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癌病变术前内镜超声检查分期与其细胞增殖力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讨胃癌病变内镜超声检查(EUS)分期与其细胞增殖力学变化的相关性,应用超声内镜对73例胃癌患者进行术前分期,取内镜活检组织作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银染计数、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仪(FCM)-DNA等检测。结果显示:胃癌病变,每核AgNOR颗粒平均量为4.57±0.19、PCNA阳性细胞标记指数为0.67±0.19、DNA异倍体率为75.3%。T3、T4期或有淋巴结转移时,上述指标较T1期或无淋巴结转移的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提示随着胃癌浸润转移进展,其粘膜存在明显不同的增殖力学的异常,术前EUS分期与这种改变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nm23和cerbB2癌基因蛋白表达与胃癌根治术后再发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胃癌中nm23和cerbB2的表达,并结合内镜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胃癌nm23低表达率及cerbB2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组及术后3a内有再发癌组明显增高,nm23低表达率及cerbB2阳性率:有淋巴结转移组为689%(31/45)和422%(19/45);无淋巴结转移组为368%(7/19)和158%(3/19);术后3a内再发癌组为810%(17/21)和524%(11/21);术后3a以上无再发癌组为488%(21/43)和226%(11/43)(P<005).而且nm23低表达与肿瘤浸润程度有关,浸至浆膜及周围脏器组nm23低表达率为786%(22/28);浸至粘膜及粘膜下组者为400%(6/15)(P<005).结论胃癌nm23低表达和cerbB2阳性表达者具有较强的浸润、转移能力,且术后易发生再发癌,二者的表达变化对判断胃癌术后再发癌的发生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活组织p53,c—erb—B2和nm23蛋白检测对胃癌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探讨p53、c-erb-B2和nm23蛋白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p53、c-erb-B2和nm23蛋白在不同疾病的胃镜活检组织中的表达,结果除p53在少数非胃癌组织中有轻微表达外,c-erb-B2和nm23在非胃癌组织中无表达;胃癌活检组织及手术标本中p53阳性率为45.8%~56.3%,c-erb-B2为18.3%~27.1%,nm23为72.9%~381.3%,c-erb-B2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nm23的表达与肿瘤的生长方式、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对胃镜活检组织进行p53、c-erb-B2和nm23蛋白的检测,有助于胃癌的诊断、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非手术临床分期的判断和评估胃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超声内镜对壶腹癌及肝外胆管癌术前分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声内镜对手术前Vater's壶腹癌及肝外胆管癌的原发病变范围、浸润深度、是否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隔转移作出诊断及分期,将有助于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对28例Vater's壶腹癌及18例肝外胆管癌于手术前进行了超声内镜检查,并按照国际TNM分期方案进行了手术前分期。其中22例Vater's壶腹癌及18例肝外胆管癌进行了根治性切除及详细的病理组织学检查,有可能将超声内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以检验超声内镜诊断的准确性。超声内镜判断Vater's壶腹癌及肝外胆管癌病变范围及浸润深度的准确性分别为81.8%及72.2%;判断其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分别为59%及61.6%。Vater's壶腹癌伴门静脉受侵的3例中有2例于术前超声内镜检查中获得了正确诊断,但3例肝转移均未能发现。  相似文献   

5.
上消化道平滑肌肿瘤内镜诊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总结上消化道平滑肌肿瘤发病情况及其内镜特点,探讨其良、恶性病变的诊治方法。方法对25年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56例上消化道平滑肌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6例上消化道平滑肌肿瘤中平滑肌瘤126例,平滑肌肉瘤30例,内镜确诊率81.4%。食管平滑肌瘤较多见,且多为≤2 cm的小平滑肌瘤(78.2%);73.3%的平滑肌肉瘤表面有溃疡形成,而平滑肌瘤表面溃疡仅为14.3%,两者差异显著(P<0.01);肿瘤长径≤2 cm者75.4%为平滑肌瘤,> 5 cm者76.7%为平滑肌肉瘤。95例直径≤ 2 cm的平滑肌瘤经内镜推顶圈套法切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小平滑肌瘤较多见;肿瘤大小及表面溃疡为内镜下鉴别平滑肌瘤与肉瘤的重要依据;内镜下推顶圈套法切除直径≤ 2 cm的平滑肌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通过对140例消化道癌性病变经腹壁实时超声诊断结果的综合分析,并与术后临床病理分期进行对照,旨在进一步探讨超声在消化道肿瘤方面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组病例共140例,平均年龄56.4岁,男女无差异.其中腹段食管及贲门癌43例,胃癌45例,小肠癌2例,结肠癌26例,直肠癌24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术前49例经X线造影检查,121例经纤维内镜及活检检查,140例均经腹壁实时超声检查,诊断标准参照国际抗癌联盟1998年公布的胃癌临床病理分期FTNM标准及1978年全国大肠癌会议补充的Dukes法结肠癌分期标准.结果本组79例被认为是浆膜浸润或浸出者,与术后病理对照,符合率84%(79/94),有36例拟为浸及邻近组织或器官者,与病理对照,符合率为73%(36/49),确诊淋巴结转移者有55例,其诊断符合率为52%(55/105).远隔脏器转移15例,均经随访或病理证实.结论传统的消化道癌肿检查主要依靠X线造影及纤维内镜进行,其对粘膜及粘膜下病变有良好的显示能力,但对癌肿腔外浸润的程度,以及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和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等情况显然力不能及.经腹壁实时超声诊断的应用,明显地弥补了这一方面的缺陷.我们知道,消化道癌性病变手术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乃是浆膜是否受浸润及淋巴  相似文献   

7.
抑癌基因P15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SP免疫组化法测定了80例胃癌及26例胃良性病变患者胃组织石蜡标本的P^15基因蛋白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指标(肿瘤大小、生长方式、组织分化、浸润深度、转移及PTNM分期)进行分析。结果在胃癌组织中P^15阳性表达率为43.8%,胃良性病变为69.2%;P^15表达与肿瘤大小、生长方式、组织分化、浸润深度,转移及PTNM分期无关。认为P^15在胃癌发生中起重要调控作用,与临床病理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8.
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病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人肝细胞癌术后复发和预后的临床病理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单因素或多因素显著性检验及Wilcoxoncox回归检验,对156例治疗性切除人肝细胞癌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学(包括性别、瘤数、瘤大小、肝包膜浸润及门静脉累及等)分析.结果肝细胞癌156例中,首发癌73例,复发癌83例,术后复发率532%,其中亚临床可再切除复发肝癌65例,再切除率为783%(65/83).全组病例1、2、3、4、5年术后生存率分别为684%,573%,467%,315%和286%.肝癌术后复发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主要是:男性,多个,瘤体大(直径>5cm),包膜浸润和门静脉累及等,术后复发率高,无瘤活存时间短(P<005).结论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为男性,多个(>2个),体积大(直径>5cm),包膜癌浸润和肝门血管癌栓形成等.肝细胞癌术后复发主要为单中心性,肝右前叶为术后复发多发肝段.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类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内镜下诊治胃肠道类癌。经内镜检出胃肠道类癌11例,内镜结合活检确诊8例,占73%;误诊为直肠癌、横结肠癌、回肠息肉各1例,占27.3%。本组11例中经内镜高频电摘除病变者8例,3例病变小于1.0cm者定期内镜随访8~16个月,未见复发;其余5例,3例补行局部楔形切除,2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术后标本均未发现残留类癌灶。3例误诊病例2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1例行胃次全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类癌。经8个月~13年追踪,全部患者均存活。表明消化道内镜检查配合活检是诊断和治疗胃肠道类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类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镜下诊治胃肠道类癌。经内镜检出胃肠道类癌11例,内镜结合活检确诊8例,占73%;误诊为直肠癌、横结肠癌、回肠息肉各1例,占27.3%。本组11例中经内镜高频电摘除病变者8例,3例病变小于1.0cm者定期内镜随访8~16个月,未见复发;其余5例,3例补行局部楔形切除,2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术后标本均未发现残留类癌灶。3例误诊病例2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1例行胃次全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类癌。经8个月~13年追踪,全部患者均存活。表明消化道内镜检查配合活检是诊断和治疗胃肠道类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吴晓英  陈卫昌  陈易 《山东医药》2009,49(42):72-73
目的 观察胃癌组织中DMBT1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人胃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DMBT1蛋白.结果 胃癌组织中DMBT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低、未分化癌组织中DMBT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高、中分化癌,Ⅲ~Ⅳ期明显低于Ⅰ~Ⅱ期,伴淋巴结转移者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均<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DMBT1表达变化与胃癌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DMBT1可能参与胃癌的浸润、转移及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12.
胃癌及癌旁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胃癌及癌旁组织中bcl-2蛋白的表达状态及其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对50例胃癌及33例癌旁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状态及凋亡细胞的密度和分布进行原位观察和比较。结果:胃癌组织中bcl2蛋白的表达率、表达强度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bcl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明显关系(P>005),与胃癌形态学分型及分化程度有关(P<005及P<001)。癌旁组织中的凋亡细胞指数高于胃癌组织(P<001)。bcl2蛋白表达阴性胃癌及癌旁组织中凋亡细胞指数明显高于bcl2阳性组(P<001)。结论:bcl2蛋白对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细胞凋亡具有抑制性调控作用。在胃粘膜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胞凋亡受抑制,bcl2蛋白表达异常增加可能是细胞凋亡受抑的机制之一。细胞凋亡调控异常在胃癌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应用α胰蛋白酶单抗特异性地识别组织间质中的肥大细胞,DNA原位末端标记计测腺上皮中的凋亡细胞数,同时比较p53阳性表达与肥大细胞的关系。结果表明,胃癌分化程度与癌间质肥大细胞(MC)计数无显著性差异,但T3、T4期癌及出现淋巴结癌转移者,MC计数明显低于T1和T2期或无转移组(P<005)。研究其与细胞凋亡指数的关系表明,MC高计组凋亡指数为131±22,低计组为74±24,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但p53表达率在两组间相差无显著性。MC与凋亡指数的正相关性,提示MC的增多可能与诱导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4.
基质金属蛋白酶-2 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 mRNA 及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方法 用RTPCR 法及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25 例胃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2cm 与≥5cm 组织MMP2 mRNA 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MMP2 mRNA 表达率(17/25) 高于两组癌旁组织,与癌旁≥5cm 组织表达率(9/2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5);免疫组化显示胃癌组织MMP2 蛋白的表达率(17/25) 也高于两组癌旁组织,与癌旁≥5cm 组织表达率(8/25)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5) 。结果接近RTPCR 法;胃癌组织MMP2 mRNA 表达值显著高于两组癌旁组织(P均<0 .01);MMP2 mRNA 及蛋白表达似与胃癌分化及临床分期有关。19 例进展期胃癌组织及癌旁2cm 组织,MMP2 mRNA 表达值显著高于6 例早期胃癌相应组织(P均< 0.05) 。结论 MMP2 在胃癌侵袭及转移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超声内镜(EUS)在胃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意义,应用EUS对36例胃癌进行术前分期,同时对19例胃癌术前内镜活检组织进行EGFR分析,与手术及术后病理结果对照来探讨他们在胃癌术前分期与预后判断中的作用。EUS对T分期判断的准确率为81%,N分期准确率为72%。肿瘤侵及周围组织者其癌组织的EGFR含量明显高于肿瘤局限于胃壁内者(P<0.01);而淋巴结转移者组织EGFR含量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EUS对淋巴结判断假阳性者组织EGFR含量与无淋巴结转移者相近,而EUS判断假阴性者组织的EGFR含量与淋巴结转移者相近。说明EUS及EGFR分析的应用都有利于胃癌术前分期与预后的判断,两者结合可能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早期大肠癌63例的内镜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治水平,作者回顾总结了63例早期大肠癌的临床资料。男54例,女9例。中位年龄56岁。无症状25例,大便带血或便血27例,腹痛腹泻11例。病变位于直、乙状结肠46例,降结肠以上17例。病变≤2.0cm×2.0cm52例,>2.0cm×2.0cm者11例。粘膜内癌47例,粘膜下癌16例。手术治疗24例,高频电切39例,电切后追加手术6例。随访到52例,其中4例复发死亡,预后和病变浸润深度有关,47例粘膜内癌无一例复发。作者对大肠癌均起源于腺瘤的传统学说提出异议,该组有2例不含腺瘤组织,另有2例系炎性息肉癌变,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胃癌活组织c—erb—B2过度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胃癌活检组织c-erb-B2过度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3例胃癌胃镜活检组织及术后151个转移淋巴结c-erb-B2表达。结果:18.4%胃癌活检组织出现阳性表达,进展期胃癌、乳头状腺癌及伴淋巴与肝转移者阳性率增高(P均<0.05);阳性表达更多见于高中分化胃癌(但P>0.05);转移淋巴结表达阳性率高于胃癌原发病灶(P<0.05)。高中分化胃癌c-erb-B2过度表达者5年生存率低于阴性者(P<0.01)。以上结果提示c-erb-B2过度表达与否有助于胃癌预后的估计。  相似文献   

18.
胃癌浆膜侵犯与腹腔内游离癌细胞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上腹腔冲洗法,对66例例胃癌患者进行了腹腔内游离癌细胞检查,其游离癌细胞阳性率与肿瘤浸润受度呈正相关,S2及S3组性率分别为33.3%和65.2%,并与浆膜受侵面积密切相关,受侵浆膜面积大于20cm^2组阳性率高达73.3%。本文将癌底浆膜外观分为Ⅰ、Ⅱ、Ⅲ型,其阳性率分别为47.3%,16.7%,0%。本文结果认为:腹腔内游离癌细胞与胃癌侵润深度,受浸浆膜面积及癌底浆膜外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内镜下微波治疗早期胃食管癌12例报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990年我院开展内镜治疗早期胃食管癌28例 ,其中微波凝固治疗12例 ,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 :本组12例中 ,男7例 ,女5例 ,年龄40~74岁 ;术前均经内镜病理证实 ,食管癌7例均为鳞状细胞癌 ,其中3例提示原位癌 ,胃癌5例均为腺癌 ;癌灶浸润深度主要靠精细内镜检查判断 ,病灶<1cm5例 ,1~1.5cm7例 ;食管癌内镜表现及深度估计见表1 ,胃癌中贲门癌4例 ,胃窦癌1例 ,内镜表现局限发红1例 ,糜烂4例 ,其中3例行超声内镜检查 ,提示为粘膜层病灶 ,详见表1。二、治疗方法 :采用Olympus电子胃镜GIF …  相似文献   

20.
C-myc,Bcl-2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和细胞凋亡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目的探讨癌基因Bcl2,Cmyc的表达变化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60例原发性胃癌组织(男38例,女22例,年龄37岁~75岁)癌基因Bcl2,Cmyc蛋白的表达变化;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对受检组织的HE片进行形态学测量和凋亡细胞计数.结果受检组织60例中,Cmyc阳性表达37例(62%),其表达与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呈显著性相关,且Cmyc阳性组织细胞凋亡指数(07±03)明显高于阴性组织(03±02);所检标本中,Bcl2阳性表达率为68%(41/60),其中高分化胃癌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分化胃癌(32%vs9%)(P<005),阳性Bcl2组织与阴性Bcl2组织比较,前者凋亡指数明显低于后者(04±03vs09±05)(P<005).结论Cmyc与Bcl2基因的异常表达是胃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二者在胃癌形成过程中均起着一定的作用,并对细胞增生与凋亡有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