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并评价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对左心功能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DDD)患者58例,分为心功能Ⅲ级组25例,其中13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12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心功能Ⅰ~Ⅱ级组33例,19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心室心尖部,14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分别比较两组以及各亚组术后3个月心功能各指标以及心电图、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术后组间比较,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QRS时限,B型钠尿肽(BNP),二尖瓣口反流面积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流出道起搏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2.
双腔右心室(DCRV)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心病的1.5%。我们从1998年2月~2002年5月诊断并经手术治疗DCRV23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分析双腔(DDD)起搏前后右心室心肌运动位移的变化规律,初步探讨VVI技术在评价右心室运动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23例DDD起搏患者术前术后均采用VVI技术检测右心室室壁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向运动位移,并比较术前术后之差异。结果术前术后右心室各室壁不同节段心肌收缩峰值位移表现为从基底段到心尖段依次降低,其中基底段与心尖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前相比,术后后间隔、游离壁及右心室整体位移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DD起搏后右心室心肌运动位移较术前明显降低;VVI可精确测量DDD起搏前后右心室心肌位移的程度,从而客观反映右心室之运动状态,进而判断右心室之功能。  相似文献   

4.
王苏  楚军民 《河北医药》2004,26(6):472-473
目的 探讨右心室双出口外科治疗的早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对 3 1例右心室双出口患者实施外科治疗 ,其中经典的Rastelli手术 (内隧道外管道手术 ) 4例 ;经内隧道成形左室流出道 ,右室流出道直接疏通或用心包片加宽 11例 ;改良Rastelli手术 11例 ,全腔肺动脉吻合术 2例 ,Glenn手术 2例 ;大动脉调转术 1例。结果 早期死亡 (术后 1个月 ) 1例 ,出院 3 0例。随访 2 6例 ,失访 4例 ,随访 5月~ 5年 ,平均 (3± 1.5 )年 ,无死亡 ,二次手术 3例。所有患者紫绀消失 ,症状明显改善 ,心功能Ⅰ级 2 4例 ,心功能Ⅱ级 2例 ,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及学习和工作。结论 大部分右心室双出口患者经双心室矫治可以取得很好的早期及远期疗效。对于合并其他严重畸形的患者可以行右心室旁路手术。  相似文献   

5.
双腔右心室又称异常肌束性狭窄,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该病有其临床和病理解剖的特征,常合并有室间隔缺损,术前易误诊,术中处理失误可造成严重后果。现将我院经手术确诊为双腔右心室4例报告如下。例1:男,5岁,生后6个月发现心脏杂音,活动后心悸气促,口唇发绀。体检:发育正  相似文献   

6.
林国治  林治瑾 《天津医药》1989,17(9):562-563
双腔右心室罕见,右心室由异常肥大的肌束或环状纤维隔膜分隔为两个腔。术前常易误诊为单纯性室缺或肺动脉瓣狭窄,也可与室缺伴有右室流出道狭窄或法鲁氏四联症相混淆。本病常合并其它先心病畸形,以室缺并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自动功能成像(auto function imagine,AFI)测量右心室壁收缩期峰值应变的可行性,并观察该测量在房间隔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对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3次测量,分别计算同一医师和不同医师检测的组内相关分析(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值.通过比较合并不同肺动脉高压房的间隔缺损患者的右心室壁收缩期峰值应变,观察AFI测量右心室壁收缩期峰值应变的效果.结果 在60例体检者3次检测中,同一医师检测右心室两腔心、右心室四腔心和右心室整体收缩期峰值的ICC值分别是0.810、0.860、0.804,不同医师检测右心室两腔心、右心室四腔心和右心室整体收缩期峰值的ICC值分别是0.820、0.800、0.803,都表明AFI测量右心室壁收缩期峰值应变的一致性和重复性较好或极好.与轻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比较,中度及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收缩期峰值应变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右心室收缩期峰值应变也比中度患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FI可以测量右心室壁收缩期峰值应变,应用于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时,肺动脉高压越严重,右心室收缩期峰值应变越低.  相似文献   

8.
1989年2月至1999年4月,我院共手术治疗双腔右心室(DCRV)69例,占同期6419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病人的1.1%,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69例DCRV中,男37例,女32例;年龄3~39岁,平均13.0&#177;8.2岁。单纯DCRV 9例(13.0%),合并其它心脏畸形60例(87.0%),其  相似文献   

9.
徐全  方功德 《江西医药》1998,33(3):135-136
报告1例双腔右心室合并室间隔员及卵圆孔未闭的诊治经验,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解剖生理特点、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了 。  相似文献   

10.
张延斌  李东野 《江苏医药》2002,28(4):313-313
双腔右心室(DCRV)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术前确诊的主要手段是超声心动图检查。其病例较少,且大多合并其它先天性心脏畸形,因此临床上常被误诊或漏诊~([1,2])。我们在工作中见到经手术证实的DCRV共4例,其中术前超声误诊3例,现  相似文献   

11.
<正>肥厚梗阻型心肌病以左心室和(或)右心室肥厚为特征,一般呈非对称性的室间隔肥厚,造成左室流出道收缩期压力阶差(LVOTPG)。临床上心律失常和猝死较常见~([1])。目前常用药物、双腔起搏器、外科手术等,但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手术风险、起搏治疗无效等问题~([1-3])。经皮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接受单腔起搏(VVI)和双腔起搏(DDD)模式的心脏起搏器长期治疗的患者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与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方法测定59例长期人工心脏起搏患者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与血浆NT-proBNP水平,后者以10为基数的对数(lg)转化后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起搏模式下右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与血浆NT-proBNP水平的异同。结果 VVI组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83.61±20.50)%,高于DDD组的(45.93±3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VI组较DDD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高,其lgNT-proBNP分别为(3.24±0.54)pg/ml和(2.52±0.6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接受VVI长期治疗的患者可能会产生起搏依赖性的心功能损害,增加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等的发生;DDD起搏可以通过调整房室间期和模式转换减少右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对心功能损害比VVI起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评价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对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入院收治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39例设为研究组,选取39名年龄、性别及体质指数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入院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3D-STI技术,分析得到研究组和对照组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右心室整体圆周应变(GCS)、右室整体径向应变(GRS)。应用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于心尖四腔切面测量右心室舒张末期面积(EDA)、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A),并计算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FAC)。入院时抽取股动脉血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检测,测定碳氧血红蛋白(HbCO)及氧合血红蛋白(HbO2)。结果入院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较,GLS、GCS、GRS、HbCO、Hb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可损害右心室功能。应用3D-STI技术可早期诊断并定量评估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右心室收缩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4.
右心室双出口(Double Outlet Right Ventricle DORV)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心病的1%~2%,每10万活婴中约有9例患此心脏病[1].Taussig-Bing心脏畸形是一种特殊类型的DORV,主动脉完全起源于右心室,肺动脉完全或大部分起源于右心室,室间隔缺损(VSD)位于肺动脉下.  相似文献   

15.
王仲伦  郑捷  董维树  常诚 《天津医药》2004,32(10):652-652
双腔右心室(DCRV)是较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占先心病的1.5%。其解剖特点是一个或多个异常肥厚肌束起自室上嵴中或下方的室间隔,横过右室腔,止于流入道部分的右室壁,异常肌束大小多少不一,根据其形态可分为肌膜隔型和肌束型2种。1997年1月-2001年7月我院共收治8例,占同期先天性心脏病的2%(8/441),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我科自 2 0 0 0~ 2 0 0 2年已成功地为 31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病人安装了人工心脏起搏器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一套完整的康复护理措施 ,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我科自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0月共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31例 ,其中右心室单腔起搏 (VVI) 2 7例 ,右心房、右心室双腔起搏 (DDD) 4例 ;男 15例 ,女 16例 ;年龄 37~ 88岁 ,平均 6 7 5 5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5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13例 ,Ⅱ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3例 ;伴阿斯综…  相似文献   

17.
<正> 本病为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其基本病理改变为右室腔内异常肥厚的肌束将之分成两个腔,即近端高压流入腔和远端低压流出腔,前者自三尖瓣到异常肌束。后者自异常肌束到肺动脉瓣,故也称双腔右心室。大多数病例与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等并存,少数病例单独发生,临床上常误诊为室间缺损、非青紫型法鲁氏四联症、肺动脉径狭窄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体位变动后对双腔气管导管位置的影响。方法择期开胸手术患者12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60)左双腔气管组(L-DLT组)和右双腔支气管组(R-DLT组)。全麻诱导后分别插入左右双腔气管导管,分别以听诊法和纤支镜(FOB)检查法判断双腔管的位置。患者体位改为侧卧后再以听诊法和纤支镜(FOB)检查法判断双腔管的位置。记录各次管的位置深度。结果体位变动后L-DLT组的DLT深度均有改变(P<0.05)移位12例。R-DLT组的DLT深度均有改变(P<0.05)移位18例。25%患者侧卧后导管位置有移位,以向近侧移位居多。位移率R-DLT组均高于L-DLT组(P<0.05)。结论双腔管插管后体位变动,用纤支镜确定和调整双腔管的位置更确切,宜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测量右心室壁变化与尘肺病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降低的相关性,并寻找早期预测右心室收缩功能降低的指标。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1月该院收治的148例尘肺病患者,采用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右心室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Tei(TDI)]、三尖瓣反流速度、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等,使用VVI测量右心室壁变化相关参数,收集尘肺病分期、脑利钠肽(BNP)等信息,比较不同分期患者各项参数的差异性,分析BNP、肺动脉高压与各项参数的关系。结果 与Ⅰ、Ⅱ期患者比较,Ⅲ期患者Tei(TDI)、TAPSE、右心室长轴曲线平均应变速度(TVC)、右心室长轴节段平均位移(TDS)、右心室长轴曲线平均位移(TD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期患者BNP、频谱多普勒测量右心室做功指数——Tei指数[Tei(PW)]、右心室面积变化率(FAC)、右心室长轴节段平均应变速度(TVS)、右心室长轴节段平均应变(TSS)、右心室长轴曲线平均应变(TSC)、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右心室长轴节段平均应变率(TSRS)、右心室长轴曲线...  相似文献   

20.
周本军 《贵州医药》2012,36(10):894-895
目前临床上治疗缓慢性严重心律失常有效措施是植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单腔或双腔起搏器对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及病死率没有明显差别[1].本文探讨实际临床工作中永久人工起搏器的类型选择及手术方式的选择,观察其差别.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7例男77例,女90例,年龄12~91岁,平均68.3岁,其中60岁以上老人143例.单腔起搏器112例,双腔起搏器55例.右心室电极放置右室心尖部121例,间隔部46例.基础心脏病:冠心病38例,高血压心脏病23例,心肌病2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见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