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4h动态血压监测中血压昼夜节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志安  周俊英 《河北医药》2000,22(12):942-943
随着 2 4h动态血压监测 (ABPM)的广泛应用 ,其揭示了一些以前悬而未决的临床现象 ,如白大衣性高血压 ,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时间规律等。但有关血压昼夜节律的一些问题目前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包括它的定义、测量计算方法及临床意义 ,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综述。1 血压昼夜节律的定义ABPM证实[1] 正常人和大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 2 4h血压变化具有一定的可重复的规律 ,即白昼血压水平处于较高的水平 ,而夜间则处于较低的水平 ,凌晨 2~ 3:0 0血压水平达到最低 ,从 4~1 2 :0 0血压水平快速升高 ,约 8~ 9:0 0达到最高峰 ,1 7~ 1 8:…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在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血管病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本组脑血管病患者除了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升高外,其昼夜节律呈现有有规律的变化,通过观察,具体表现为非勺状者出现显著的增加;平均舒张压、平均收缩压、白天舒张压、白天收缩压、夜间舒张压以及夜间收缩压明显高于正常值。结论 24h动态血压监测有利于早期发现高血压,指导患者及早用药以及合理选择用药时间,有效做好脑血管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3.
100例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燕  钱卫冲 《江苏医药》1995,21(4):226-227
100例高血压得的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ABPM)研究发现:白大衣性高血压在全组、未用药和用药组中的发生率占20%左右,说明偶测血压的白大衣效应可引起高血压的过多诊断和低估了药物的降压效果。28%高血压者ABPM血压大于偶测血压。用药组中,偶测血压判断为满意控制者中有40%ABPM血压仍高于正常水平。这种由于正常活动的应激影响致使偶测血压高估了药物的降压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动态血压特点。方法:对55例健康人与45例正常血压的冠心病患进行24h动脉血压监测。结果:冠心病组全天收缩压,日间舒张压,全天脉压,全天平均动脉压,全天收缩压负荷均值明显高于健康组。结论:冠心病患24h动态血压存在异常变化。而这种改变在血压正常时即已出现。  相似文献   

5.
杨玉琳  王愉  马秀 《河北医药》2002,24(4):264-265
目的 探讨老年人正常血压和1、2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ABP)波动规律、范围的不同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41例正常血压者和90例、1、2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ABP监测并分组观察与对照。结果 正常血压组和1、2级高血压组昼夜血压波动规律明显不同,波动范围也不同,前者收缩压波动范围为50mmHg,后者收缩压动范围为60mmHg,差异显著。结论 如以各项均值+2个标准差为上限值,老年人正常血压者动态血压监测数据,日间最高值<160/95mmHg,夜间则<150/90mmHg.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动态心电图联合24 h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心肌缺血中的监测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北京航天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23例高血压心肌缺血患者为观察组,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22例高血压心肌缺血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动态血压监测及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两组患者心肌缺血发生率、昼夜收缩压(d SBP/n SBP)、昼夜舒张压(dDBP/nDBP)、昼夜心率(dHR/nHR)及ST段下移持续时间、下移幅度及心肌缺血阈变异性情况。结果 观察组心肌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有心肌缺血患者的dSBP低于无心肌缺血组患者,dHR、nSBP、nHR高于无心肌缺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有心肌缺血组患者dSBP、nSBP低于无心肌缺血组患者,nHR高于无心肌缺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心肌缺血组患者的dSBP、nSBP高于对照组有心肌缺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心肌缺血组患者的dDBP、低于对照组无心肌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老年性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98例CHF患者按心功能分级分为A组(Ⅱ、Ⅲ级)54例和B组(Ⅳ级)44例。2组均予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2组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低血压负荷、心功能缓解情况及1年生存率。结果A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血压变异性及低血压负荷均低于B组,心功能缓解率及1年生存率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CHF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可及时了解患者病情,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中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的特点。方法选择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197例,分为高龄老年人(≥80岁)组、老年人(60~79岁)组和中年人(〈60岁)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回顾性分析3组患者治疗状态下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结果与中年人组相比,老年人组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增高(χ2=8.35,P%0.05),高龄老年人组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χ2=17.18,P〈0.01);与老年人组相比,高龄老年人组24h动态血压昼夜异常的发生率增高(χ2=6.75,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不断增高,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9.
许多职业需要轮班工作,如护士。轮班对血压的影响的研究近年来得到重视。动态血压监测应用于临床至今有30多年的历史,24h动态血压监测具有无创性、便携、安全、轻巧、使用简便和测压准确,提供的信息量大,可以反映不同状态下的血压变化等特点,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4 h动态血压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56例合并靶器官损害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就诊的52例无靶器官损害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杓型血压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于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能够连续性准确的测量出患者血压变化情况,给后期医师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奠定了基础,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有着较好效果,应用价值广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12.
13.
老年高血压病24小时动态血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法  石湘靶 《天津医药》1998,26(11):659-662
观察57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24小时动态血压(ABPM)和偶测血压(CBP)。其中男48例,女9例,年龄60~86岁,平均66岁。并与30例年龄相当、血压正常的健康老年人作对照。结果显示:EH组ABPM均值(18.4/11±2.8/1.5)kPa显著高于对照组(17.2/10.2±1.5/1.1)kPa,组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两组的CBP值均高于ABPM值,以EH组更明显(P<0.05)。EH组血压昼夜节律比对照组明显减低。提示:ABPM能定量揭示血压的总体高度、波动状况和昼夜变化。血压昼夜节律的减弱,意味着高血压病的靶器官有缺血性损伤。因而在治疗高血压病过程中,不仅要控制血压水平,而且要重视恢复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4.
王姝焱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5):183-185
目的 探讨并分析高血压前期体检人群的体质量指数(BMI)对24h动态血压监测水平的影响,以期预防和治疗临床高血压.方法 在2009年8月~2013年6月来本院进行体检的人群中抽取180例,将180例按BMI分为3组,分别为肥胖组(n=45)、超重组(n=103)和正常组(n=32).再用自动生化仪测量体检者的的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血糖、血脂、三酰甘油(TG)、肌酐,并测其身高、体重,计算BMI.用血压监测仪分别测体检者的24h的动态血压,即白天和夜间的平均血压、两负荷血压和两者血压变化的标准差,再测得体检者的24h平均血压,分别记录.结果 3组的BMI、血糖、TG和HDL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的低密度LDL、血脂、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白天的平均舒张压、舒张压负荷、舒张压变化标准差和夜间的平均舒张压、舒张压负荷及24 h平均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检者的BMI越大,其24 h动态血压监测水平波动也就越大.  相似文献   

15.
赵玲  张瑞云 《云南医药》1995,16(6):486-487
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的临床应用赵玲,张瑞云,肖践明综述任国钧审校用标准血压计单次测量血压是多年来观察和记录血压的主要方式。但偶然一次测到的血压常不能反映休息和日常活动中的血压状况。患者在家多次测量血压虽能增加信息量,但受到测量技术、记录次数与误差的限...  相似文献   

16.
24h动态血压监测能全面精确反映血压昼夜周期性节律的改变,避免了常规人工测压的误差(如在诊所测压出现的异常升高)。并阐述了24h动态血压监测在降压药物临床药理研究中重要性。如评价新降压剂药效学时可正确了解该药奏效时间,药效维持时间、最大作用时间,以便掌握正确用药剂量和方法;并能预测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宫损伤。  相似文献   

17.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临床及动态血压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凤芝  张丽辉 《天津医药》1999,27(9):523-525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RS)患者临床及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特点及实用价值,方法:对40例IRS患者与40例原发性高血压(EH)而无糖尿病病史临床对比分析,应用AMR-4型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对其进行24hABPM。对两组临床资料24h最高收缩压(SBPmax)最高舒张压(DBPmax)平均收缩压(xSBP)和平均舒张压(xDBP)白天和夜间xSBP及xDBP,血压负荷,昼夜收缩压和舒张  相似文献   

18.
<正>缬沙坦是近年来新开发的新型降压药,是口服有效的特异性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临床主要用于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通过临床动态血压监测发现,缬沙坦降压疗效显著、稳定、可靠,谷/峰(T/P)比值较理想。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分析高原地区高血压病患者诊室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及24 h动态血压的血压达标率一致性.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收治的高原地区高血压病患者186例为研究对象,用诊室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及24 h动态血压3种方法监测患者血压,比较不同血压监测方法的血压达标率,并分析血压达标...  相似文献   

20.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非洛地平降压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航  唐兵 《成都医药》2004,30(1):5-6
为了观察非洛地平的降压效果,我们于2002年初至2003年6月期间,选用国产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患208例,并用动态血压(ABPM)监测药物疗效及用药前后24h动态血压变化规律,临床效果满意,且无明显副作用,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