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通塞脉片(TSM)对2型糖尿病足(DF)大鼠伤口愈合作用。方法用高脂高糖加链脲佐菌素(STZ)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再行足部手术,建立DF大鼠模型。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二甲双胍0.135g/kg组、通塞脉片12.44、6.22、3.11g/kg 3个剂量组,另设空白对照组,连续灌胃给药18d,观察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血糖血脂、胰岛素、血液流变学以及血管内皮活性因子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TSM可促进模型大鼠创面愈合、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增加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含量,降低模型大鼠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血小板聚集率、血液黏度和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调节ET/NO、TXB2/6-K-PGF1α比值。结论 TSM可以通过调节糖脂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血液流变性、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作用,促进2型DF模型大鼠创面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2.
通塞脉片治疗急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8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㈩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诊科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通塞脉片联合颈椎牵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药物对照组和基础对照组各60例,3组均予以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组加用通塞脉片口服,药物对照组予以颈复康颗粒口服,疗程均为3周。在治疗后的1、3周分别采用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ESCV)、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和椎动脉平均流速(Vm)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1、3周的改良ESCV、CASCS评分和Vm均明显高于药物对照组和基础对照组(P<0.05)。结论 通塞脉片结合颈椎牵引可有效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改善椎动脉平均流速。   相似文献   

4.
椎动脉型颈椎病 (CSA)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在神经内科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 ,治疗上以非手术治疗为主。而药物治疗探讨不多 ,我们于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1 0月对 1 2 5例CSA病人进行了通塞脉片治疗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1 2 5例CSA病人 ,均为神经内科门诊患者 ,按照挂号单上单号和双号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65例 ,男 2 8例 ,女 37例 ,年龄 39~ 64岁 ,平均 51 .5岁 ;常规组 60例 ,男 2 5例 ,女 35例 ,年龄 46~ 65岁 ,平均 50 .8岁。病例排除标准 :①年龄 <1 8岁或>65岁者 ;②妇女妊娠期、哺乳期 ;③合并有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通塞脉用于脑梗死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取本院2008年2月~2011年2月间收治的急性脑缺血梗死患者106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脑梗死西医疗法,治疗组在常规西医疗法的基础上加用通塞脉片,3次/d,5片/次,以1个月为一疗程。结果: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为8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1%,2组总有效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生活能力恢复至3级以上(包括3级)占75.5%;对照组生活能力恢复至3级以上(包括3级)占56.6%,.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塞脉可以有效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不仅保护患者生命安全,同时有效改善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通塞脉片治疗颈椎病之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采用口服通塞脉片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口服颈复康颗粒治疗,2组悉以30 d为1疗程,连用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52.5%,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显效率为27.5%,总有效率77.5%,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通塞脉片对颈椎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而且安全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梅  朱捷  王勇 《安徽医学》2014,(4):457-459
目的观察通塞脉片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6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l例),在常规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依帕司他片,治疗组在依帕司他片基础上加服通塞脉片。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传导情况及临床效果。结果经过8周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87 .10%)明显高于对照组(58 .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塞脉片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显著,好于依帕司他单独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通塞脉片对老年大鼠血栓形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以老年大鼠为血瘀证模型,通过体内血栓形成法观察通塞脉片对其血栓形成及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影响.结果 通塞脉片可以降低老年大鼠体内血栓形成的质量,降低老年大鼠全血和血浆黏度(P<0.05~0.01).结论 通塞脉片有抗老年大鼠体内血栓形成和改善老年大鼠血液流变学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塞脉片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通塞脉片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6 0例患者随机分为 2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基本治疗方法 ,治疗组加用通塞脉片 ,疗程均为 1个月。评价通塞脉片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神经功能缺损和中医证候、血脂、血液流变学、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脂质 (LPO)等指标的影响。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0 .0 0 % ,2组比较 ,P <0 .0 5。治疗组能明显降低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及血浆比黏度 (P <0 .0 5~ 0 .0 1) ;降低TC、TG和提高HDL ch水平 (P <0 .0 5 ) ;提高SOD活性 (P <0 .0 5 )、并清除体内LPO的功能 (P <0 .0 1)。结论 通塞脉片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0.
王智仙 《当代医学》2012,(33):122-123
目的探讨西医常规治疗联合血塞通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血塞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无死亡病例,观察组良好35例,中残11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GOS良好率为70.0%;对照组分别为25例、18例、5例、2例,GOS良好率为50.0%,观察组的GOS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以及红细胞压积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塞通能够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点,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谢春香 《中外医疗》2016,(31):108-110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伴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硫辛酸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整群选取的该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伴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43例患者联合硫辛酸注射液治疗,并分析两组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空腹血糖(FBG)为(4.67±0.51)mmol/L、餐后2 h血糖为(5.02±1.04)mmol/L、甘油三酯(TG)为(4.46±0.84)mmol/L、总胆固醇(TC)为(1.51±0.36)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C)为(2.25±0.55)mmol/L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一个月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1.39%,两组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硫辛酸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有效控制机体血糖、血脂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保护神经元,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利于机体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体质特点及与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通过运用流行病学的调研方法,对287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体质分布特点,并测量患者身高、体重、腰围、臂围,计算体质量指数、腰臂比,同时检测患者血脂、同型半胱氨酸,探讨不同体质特点与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为血瘀质(31.71%),其他依次为痰湿质(14.98%)、湿热质(12.20%)、气虚质(10.80%)、阴虚质(9.41%)、阳虚质(7.67%)、气郁质(6.27%)、平和质(3.83%)、特禀质(3.14%),血瘀质与其他型体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观察到血瘀质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高,与其他各体质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质体质类型体质量指数、腰臀比水平最高,在血脂方面,痰湿质体质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水平较高,与其他各体质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为血瘀质,且不同体质类型与危险因素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伴发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伴发脑梗死40例和单纯2型糖尿病36例,分别进行询问生活习惯、病史、检测体重、身高、收缩压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血尿酸,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间患者在年龄、吸烟史、糖尿病病程、收缩压、空腹血糖水平及高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体重指数、血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均P〈0.01)。结论监测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体重指数、纤维蛋白原,血尿酸,适时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控制,对减少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胰岛素泵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脑梗死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2DM患者200例,根据是否合并脑梗死分为合并脑梗死组102例和无脑梗死组98例。所有患者均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化学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后FMD、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及其他代谢指标。结果合并脑梗死组与无脑梗死组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合并脑梗死组治疗后较治疗前FPG[(6.0±1.2)mmol/L比(11.4±3.2)mmol/L]、Hb A1c[(6.0±1.0)%比(10.9±1.3)%]、HOMA-IR[(2.0±1.1)比(4.0±1.4)]、TC[(3.4±0.7)mmol/L比(6.0±0.9)mmol/L]、TG[(1.4±0.6)mmol/L比(2.9±0.5)mmol/L]均显著降低,FMD则较治疗前[(2.4±1.6)比(6.3±0.9)]显著升高,无脑梗死组治疗后较治疗前FPG[(5.0±2.1)mmol/L比(10.7±4.2)mmol/L]、Hb A1c[(5.4±0.3)%比(9.1±1.5)%]、HOMA-IR[(2.0±0.4)比(3.0±1.0)]、TC[(3.3±1.0)mmol/L比(5.8±0.9)mmol/L]、TG[(1.3±0.5)mmol/L比(2.7±0.7)mmol/L]显著降低,FMD[(10.2±1.3)比(5.2±2.2)]则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 T2DM患者无论是否合并脑梗死,其FMD都已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合并脑梗死患者下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培明 《河北医学》2011,17(3):377-37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将110例患者分为脑梗塞合并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脑梗塞组。两组均采用吸氧、控制血压、降低颅压、保护脑功能、纠正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紊乱等基础治疗。合并糖尿病组同时控制血糖疗法,连续治疗3周。结果:糖尿病合并组60例中治愈9例、显效15例、好转21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75%;对照组50例中治愈15例、显效12例、好转1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两组比较P〈0.05。结论:早期控制好血糖,实行降脂降压,改善血小板聚集等综合治疗措施是减少脑梗塞并发率及致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疗程14d。对比治疗前后血清TNF-α、HCY变化,并与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进行比较,治疗前、后均进行NIHSS评分,计算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TNF-α、HCY水平均高于健康组( P<0.05),治疗后两组TNF-α、HCY均降低,各自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组TNF-α、HCY下降更明显,对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9.3%)明显高于对照组(64.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可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HCY水平,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并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51例,无脑梗死2型糖尿病患者50例,对两组间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以复发性、多灶性脑隙性脑梗死及大面积脑梗死多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吸烟、尿酸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动脉粥样硬化是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丹红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丹红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6例)和对照组(n=46例),分别给予减轻脑水肿药物和脑保护剂,同时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7、14、21和28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病情程度.结果 2 组患者在用药后第7、14、21和28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Barthel指数与前一观察日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早,在用药后第21、28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用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丹红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