色法检测不同抗药性表型的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活性;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跨膜转运蛋白及喹诺酮靶酶编码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临床分离的5株喹诺酮抗药表型的铜绿假单胞菌,其外排泵活性均显著高于标准菌株(P<0.01),外排泵、喹诺酮靶位酶编码基因的mRNA的表达量上调、跨膜转运基因表达量下调,DNA旋转酶A亚基gyrA基因均发生点突变Thr-83→Ile。PA34和这5株抗药性菌株表现一致,但其MIC远高于这5株抗药性菌株,主要由于PA34除了gyrA基因发生点突变Thr-83→Ile外,parC基因发生多点突变Glu-84→Gln、Gln-91→Lys,且跨膜转运基因表达量极低。结论 在喹诺酮类抗生素选择压力下,铜绿假单胞菌能发展多种可能的机制以消除抗生素对细菌代谢的损伤,对类似gyrA、parC基因突变称为抗药性,其他生理性适应机制称为耐药性,其抗药性突变和耐药性调节共同决定了抗药性表型,但对其加以区分并分别研究,更容易集中研究单纯的抗药性突变机制,采取相应的用药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12(NLRP12)在铜绿假单胞菌角膜炎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同周龄的雄性Balb/C小鼠30只,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建立小鼠铜绿假单胞菌角膜炎模型作为对照组,另取30只雄性Balb/C小鼠结膜下注射NLRP12-lentivirus 24 h后,将铜绿假单胞菌接种于其角膜,建立体内NLRP12的小鼠模型作为实验组。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小鼠NLRP12蛋白在角膜细胞中的分布情况及炎症因子的水平,采用平板计数法进行细菌培养,分别在0、1和7 d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1、7天实验组的角膜溃烂评分要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小鼠的角膜细胞中均存在NLRP12活化的表现,实验组明显多于对照组,并且在实验组中可以发现NLRP12蛋白出现了明显的重新转移定位。实验组在第7天单位视野的细菌数量要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感染第7天,NLRP12蛋白不但在细胞核区具有较强的表达,而且细胞质到细胞核的转移较明显;在经过铜绿假单孢菌建模7 d后的角膜炎中NLRP12蛋白、Caspase-1、白介素-1β(IL-1β)均增高,且实验组增加幅度更大。结论铜绿假单孢菌感染能促进上皮细胞NLRP12炎症小体的活化,在铜绿假单胞菌角膜炎中NLRP12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和促进细菌清除的作用,可以作为角膜炎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