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及影像学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asymptomatical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180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定义将其分为ACI组和非ACI组,对两组的危险因素和影像学特征加以分析。结果ACI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冠心病、吸烟、年龄,其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HHcy与非ACI组比有显著差异(P<0.05);ACI的好发部位依次为基底节区、内囊、丘脑、放射冠、额叶、枕叶。结论ACI在老年人中常见,发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HHcy有关,影像学检查特别是头颅MRI是确诊ACI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112例SCI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SCI好发于50~70岁,临床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灶直径在0.4~1.6cm。腔隙性脑梗死106例(94.64%),大病灶性脑梗死6例(5.36%);病灶位于内囊52例,基底节30例,放射冠区14例,丘脑6例,脑干6例。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36例(32.14%),糖尿病、高脂血症36例(32.14%),冠心病、心房颤动10例(8.93%)。结论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均为SCI的危险因素。SCI无明确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确诊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3.
张磊 《中国医药指南》2009,7(24):173-174
目的分析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有记载的S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CI好发于50~70岁,临床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灶直径在0.4~1.6cm;腔隙性脑梗死106例(94.64%),大病灶性脑梗死6例(5.36%);病灶位于内囊52例,基底节30例,放射冠区14例,丘脑6例,脑干6例;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36例(32.14%),糖尿病、高脂血症36例(32.14%),冠心病、心房颤动10例(8.93%)。结论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均为SCI的危险因素;SCI无明确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确诊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姚正鹏 《安徽医药》2005,9(4):272-273
目的回顾分析无症状性脑梗死(SBI)的发生率、影像学特征、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神经内科SBI患者64例均行CT或MRI检查,从年龄、影像学特征(病灶大小、部位、类型等)、危险因素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神经内科脑梗死患者中SBI的发生率为14.16%,95.16%为腔隙性脑梗死,69.35%分布于基底节区、内囊等.结论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均为SBI危险因素,房颤、吸烟、饮酒、糖尿病与SBI无明显相关,缺血性心脏病、高脂血症、高血糖与SBI的发生可能相关,颈动脉粥样斑块在SBI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56例SCI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SCI好发于50~70岁,临床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灶直径0.4~1.6cm。腔隙性脑梗死53例(94.64%),大病灶性脑梗死3例(5.36%);病灶位于内囊26例,基底节15例,放射冠区7例,丘脑3例,脑干2例。危险因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18例(32.14%),糖尿病、高脂血症18例(32.14%),冠心病、心房颤动5例(8.92%)。结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冠心病、高脂血症等均为SCI的危险因素。SCI无明确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临床随机搜集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70例(既往均无脑梗死病史),通过头颅CT检查对无症状性脑梗死好发部位进行相关观察。方法本组无症状性脑梗死70例患者,均为中老年人,年龄45~80岁,既往均无脑梗死病史。通过入院第2天行头颅螺旋CT平扫所见(层厚为5mm)统计梗塞部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梗塞部位结果统计分析发病部位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脑室前后角旁、放射冠、基底节、其他部位。结论对无症状性脑梗死70例发病部位临床观察,侧脑室前后角旁发病率最高,比例占观察患者的半数以上,其次为放射冠与基底节,而脑叶等其他部位少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病变部位和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2003年9月~2006年9月住我院的经CT或MRI证实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30例健康者对照,进行百分比统计和χ2检验.结果 本组患者基底节区病灶占46.8%,侧脑室旁白质占21.2%,放射冠占17%;病灶类型主要是腔隙状态占83%.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者分别占66%、61.7%、29.7%,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无症状性脑梗死大多存在危险因素,应早期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无症状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0年7月间我院确诊和治疗的23例老年无症状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高血压、糖尿病、高龄等为老年无症状性脑卒中重要危险因素,颅脑CT、MRI检查为主要确诊手段;23例患者中病变位于内囊前肢11例(47.8%),位于放射冠区5例(21.7%),治疗3~5d,患者症状完全缓解,出院随访1~2年,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痴呆。结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老年无症状性脑卒中的认识,减少漏误诊,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对预防老年脑血管性痴呆发生或发展为症状性脑卒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ACI)与老年抑郁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对无精神症状的老年人和有抑郁状态的老年人行头部CT和MRI检查,比较2组人群无症状性脑梗死的检出率。结果 144例无精神症状的老年人发生梗死灶者38例,发生率为26.32%,160例有抑郁症状的老年人中发生梗死灶者96例,发生率为60%。两组比较其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ACI组患者中有72.38%的抑郁症发生率,而在非ACI组患者中仅为36.27%。结论老年抑郁症与无症状性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的危险因素、脑梗死部位、范围、以及和脑白质损害的关系。方法对80例VD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影像学分析。结果 VD的发生与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关;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基底节区梗死、多灶性梗死、脑萎缩及脑白质疏松。结论 VD与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部位、脑梗死次数及影像学改变等有密切关系。VD与脑梗死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预防危险因素及脑梗死的发生是防治VD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纳洛酮对大脑中动脉区梗死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应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SEP)的脑功能评价法观察纳洛酮对脑梗死即刻效应。方法 :68例急性大脑中动脉区梗死病人 ,分为内囊组 (n =17)、放射冠组 (n =2 9)和皮质组 (n =2 2 ) ,给予纳洛酮 0 .8mg ,im ,st,分析纳洛酮治疗前后的SEP表现 ,观察指标为N2 0 波幅。结果 :纳洛酮治疗前后N2 0 波幅 ,在内囊组分别为 76± 19和 112± 33,P <0 .0 1,在放射冠组分别为 70± 2 0和 4 9± 17,P <0 .0 1,在皮质组分别为 5 3± 2 1和 74± 2 4 ,P <0 .0 1;各组临床表现、梗死灶大小与治疗前N2 0 波幅相关。结论 :纳洛酮短时间内提高了内囊梗死和皮质梗死的大脑皮层兴奋性 ,降低了放射冠梗死的大脑皮层兴奋性。  相似文献   

12.
杨平 《江西医药》2012,47(7):570-571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37例TOBS临床资料,观察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预后.结果 TOBS老年人多见,其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21例)、高脂血症(16例)、吸烟(12例)、脑梗塞史(9例)、心房纤颤(6例),其临床症状、体征呈多样化特点,多以眩晕(17例,占45.9%)、意识障碍(11例,占29.7%)、眼球运动障碍(13例,占35.1%)、皮质盲或偏盲(12例,占32.2%)起病.磁共振显示累及脑干(16例)、丘脑(16例)、小脑(12例)、枕叶(13例)、颞叶(11例)的多发梗死病灶.结论 TOB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预后差,临床医师应提高警惕,尽早完善MRI检查避免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青年冠心病 (CAD)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提高防治效果。方法 分析 3 6例 (年龄≤ 45岁 )CAD患者的临床症状、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并将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与心肌梗死 (MI)患者对比。结果 中青年CAD患者男性居多 (94 4% ) ,UAP组有典型胸痛者多(66 7% )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发病前有明显诱因者多 (66 7% ) ,以MI为首发表现者多 (85 7% ) ,危险因素中吸烟和脂质异常居多 ,分别占 80 6%和 77 8% ;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多见 (5 0 0 % ) ,重度及重度以上狭窄 (≥75 % )多见 (69 4% ) ,另有 5例 (13 8% )AMI者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异常。结论 中青年CAD患者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病变具有一定特点 ,吸烟和脂质异常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59例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标准:恢复良好51例(86.4%),中残5例(8.5%),重残3例(5.1%),无植物生存和死亡。结论颅脑损伤后,基底节区血供特点、小儿自身特点、微循环障碍是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的主要发生机制。临床特点:(1)头外伤较轻,多无意识障碍;(2)神经功能缺失征明显,以运动型功能障碍为主;(3)头颅CT和(或)MRI可明确诊断。治疗方法为解痉、小剂量脱水、早期高压氧治疗和肢体功能锻炼。对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患儿及早明确诊断,进行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绝大多数患儿可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与疗效的影响.方法 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采用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治疗,治疗前及14 d后测定CRP水平变化,并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结果 治疗后14 d观察组CRP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扎格雷钠能降低ACI患者血清CRP水平,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32例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头部MR I常规序列检查,其中23例给予DW I序列检查。12例行CT检查。结果32例常规MR I序列检查患者检出病灶者共18例,23例予以DW I检查者检出病灶19例,12例行CT检查者检出4例。结论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诊断需依据病史及影像学表现,MR I检查对其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症状脑梗死( 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140例在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行头颅CT或MRI检查者为研究对象,以头颅CT或MRI为标准,符合SCI诊断标准者设为SCI组,CT或MRI示无梗死灶者设为正常组。详细记录入选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心脏病史、体重指数( BMI),同时入选者均测量血压,禁食10 h以上采取肘静脉血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析SC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40例中SCI组80例,发生率为57.14%;有多发病灶50例,单发病灶30例;脑梗死部位为基底节者55例,其他部位者25例。正常组60例,占42.86%。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脏病史、BMI、颈动脉斑块、LDL-C、TG、FBG、HbA1c、Hcy与SCI发生存在相关性(P<0.05,P<0.01),其中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颈动脉斑块、LDL-C、TG、HbA1c、Hcy是S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临床应对SCI高危人群严格控制危险因素,防止进一步形成严重的症状性脑梗死,降低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研究不同临床表现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近年来收治的7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在临床表现方面主要表现为运动性偏瘫,这在所有患者中占比重最大;影像学检查方面,具有临床症状的患者病灶部位基本都位于基底节区,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病灶部位则主要位于基底节区以外的脑实质;有症状和无症状患者在其他伴发症状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以运动性偏瘫为主,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而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在影像学检查结果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掌握其特点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