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椎病,属祖国医学的"痹症"、"痿症"范畴.临床多见颈项强痛,活动受限,背臂痛麻酸胀,眩晕或晕厥,甚至瘫痪等证.究其病因病机,多由外伤(含外邪侵袭)、或劳损(含内邪失调),致气血运行不畅,阻滞于经络筋骨肌肤,遂使颈项与相关脏腑肢体诸证迭起.笔者认为本病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痹阻不通是其主要矛盾,因而采取以通痹为主的方法治之,疗效甚为满意.现结合病例将临床治法举要如下.  相似文献   

2.
热痹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一鸿 《浙江中医杂志》2001,36(11):492-492
热痹多因素体阴虚而阳盛 ,风寒之邪与里热相搏而形成 ,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点。根据其临床证候 ,笔者将热痹分为三型 :风胜者 ,其病多头面浮肿 ,颈项强 ,手指关节或肘腕关节局部热而恶风 ,疼痛展转游移 ,兼有腰脊酸楚 ,坐卧不宁。舌质略红、苔薄白不腻 ,脉浮大而数。湿胜者 ,其病多肢体重滞 ,手足关节活动失灵 ,或关节肿胀 ,但痛有定处 ,且下肢明显 ,活动受限 ,膝踝关节肿而不红 ,舌苔白厚多腻 ,脉滑或濡数。热胜者 ,发病急 ,四肢关节红肿热痛 ,痛如刀割 ,得冷可缓解片刻 ,剧痛不可近人 ,局部活动则痛增 ,皮肤呈现红斑结节 ,常波及肘膝关节 ,…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所称"痿症",是以四肢痿软瘫痪为主证.临床上应与"痹症"鉴别.两者虽皆为肢体运动障碍,但有其殊异.<医宗金鉴>谓:"痿病足兮痹病身,仍在不疼痛里分",指明了痿是软瘫不痛,痹是以痛为著.痿症就现代医学来说,凡各种病因所致下运动神经元性(周围性或弛缓性)瘫痪,概属痿症范畴.  相似文献   

4.
关于"痛证"的病机,<内经>作了诸多精辟的论述.其论述痛证比较集中的有<素问>的<举痛论>、<痹论>和<灵枢>的<周痹>、<论痛>等篇,其中尤以<举痛论>的论述较为完备.导致痛证的原因不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痰饮、瘀血、虫咬、食积、外伤等.笔者以为,大道在简,至道在微,故反复揣摩,以期洞察其要.以下浅述笔者个人体会,请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症之虚、瘀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玄 《光明中医》2009,24(8):1548-1549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六大疾病之一,以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骨强度减弱为特征.中医学虽无骨质疏松这一病名,但根据临床症状及发病机理,与"骨痹"、"骨痿"、"骨痛"、"肾痹"证相类似.本文就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及治疗与同道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疒甫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提出了"痹"这一病名,<素问*痹论篇>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演变做了详细论述.很多后世医家遵循<内经>意旨,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总体上多以"五体痹"(筋、脉、肉、皮、骨);"五脏痹"(肝、心、脾、肺、肾);风、寒、湿痹进行论治.另外,又有众痹、历节、顽痹之说,但本人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一种痹证具有显著的自身特点:痛点固定,症状在休息或处于某一体位时减轻或消失.  相似文献   

7.
痹证,痹即闭阻不通之意。其证或痛或肿,或麻木不仁,或筋屈而不伸,或引而不缩,或寒或热,或燥或湿,或游走不定,或留着不移。故有行痹(包括众痹、周痹)、痛痹、着痹、热痹;以及骨、筋、脉、肌、皮痹、和五藏的痹证。病因病机:痹证的发生,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劳逸失宜,饮食起居,禀赋刚柔有关。多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卫阳失密,虚邪乘之,壅蔽经络,气血不行,发而为痹。  相似文献   

8.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原文曰 :“血痹阴阳俱微 ,寸口关上紧 ,尺中小紧 ,外证身体不仁 ,如风痹状 ,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本方具有振奋阳气 ,温通血脉 ,调畅营卫的作用。所以笔者在临床中对产后、流产后身痛 ,乳癖 ,风寒湿痹 ,胸痹 ,小儿自汗等证属气虚血瘀 ,营卫不调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 ,兹介绍如下。1 产后身痛产后身痛临床较常见 ,其发病机理 ,多因产后气血亏虚 ,筋脉失养或络脉空虚外邪乘袭所致。如《医学心悟》中说 :“产后遍身疼痛 ,良有生产时百脉开张 ,血脉空虚不能营养 ,或败血乘虚而注入…  相似文献   

9.
总结宋一亭教授诊治风寒痹阻型胸痹的经验.认为"邪乘其虚"与"诸邪盘胸"是风寒痹阻型胸痹的主要病机,症状特点与病史是其主要的辨证要点,因受地域因素影响,此类患者在内蒙古地区较为常见.治疗主张通补结合,以温通宣散、辛热通补、搜风通络、散瘀缓痛为原则,临证多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温阳宣痹基础方,常配伍通补、虫类、气血之药.  相似文献   

10.
正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引起肢体关节、肌肉的疼痛,肿胀,重着,麻木,甚或活动不利的一类疾病。痹证,《内经》称为痹,《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第五称为历节。其病因病机不外乎风、寒、湿三气杂至。痹症极为复杂,其说既多,含义亦广,以痹证之证候而言,分为行痹(痛处行而不定)、痛痹(掣痛苦楚)、着痹(定而不移)。以邪侵部位深浅分别之,则有骨痹、筋痹、脉痹、  相似文献   

11.
身痛逐瘀汤是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创制的活血化瘀名方,原为治疗瘀血痹阻于经络而致的肢体痹痛或关节疼痛等证而设,现代医家多用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增生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等属瘀血痹阻型者,明确指出应用身痛逐瘀汤治疗冠心病未见报道。邢月朋主任医师根据中医理论在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应用身痛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邢月朋主任医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运用中医传统的诊疗方式,提出了应用身痛逐瘀汤治疗冠心病证属瘀血痹阻且以肩背沉重疼痛为主症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发展了中医的学术思想。身痛…  相似文献   

12.
格阳喉痹,为喉痹的一型,证见于《景岳全书·杂证谟》,由无根之火客于咽喉而成,证见咽喉微痛、色红紫,口干不欲饮,午后低热,脉沉而紧,或洪大无力,上热下寒。张景岳认为格阳喉痹源于肾阴亏损,水不制火,治疗此证应着眼于"虚",示人治当护养阴液,水足则火自降。现代临床对格阳喉痹研究不多,因症状主要表现为咽喉肿痛,或直接体现为乳蛾,即西医的扁桃体炎,故中医多以乳蛾论治。但格阳喉痹除了咽喉部的症状外,还伴有低热、腰膝酸软、上热下寒等阴虚症状,故不可与乳蛾混为一谈。治疗上要分清  相似文献   

13.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发病率也逐渐增加,据统计,50岁左右的人群中大约有25%的人患过或正患此病,60岁左右则达50%,70岁左右在临床上则每每可见。此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颈椎病属中医颈部伤筋范畴,是由于颈部受到外伤劳损所致,风寒湿邪的侵袭可加重症状。临床常见气滞血瘀证,风寒阻络证,气郁痰阻证,肝肾虚损证等,临床根据不同的证进行辨证护理。 1.气滞血瘀证 多因颈部外伤或劳损所致。临床表现为颈项强痛,夜间尤甚,其痛为刺痛,痛点固定不  相似文献   

14.
杜童 《新中医》2015,47(1):11-13
介绍韦绪性治疗痹病的临床经验。其认为"邪伏于内,留而未发"乃是痹病反复发作、顽固难愈的关键,风寒湿三气只是发病或加重病情的诱因而已。提出了"伏邪痹病"的概念,并创制了"蠲痹笑痛方",其功温肾散寒、搜风祛湿、宜痹通络,乃治疗伏邪痹病肾虚寒凝、湿瘀阻络证之通用方。并强调药物治疗的同时需重视治未病和恰当调护,从而提高疗效,促使痹病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5.
针刺运动暗示疗法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实施手法的同时,指导患者活动患处或相关部位,并对患者进行心理暗示,诱导“气至病所”,以期通过外在针刺的调节作用及调动患者内在多套系统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治疗方法。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采用针刺后运动配合有效的心理暗示,在治疗痛证、中风偏瘫、癔证等方面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 针刺运动暗示疗法治疗痛证1.1 取穴 肩周炎患者取同侧的条口透承山。颈项疼痛,取双侧颈项点(半握拳,于中指指关节背侧桡侧缘取穴)和后溪穴。腰痛取首面穴(印堂上1.5寸处)和腰痛平衡点(臑俞与腋后纹头连线的中点)。膝痛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证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疾病活动度特征.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制定"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调查问卷",从全国18个中心RA临床数据采集1388例RA患者信息.将RA分为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气血两虚证、肝肾不足证6个证型.比较不同证型的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血沉(E...  相似文献   

17.
项痹归属"经筋病"范畴,经筋理论可以诠释项痹的生理病理并指导项痹治疗.颈椎的稳定由颈项部的经筋维持,经筋对颈椎的活动起着重要的支持维系作用;项痹病理改变关键是筋急,病理产物的关键是筋结.项痹治疗的指导意义主要包括:局部"以痛为腧"和循经筋结聚点远端点的取穴原则,太阳经筋为主和其他筋为辅的辨筋论治原则,阳筋与阴筋功能平衡...  相似文献   

18.
张世平 《中国针灸》2009,29(11):921
"脉满则痛"是<素问·举痛论>提出的疼痛病机之一,但没有被后世所重视.笔者把"脉满则痛"的发病机制归纳为阳热亢盛、血瘀气壅和气机逆乱,对其辨证施治规律进行了探讨.提出本病机可见于急性软组织损伤、热痹、头痛、气功偏差等多种疾患,与神经系统对痛觉易化的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提出以"釜底抽薪"作为治疗"脉满则痛"的原则,并以临床案例加以说明,旨在丰富指导针灸治疗痛证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蠲痹汤加味治疗风湿性多肌痛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焕彪 《新中医》2008,40(7):82-82
目的:观察蠲痹汤加味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2例以蠲痹汤加味治疗,对照组30例以强的松、萘普生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愈率治疗组分别为93.75%、46.87%,对照组分别为73.33%、13.3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蠲痹汤加味治疗风湿性多肌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沈冯君 《中医正骨》2004,16(10):21-22
痹、痿的定义、病位、病因病机、证候、治法等在历代医籍中论述颇多.从临床学科的角度来看,痹、痿不仅发生于骨伤科,还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科等二级学科.进一步认识清楚痹、痿与病、证、症的关系;痹证(不同证或型)之间,痹、痿证之间的传变关系;痹与痿,无论从"病"的含义或"证"(型)的含义均可存在.探讨清楚这些关系,对辨病,审证求因,审因求治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