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脉象都有其显现的空间位置和时间位置,而且其具体的时空位置对于临床脉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如明代医家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中言:“浮、沉两脉以手之轻重得之;迟、数两脉以息之至数辨之;细、大两脉以形象阔窄分之;长、短两脉以部位之过之与不及验之。以此八脉为纲,余脉即于八脉之中。”其“八脉为纲”,就是关于辨别空间和时间位置的纲领。其中“浮、沉”脉是指脉的浅深位置;“细、大”脉是指脉来的宽窄度;“长、短”脉是脉来是否满寸关尺部位,用以辨别脉的长度。以上六脉是辨别脉的空间位置的纲领,而“迟、数…  相似文献   

2.
《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张介宾为之注释说:“切脉之动静,诊阴阳也;视目之精明,诊神气也;察五色之变见,诊生克邪正也。观脏腑虚实以诊其内,别形容盛衰以诊其外,故凡诊病者,必合脉色内外,参伍以求,则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情无所遁;而先后缓急,真假逆从之治必无差,故可以决死生之分,而况于疾病乎。”诊、视、观、察,就是从病人色脉的具体表象收集、整理疾病的感性材料和真实证据,这是“感性中的具体”,是抽象的、最初的、必…  相似文献   

3.
“寸口脉诊”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特色之一,乃几千年来经验的结晶。自古至今由遍诊法逐步演变而成,在中医辩证论治中起着重要指导作用。然脉是生命体中各种复杂周期波动的综合表现,是一种“全息”机制,依此法可测知整体情况。由于脉理精微、脉象繁多、其理难辨、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在诊病中必得细心审辨、四诊合参才能减少误诊之弊。故“寸口脉诊”是中医界不可忽视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4.
“寸口脉诊”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特色之,乃几千年来经验的结晶。自古至今由遍诊法逐步演变而成,在中医辨证治中起着重要指导作用。然脉是生合体中各种复杂周期波动的综合表现,是一种“全息”机制,依此法可测知整体情况。由于脉理精微,脉象繁多,其理难辨,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在诊病中必得细民辨,四诊合参才能减少误差之弊,故“寸口脉诊”是中医界不中忽视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5.
从血流动力学看中医脉诊"胃气"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血流动力学方面探讨中医脉诊实质,认脉诊中的“胃气”是指血流对代谢活动的维持能力。  相似文献   

6.
"脉诊"的教学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精华之一,在中医诊断学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历代医家对脉诊均十分重视,但由于切脉是靠医生的主观感觉,由临床实践总结而得,往往给人以“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之感,使学者“心中了了,而指下难明”,长期以来,脉诊缺乏客观依据,各种脉象的诊断标准没有固定的模式,使其教与学比较难以掌握。我们广州中医药大学是全国重点中医药类大学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精华之一,在中医诊断学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历代医家对脉诊均十分重视,但由于切脉是靠医生的主观感觉,由临床实践总结而得,往往给人以“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之感,使学者“心中了了,而指下难明”,长期以来,脉诊缺乏客观依据,各种脉象的诊断标准没有固定的模式,使其教与学比较难以掌握。我们广州中医药大学是全国重点中医药类大学之一,  相似文献   

8.
紧脉小议     
<正> 紧脉是临床常见的脉象之一,紧脉的体象为:脉来绷急,左右弹手,状如牵绳转索。自古以来,医家多遵此说。如《脉经》:“紧脉,数如切绳状。”《脉诀》:“有力为紧,弹如转索。”《诊家枢要》:“紧,有力而不缓,其来劲急,按之长,举之若牵绳转索之状。”《外科精义》:“紧脉之诊,似弦而紧,按之如切绳而转动”。《医学入门》。“紧似牵绳转索”。《景岳全书》:“急疾有力,坚搏抗指,有转索  相似文献   

9.
“相脉之道”是先秦时代已有的经脉疾患诊断方法,由于马王堆出土医籍《脉法》及张家山出土典籍《脉书》的重现,使这一古老诊法再露原貌,本文介绍了该法的使用方式,论述了先秦踝部探诊的依据和重要性,阐述了《素问》有关原文来源于“相脉之道”,以及该法逐渐变化的情况,还纠正了后世对“弹踝诊法”的错误解释。结论表明,“相脉之道”是我国早期脉诊方法,在祖国医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脉的搏动状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所称的寸口脉,除了其显现的空间位置和时间位置外,还有其特有的搏动形式,我们称作脉的搏动状态。只有空间位置、时间位置和搏动状态的综合,才能形成临床脉象特有的信息,三者缺一不可。清末医家周学海提出的“位数形势”之“数”,讨论了脉的时间位置;其“位”及部分“形”(如长短、粗细等)讨论了脉象的空间位置;而其“势”及部分“形”(如滑涩、刚柔)讨论了脉的搏动状态。由此分析,形成脉象搏动状态的因素有以下三方面:脉搏的弹指力度、脉动的流畅程度。脉管的软硬程度。正因为有了以上这三种因素,才形成了脉象特有的搏动…  相似文献   

11.
察舌、切脉都是临床工作中了解病情、确立治则的重要诊疗手段,将两者割裂开,或是单纯地选择舍脉从舌或者舍舌从脉,都是片面的。脉诊以诊察“脉动”为主,利于观察阳气,同时可以通过观察阳气的变化测阴血的虚实;舌诊以观察“静态”的舌象为主,利于观察舌苔津液的分布,舌体、舌色、脉络的情况,可直接观察阴血津液的变化,通过观察阴血的敷布以推断阳气的虚实,故“舌诊以察阴血为主,能以阴测阳”。舌诊与脉诊互参,二者一察静一察动。临床中做好“舌脉互参”更有利于疾病的辨证论治。但是舌脉互参也有其局限性。寸口居于上焦,舌为胃之外候,同样居于上焦,为了诊查更全面,出现了趺阳脉诊和腹诊,弥补脉诊、舌诊之不足。在临床诊病过程中,应具有多维度的临床思维,科学分析问题,提倡四诊合参,全面详尽地收集病史资料,扩展诊断的手段和范围,综合分析,这样才能辨别真假,有所取舍,准确诊断论治。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脉法权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脉”与“病证”之间不是简单、机械的对应关系。依据“脉象”,采用对号入座的方式对病证作出判断,不是在医理的层面上去分析、认识脉象在辨证过程中的意义,拘泥于规律常法,易使脉诊陷入僵化的思维程式。《内经》即有“脉从而病反”之说,《灵枢·五禁》篇论有脉病相反五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俞震《古今医案按》按语中的脉学特点及思想,从而丰富中医脉诊的理论体系,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借鉴。 [方法] 以《古今医案按》中530余条按语及部分医案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医经典著作中相关论述,对俞氏按语中的脉学特色进行分析。 [结果] 分析认为,由于时代背景及师承缘故,俞氏辨证以脉诊为中心;根据脉象与药物的规律凭脉用药,同一患者脉象相同则病机未变,症同而脉不同考虑同病异治,若患者无证可辨时,脉诊为用药的可靠根据;判断预后方面,俞氏依据脉象转变评估病情顺逆;同时利用经络循行解释脉象变化,揭示脉象具有时间关联性。 [结论] 《古今医案按》按语中包含了丰富的俞氏脉学思想,为脉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范例,值得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14.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以脉诊最为玄妙,也最难以掌握。脉诊之应用,据史籍考证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在后世的记载中,《史记&#183;扁鹊仓公列传》云:“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淮南了》称“所以贵扁鹊者,非贵其随病而调药,贵其脉血,知病之所以生也”,这两部时代相近的著作,最早的记载了脉诊的起源及其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随着医学水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分析脉诊出现“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尴尬境遇的原因,指出脉诊是人类的一种心理认知,其过程完全符合人类的心理认知规律,故齐向华教授提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探究脉诊过程,以期为脉诊的教学模式打下基础,为脉诊的学习和传承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脉脱”新解张苏颖(金匮教研室250014)关键词脉脱;注释;争鸣;金匮要略《金匮要略》首篇第十二条中有“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一句。对其中之“脉脱”,历代注释颇多,赵以德、尤在泾等皆认为是指脉乍伏不见,乃邪气盛,壅遏正气,使血脉一时不...  相似文献   

17.
脉诊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中医教学中脉诊教学难度大,学习者仅凭教师讲授,个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实践中摸索,缺乏对脉诊指感的直观、感性的认识。因此研制中医脉象模拟仪有其必要性。现就脉象模拟仪研制的必要性与研究思路进行了探讨,对中医脉诊的发展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8.
刘冠军教授论脉诊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130021)李杰刘虹李松明【关键词】刘冠军教授脉诊老中医经验刘冠军教授,是国内针灸界著名学者,国家名医。刘老临证,重视四诊,尤重脉诊。他编撰的《脉诊》一书是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脉学专著。刘老指出,脉诊的意义,就在...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医药科研事业的飞速发展,脉诊这一古老的、传统的诊病方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的不足日趋明显。为使中医在诊断手段上既验证、继承古人的正确经验,又剔除其某些不足之处,使脉诊能够进一步客观化、标准化,本文试就下述问题讨论于后,以就教于同道。1脉诊在理论上的不足: 从某种意义上说,祖国医学属于经验医学范畴,脉诊主要凭借的是医生的主观体会。由于医生各人临床经验、实践次数和理解程度的不尽相同,同一脉象在不同医生切诊时,就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印象。故秦越人就曾有“持脉之道,如临深渊而望浮云,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感慨。加之脉诊部位以及“脏腑分配”、“脉象种类”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分  相似文献   

20.
脉诊在中医诊断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微妙在脉,不可不察”现仅就左右寸口之浮脉所主病证,结合临床经验加以试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