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应用LC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26~71岁,平均42.3岁。根据Neer分型,Neer3部分骨折18例,其中5例伴前脱位,10例伴有原发性骨质疏松;Neer4部分骨折7例,其中4例伴肱骨头前脱位,3例伴后脱位。手术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将锁定钢板置于结节间沟后缘1cm,近端距肱骨大结节顶点下5mm的位置。复位后骨折断端如有骨质缺损,进行自体或异体骨植入,骨折远近端分别用锁定及非锁定螺钉固定。术后第3天肩关节适量被动活动,1周后开始主动活动,2周后加强功能锻炼。结果本组25例手术患者均获得6~13个月的随访,平均11.5个月,骨折12个月内全部愈合。按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14例,良8例,可3倒,全组优良率88%。结论锁定钢板的螺钉锁定于接骨板上,明显提高对肱骨近端粉碎骨折及伴有骨质疏松患者固定的稳定性,可早期行肩关节功能锻炼,有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但应注意对锁定接骨板的合理操作,尽量避免锁定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择从2012年6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1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抗骨质疏松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肩关节功能恢复状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略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以及肩关节恢复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显著,并发症少,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技术遵循了弹性生物学内固定的原则,适用于年轻人高能量粉碎性骨折及老年人骨质疏松骨折。目的:观察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硫酸钙人工骨(OsteoSet颗粒)植骨及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6例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按Neer分类标准进行分型:二部分骨折17例,三部分骨折7例,四部分骨折2例。患者入院后均予以抗骨质疏松治疗,以肩部X射线片、CT及放射吸收法指骨骨密度检测,于伤后5~10d行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OsteoSet颗粒植骨治疗。结果与结论:26例患者治疗前采用放射吸收法测量骨量减少占4%(1例)、骨质疏松占96%(25例)。治疗后均随访12个月以上。内固定及植骨后Neer评分,二部分骨折优良率为94%,三、四部分骨折优良率为66%。所有患者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不愈合及肱骨头坏死等,骨折愈合时间为2.5~7个月。结果提示:①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OsteoSet颗粒植骨及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满意。②放射吸收法指骨骨密度检测利于骨折患者术前骨质疏松的筛查。 相似文献
5.
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07年8月,我科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9例,其中二部分骨折12例,三部分骨折21例,四部分骨折6例.经肩关节前内侧入路,复位各骨折块,锁定钢板固定于肱骨近端大结节下0.5 cm处.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5年,按Neer功能评定:术后功能优23例,良12例.可4例.结论 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6.
背景: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技术遵循了弹性生物学内固定的原则,适用于年轻人高能量粉碎性骨折及老年人骨质疏松骨折。目的:观察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硫酸钙人工骨(OsteoSet颗粒)植骨及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6例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按Neer分类标准进行分型:二部分骨折17例,三部分骨折7例,四部分骨折2例。患者入院后均予以抗骨质疏松治疗,以肩部X射线片、CT及放射吸收法指骨骨密度检测,于伤后5~10d行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OsteoSet颗粒植骨治疗。结果与结论:26例患者治疗前采用放射吸收法测量骨量减少占4%(1例)、骨质疏松占96%(25例)。治疗后均随访12个月以上。内固定及植骨后Neer评分,二部分骨折优良率为94%,三、四部分骨折优良率为66%。所有患者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不愈合及肱骨头坏死等,骨折愈合时间为2.5~7个月。结果提示:①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OsteoSet颗粒植骨及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满意。②放射吸收法指骨骨密度检测利于骨折患者术前骨质疏松的筛查。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8例老年人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LPHP内固定治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平均随访(7.5±1.5)个月,按Neer标准评定疗效结果骨折愈合时间8~24周,平均(10.5±2.5)周,术后功能优7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3.3%。结论LPHP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具有损伤小、内固定牢固、疗效可靠的优点,有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和肩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32例,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13例,三部分骨折15例,四部分骨折4例,平均随访14.3个月(6—18个月),临床随访包括:功能评估和X线摄片。结果32例患者全部骨性愈合,无骨折再移位、骨折不愈合或内固定松动退出,1例出现肱骨头部分坏死。按Neer评分标准,优良率84.3%。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较为理想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采用微创钢板固定(MIPO)技术植入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干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采用MIPO技术植入LCP治疗2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干近端1/3移住骨折患者.骨折按AO分型,A1型4例,A2型3例,B1型8例,B2型3例,B3型2例,C1型4例,C2型2例.结果 2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1个月.术后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愈合时间为15~25周,平均19.6周,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例术后合并桡神经功能性麻痹,分别于术后5、8个月自行恢复.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评分:优15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84.6%.结论 采用MIPO技术植入LC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合理可行的方法.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金坛医院骨科接受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37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37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24~78岁,平均(40.7±15.8)岁。结果:本组患者随访时间为9~52个月,平均(24.6±11.3)个月;按Neer百分制评分标准,本组患者总优良率为89.2%。结论: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且患者可在术后早期即行康复锻炼,有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可能影响锁定钢板置入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稳定性的相关因素。方法上海奉城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4月,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法治疗35例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患者,根据Neer分类,Ⅲ型骨折25例,Ⅳ型骨折10例。经三角肌胸大肌间入路,钝性分开三角肌,复位时尽量减少对骨折血运的破坏,将锁定钢板置于肱骨的侧方,大结节下方0.5 cm处,克氏针临时固定,锁定螺钉固定钢板,将移位的大小结节固定于钢板上。术后患肢三角巾悬吊胸前位固定。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18个月,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材料及宿主反应。术后功能评价采用Neer评分。结果35例获得平均18个月(12~26个月)的随访;35例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4~10个月,平均4.6个月。按Neer评分标准评分,优23例,良9例,可3例,总优良率达91.4%。结论LPHP置入有高度的稳定性,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尤其是粉碎性及骨质疏松性骨折较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采用肱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手术治疗且均获完整随访的42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术前进行临床诊断及影像学评估,确定手术的时机;术中注意软组织及血管神经的保护;术后指导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功能锻炼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一年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观察疗效.[结果]42例患者,优27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0.5%.[结论]采用肱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是治疗不稳定型肱骨外科颈骨折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PHF)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4年1月在本院骨科接受治疗的PHF患者46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观察组接受LPHP内固定治疗,而对照组仅接受保守治疗.术后6个月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评价患者近期疗效并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疼痛、功能、运动范围和解剖复位得分分别为(31.7±3.5)分、(24.6±3.2)分、(18.1±2.3)分和(8.5±1.2)分,总得分(82.1±4.7)分,对照组为(26.3±4.2)分、(20.4±2.8)分、(13.6±3.3)分和(6.0±2.1)分,总得分(68.7±7.4)分;观察组优良率为82.6%(19/23),对照组优良率为52.2%(12/23);观察组1例切口感染、1例肩关节活动受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对照组3例股骨头坏死,5例肩关节活动受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8%.上述各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HP内固定治疗PHF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且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对象进行分组,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锁定钢板组)与对照组(解剖钢板组)各43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恢复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能够尽可能实现解剖复位,具有恢复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门静脉、下腔静脉磁共振血管成像腹部肿瘤血管侵犯的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7例肝脏、胰腺及腹膜后等肿瘤患者门腔静脉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原始数据,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及薄层多平面重组(MPR)两种方法重建血管影像对血管是否存在侵犯进行术前评估.评估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并总结血管受侵的相关影像学表现.[结果]27例存在血管侵犯,门静脉侵犯18例、肝静脉侵犯4例、下腔静脉侵犯5例.CE-MRA成像技术对门静脉系统血管侵犯判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0.1%,94.4%,阳性预测值为:89.4%,阴性预测值为95.2%;对下腔静脉-肝静脉系统血管侵犯判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3.5%,88.9%,阳性预测值为:80%,阴性预测值为96.6%.血管受累主要表现为:血管腔的突然狭窄中断、狭窄,远侧血管不显影;血管壁缺损;血管腔内向心和偏心性充盈缺损;侧支循环形成.[结论]3T磁共振CE-MRA多种方法血管重建能清晰显示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在腹部肿瘤术前血管评估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38例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采用有成角稳定的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其中二部分骨折19例,三部分骨折15例,四部分骨折4例,经三角肌胸大肌间入路,钝性分开三角肌,间接复位并尽量减少对骨折血运的破坏,将锁定钢板置于肱骨的侧方,大结节下方约5mm处,克氏针临时固定,锁定螺钉固定钢板,将移位的大小结节固定于钢板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术后患者平均随访1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9(7~12)周,按Constant-murley评分标准,平均83(46~94)分,其中优22例,良11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6.8%。仅有1例肱骨头坏死,该例术后功能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前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2月至2009年10月29例采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术前后康复训练及效果。结果 29例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8.31±6.43)个月。术后离床时间3~15 d,平均(9.00±2.42)d;骨折愈合时间12~30周,平均(14.85±2.21)周。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轻度髋内翻2例。按照Sander评分标准,优良率为93.10%。结论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等优点,尤其适合老年患者;积极的心理干预、正确的康复训练、定期的家庭随访是缩短老年患者卧床时间、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创改良肱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初步疗效.[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微创改良的国产肱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25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例,女16例,年龄59~89岁,平均73.2岁,按AO分类:AⅡ型10例,AⅢ型5例,BⅠ型3例,BⅡ型3例,B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