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释放是通过造血干细胞表面黏附分子与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上的黏附蛋白配体结合而实现的,细胞间的黏附作用有转导生长和生存信号的作用,黏附本身亦或能够转导依赖于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的信号,一系列的细胞间接触调控造血过程。我们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及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相关黏附分子进行了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细胞问黏附分子-1(ICAM-1)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两种黏附分子,其在正常骨髓造血与非造血细胞的表达是构成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相互识别与黏附的主要基础,可参与造血干/祖细胞的动员、归巢、增殖和分化等。对VCAM-1和ICAM-1在造血干细胞动员和归巢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将为由此而进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背景:由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存在造血微环境异常和免疫异常,推测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理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目的: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和对造血调控的影响,比较其与正常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异常.方法:分离正常人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检测它们的形态、表型、生长曲线和对T细胞活化的能力;将它们分别与脐带血干细胞共培养,检测共培养体系中对集落形成的影响和相关分子表达的差异.结果与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和正常志愿者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形态、表型和干细胞的倍增时间均没有差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T细胞活化的能力减弱;共培养体系中,悬浮细胞簇增加,说明造血干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之间的黏附性减弱,同时蛋白和RNA水平显示慢粒组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升高,同时使ICAM-1的KitL从膜形式转变为可溶性形式.结果提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细胞分化发育的微环境,其基础的机制在于基质金属蛋白酶9对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黏附分子的裂解,改变骨髓微环境对造血干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的支持作用,导致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和动员,降低了恶变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敏感性导致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探讨用多西环素调控IL-3基因表达的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系对小鼠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促进作用。构建含小鼠IL-3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转染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系,获得QXMSClTet-on-IL-3;体外加入多西环素诱导IL-3基因表达并检测IL-3表达活性;观察细胞培养条件上清液对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作用及QXMSClTet-on-IL-3与骨髓细胞共培养对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西环素提高了QXMSClTet-on-IL-3细胞系IL-3的表达,促进骨髓造血祖细胞克隆形成数;与骨髓细胞共培养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结论:应用多西环素诱导外源基因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IL-3的表达,可促进造血。  相似文献   

5.
骨髓基质细胞(BMSCs)是起源于胚胎发育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骨髓细胞中除去造血干细胞(非黏附细胞) 之外的黏附细胞部分,对造血干/祖细胞(HSC/HPC)增殖、分化、发育、成熟、迁移、定居、释放、凋亡等生理活动具有特殊作用.现综述BMSCs对特殊的一类血液细胞--血小板生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种临床治疗颇为困难并危害极大的血液系统疑难病症.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释放是通过造血干细胞表面黏附分子与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上的黏附蛋白配体结合而实现的.有鉴于此,我们对非重型AA(NS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造血相关整合素VLA亚家族[包括VLA-2(又称CD49b)、VLA-4(CD49d)、VLA-5(CD49e)和VLA-6(CD49f)]黏附分子进行研究,以探讨NSAA有关造血黏附作用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的潜能,在骨髓中合成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并通过细胞间相互作用为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增殖与分化提供良好的微环境.有研究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植入,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作用.这种对移植免疫的影响可能与其保护MHC相合造血干细胞逃脱抗原识别,抑制非特异性淋巴细胞活化增殖有关.本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影响移植免疫的表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影响移植免疫的机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免疫与造血     
正常造血与免疫造血干细胞中存在着不同的分化阶段。全能干细胞可分化为髓系和淋巴系多能干细胞.但全能干细胞与多能干细胞等很幼稚细胞的分化与增殖的调节机理尚有许多不明之处。现正在研究由骨髓支持细胞(基质细胞)等形成的造血微环境,以及近年来特别引人注目的白细胞介素3(IL-3)的调节机理。对于分化方  相似文献   

9.
基质参与造血调控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体每天需要大量的功能性血细胞生成,这依赖于骨髓内极少量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各系祖细胞,并进一步成熟、释放到外周血。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与骨髓、胸腺及次级淋巴组织等的基质微环境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细胞培养及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造血生长因子、受体、粘附分子等基因的不断克隆和表达,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造血微环境是一复杂的组织结构,其间的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基质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外基质(ECM)分子、粘附分子等彼此相互作用,从而调节着正常的造血活动,并在造血异常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骨髓基质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髓基质细胞在造血调控、骨损伤修复等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骨髓基质细胞由多种形态各异的细胞成分组成,其中含少量基质干细胞,其表型独特,并直多向分化的潜能。骨髓基质细胞可分泌多种正负造血调控因子,以维持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自我更新。基质细胞的成骨作用,缘于成骨前体细胞,并受多种细胞因子和特异性蛋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伏立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疗效。方法以伏立康唑治疗12例诊断为侵袭性真菌病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2例患者中,有效7例,其中完全反应3例,部分反应4例。1例出现视觉模糊,1例出现转氨酶升高,1例出现低钾血症。结论伏立康唑是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高效及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CD47分子是一种广泛表达于多种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其与整合素配体、信号调节蛋白α(SIRP-α)、凝血酶敏感蛋白(TSP-1)相结合,在炎症反应、免疫应答、肿瘤免疫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CD47与巨噬细胞表面受体SIRP-α相互作用,传递抑制性调节信号,参与多种恶性血液病的发病,且在临床治疗上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就CD47的结构及免疫调节功能、CD47在肿瘤治疗中的机制、CD47与恶性血液病以及CD47与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MicroRNA (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在血清/血浆、脑脊液、唾液、尿液及乳汁等体液中发现了稳定存在的循环miRNA,在不同的恶性血液病中循环miRNA具有不同的表达谱,并且与患者的疾病状态、预后等相关,这为恶性血液病的诊断、预后评估及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循环miRNA、循环miRNA的存在形式及功能、循环miRNA与恶性血液病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扩大了移植的应用范围,是无HLA相合供者患者的一种重要选择。目的:比较HLA单倍体相合与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7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HLA单倍体相合组26例、全相合组53例,对比两组受者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复发率、2年生存率等。结果与结论:78例受者获得完全、持久供者干细胞植入;1例受者在移植后28 d尚未植入,后因感染死亡。两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复发率和2年无病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单倍体相合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高于全相合组(P<0.05);2年总生存率低于全相合组(P<0.05)。提示血缘HLA单倍体相合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安全性及疗效接近于全相合移植,在缺乏HLA相合供者的情况下,行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是切实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定量PCR在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别对4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中的真菌DNA进行定量PCR测定并结合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及相关临床检查进行实验研究。选取烟曲霉菌高度保守的28S rRNA区段序列为目的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提取患者血清中真菌DNA进行定量PCR检测。测定结果表明:定量PCR检测敏感性为0.89,特异性为0.85,阳性预测值为0.89,阴性预测值为0.85;GM检测敏感性为0.83,特异性为0.80,阳性预测值为0.88,阴性预测值为0.73;联合应用定量PCR和GM检测,其中1项为阳性或2项均为阳性的敏感性为0.94,特异性为0.85,阳性预测值0.89,阴性预测值0.92。结论:真菌定量PCR试验可应用于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与GM试验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MP3、MMP7及TIMP1的表达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为预测该肿瘤的侵袭潜能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能的预测指标。方法对68例GIST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结合病理形态学及生物学行为评价进行分析。结果MMP3、MMP7及TIMP1的阳性表达率均随FLETCHER风险度分级危险程度的增加而升高(r=0.299~0.354,P〈0.01),三者的阳性表达在肿瘤直径≤5cm和〉5cm组差异均有显著性(χ^2=4.73~5.82,P〈0.05)。MMP3及TIMP1阳性表达率在有远处转移和无远处转移组差异均有显著性(χ^2=4.57、4.61,P〈0.05)。MMP3阳性表达率在浸润性和膨胀性生长组以及细胞核分裂数≤10/50HPF和〉10/50HPF组差异均有显著性(χ^2=4.69、5.81,P〈0.05)。结论MMP3、MMP7及TIMP-1表达与GIST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有关;而MMP3、MMP7及TIMP1之间平衡失调也是GIST恶性进展、侵袭转移的重要因素。因此,检测MMP3、MMP7及TIMP1的表达可以作为GIST的生物学行为评价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组蛋白变构是参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机制,组蛋白赖氨酸残基的乙酰化和染色质的打开与基因的活化有关,而赖氨酸残基的甲基化可以导致染色质表达的活化或抑制,其中最主要的是组蛋白脱乙酰化酶(HDAC)介导的组蛋白去乙酰化。HDAC抑制剂分为4类:短链脂肪酸、异羟肟酸、环状四肽和苯酰胺类,它们的抑制机制各不相同。多种临床Ⅰ/Ⅱ期实验证明这些抑制剂对于包括白血病在内的恶性血液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低毒。HDAC抑制剂与DNA去甲基化药物联用可以使转化细胞DNA甲基化降低、组蛋白乙酰化升高和抑癌基因恢复表达。作为表观遗传学重要组成的组蛋白乙酰化以及相应的HDAC抑制剂治疗对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具有乐观前景。本文对组蛋白变构的机制、HDAC抑制剂及其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GC T )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 M PRIN )-CD14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探析两者间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预后、复发的关系,为临床判断GCT 生物学行为及评估预后提供准确的检验指标,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2010年2至2013年4月隆昌县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GCT患者病理切片68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即S-P法)检测CD147、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 M P)等分子表达情况,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患者病理资料、Jaffe′s分级、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与CD147、VEGF阳性表达无相关;各级Jaffe′s分级患者CD147和MMP-2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各分组患者CD147、MMP-2、MMP-9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47和MMP-9、V EA F的表达呈正相关( r=0.696,P=0.025;r=0.674,P=0.000)。结论 CD147的阳性表达和GC T 患者病情恶化以及复发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和MMP-9、VEGF的阳性表达密切相关,是目前临床评价GCT恶性程度以及评估预后的重要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整合素β3(Integrin β3)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肿瘤微血管密度、生存期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105例胃癌组织中MMP-9、Integrinβ3 mRNA和CD34的表达。结果MMP-9和Integrinβ3 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10%和60.95%,其阳性表达与胃癌生长方式、浸润深度、脉管侵犯、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均密切相关(P均〈0.01);MMP-9、Integrin β3 mRNA的阳性表达病例的平均血管数均高于阴性表达病例的平均血管数(P均〈0.05);MVD值分别与MMP-9和Integrin β3 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MMP-9和Integrinβ3 mRNA的阳性表达以及MVD值≥39.5病例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和MVD值〈39.5的病例;MMP-9和Integrin β3 mRNA表达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MP-9、Integrinβ3可促进胃癌血管生成,并参与肿瘤浸润转移过程,可以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柴胡、红花、川芎3种中药单体抗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生理盐水为对照,将3种中药用于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和大鼠肝星状细胞(HSC)。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检测血透明质酸酶、Ⅳ型胶原含量;MTT法检测HSC细胞增殖抑制率;免疫组化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中药处理组的HSC细胞增殖抑制率升高(P〈0.05);血清透明质酸、Ⅳ型胶原含量减少(P〈0.05);肝组织TIMP—1、TGFβ1及PDGF的表达均减少(P〈0.05)。结论3种中药均能减缓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发生。其机制可能是这些中药能下调TGFB.及PDGF袁迭抑制HSC增绍活化.从而下调TIMP-1/MMP-1而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减少其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