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观察了丹参提取物F对大鼠乙酸性十二指肠溃疡指数、十二指肠壁结合粘液量、粘膜上皮细胞标记指数及十二指肠组织PGE_2含量的影响,探讨了丹参提取物F抗大鼠乙酸性十二指肠溃疡的作用和机制。结果表明:丹参提取物F连续灌胃5d后,溃疡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十二指肠壁结合粘液量及粘膜上皮细胞标记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十二指肠组织PGE_2含量也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促进十二指肠壁结合粘液分泌及上皮细胞再生,增加十二指肠组织PGE_2含量可能是丹参提取物F促进十二指肠溃疡愈合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丹参提取F对大鼠乙酸—消炎痛胃溃疡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大鼠乙酸-消炎痛胃溃疡为动物模型,用甲氰咪胍作为对照药,观察了丹参提取物F对溃疡愈合过程的影响及其与胃粘膜微环,粘膜细胞再生,胃壁结合粘液分泌的关系,结果表明,丹参提取物F组的溃疡指数和溃疡边缘毛细血管网眼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和低于甲氰米胍组,而溃疡边缘粘膜血流量,细胞标记率及胃壁结合粘液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亦高于甲氰咪胍组,而溃疡提取物F能促进大鼠乙酸-消炎痛胃溃疡的愈合,其作用优于甲氰咪胍,其机  相似文献   

3.
丹参提取物F对大鼠乙酸-消炎痛胃溃疡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大鼠乙酸-消炎痛胃溃疡为动物模型,用甲氰咪胍作为对照药,观察了丹参提取物F对溃疡愈合过程的影响及其与胃粘膜微循环、粘膜细胞再生、胃壁结合粘液分泌的关系。结果表明,丹参提取物F组的溃疡指数和溃疡边缘毛细血管网眼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和低于甲氰米胍组,而溃疡边缘粘膜血流量、细胞标记率及胃壁结合粘液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亦高于甲氰咪胍组。提示:丹参提取物F能促进大量乙酸-消炎痛胃溃疡的愈合,其作用优于甲氰咪胍。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胃粘膜微循环、边速粘膜细胞的再生、促进粘液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丹参提取物F(DSE -F)对大鼠乙酸胃溃疡愈合及复发过程的影响及其与胃粘膜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实验用Wistar系雄性大鼠 340只 ,在胃体与幽门交界处浆膜下注入 2 0 %乙酸 50 μL制成乙酸胃溃疡模型。造型后大鼠分为 4群 ;每群又分为DSE -FⅠ组 ( 5mg·kg- 1 )、DSE -FⅡ组 ( 2mg·kg- 1 )甲氰咪胍 ( 1 0 0mg·kg- 1 )及生理盐水对照组 ;各组动物均于造型 5d、30d、60d及 1 30d处死一批动物。急性期每组 1 0只 ,慢性期 40只。各组动物一律采用自由饮用的方法给药 ,连续 60d。检测溃疡指数 (…  相似文献   

5.
丹参对大鼠乙酸胃溃疡急性期和复发期的影响齐齐哈尔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齐齐哈尔161041)王国中,李和泉消化性胃溃疡的治疗关键在于防止复发。本文按TaKagi的方法复制大鼠乙酸胃溃疡模型,以甲氰咪胍为标准抗溃疡对比药,探讨了丹参对大鼠乙酸溃疡在5、...  相似文献   

6.
在大鼠乙醇性胃粘膜损伤模型上,丹参提取物F 0.1ml/200g/min iv5分钟可明显降低胃粘膜伊文斯兰含量(P<0.01)和被单星蓝染色的面积(P<0.01)及胃粘膜损伤程度(P<0.01)。用TS-200组织光谱分析仪测定大鼠胃粘膜表层血液量和Hb氧饱和度,表明丹参提取物F可维持大鼠胃粘膜在60%乙醇(容积比)后血液量和Hb氧饱和度基本不变。结果提示:丹参提取物F有抗大鼠乙醇性胃粘膜损伤作  相似文献   

7.
丹参提取物F抗大鼠胃窦部粘膜再灌注损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丹参提取物F(DSEF)抗大鼠胃窦部粘膜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单纯失血组(HE),生理盐水组(NS)及丹参提取物F组(DSEF);SC组大鼠除未行放血及血液回输外,行所有操作步骤,HE组大鼠经20min的失血性休克后处死,NS及DEF组在休克20min后处死。  相似文献   

8.
表皮生长因子与谷氨酰胺对大鼠乙酸性结肠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通过对大鼠结肠粘膜组织学观察,过氧化脂质,髓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其线粒体ATPase水平的检测,旨在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和谷氨酰胺防治大鼠乙酸性结肠炎的机理。结果表明:(1)EGF组,GLN组及EGF+GLE组结肠粘膜损伤指数均明显低于乙酸组;光镜,透射及扫描电镜观,EGF+GLN组结肠粘膜炎症明显轻于其余3组。(2)EGF组,GLN组和EEGF+GLN组LPO,MPO水平分别;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观察了黄腐酸对巯乙胺引起的大鼠十二指肠溃疡的影响。实验用20只雌性大鼠,体重160~200克,随机分为两组。经口灌入盐酸巯乙胺(700mg/kg,分两次)以制成溃疡模型。24小时后处死,取胃十二指肠标本,观察溃疡指数。实验组另以3到4小时间隔,皮下注射5次黄腐酸(1%生理盐水溶液),剂量为50mg/kg×5。以生理盐水作对照。 口服巯乙胺后24小时,对照组动物全  相似文献   

10.
丹参提取物F对胃粘膜失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按Itoh法复制了大鼠胃粘膜失血(休克)/再灌注损伤模型。结果显示,再灌注后胃粘膜有明显的出血性损伤;静注丹参提取物F可明显降低粘膜损伤数(P<0.01)及细胞内钙含量(P<0.05);增加6-Keto-PGF1a/TXB2比值(P<0.01)。提示:丹参提取物F对胃粘膜失血(休克)/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这下减轻细胞内钙超载,增加6-Keto-PGF1a/TXB2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丹参提取物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血管新生的作用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经典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造模方法成功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将大鼠分为模型组以及丹参提取物低(10 mg·kg-1·d-1)、中(20 mg·kg-1·d-1)、高(40 mg·kg-1·d-1)剂量治疗组,另设假手术组大鼠为对照组,各组大鼠数量均为8只。丹参提取物各治疗组给予上述对应的各药物剂量灌胃给药,模型组及对照组大鼠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饲养4周后应用HE染色、Masson染色和电镜法观察大鼠左心室心肌组织和血管结构病理成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心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CD34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形态较为紊乱,部分心肌细胞轮廓消失,坏死心肌组织呈现明显的纤维化,血管不完整,血管超微结构模糊或者消失;丹参提取物治疗之后,新生的血管数量明显增多,且超微结构分析表明,内皮细胞形态相对完整。心肌组织中VEGF及CD34蛋白表达结果证实,模型组较假手术组大鼠表达略有增加,但没有统计学差异;和模型组比较,丹参提取物各治疗组VEGF及CD34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1)。结论:丹参提取物可明显促进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2.
TNF-α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的作用及丹参防治机制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的作用及丹参防治肝损伤机制。方法:用硫代乙酰胺(TAA)诱发大鼠急性肝损伤,检测血浆内毒素、TNF-α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变化,并与丹参治疗组进行比较。结果:TAA诱发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浆内毒素及TNF-α含量升高,二者呈正相关;血浆ALT亦升高,与TNF-α亦呈正相关。丹参治疗组大鼠血浆TNF-α及ALT水平均低于肝损伤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冷束缚应激对大鼠胃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大鼠冷束缚应激性溃疡模型,选用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成应激前组和应激30min、60min、90min组。分别检测各时相点的溃疡指数、粘膜血流量和红细胞变形性等指标。结果显示:随应激时间延长,粘膜血流量有显著下降。溃疡指数和红细胞变形性则在应激60min后才有显著改变。提示:微循环障碍是大鼠冷束缚应激致胃粘膜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胃粘膜血流量下降和其他因素导致了应激性溃疡的形成。红细胞变形性下降加重了微循环功能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十二指肠溃疡较常见的并发症是十二指肠狭窄及胃排空障碍,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腹胀、腹痛、胃潴留等[1]。过去对于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狭窄往往采用外科手术,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内镜下的多种治疗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我科采用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狭窄患者68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观察丁桂软胶囊抗实验性胃溃疡的药理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3种大鼠溃疡模型(乙醇致胃粘膜损伤性胃溃疡、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应激性胃溃疡)及小鼠利血平胃溃疡模型,以溃疡指数、溃疡抑制百分率、溃疡面积及溃疡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丹参提取物F对胃粘膜主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丹参提取物F对胃粘膜主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Pronase-EDTA法分离大鼠胃粘膜主细胞,观察乙醇对细胞的损伤作用及丹参提取物F对它的影响。结果:乙醇可使胃粘膜主细胞生存率下降,乳酸脱氢酶漏出增加及细胞内游离钙升高;丹参提取物F可减轻乙醇诱发的胃粘膜主细胞生存率下降,乳酸脱氢酶漏出增加及细胞内游离钙的升高。结论:丹参提取物F对乙醇诱发的胃粘膜生细胞损伤具有直接的细胞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细胞内钙超载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尼古丁对SD大鼠十二指肠溃疡(Du)发生及胃十二指肠粘膜保护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尼古丁可明显加强半胱胺的致Du作用,对十二指肠基础碳酸氧盐(HCO_3~-)分泌无明显影响,对酸或前列腺素E(PGE)刺激的HCO_3~-分泌则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慢性给予尼古丁对胃壁粘液无影响,对十二指肠粘膜细胞的~3H-TdR标记指数有明显抑制作用。结果指示吸烟可促进Du发生,这可能与其对十二指肠HCO_3~-分泌及粘膜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以丹参酮ⅡA为目标成分。建立了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丹参脂溶性成分在大鼠肠循环液中浓度的方法。通过大鼠在体肠循环实验,分别用米氏方程及Fick’s扩散公式对结果进行拟合。考察丹参醇提取物在体内吸收的限速过程。结果表明丹参醇提取物在体内吸收的限速过程为溶出过程,并根据此结论指导剂型的设计。制备得到了丹参醇提取物的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并研究其吸收机理。给予三种不同剂量的丹参酮ⅡA包合物肠循环液后。吸收速率常数Ka之间无显著差异。提示包合物中丹参酮ⅡA吸收的转运机制是被动转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和方法:通过体外孵育试验,研究胃泌素和生长抑素对十二指肠和十二指肠溃疡(Du)旁粘膜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的影响。结果:活动期Du旁粘膜EGF含量减少,愈合期含量增高。五肽胃泌素可显著增加粘膜EGF含量;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可减少愈合期Du旁粘膜EGF含量,并有抑制五肽胃泌素增加EGF含量的作用。结论:十二指肠粘膜EGF含量减少可能是Du的发病因素之一;胃泌素可刺激十二指肠粘膜EGF合成,  相似文献   

20.
以核孔滤膜法测定断肢大鼠红细胞的变形性,用滤过指数(IF)作为红细胞变形性的指标。结果发现断肢大鼠(n=66)IF的改变与断肢严重程度、内毒素血症有密切关系。给断肢大鼠腹腔内注射2%利多卡因0.5ml/100g体重,1h后的IF比用药前,明显下降。将断肢大鼠的红细胞与利多卡因共同体外孵育,结果发现,与孵育前比,孵育30min后IF明显下降,因而提示:断肢能引起红细胞变形性减小,利多卡因能直接改善断肢大鼠红细胞变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