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泰丸原方以重黄连轻肉桂的特点用于心火亢而肾水不升的心肾不交证,近现代所著方书文献也均从“心肾不交”的理论出发,探讨交泰丸的临床应用。本文基于“少火升气”的理论特点,认为交泰丸以大辛大温的肉桂配伍清热降火的黄连,具有寒热同用、少火生气、升降相应和心肾同调的组方思想。交泰丸一寒一热以达少火生气,一升一降以实现心肾同调,配伍精炼,药味少。临证掌握其组方思想和配伍特点后,无需固守原方药量配比,可以结合患者阳与气之主次轻重,灵活调整肉桂和黄连的剂量,以达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正> 通关滋肾丸出自李东垣著的《兰室秘藏》一书中,原名“通关丸”,又名“滋肾丸”。它由知母、黄柏、肉桂三味药组成,主治小便闭、热在下焦血分者。方中知母、黄柏清热泻火,着重清膀胱之热邪,适用于因膀胱热结而致的小便不利病症,故治疗时首选苦寒之药以清其源;配合肉桂温通血脉,补命门之火,以助膀胱之气化,加强了知母、黄柏的利尿力量。知、柏与肉桂同用,在药物配伍上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属于“反佐”  相似文献   

3.
寒热药配伍是最常见的相反相成的药物配伍方式 ,是阴阳互根原理在中药配伍中的具体运用。现将相反相成配伍的意义与作用探讨如下 :1 寒热药配伍的几种形式寒热药并用 寒热药并用 ,常见于治疗寒热互见之证 ,主要针对病机复杂寒热药互见之病症而设。例如用于治疗上热上寒 ,寒热错杂之蛔厥证的乌梅丸 ,本证病机为胃热肠寒。方中黄连、黄柏苦寒以清上热 ,干姜、附子温热以祛下寒 ,寒热药并用 ,使寒热之证得以并治。寒热药佐制 佐制药是针对方中药物 (君臣 )发挥治疗作用时出现某些偏性、峻性和毒性等副作用而设。所谓寒热药佐制是病无热症用…  相似文献   

4.
<正> 中药的性味,是祖国医药学在中药方面的基础理论之一。它包括着中药的性质和中药的滋味两个方面,各自具有自己的作用,是两种不同的涵义,但是两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这里拟分三个部分进行介绍。一、关于“性”的方面中药的“性”,古时又称为“气”。主要有四,故通称“四性”或“四气”。四性的具体内容为:寒、热、温、凉。其中寒和凉、温和热,仅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寒凉和温热则是性质上的不同。古人对于四性的认识,主要根据长期医疗实践,从药物作用于肌体所发生的反应而归纳总结出来的。例如:附子、肉桂能使寒性病症得以治愈,因此就了解到它们具有温热的药性;黄连、黄芩能使热性病症得以消除,因此就得出了它们是寒凉药性的结论。一般来说,凡是性属寒  相似文献   

5.
医苑选萃     
“相反相成”配伍方法浅释魏睦森氏撰文以部分方剂为例,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浅释:(一)佐使——于大剂温热方或清解方中加入少量性质相反药物。如左金丸为泻火降逆之剂,重用黄连而佐以1/6量的吴萸以制其寒。(二)性用相须,反激逆从——以寒热属性不同之品共为一方主药,相反相成。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皆为温下之剂,方中附子、大黄,一温阳,一泻实。(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即反佐之法。如白通加猪胆汁汤用于真寒假热;黄连解毒汤加姜汁少许用于真热假寒。(四)补中寓泻,泻中寓补——多用于治疗正虚邪实之证。如健脾丸以四君等补脾胃,加黄连清胃燥湿为补中寓泻之剂;黄龙汤以大承气加参、归为泻中寓补之方。(五)寒热交错,补泻杂陈——以寒热补泻之品重用并进,治  相似文献   

6.
黄连的配伍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双荣  赵丽萍 《河北中医》2003,25(10):758-759
黄连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药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珍珠囊》言黄连“其用有六 :泻心脏火一也 ,去中焦湿热二也 ,诸疮必用三也 ,去风湿四也 ,治赤眼暴发五也 ,止中部见血六也”。[1 ]《本草正义》云 :“黄连大苦大寒 ,苦燥湿 ,寒胜热 ,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 ,而心、脾、肝、肾之热 ,胆、胃、大小肠之火 ,无不治之。”[2 ] 黄连功效较为突出 ,应用十分广泛 ,为使医者临证用药组方合理 ,选药准确 ,我们结合古今临床配伍及现代用药经验 ,将黄连的配伍应用归纳、阐述如下。黄连配干姜 :黄连苦寒泄热 ,坚肠止痢 ;干姜辛温散寒而补脾阳。…  相似文献   

7.
黄连是常用清热燥湿药,味苦,性寒,能清心火,泻火解毒,除肠胃湿热。笔者随师应诊,目睹姜老临证运用黄连配伍经验如:黄连配伍阿胶、鸡子黄等为黄连阿胶汤,有滋养阴血,清心安神功效;配伍肉桂为交泰丸,可用于心肾不交之失眠;  相似文献   

8.
中医方剂性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药性味理论的特点以及《内经》针对风、热、湿、火、燥、寒的病证所制定的气味合和组方规则对方剂性味进行阐释和论述。认为性味是方剂的重要性质和作用基础。提出方剂性味的量化处理原则;四性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是说明药物作用机理的理论依据之一;并通过麻黄汤和桂枝汤的性味分析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9.
郑婷婷  李剑霜  徐斌 《新中医》2020,52(24):33-35
目的:挖掘整理《医醇 义》关于“火症”的用药规律。方法: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 (V2.5) 对《医醇 义》中治疗“火症”的方剂进行数据挖掘,得出药物频次及药物组合、药物性味归经、药物的关联度,提取出治疗“火症”处方的核心组合及新方。结果:录入 41 首方剂,130 味药,分析总结出频次≥5 的药物 20 味,常用药对 19 个,核心组合 8 个,并得到新处方 3 个。结论:《医醇 义》中治疗“火症”的方剂药性以寒、苦为主,但组方并非一派寒凉之药,而是配伍谨慎,寒、温、 补、泄、清、散、攻、下均有涉及,治疗上并非见火清火,见热清热,而是审证求因,辨明内、外、虚、实,注标本分治。  相似文献   

10.
李瑛 《江西中医药》1996,27(1):50-51
试论龙胆草药性的相反相成李瑛(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南昌330006)关键词龙胆草,药性,相反相成龙胆草性味大苦大寒,性沉而降,直达下焦而善清下焦湿热;大寒泻火,尤以泻肝经实火为其所长,为治肝经热盛及下焦湿热之要药。然龙胆草尚存在着清泄与涩藏、下行与上行...  相似文献   

11.
黄连配伍在儿科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根据黄连的泻火、解毒、燥湿、杀虫的功效,常以本品为主,配伍他药,治疗多种儿科疾患,每获显效。现介绍如下:一、配干姜治蛔厥黄连主治蛔厥,历代文献曾有论述。《本草备要》谓:“除疳,杀蛔”。又《注解伤寒论》云:“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蛔。”由于湿热内蕴,蛔虫上扰胆腑,气机不利所致的蛔厥,投黄连使苦能下蛔,并清其内蕴之湿热,配干姜既能使蛔得辛则伏,又能制黄连之过于寒凉。二药合用,苦辛通降,一寒一热,相反相成,共奏温脏、安蛔、止痛之效。  相似文献   

12.
在中药的大家族里,黄芩、黄连、黄柏3味药,被称作“三黄”。“三黄”性味同属苦寒,均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临床上常常协同而用,以加强疗效。然而,它们也同中有异,各有所长。 黄芩,善清上焦湿热,长于泻肺火肺热,兼可安胎,炒炭还有止血之功。临床上肺热咳嗽、寒热往来、时寒时热、湿热黄疸、咽喉肿痛、目赤痈疮、  相似文献   

13.
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概况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中药寒、热、温、凉四种特性 ,是传统中医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即指出“药有寒热温凉四气 (性 )”,“疗寒以热药 ,疗热以寒药”,则指出了以病证寒热作为用药依据的基本治疗原则。《本草纲目》中“酸咸无升 ,甘辛无降 ;寒无浮 ,热无沉 ,其性然也”则阐明了中药的性味与作用的升降沉浮密切相关。现代对中药四性的研究与探讨更为细致与深入 ,主要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与五味的关系五味是指中药的辛、甘 (淡 )、苦、酸 (涩 )、咸五种味道 ,是由中药的多种化学成分所决定的 ,四性则是这些成分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正>交泰丸,组方源自《韩氏医通》,全方只有两味药组成,黄连和肉桂,且两药用药比例为10∶1。黄连性味大苦大寒,主入心经,功效为清热泻火,所以能泻过亢之心火,肉桂辛甘大热,主入肾经,能补火助阳,同时又有引火归原之功[1-2]。两药相伍,使心肾相交,水火相济。交泰丸以其药简效佳,常用于治疗失眠﹑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皮肤病等。笔者就交泰丸的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进行综述。1交泰丸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火郁发之"属于中医学特色治法,临床疗效卓著。"火郁发之"主要是通过"外透"、"内清"二法使"郁火"得以透散和清降,使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恢复正常。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常用中药药对增强清透之力。如辛温之麻黄、桂枝药对,荆芥、防风药对;辛凉之升麻、柴胡药对,薄荷、牛蒡子药对;辛咸之僵蚕、蝉蜕等;辛开苦降之栀子、豆豉药对;黄连、吴茱萸药对;黄连、苏叶药对等。  相似文献   

16.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认为寒凝型胸痹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而生内寒,寒阻运化而致气血失和,进一步萌生痰湿或瘀血。针对寒凝型胸痹,李老提出"寒凝散之"的治疗原则,通过"外散""内温"二法使"寒凝"得以温化外散,使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恢复正常。文章总结了李老治疗寒凝型胸痹的常用中药药对:如温化散行之辛温药对:桂枝与麻黄、附子与细辛;清久寒郁遏体内而化之热,少佐辛寒药对:豆豉与栀子、石膏与知母;补益扶阳散寒之辛甘药对:人参与干姜、桂枝与甘草;调畅气机,化瘀祛寒之辛苦药对:生姜与枳实、干姜与黄连;走窜力强,驱寒止痛之辛香药对:沉香与丁香、乳香与没药等。  相似文献   

17.
清瘟败毒饮拆方包括刘氏桔梗散、白虎汤、五瘟丹和犀角地黄汤。余霖组方思路是以石膏清胃热进而清十二经热,佐以它药清上焦心肺火、肝经火、浮游之火、阴虚阳亢之火,以及载药上行、和胃等,并非从气血两清的思路来组方,白虎汤和犀角地黄汤在方中作用并不对等。  相似文献   

18.
<正>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共记载方剂三百余首,其中大部分用药精炼,配伍谨严,疗效卓著,本文就张仲景药物配伍法则作初步探讨。寒凉药与温热药的相互结合疗寒以热、疗热以寒,这是一般的用药规律。张仲景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常把寒凉药与温热药相伍于一方。1.针对寒热错杂的病情:如治上热下寒的黄连汤,既用黄连泄胸中之热,又用干姜、桂枝祛胃中之寒。治寒热互结成痞的半夏泻心汤,既用黄芩、黄连以泄热,又用干姜、半夏以散寒。它如乌梅丸之用黄连、黄柏配川椒、  相似文献   

19.
黄连、肉桂、酸枣仁,是临床常用治疗心火亢盛不寐的小方.仝小林院士认为,黄连入心经,长于清心火以安神,临床常用剂量为3~6 g;肉桂性大热,味辛、甘,补火助阳,引火归原,与黄连配伍,能交通心肾,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水火既济,临床常用剂量为1~3 g;酸枣仁味酸,性敛,有助于"阳入阴",且使已入之阳不轻易外出故亦能防治早...  相似文献   

20.
小陷胸汤出自(伤寒论)。原文“小结肠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方由黄连、瓜壳、半夏组成。主治伤寒表证误下,邪热内陷,痰热结于心下的“痰热互结”症。瓜壳开胸散结、清热涤痰为君药;黄连助瓜壳清热;半夏助瓜壳祛痰。辛温的半夏与苦寒的黄连同用.一治气郁所化之热,一治津液凝结之痰,一寒一热,能开痰热之互结,实有相反相成之妙。全方药仅三味,配伍严谨,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