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RNA干扰排斥性导向分子a(repulsive guidance molecule a,RGM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脑皮质血管再生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RGMa特异性RNA干扰重组腺病毒干预组(I/R+rAd-shRGMa组)以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空载体重组腺病毒注射组(I/R+rAd-HK组)。大鼠在脑缺血前接受腺病毒注射,然后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后2d免疫荧光双标法定位RGMa及其受体Neogenin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表达。腺病毒注射后7d,免疫组化标记CD31+的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大脑皮质缺血周围区微血管数;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蛋白表达水平;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结果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RGMa及其受体Neogenin在CD31+细胞上均有表达。RNA干扰抑制RGMa表达后,微血管数量增多,VEGFa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神经功能缺损减轻。结论 RNA干扰RGMa表达可促进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皮质周围区血管再生,该过程可能与脑组织VEGFa表达水平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构建HIF1α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vHIF1α),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性脑缺血(MCAO)模型:①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v)于MCAO后立即注射入缺血侧脑室,观察其在脑内的表达部位和持续时间;②动物被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AdvHIF1α组、Adv组,除sham组外,其余3组均于MCAO后立即在缺血侧脑室分别注射磷酸盐缓冲液、AdvHIF1α基因和Adv,治疗72h,取大脑,平均切成6片,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染色,以观察AdvHIF1α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结果注射Adv后,GFP仅在大鼠双侧侧脑室壁和脑室内的脉络丛及室管膜上皮细胞表达,持续2周左右;AdvHIF1α能明显缩小脑梗死体积,分别与IR组和Adv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dvHIF1α能显著缩小大鼠缺血再灌注的脑梗死体积,提示其具有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蜕皮甾酮(ecdysterone,EDS)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蛋白表达、血管生成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应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对照组、药物干预组.干预组于MCAO术后2 h,应用EDS(20 mg·kg-1·d-1)腹腔直接注射,连续给药7 d.分别于术后7、14、21 d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脑组织VEGF蛋白表达及微血管密度的变化,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ologic severity scores,NSS)量表对神经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干预组大鼠VEGF蛋白表达在7 d和14 d时均高于缺血对照组,7 d时差异有显著性(P<0.01).微血管密度在各观察时相点均较缺血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干预组大鼠从第14天开始其NSS评分与缺血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第21天与缺血对照组相比,神经功能改善更为明显(P<0.01).结论 蜕皮甾酮能诱导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VEGF表达增高,促进血管生成,显著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与bcl-2基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Wistar大鼠40只,采用Longa改良栓线法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缺血2 h后再灌注,随机分4组:对照组、bcl-2组、GDNF组、bcl-2+GDNF组,于再灌注3 h后经侧脑室注射GDNF 10μl、经颈动脉注射pLXSN-bcl-2质粒10μg,MCAO后3d(n=5),14 d(n=5),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cl-2蛋白和GDNF的表达情况,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bcl-2+GDNF组bcl-2蛋白表达与GDNF表达水平均较其他组表达明显增加(P<0.05),bcl-2组、GDNF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脑内细胞凋亡GDNF+bcl-2组较其他组明显减少(P<0.05),bcl-2组、GDNF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bcl-2基因和GDNF可能通过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促进bcl-2与GDNF蛋白表达,增强对局灶性缺血脑组织的保护能力,加速中枢神经损伤的修复;bcl-2基因与GDNF协同作用,促使神经细胞在脑内的凋亡进一步减少,从而避免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细胞进一步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转铁蛋白靶向脂质体将外源性SDF-1基因跨血脑屏障转运至脑缺血大鼠脑内,观察SDF-1在脑缺血大鼠脑内的表达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将脑缺血大鼠分为两组,分别注射Tf-SDF-1-PLs和生理盐水,观察SDF-1是否可以进入脑内实现高表达,并对新生血管、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和脑血流量进行检测,评估Tf-SDF-1-PLs的治疗作用.结果 药物注射24h后,Tf-SDF-1-PLs治疗组可见SDF-1 mRNA在脑内表达升高,而生理盐水注射组无SDF-1mRNA表达.药物注射48h后,检测脑中SDF-1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脑中SDF-1染色,提示Tf-SDF-1-PLs治疗组的SDF-1蛋白表达均高于生理盐水注射组(P<0.05).药物注射21天后,Tf-SDF-1-PLs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高于生理盐水注射组(P<0.05),新生血管数量高于生理盐水注射组(P<0.05),恢复的脑血流高于生理盐水注射组(P<0.05).激光共聚焦结果提示SDF-1主要在胶质细胞中表达,Tf-SDF-1-PLs治疗组脑缺血大鼠的体重恢复早于生理盐水注射组.结论 TfSDF-1-PLs可以将SDF-1基因转运到脑缺血大鼠脑内,实现高表达.SDF-1可以发挥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进而促进了脑血流量的恢复,有助于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半暗带脑血流量及内皮素-1(endothclin-1,ET-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35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模型组(n=15)及米诺环素组(n=15)。再灌注24 h 后,采用 Longa 法评估大鼠神经功能,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局部脑血流量,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缺血侧皮质 ET-1蛋白的分布情况,再灌注6、24 h 时放射免疫法定量测定 ET-1蛋白的水平。结果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增加(P<0.05);缺血半暗带脑血流量明显减少(P <0.05),ET-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 <0.05),米诺环素组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P<0.05),脑缺血半暗带局部脑血流量增加(P<0.05),ET-1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米诺环素可增加大鼠脑缺血后局部脑血流量,抑制 ET-1蛋白的表达,减轻大鼠神经功能损害,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动态观察大鼠急性脑缺血后不同时期外周血中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和脑组织中Foxp3的表达,探讨其在急性
缺血性卒中病理生理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48 只Wistar 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参考改良的
Zea-Longer插线方法将缺血组大鼠制作成右侧大脑中动脉线栓脑缺血动物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造模后
1、3、7、14 d时大鼠外周血中CD4+ 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和脑组织中Foxp3表达,同时采用改良NSS神经功能评分观察大鼠
行为学变化。结果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模型制备后逐渐下降(P<0.01)。流式细胞术显示脑缺血后1、
3 d时缺血组大鼠外周血中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4 d时表达明显高
于假手术组(P<0.05),且与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0.68,P=0.01)。免疫组化显示脑缺血后1 d时缺血组大鼠脑组织
中即可观察到Foxp3表达,且主要集中在缺血灶区域,在未缺血侧也可观察到Foxp3表达,但表达量较少,而假手术组脑组织中
未见Foxp3表达。结论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参与了大鼠急性脑缺血后炎症免疫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且在脑缺血后1 d
时便开始参与脑缺血性损伤的免疫调节,这种免疫调节对脑细胞有着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滴鼻给药途径,给予闭合性脑损伤小鼠可分泌表达神经保护肽NAP的重组慢病毒,观察该重组病毒经鼻-脑通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为携带可分泌表达NAP的重组慢病毒治疗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用8~12周成年雄性昆明小鼠54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0只(Control组)、重锤加害组20只(CHI组)、重组慢病毒rLent/NT4-NAP保护组20只(rLent组)和重组慢病毒rLent/GFP组4只(GFP组)。观察各组小鼠的死亡率、神经功能损伤(NSS)评分、脑水肿含量和病理改变情况。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测GFP组小鼠鼻黏膜、嗅神经和脑组织内绿色荧光表达情况。 结果:rLent组小鼠死亡率(15%)明显低于CHI组小鼠(55%);rLent组小鼠NSS评分在创伤后1、3、5和7 d均显著低于CHI组(P<0.01); rLent组小鼠创伤后24 h的脑水肿含量明显低于CHI组(P<0.01);HE染色显示rLent组小鼠病理改变明显轻于CHI组;GFP组仅在鼻黏膜处可见呈条索样的绿色荧光,而在嗅神经及大脑则未发现绿色荧光。 结论:分泌表达NAP的重组慢病毒可感染鼻黏膜细胞,分泌表达的短肽NAP能够改善闭合性脑损伤小鼠的神经功能;未加装分泌表达元件的重组病毒rLent/GFP仅能感染鼻黏膜细胞,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9.
杨壮来 《医学争鸣》2009,(20):2136-2139
目的:探讨蛇毒激肽原酶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缺血区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8h,腹腔注射蛇毒激肽原酶17.5U/(kg·d),连续注射3d.于术后第3日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SS),然后处死大鼠行梗死体积(TTC染色)的计算、缺血区的病理改变(HE染色)的检查以及缺血区神经细胞情况(尼氏染色)的检查,同时检测缺血区NSE,GFAP及vWF的免疫组化情况.结果: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8h,给予蛇毒激肽原酶治疗能明显降低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使大鼠的梗死体积变小,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缺血区的尼氏染色结果得到明显的改善.治疗组脑缺血区的NSE,GFAP及vWF免疫组化的阳性细胞增多,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蛇毒激肽原酶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缺血区脑组织有保护作用;促进缺血区神经细胞的再生以及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为其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低氧预处理对缺血脑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 70)表达的影响,探讨低氧预处理的脑保护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体重在200-230克,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10),脑缺血组(n=10),低氧预处理组(n=10)。分别观察3组动物的神经功能评分,按Bederson 6级5分制方法进行,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组织凋亡细胞和HSP 70蛋白表达。结果:假手术组的神经功能评分为(0.00±0.00)分,脑缺血组为(2.40±0.97)分,低氧预处理组为(1.40±0.84)分,低氧预处理组与缺血组神经功能评分有统计学差异;预处理组的病变侧海马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缺血组而HSP 70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缺血组,两组相比较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低氧预处理能减轻缺血后的细胞凋亡,对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增加HSP 70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al factor,GDNF)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 cells,NSCs)移植对脑卒中后大鼠缺血侧脑组织内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3,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GDNF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GDNF/NSCs)移植对大鼠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取新生大鼠脑组织分离培养NSCs,收集第6代前的NSCs备用。用重组腺病毒GDNF转染神经干细胞,制备GDNF/NSCs。暂时性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制备脑卒中模型,3d后,用脑立体定位仪向卒中侧侧脑室分别给予NSCs、GDNF/NSCs和生理盐水。再灌注时间1周、2周、3周、5周、7周后处死大鼠(n=3)。裂解卒中侧脑组织,离心后得到脑组织蛋白样品,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Caspase-3表达。结果 GDNF/NSCs、NSCs、NS各组caspase-3的表达在1周、2周、3周、5周、7周各时间点均逐渐降低。NSCs组、GDNF/NSCs组显著低于NS组(P<0.01;P<0.001);GDNF/NSCs组明显低于NSCs组(P<0.01)。结论 GDNF/NSCs移植治疗脑卒中的机制可能与抑制caspase-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胶质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及GDNF mRNA的变化,探讨胡黄连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应用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胡黄连甲醇提取物灌胃治疗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皮质、纹状体GDNF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方法观察其mRNA表达.结果 模型组缺血侧皮质区于缺血再灌1 d时GDNF蛋白、GDNF mRNA表达至高峰,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14.168、40.189,q=12.565~16.847,P<0.01),14 d降至基础水平;纹状体区于缺血再灌3 d时GDNF蛋白、GDNF mRNA表达至高峰,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12.531、113.312,q=11.379~12.565,P<0.01),14 d降至基础水平;胡黄连组缺血再灌注14、21 d时GDNF蛋白、GDNF mRNA表达与手术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升高,有显著性差异(q=16.847~30.079,P<0.01).结论 胡黄连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脑内GDN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GDNFmRNA表达规律及人参皂甙Rb1对其的影响。方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2h再灌注3h至10d制备脑缺血模型,通过RT-PCR方法克隆的大鼠GDNFcDNA构建重组腺病毒质粒,并用质粒制备地高辛标记的GDNFcDNA探针,采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脑缺血模型不同时程GDNFmRNA的表达及人参皂甙Rb1对其的影响。结果:GDNFmRNA主要分布于神经细胞的突起,在纤维束处更明显。脑缺血再灌注3h后GDNFmRNA表达出现上调反应,3d达高峰,此后逐渐减弱。人参皂甙Rb1能促进GDNFmRNA的表达。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GDNFmRNA的表达与缺血性损伤有一定的联系,人参皂甙Rb1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在体海马齿状回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制作右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右侧脑室注射GDNF,通过神经电生理学方法,记录正常组、脑缺血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和GDNF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90 min后再灌注14 d海马齿状回的脑电活动,分析脑电频谱。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GDNF组各时间点BrdU阳性细胞较脑缺血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增多。大鼠脑电图显示,GDNF组较脑缺血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脑电活动恢复明显,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GDNF可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后的脑损伤,促进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改善脑缺血后的行为和脑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时间窗与半胱天冬酶3(caspase-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2 h模型,再灌注0,1,3 h分别给予GDNF,观察再灌注10 h及22 h缺血半暗带caspase-3蛋白表达.TTC染色测定梗死灶体积.结果:1 h给药组脑梗死灶体积较0 h给药组增大,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P<0.05).3 h给药组脑梗死灶体积较1 h给药组增大,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P<0.05).0 h及1 h给药组再灌注22 h较10 h 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3 h给药组再灌注22 h较10 h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GDNF对缺血半暗带caspase-3蛋白表达与治疗时间窗有关,GDNF可通过减少caspase-3的表达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腺病毒介导的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中的表达及其对缺氧复氧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GDNF基因重组腺病毒感染大鼠BMSC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技术检测外源性GDNF基因在BMSCs中的表达水平;将GDNF基因修饰的BMSCs与缺氧复氧神经元共培养,观察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GDNF基因感染组在感染后3~12 d能稳定表达GDNF蛋白,空质粒载体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基本上无GDNF蛋白的表达;与BMSCs共培养组相比,BMSCs/GDNF分泌的GDNF能显著降低缺氧复氧神经细胞的凋亡率(复氧12 h至5 d,P<0.05).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基因感染技术能够有效地将GDNF基因转至BMSCs中,表达和分泌有生物学活性的GDNF蛋白,这为进一步研究GDNF基因修饰的BMSCs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GDNF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研究脂质体介导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在大 鼠损伤脊髓内的表达,观察外源性GDNF对损伤脊髓轴突再生的作用。方法:利用Nystrom法制备大鼠胸髓压迫损伤模型。以直接注射法将脂质体DC-Chol和重组质粒pEGFP-GDNF cDNA混合后注入大鼠损伤脊髓。采用RT-PCR技术和荧光显微镜检测GDNF基因转染后的体内表达,并通过辣根过氧化酶(HRP)顺行追踪技术和神经微丝(NF)、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活性的变化来评价GDNF基因转染对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经脂质体DC-Chol介导GDNF基因可有效地转染脊髓组织 中并得到表达。GDNF转基因4周后可明显增加NF阳性轴突数目,促进皮质脊髓束再生并通过损伤区。结论:外源性GDNF在损伤区局部高表达具有神经损伤保护作用,提示阳离子脂质体介导GDNF体内转基因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研究气管内应用白细胞介素18(IL-18)重组腺病毒(AdIL-18)对实验性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1)小鼠气管内滴入AdIL-18后,以RT-PCR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IL-18mRNA,ELISA法测定局部及外周血IL-18及其相关因子的水平。(2)C57BL/6小鼠尾静脉注射Lewis肺癌3LL细胞以建立肺转移癌模型,观察气管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活性。结果:(1)气管内应用AdIL-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study the treatment of experimental metastatic lung carcinoma by intratracheal injection of IL-18 gene recombinant adenovirus. Methods: (1)The mouse IL-18 mRNA was detected by RT-PCR,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1L-18 and associated cytokines in lung lavages and blood were determined by ELISA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fter intratracheal injection of IL-18 recombinant adenovirus. (2)The lung metastasis nodes, mouse survival periods and survival rates were evaluated. NK activity and CTL activity were determined by 51Cr 4 h release method. Results: (1)IL-18 mRNA was detectable in lung tissue 6 h after intratracheal use of IL-18 recombinant adenovirus,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IL-18 in lung lavag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peripheral blood. Neither IL-18 mRNA nor IL-18 was detectable in control group. (2) Intmtmcheal use of IL-18 recombinant adenovirus resulted in increased CTL and NK activity, longer survival time and higher survival rate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showing significant therapeutic effect on experimental lung metastasis. Conclusion: Intratracheal use of adenovirus vector containing IL-18 gene has therapeutic effect on the lung metastasis, denoting that gene therapy of lung diseases could be applied through airway directly with recombinant adenovir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