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内经》“木郁达之”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郁达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内经》“五郁”之疾,缘于运气的太过和不及的变化而发生,属于外感范畴,后世进一步推演,认为内伤也可致郁。“五郁”之中以“木郁”为先,“木郁”即肝郁,肝郁之因虽有内、外两端,但以情志失调所致肝气郁结者居多。所谓“达之”即畅达之意,疏利肝胆、理气解郁是“木郁达之”的主要含义,也是临床常用之法。属于肝气郁结者,主以疏肝理气;肝郁化火,治以清肝泻火;肝木乘土,治以抑  相似文献   

2.
木郁达之,初出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郁,古字“鬱”,按《说文》原指木丛、茂林,后延伸为聚、滞、塞等义;达,不相遇也,后作通畅解。故木郁达之,意即木气抑郁就应该条达它.木郁,原属运气学说的范畴,指自然界气候变化的一种现象,为“五郁’之一,按天人相应的观  相似文献   

3.
郁证,古谓之“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郁证是指脏腑气血失和引起病邪郁滞、瘀结、壅遏的一组疾病。郁证范围甚广,正如古人郑守谦所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王安道亦说:“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滞而不通之义”。郁证在概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内经》所论五郁之治(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和朱丹溪倡言六郁之说(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均属广义的郁证,  相似文献   

4.
“火郁发之”,语出《内经》,后之贤哲,多所发明。“郁”为病理,喻闭塞之意;“发”乃治则,含透散之旨。“火郁发之”是言火热之邪郁闭于内,不可单施苦寒直折,尤当透散以发之。仲景开“火郁发之”之先河,河间以为表里诸热证皆可归于阳气怫郁,东垣独重脾胃,内伤之病皆由脾胃而始,阳气抑遏脾土,清气不得升发。余以为,阳气以动为常,以行为用,盖当今之世,工业污染,农烟似霭;人处华栋,冬如暖夏,夏似凉冬,天地交济既失;人复生息失慎,焦虑紧张,激怒愤懑,气血常悖于内,渐至郁怫生火,郁火暗生,故治必内安其心,外适天地,天地人以位,方可身安立命,远疾疢矣。故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顺气开结,引路去邪,从火之性,发火之郁。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相似文献   

5.
郁症     
一、定义郁症乃七情郁结造成之疾病也。严格言之,即肝气郁结,是内因病。它和《内经》所说“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等外因形成的五郁,有所区别。二、原因肝喜条达。其性善怒。人遇到不适意的事情,既不得伸,则郁而成病,是为肝郁。但也有当时不表现病态,迨忧愁郁闷  相似文献   

6.
“木郁达之’出自《索问,六元正纪大论》,是中医临床运用范围较广的治则之一,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木郁与妇科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拟简耍论述这一治则的理论渊源及其在妇科临床的实践意义。l“木郁”的含义及临床表现木郁,赵养葵说:”‘郁者,抑而不通之义,(内经)立法为因五气所乘而致郁,不必作忧郁之郁。”元代朱丹溪引伸(内经)之义,创六郁新论.言六郁以气郁为主,进而可产生湿、热、痰、血、食请郁。明代孙一奎倡五脏“本气自银’,首次提出‘肝郁”之名及其临床表现。他说:“肝郁者.两胁微膨,暖气,连连…  相似文献   

7.
阐述《内经》五郁治法理论及其临证应用情况。认为五郁,既反映风、热、湿、燥、寒五气的郁发,又指人体五脏之气的郁滞。五气郁发者,治当折其太过;五脏气郁者,治当调其气机。并列举了五郁证治实例,对临床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道"论本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揭示《黄帝内经》(以下称《内经》“道”论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观、整体恒动观,并用其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以“道”为主线,对《内经》全文进行层层剖析,归纳总结其核心思想。结果:《内经》之所以被后世奉为圭臬,是因为其“道”论贯穿于始终,其指导思想就是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及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所逐步形成的整体观和恒动观,是自发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结论 《内经》因以其“道、为核心,使之至今仍然作为祖国医学的精髓,指导着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内经》在“三部九侯论”等八篇文章中多处论述用补益法治病,计有“虚则补之”、“虚则实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等,可见补益法是《内经》常用而重要的治疗法则之一。兹谈运用“虚则补之”的临证心得如下:  相似文献   

10.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后世金元及明清温病学家将其拓展应用于内伤杂病及温病治疗之中.“火郁”为火热之邪被郁闭于体内不可往外透发而成的病理改变,病机在于气机壅滞、升降失常;“发之”指发其郁滞,疏泄气机,使怫郁之火得以透达发越而解的治疗原则.栀子豉汤首见于《伤寒论》,由栀子和豆豉构成,共奏清宣郁热之功,用...  相似文献   

11.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1] 为千古不变之定法也。仲景本《内经》之旨 ,以疾病为依据 ,崇辨证为准绳 ,拟温凉并用之剂 ,创寒热并调之法 ,应用于临床 ,实用阴阳兼顾之功 ,异道夹击之妙。本文拟就此展开讨论 ,不到之处 ,尚请同道指正。1 温表清里法  温表清里法 ,实为外寒内热证设。大论阐述有三 :一曰大青龙汤证 ,如 38条 :“太阳中风 ,脉浮紧 ,发热恶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2 ] 其“发热恶寒 ,身疼痛 ,不汗出”、“脉浮紧”为风寒束表 ,卫阳被遏 ,营阴郁滞所致 ;“烦躁”乃邪热内郁 ,外无宣泄之路 ,上扰心神使然…  相似文献   

12.
道家思想与《内经》理论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以“道”为其学说宗旨。其道气论为《内经》气一元论奠定了基础,无为论思想促进了《内经》治法及养生理论的形成,辩证观则对《内经》病机、诊法、治则等理论均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语出《素问·逆调论》。大多数解释为食滞于胃导致不寐之怔。而《内经》中关于“卧”字含义有二,一是指睡眠,二是指平卧。如《逆调论》所提到的卧字当释为“平卧”为适宜,清代张隐俺释《评热论》关于“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其中的“正偃”,仰卧也,水上乘于胃,则胃中不和故不得正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从《伤寒论翼》看柯韵伯在学术上的创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学习《伤寒论翼》的体会,谈柯韵伯在学术上的创见,柯琴在深入研究《内经》和《伤寒论》的基础上,既将《内经》理论与《伤寒论》的内容肾密结合,又不泥于《内经》的条文,发前人之未备,令人折服,其学术创见可归纳为以下三点;以经释论,创“经界”说;以经释论,阐明治则;倡促景为“百病立法”。柯氏在学术上的创新精神对于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医学术,仍将为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王艳芳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2):1002-1002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依据内经的观点,防病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养生。故《灵枢·官能》中云:“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学习《内经》,其养生理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顺应自然“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夫四时之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臣服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平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相似文献   

16.
《内经》“阴阳之要”、“阴阳反作”的理论与临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析《内经》“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提示阴阳平调的关键是以阳气为主导。阐析《内经》“阴阳反作,病之逆从”,说明脾胃升降失常是阴阳反作的病理变化。文章联系临床实际,例举了阳不能密而致阴不能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临证验案各一例,进一步体现了《内经》理论研究与临证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钱师之《内经语言研究》中有《内经名义解诂》一节 ,考证《内经》之命名颇多发明 ,其说平实 ,令人易晓 ,然有可商榷处 ,今抒己见 ,以就正于师说。师之传承 ,绍于章黄 ,章黄之学 ,力避穿凿。故师解《内经》之名义 ,取意平实 ,质朴可从。所谓“内”者 ,对“外”而言 ,以《汉书·艺文志》另有《黄帝外经》三十七卷。除此而外 ,《艺文志》中又有《扁鹊内、外经》及《白氏内、外经》 ,大致若先秦《庄子》内外篇之命名 ,谓内者集名贤 ,外者杂众说也。张介宾、吴昆、王九达、方以智之说 (参《内经语言研究》) ,皆有附会之嫌。然仅遵此“勿穿凿”一…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医学对肝郁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对肝郁的认识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25001)王禾【关键词】肝郁《内经》补泻条达《内经》曰:“木郁达之”。达者,条达之意,汉唐及宋医家据此多述肝木条达之性。自元朱丹溪首倡:“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以后,历代医家多引述其为肝主疏泄的功...  相似文献   

19.
对《伤寒论》中有关吐法的五个条文,从其理法方药及禁忌证作一探讨,认为仲景之用吐法继承于《内经》而又有所发展。创制瓜蒂散治病应在上“因而越之”、“以苦吐之”正合内经之语,使《内经》的原则具体化。  相似文献   

20.
消渴病病机较为复杂,《内经》首论其与痰湿有关,而 后世每多以“阴虚燥热”论治。现就消渴病与痰湿的关系浅 论如下。 1 消渴病发病与痰湿 早在《内经》时代,中医学就认识到肥胖是消渴病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