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23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2004年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并行PDA封堵术,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水平残余分流.术后1年,患者开始出现活动后气短,休息后缓解,患者未予重视,未治疗.2011年于我院就诊,经胸超声心动图(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残余分流",肺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  相似文献   

2.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封堵器迟发脱落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2岁.因"心脏杂音2年"入院.体检: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3/6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心脏超声显示:降主动脉与左肺动脉间可见管型动脉导管开放,主动脉侧内径8.2 mm,肺动脉侧内径8.0 mm,导管长13.9 mm;肺动脉收缩压48 mmHg(1 mmHg=0.133 kPa).诊断:动脉导管未闭(PDA);中度肺动脉高压.入院后行PDA封堵术.造影显示PDA呈管型,最窄处内径约为7.0 mm(图1).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44岁.发现心脏杂音40余年,活动后胸闷2年于2009-08-01入院.患者从小发现心脏杂音,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PDA),2000-06曾行介入封堵治疗[1],当时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测PDA长8 mm,宽9 mm,左室不大,降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径8.5 mm,选择直径16~18 mm PDA封堵器封堵成功.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36岁,2006年4月12日因发现心脏杂音36年,劳累性心悸、气促4个月入院。患者出生后即发现心脏有杂音,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因经济困难,未予治疗。患者近4个月来走路稍快即出现心悸、气促,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曾有下肢水肿,但无发绀,用利尿剂治疗有效。入院时体检:心界向左扩大,HR80次/min,律齐,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P2亢进,分裂。胸片:心胸比例0.64,肺动脉段呈半球状显著凸出,主动脉弓增宽,肺呈充血征,侧位片可见心后三角变窄。心脏B超示PDA(窗型),直径9.5mm;肺动脉压110mmHg(1mmHg=0.…  相似文献   

5.
正1临床资料病例一,患儿女性,2岁4个月,因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1年入院。患儿出生时超声心动图提示PDA、卵圆孔未闭,1岁4个月时外院行经皮PDA介入封堵术(PDA直径主动脉侧5.0 mm,左肺动脉侧2.3 mm,长4.2 mm,术中封堵装置具体型号不详),手术时体重:7.6 kg,出院时超声心动图提示三尖瓣大量反流,反流面积4.8 cm~2,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14岁,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6年入院。体检:BP115/60mmHg(1mmHg=0.133kPa),R21次/min,HR62次/min,律齐,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4/6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超声心动图示动脉导管未闭(PDA),主动脉侧内径5.1mm,长7.8mm,动脉导管水平左向右分流;左心室增大,主肺动脉及其分支增宽;三尖瓣轻度反流。胸片示肺血增多,肺动脉段略突出,心胸比率0.50。心电图正常。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PDA。入院第3天行PDA封堵术。成功穿刺右股动、静脉,由股动脉送入5F猪尾导管行主动脉弓降部左侧位造影,造影显示PDA呈漏斗型,最窄处内径约2.8mm(图1)。…  相似文献   

7.
患男,21岁。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10的入我院诊治。10年前当地医院诊断动脉导管未闭(PDA),开胸后未发现未闭的动脉导管。入院后体检:胸骨左缘第4肋间可触及震颤,心界向左下扩大,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闻及Ⅳ级连续性杂音,广泛传导。超声提示:左房、左室扩大,肺动脉干增宽。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于肺动脉内见异常血流信号。结果提示:PDA,主-肺动脉间隔缺损(APSD),决定行PDA封堵术。  相似文献   

8.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9岁。因"发现心脏杂音6年余"入院。患儿2岁左右查体发现心脏杂音,心脏彩超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患儿生长发育基本正常,平素易疲劳,4岁开始活动后常出现心慌、咳嗽等不适,无喜蹲踞、口唇发绀、差异性发绀表现。2016年9月患儿活动后疲劳症状较前加重,无黑矇、晕厥及下肢浮肿,经心脏彩超诊断PDA、重度肺动脉高压。为进一步治疗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  相似文献   

9.
采用pfm弹簧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使用 pfm弹簧圈封堵未闭动脉导管的临床应用。方法 :从 1998- 0 3~ 2 0 0 1- 0 2 ,2 3例患者进行了PDA封堵术 ,年龄 8个月~ 32岁 (平均 10 .7岁 ) ,体重 9.5~ 5 5 (2 9.0± 16.6) kg,肺动脉平均压 2 0 .6 (10~ 38) mmHg,PDA最窄内径 1.6~ 4.1(2 .7± 0 .8) mm,3例为开胸结扎术后再通。结果 :全部患者均获成功 ,封堵术后主动脉造影显示 19例完全封堵 ,4例有残余分流 ,术后 2 4h彩色多普勒显示 2 2例无血流通过 ,平均 X光暴露时间是15 .5 min(7~ 34 min) ,无任何并发症出现。结论 :采用 Duct- Occlud(pfm)弹簧圈封堵 PDA是安全有效的 ,PDA最窄内径应在 3mm以内 ,输送系统较细可用于婴幼儿 ,封堵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正>封堵设备脱落栓塞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并发症之一,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本文报道了自制圈套器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中脱出弹簧圈1例,并详细总结自制圈套器的几种方法,现报道如下:1病例患儿男性,8岁,因心脏彩超提示“动脉导管未闭,分流束宽约2~3 mm”,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科。入科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脏听诊示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杂音,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DA)。入院后完善发泡试验提示阳性,拟进一步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2021-10-29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相似文献   

11.
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封堵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采用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经导管封堵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可行性。方法全组15例,其中男3例,女12例,年龄21±8(16~46)岁。PDA最窄处直径为16±3mm(13~22mm),均采用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经股静脉途径对PDA进行封堵。封堵前后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并测定肺动脉压力。封堵成功者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和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15例巨大PDA选用的封堵器直径为23±4mm(18~32mm),封堵后30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均显示主-肺动脉水平仅有经封堵器孔眼的微量到少量残余分流。封堵后13例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峰值较封堵前有不同程度下降(70±29mmHgvs113±21mmHg,P<0.05,1mmHg=0.133kPa),2例因试封堵后肺动脉压力升高而放弃封堵。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封堵成功者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其中11例于术后1周、1例于术后1个月残余分流消失,另1例于术后6个月时残存少量分流。结论采用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经导管封堵巨大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青海地区介入封堵治疗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体会。方法:用国产封堵伞封堵巨大型PDA 105例,动脉导管平均直径(16.4±3.2)mm,肺动脉平均压为(63.5±3.9)mmHg(1mmHg=0.133kPa),术后随访2个月~8年。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置入国产封堵伞,无术后并发症。术后造影示PDA均完全封堵,7例少量残余漏;术后1周、1、3、6、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98例PDA分流消失,7例有微少量残余漏,肺动脉平均压为(32.0±2.5)mmHg;所有患者心功能均明显改善,活动量明显增加。结论:介入治疗巨大型PDA并发肺动脉高压安全、可靠,近期疗效良好,是一种可优先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经皮穿刺未闭动脉导管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有良好的近、中期疗效 ,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本文旨在评价国产磨菇伞型封堵器治疗 PDA的疗效及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8例均为 2 0 0 0年 8月~ 2 0 0 2年 3月在我院施行经皮穿刺 PDA封堵术的患者。其中男 5例 ,女 1 3例 ;平均年龄 (1 8.6± 1 2 .4)岁。经查体、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 PDA,其中 1例为外科术后动脉导管再通。并排除下列情况 :1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右向左分流 ;2伴有需外科手术的其他心脏畸形 ;3体重 …  相似文献   

14.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2岁,因“发现血压高20年,加重5个月”入院。患者15岁时因“动脉导管未闭”行结扎手术。22岁时查体发现血压高,1年前在当地行动脉造影,发现降主动脉狭窄及动脉导管术后残余漏,为系统诊治入院。查体:双上肢血压160/ 80 mmHg(1 mmHg=0.133 kPa),双下肢120/60 mmHg,心尖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心房间隔缺损 (atrialseptaldefect,ASD)及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ductusarteriosus ,PDA)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2 3例患者 (ASD 19例 ,PDA 4例 )。所有病例均在X线透视、造影及食道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及PDA。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2 3例患者术后 2 4h、1周行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检查 ,有 2例存在残余分流 ,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91 2 %。术后 6个月随访TTE检查示所有病例均封堵完全 ,无残余分流 ;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 ,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 latzer封堵器是治疗ASD和PDA的一种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经导管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且肺动脉收缩压在80mmHg或以上,肺动脉平均压在60mmHg或以上的动脉导管未闭病人31例,回顾性分析病人术中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31例病人术前肺动脉收缩压80~183(112±28)mmHg,肺动脉平均压63~130(82±22)mmHg。其中30例经导管封堵成功(成功率97%),1例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因无合适封堵器而行手术治疗。封堵后10min,26例肺动脉收缩压下降30mmHg以上,2例肺动脉收缩压下降20%以上,另2例肺动脉收缩压无明显改变。1例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在术后3d复查心脏超声时发现封堵器脱人肺动脉而转入外科手术治疗;在5例双向分流者中,1例于术后2个月因重度肺部感染死亡,1例于封堵后血氧饱和度明显增加,但肺动脉压无明显下降,术后2年出现右心功能不全表现。结论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若心脏超声检查示左向右分流,可用经导管封堵术进行根治;但若为双向分流时,经导管封堵治疗应慎重。  相似文献   

17.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封堵器脱落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儿 ,男 ,6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 ,易感冒 ,活动后心慌、气短、生长发育差。体检 :血压 1 2 0 /60mmHg( 1mmHg =0 .1 33kPa) ,无紫绀 ,胸骨左缘2~ 3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杂音 ,P2 亢进。心脏X线平片示 :肺血增多 ,主动脉结宽 ,肺动脉段凸 ,左心室增大 ,心胸比率 0 .60。局部麻醉下行右心导管及主动脉降部造影示 ,动脉导管未闭 (PDA) ,呈漏斗状 ,最窄处直径 1 0mm。经股静脉途径置入 1 2~ 1 4mmAmplazer封堵器。封堵后 1 0min ,重复造影肺动脉与主动脉间有少量分流。但术后 1h封堵器脱落入右肺动脉 ,急诊在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取出封堵器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介入治疗策略与经验。方法选取2001年5月至2015年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巨大PDA的患者166例,通过术前心血管造影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后行经皮PDA封堵介入治疗,10 min后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术后24 h、1个月、3个月、6个月行X线胸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66例患者中男43例(25.9%),年龄6个月~63.0岁(18.8±16.3)岁。心血管造影检查排除合并畸形血管患者2例,PDA试封堵术排除不适合行介入封堵治疗患者3例。最终161例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1例发生封堵器脱落,其余160例患者均成功封堵。封堵术后10 min肺动脉平均压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仍有7例患者虽然肺动脉压力较封堵前下降,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值,术后给予口服靶向降肺动脉压药物治疗,术后中远期超声心动图评估肺动脉压明显下降。封堵术后5例(3.1%,5/160)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给予激素、止血药物等相关处理,其中4例患者于出院前血小板恢复正常,1例患者出院前血小板虽未恢复至正常,但无下降趋势,于术后半年恢复正常;1例(0.6%,1/160)患者出现血红蛋白尿,给予激素、止血药物、降压药物等相关处理,尿色逐渐变浅,于术后第4天恢复正常。术前伴不同程度的主动脉瓣狭窄和二、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随访复查时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减轻,且无明确血流动力学意义。结论巨大PDA行介入封堵治疗有其特殊性,也存在一定风险,但介入治疗策略正确,仍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直径≥ 8mm的大型动脉导管未闭 (PDA)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全组 5 0例 ,年龄 2 6 .4± 2 3.2 (4.0~ 6 0 .0 )岁。 PDA最窄处直径为 10 .2± 2 .3(8.0~ 15 .0 ) mm。封堵 10 m in后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 ,术后 1d及 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 PDA再通。结果 :47例 PDA采用Amplatzer PDA封堵器治疗 ,2例采用 Amplatzer ASD封堵器治疗 ,1例 PDA伴有阻力性肺动脉高压未行介入治疗。术后 10 min降主动脉造影显示 ,19例存在微~少量残余分流 ,30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 2 4h、术后 1月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 :应用 Am platzer封堵器治疗直径≥ 8mm的大型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我们对 1例不适合应用动脉导管封堵器治疗的巨大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 ,应用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获得成功 ,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 :患者 ,女 ,4 0岁 ,主因反复心悸、气短 16年 ,间断发热 2年 ,声音嘶哑半年于 2 0 0 2年 3月 2 7日入院。患者自述缘于 16年前无明确原因出现心悸、气短 ,活动后明显。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 ,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不接受手术治疗 ,未服药物 ,可以从事轻体力活动 ,生活自理。近 2年来患者多次出现发热 ,体温达 39.5℃~ 4 0 .0℃。在我科住院治疗 ,经血培养确诊为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