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微囊化肝细胞移植对急性肝功能衰竭(ALF)大鼠脂多糖(LPS)、TNF-α、IL-1β和IL-6的影响.方法 用D-氨基半乳糖诱导大鼠ALF模型.造模后18 h,60只大鼠均分为模型组、裸肝细胞移植组和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72 h取血标本,检测血常规、Cr、肝功能、PT和血氨;鲎试剂检测LPS;ELISA法检测TNF-α、IL-1β和IL-6.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裸肝细胞移植组和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大鼠Cr、肝功能、PT及血氨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P<0.01),且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较裸肝细胞移植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裸肝细胞移植组和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LPS为(1.2±0.3)和(0.5±0.1)ng/L,TNF-α为(27.7α4.2)和(21.7±3.2)μg/L,IL-1β为(298.7±13.9)和(247.7±14.1)ng/L,IL-6为(275.7±51.8)和(208.7±48.1)ng/L;模型组分别为(2.1±0.6)ng/L、(37.7±5.1)μg/L、(355.5±26.4)ng/L和(424.8±67.8)ng/L,裸肝细胞移植组LPS、TNF-α、IL-1β、IL-6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4,F=67.3,F=8.38,F=7.59,均P<0.01);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11.73,F=10.75,F=15.91,F=10.83,均P<0.01);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与裸肝细胞移植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5.49,F=4.01,F=7.53,F=3.35,均P<0.01).结论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可通过降低LPS、TNF-α、IL-1β及IL-6而发挥抗ALF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微囊化猪肝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文献报道异种和同种肝细胞移植对急性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有相似的疗效。随着免疫隔离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已有学者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同种肝细胞中,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本研究将免疫隔离技术之一的微囊包裹技术应用于猪肝细胞,制备微囊包裹肝细胞,移植于肝衰竭大鼠体内,观察其逆转药物性肝衰竭的效果,以期为今后过渡到临床应用打下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观察大鼠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细胞)对微囊化肝细胞腹腔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疗效的影响.方法 气流法制备含单独肝细胞或Sertoli细胞与肝细胞混合的微囊.D-氨基半乳糖诱导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设模型组、裸肝细胞移植组、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和Sertoli细胞与肝细胞混合微囊化移植组.每组24只,检测ALT、AST、TBil、Alb水平,RT-PCR法测定肝脏凋亡指标Smac/Diabln、caspase-3表达情况,同时各组另取15只大鼠进行生存率分析.观察腹腔内微囊的变化以及腹水中淋巴细胞数的改变.样本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多元方差分析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Sertoli细胞与肝细胞混合微囊化治疗组ALT、AST在48 h时即分别降至(533.7±76.5)U/L、(381.2±46.7)U/L,TBil在72 h降至(7.364±2.18)μmol/L.血清Alb水平在48 h已升至(28.4±2.5)g/L,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7、6.5、12.2和8.4,均P<0.05);且Smac/Diablo、caspase-3 mRNA在48、72 h的表达水平也较其他组低(F值分别为3.7、4.8和3.6、4.2,均P<0.05).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和Sertoli细胞与肝细胞混合微囊化移植组大鼠生存率无明显差别,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不同组的微囊均未与腹腔粘连.混合微囊组腹水中的淋巴细胞数也较肝细胞微囊组少(t=4.21,P<0.05).结论 Sertoli细胞与肝细胞混合微囊化移植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效果优于单纯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纯肝细胞微囊在腹腔内仍可引起一定量淋巴细胞聚集,而Sertoli细胞的存在有助于减少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腹腔肝细胞移植(HCT)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ALF)疗效。方法取10只大鼠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肝细胞;另取50只大鼠随机分为A组20只、B组20只、C组10只。A、B组均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N)制作ALF模型,造模后分别腹腔注射肝细胞悬液2.5ml/只、不含肝细胞的培养液2.5ml/只;C组不予任何处理。观察移植后48h肝功能情况、肝脏病理改变及7d存活率。结果A、B组ALT、AST、AMM均高于C组(P均〈0.01),但A、B组间比较,P〉0.05;A组7d存活率为50.00%,B组为14.28%,两组比较,P〈0.01。A组7d肝小叶结构基本恢复正常,仅见少量肝细胞脂肪样变性,汇管区见少量炎性细胞;B组肝小叶结构仍紊乱,较多细胞呈脂肪样变性,可见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结论经腹腔HCT治疗D—GalN诱导的大鼠ALF有效。  相似文献   

7.
由于器官严重短缺,许多终末期肝病患者来不及进行肝移植就死亡。分离肝细胞移植是为等待肝移植患者提高暂时生化代谢支持和自然恢复的有效手段,但由于分离肝细胞数量有限不能广泛应用。作者将正常人肝细胞经逆转录病毒从Cr/LoX特异性位点转入一个永生化基因制备成高度分化潜能的细胞株NKNT—3。将NKNT—3和对照组细胞分别移植入90%肝叶切除后急性肝衰竭大鼠脾脏内,可以观察到NKNF—3移植大鼠脾内出现“肝脏化”的小岛,由于没有胆汁排泄系统伴有细胞外胆汁淤积,对照组则无此变化。实验室检查提示NKNF3移植组大鼠的生化指标如总胆红素、疑血酶原时间以及血氨等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大鼠生存率亦存在显著差异。在整个过程中为防止免疫排斥反应,每日给予FK506(1mg/kg)。  相似文献   

8.
肝细胞移植经过近30年的发展,正由动物实验向临床过渡,初步结果显示,肝细胞移植在肝功能衰竭和遗传代谢性肝病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现就肝细胞移植在治疗肝功能衰竭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一、肝细胞移植的概念和理论基础肝细胞移植(hepatocyte transplantation,HCT)是将正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微囊化肝细胞腹腔移植对暴发性肝衰竭大鼠的疗效。方法气流法制备含肝细胞的微囊。D-氨基半乳糖诱导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设模型组、裸肝细胞腹腔移植组、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每组8只测定ALT、AST、TBil水平。样本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多元方差分析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肝衰竭模型建立后ALT、AST、TBil迅速升高(P〈0.05),并于24h~72h达高峰。同一时间点两两比较发现,Ⅱ、Ⅲ组在48h、72h、120h均明显低于Ⅰ组(P〈0.05),Ⅲ组在48h、72h均低于Ⅱ组(P〈0.05)。Ⅲ组峰值较Ⅰ组前移。模型组、裸肝组和微囊组大鼠生存率分别是26.7%(4/15)、40.0%(6/15)、73.3%(11/15),微囊组较模型组、裸肝组大鼠生存率有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HCT能降低FHF大鼠ALT、AST和TBil水平,减轻肝损伤程度,可能改善FHF预后。  相似文献   

11.
作者观察了胎肝细胞质液(FLC)对D—氨基半乳糖(D—GaL)诱发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RBCIA)、肝及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影响。结果发现,急性肝功能衰竭时RBCIA明显受抑,随肝功能改善而逐渐回升;肝及血清LPO明显增加,随肝功改善而逐渐降低。FLC治疗可以使RBCIA回升及体内LPO清除速度加快。本文对FLC增强RBCIA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大鼠90%肝脏切除制备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实验组大鼠肝内移植2×106个BMSCs,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大鼠的生存情况,RT-PCR检测BMSCs在肝脏的植入,血清检测肝功能确认BMSCs移植对肝脏修复的作用。结果移植BM-SCs的实验组大鼠存活80%,对照组大鼠仅存活20%。RT-PCR显示,BMSCs移植后定植于大鼠肝脏内。肝功能检测显示,实验组大鼠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显著降低,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结论 BMSCs移植可以显著提高急性功能衰竭大鼠的生存率,促进其肝功能的恢复,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微囊内残余海藻酸钠对微囊化大鼠肝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生物人工肝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简单方便[1-6],其中确保肝细胞的功能是关键[7-12].采用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技术包被肝细胞既能阻隔免疫反应,囊内细胞呈球状生长符合肝细胞的生长状态[13,14],是人工肝有应用前景的细胞之一.但微囊内残余海藻酸钠在成囊后不能很快排出,对肝细胞功能的影响研究较少,故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徐哲  白雪帆  滕光菊  黄长形  李羽 《肝脏》2003,8(4):27-30
目的 评价微载体粘附培养的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对D 氨基半乳糖盐酸盐诱导的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 胶原酶灌注分离大鼠肝细胞 ,行Cytodex 3粘附培养 ,移植 1× 10 7个微载体粘附肝细胞至D 氨基半乳糖盐酸盐诱导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腹腔内 ,比较各组间生存率、肝功能及肝脏病理改变情况以评估疗效。结果 微载体移植组大鼠存活率明显高于空载体组 ,移植 5d后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 ;空载体组大鼠肝功能及肝脏修复明显迟于微载体组。结论 微载体粘附培养的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可对急性肝衰竭大鼠提供代谢支持作用 ,提高急性肝衰竭大鼠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一氧化氮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脏器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资料与方祛:选用雄性Wistar大鼠(湖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50只,体重250~350g,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SO)组、急性肝功能衰竭(ALF)组、左旋精氨酸(L-Arg)组、左旋甲基精氨酸甲酯(L-NAME)组及L-Arg+L-NAME组,每组10只。切除大鼠肝左叶和中叶,右叶和尾状叶热缺血lh建立ALF模型,L-Arg组、L-NAME组手术前后30min经尾静脉注入用生理盐水稀释的L-Arg或L-NAME;L-Arg+L-NAME组手术前30min经尾静脉注入L-Arg,间隔3…  相似文献   

17.
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eNOS及iNOS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肝功能衰竭时机体重要脏器eNOS及iNOS表达的变化,揭示其诱导产生的NO在急性肝衰多脏器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250 g~350 g,随机分为5组,SO组、ALF(6 h,12 h)组、L-Arg组、L-NAME组、L-Arg+L-NAME组,每组10只,L-Arg用量300 mg·kg-1,L-NAME用量30 mg·kg-1,用生理盐水稀释后于手术前、后30min经尾静脉注入,ALF组分别于术后6 h,12 h处死动物,其余各组于术后6 h处死动物,取肝、肺、肾组织置于40 g·L-1多聚甲醛固定液中,固定6 h,石蜡包埋,4 μm切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肺、肾组织eNOS,iNOS表达,并用CMM-3北航-凌空病理图象分析系统分析,结果用方差分析统计处理.结果 ALF 6 h肝、肺、肾组织iNOS表达显著增加,肝脏在12 hiNOS表达降低;而eNOS在肝、肾表达6 h明显降低(t=0.3146,P<0.05);应用L-Arg或L-NAME时,肝、肺、肾组织eNOS,iNOS表达均明显降低(t=0.2971,P<0.05);同时应用L-Arg和L-NAME,肝、肺组织iNOS表达均明显降低(t=0.4238,P<0.05).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早期肝、肺、肾重要脏器iNOS表达显著增加,其诱导产生的大量NO可能参与了器官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应用L-Arg有利于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抑制NOS,全面减少机体NO产生,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肝细胞凋亡内质网途径的阻断作用。方法以D-氨基半乳糖(D-Gal)腹腔注射一次性诱导大鼠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将模型鼠(60只)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只。A组为熊去氧胆酸药物治疗组,B组为空白对照组,于不同时间点检测大鼠的生存率和肝功能,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肝细胞DNA凋亡带,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组织中Caspase-1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D-Gal成功完成了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两组大鼠在24小时内无死亡,24~48小时死亡最多,96小时后两组均无死亡。B组24小时肝组织DNA梯度分析显示出现典型凋亡带,48小时时未减弱,72小时时开始减弱,直至7天后消失,ALT于48小时达到峰值,TBil水平变化不显著,ALB水平无变化,Caspase-12 mRNA在48小时亦达到峰值,随后其表达量逐渐降低。A组24小时与48小时时肝组织DNA梯度分析均显示非典型凋亡带,72小时后无显著凋亡带出现。ALT水平和Caspase-12 mRNA表达量与B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熊去氧胆酸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凋亡内质网途径有明显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肝功能衰竭(liver failure)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各国学者对肝功能衰竭的定义、分类、诊断和治疗等问题仍有很多不同意见.2005年美国肝病学会发布了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处理建议,我国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功能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2006年制订了我国第一部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