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住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上半年首诊为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历260份,对抗菌药物应用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2.7%,多为二联用药与静脉给药,不良反应少。结论:我院在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时存在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现象,规范化管理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呼吸道感染的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2010年98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学检查结果与常见细菌的耐药性及抗菌药物应用.结果:我院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以细菌为主,第一位为肺炎链球菌,它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在67.0%左右,3年中有缓慢增加趋势;72.0%左右的菌株对复方新诺明、氧氟沙星和庆大霉素耐药.讨论:我院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以细菌为主,其耐药性不容忽视,应重视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及耐药性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基本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病原菌检出率,为进一步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有效开展目标性监测,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技术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床旁调查和查阅在院病历相结合。结果调查住院患者515人,医院感染率为2.33%;医院感染的部位上呼吸道占33.33%,下呼吸道占33.33%,泌尿道感染25.00%,消化道感染占8.33%;抗菌药物总使用率为35.53%;全院治疗性用药感染标本送检率12.80%。结论: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可基本反映医院感染情况;加强用药前标本送检率,注重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可为有效开展目标性监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以及临床分析。方法:将60例肾内科住院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这些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并做成抗菌药物应用表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数据结果显示,抗菌药物主要集中在预防性和治疗性两大块。60例患者中17例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是预防性用药,占28.3%,43例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是治疗性用药,占71.7%。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占88.5%,不合理用药比例占11.5%。结论:肾内科应用抗菌药物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痰标本的细菌培养,采用ATB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病原菌种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12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标本中共分离出146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3株(15.75%),革兰阴性杆菌65株(44.52%),真菌12株(8.22%)。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庆大霉素、氨曲南较为敏感;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美洛培南较为敏感。结论:我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不同的细菌抗菌药物的敏感度各不相同差异较大,细菌药敏结果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在新生儿患者呼吸道感染特点以及其耐药性特征,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合理用药依据.方法:收集商洛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送检新生儿患者的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鉴定得32株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使用MIC法和K-B法对30种抗生素做药敏试验,并用纸片协同试验确认是否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结果:自315例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68株致病菌,其中32株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在新生儿患者呼吸道感染率为10.16%.32株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对30种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并检出26株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耐药菌株,占81%.结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已引起新生儿患者呼吸道感染,并对抗菌药物产生较为严重的耐药性,除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外对其他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应定期监测这类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合理参考,从而达到控制医院感染,减少新的耐药菌株出现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调查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现患率,了解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感染发生的特点,为加强和改进医院感染管理及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5月31日24小时内所有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867例患者,发现医院感染30例,33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46%,例次感染率3.81%。医院内感染患者主要集中在重症监护病房、神经外科、肿瘤科及血液科;感染部位依次为患者中下呼吸道13例(43.3%)、泌尿道4例(13.3%)、上呼吸道3例(10%)、皮肤与软组织3例(10%)、其他部位5例(16.7%)、胃肠道2(6.67%)。30例医院感染患者中分离出病原菌9株,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株,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菌各1株,白色念珠菌1株,真菌2株。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内科使用率31.6%,内科以治疗性用药为主(75.9%),外科使用率46.8%;外科以预防用药为主(74.8%);医院抗菌药物主要以单联用药,占91%以上。对176例治疗性用药患者中应用抗生素前曾做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者72例,占40.9%。结论:加强医院感染现患率较高科室的重点监测,加大对高危部位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检测和耐药性监测,严格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遵循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和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才能更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前言 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因此抗菌药物也就成为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特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对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抗菌药物治疗及预防应用指征以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订原则进行阐述,并列出常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细菌性感染的病原治疗,以期达到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降低医药费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感染患者检测降钙素原(PCT)指导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感染患者200例,根据其就诊单双号分组,单号100例为对照组,双号10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根据发热≥38.5 °C、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升高、临床感染征象给予抗菌药物,而观察组在检测PCT后合理指导抗菌药物应用。比较两组患者用药时间、用药率、不良反应率、多重耐药菌培养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时间、不良反应率、多重耐药菌培养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用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感染患者检测PCT后指导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显著,可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缩短用药时间,还能减少多重耐药菌,提升整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基层医院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今后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22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并以同期未发生下呼吸道感染者作为对照组,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应用与否、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糖皮质激素应用与否、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影响基层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减少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住院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并进行分析其使用的合理性,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依据全院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住院患者处方用药情况,统计分析所用抗菌药物的种类、金额、剂量及用药天数.结果:住院患者所用抗菌药物共计85种,用药金额占总用药金额的32.08%,使用频度最高的是头孢菌素类.结论:头孢菌素类使用尚存在不合理之处,其它类使用基本合理.了解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和总结头孢地嗪的抗菌活性及其药动学与临床应用,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离体抗菌、临床药动学以及临床治疗各种感染患者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介绍。结果:头孢地嗪具备广谱抗菌特性,能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同时还有渗透力强、组织浓度高、半衰期长、机体耐受性好等优点,对尿道感染、生殖器感染、中耳炎以及下呼吸道感染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头孢地嗪作为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中对人体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的抗生素药物,其可在临床进行推广并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干预研究设计和药物经济学中的最小成本分析法,对老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两种治疗方案.研究发现:对老年急性下呼吸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序贯治疗是安全而有效的,而且有更加合理的成本-效果比,由静脉治疗转换口服治疗的最佳时间约为7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执行预防用抗菌药物流程管理方法的实际效果。方法:医院手术室自2018年10月起,护士执行应用预防抗菌药物流程管理方案,抽选应用前2018年1~9月收治130例手术患者纳入应用前,另抽选2018年10月~2019年5月收治130例手术患者纳入应用后,记录比较该管理方案应用前后手术室管理质量。结果:应用后手术室患者抗菌药物标准用药流程开展合格率明显高于应用前(P0.05);术后观察一周,记录应用前后患者感染事件发生率,得出应用后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应用前(P0.05)。结论:预防抗菌药物流程管理方案应用于手术室管理中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手术室患者抗菌药物标准用药流程开展合格率,降低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神经内科患者270例随机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就年龄、住院时间、基础疾病和侵入操作例数而言,感染组明显超过未感染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感染组服用抗菌药物时间短,而感染组使用抗菌药物时间较长,且病理学的检查发现真菌比例较高。结论:患者自身情况、侵入操作和住院时间、基础疾病等均属于能引起神经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感染与治疗的方法存在一定联系,医院可以通过三联疗法使用抗菌药物,并针对性地照顾易感染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院内儿科上呼吸道疾病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促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化.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0年儿科上呼吸道疾病患者的1000病历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使用抗菌药物处方共587例,占总处方量的58.7%,头孢类抗菌药物使用占主要地位.结论:抗菌药物在儿科下呼吸道疾病中使用较为频繁,存在加速细菌耐药性、给药不合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改善类似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7.
机械通气并发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机械通气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及药敏情况,探讨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月三年间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情况。结果:机械通气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率为78.1%,主要病原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和真菌;各种菌类对相应的抗生素都比较敏感。结论:机械通气并发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应加强人工气道护理和消毒隔离工作,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是临床医生用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药剂科参与用药管理前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效果。方法:将医院2017年2月~2018年9月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10例,将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剂科的参与下进行抗菌药物的应用,观察两组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用药花费。结果:观察组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与药物花费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剂科参与用药管理后,明显提升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同时减少住院时间与用药花费。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胆道疾病手术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及药学路径的探讨,了解临床中对胆道感染的防治情况,以避免和减少耐药性菌株的产生,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根据。方法:选取阳江市人民医院2017年第三季度及2018年第一季度期间进行胆道手术的患者,共101例。根据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Ⅷ和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判断标准,以药学路径干预前的患者为对照组,干预后的患者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经济指标、治疗效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多个指标方面都有显著下降,包括总药费、住院总支出、抗菌药物支出、以及住院天数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药学路径胆道手术预防感染合理用药,能够起到降低患者支出,规范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普外科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为加强手术患者管理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进行普外手术的患者1042例。将发生切口感染者为感染组,将未发生感染者为未感染组,分析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术后发生感染58例,感染率5.57%。主要感染部位为上呼吸道18.97%,血液17.24%,下呼吸道15.52%。影响普外科术后感染的因素分别年龄≥60岁、合并营养不良及基础疾病、手术时间2h、合并侵入性操作、术后应用抗菌药物7d、手术切口为Ⅱ~Ⅲ类、切口长度为3~10cm。其中,年龄≥60岁、手术时间2h、合并侵入性操作、手术切口Ⅱ~Ⅲ类、应用抗菌药物为普外科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外科医生应结合患者情况制定合理的手术计划,综合处理,最大程度地降低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