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强制戒毒管理体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我国,强制戒毒一直是戒毒工作的主要模式,在一些地区,强制戒毒所实际上已经成为惟一的戒毒治疗机构。近年来,“无毒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大量吸毒人员经过治疗或由持续吸毒转化为间断吸毒,或由显性吸毒转化为隐性吸毒,或由无节制吸毒转化为消遣性吸毒,或由大量滥用转化为少量维持。一些人长期保持着操守状态,毒品危害显著降低但也出现了由传统毒品向新型毒品,由单药滥用向多药滥用的转化。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非稳定状态的群体,稍有松懈,就会反弹。但目前强制戒毒体制落后,效果欠佳,制约着戒毒效果的提高。本文阐述了强制戒毒管理体制与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毒品滥用人数的增多,吸毒群体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近几年女性吸毒人数急剧增加,并且有由低文化群体向高文化群体蔓延趋势[1].了解北京地区高学历吸毒的人口学特征及变化情况,为有效预防该群体毒品滥用提供依据,对北京安康医院强制戒毒所2000年-2003年收治的强制戒毒人员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云南省吸毒青少年多药滥用的情况,为加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行设计吸毒人员多药滥用调查问卷,对云南省4个州市的强制隔离戒毒、自愿戒毒和美沙酮维持治疗的25 a以下,首次吸毒时间低于20 a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935例有效问卷中,其中满足年龄要求的共178例,占19.0%,有多药滥用的共157例,占88.2%。滥用的毒品总共有5种,其中大多数是海洛因和冰毒混用。滥用的成瘾性药物有9种,其中滥用最多的是复方地芬诺酯(82.1%)和三唑仑(52.8%)。结论:云南省吸毒青少年普遍存在多药滥用的情况。除了存在多种毒品混用外还存在毒品与成瘾性药物混合滥用,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传统毒品与合成毒品滥用的结构模式及发展趋势。方法:设计问卷,经培训和预实验,对兰州户籍的1355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和社区戒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阿片类吸毒史10年以上占69.2%;苯丙胺类吸毒史10年以下占82.8%。40岁以上阿片类吸毒者占86.5%;40岁以下苯丙胺类吸毒者占82.4%。从首次滥用毒品到被查获的潜伏期1年以上者占43.4%,最高达28年。阿片类吸毒者同时混用其他毒品占53%。合成毒品滥用率45.5%,18.6%的吸毒者正在使用苯丙胺类毒品,其中14.8%同时混用其他毒品。女性单独滥用冰毒构成为15.6%,是同年龄段男性的4倍。93%的苯丙胺类滥用表现为有间断使用。结论:在吸毒成瘾者年老瘾深、习惯性、贫困化、潜伏期、新生吸毒人员增幅较小等因素作用下,兰州正处在由传统毒品向合成毒品的缓慢转化时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云南合成毒品使用者的多药滥用现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云南某男子强制隔离戒毒机构的主要滥用合成毒品的戒毒学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200名合成毒品滥用者中,41.5%的调查对象滥用过阿片类物质与合成毒品,单纯使用合成毒品的占58.5%.合成毒品使用者多药滥用与非多药滥用者在年龄及文化程度之...  相似文献   

6.
自80年代药物滥用(吸毒)问题在中国死灰复燃以来,吸毒人数呈逐年上升之势,截止2003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达105万,其中海洛因滥用者74万人(占70.5%)[1].禁吸戒毒是我国政府制定的禁毒方针之一,对海洛因成瘾者进行有效的戒毒康复对于降低毒品非法需求和禁毒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我国的戒毒工作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以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为主体的模式.就隶属关系而言,戒毒机构大体上分为三种:公安系统的强制戒毒,司法劳教系统的劳教戒毒和(卫生系统的)自愿戒毒.应该说这三种戒毒模式各有特点,在特定的时期,对我国的禁吸戒毒工作和降低毒品非法需求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毒品滥用问题在我国的某些地区已形成流行的局面,我国各地随之相继建立了一批专门治疗吸毒成瘾的机构。初期建立的戒毒机构,大多属于医疗部门主办的自愿戒毒机构,自国务院颁布了《强制戒毒办法》之后,很多自愿戒毒机构不同程度地与公安部门联合,转变成强制戒...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四川凉山地区彝族、汉族戒毒人员社会人口学特征及毒品相关问题的差异性。方法:自拟调查问獉獉獉獉卷对凉山州部分县市强制戒毒所2014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吸毒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有效调查戒毒人员獉獉447名(彝族294名,汉族153名)。彝、汉两民族的平均年龄、毒龄、初次吸毒年龄分别为:彝族:30.92±7.17 a,3.12±3.32 a,27.79±7.59 a;汉族:31.17±6.83 a,4.33±4.21 a,26.84±6.72 a。戒毒者的职业均以农民和无业游民为主,但彝族戒毒人群中农民比例更高(P<0.05);教育程度均以初中以下为主(P>0.05)。初次吸毒的原因中,朋友影响和自己好奇均是最重要的原因(P<0.05)。彝族滥用的毒品以海洛因为主,汉族滥用的毒品以海洛因和苯丙胺类毒品为主(P>0.05)。在戒毒后复吸的原因、被强制戒毒的原因以及是否支持打击吸毒贩毒等问题上,两个民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部分彝、汉戒毒者对毒品的危害有较好的认识;但彝族在吸毒是否引起艾滋病的传播和是否会引起治安恶化问题上,认识程度较差(P<0.05)。彝族戒毒人群中HIV携带者比例及社会危害行为的发生率均高于汉族戒毒人群(P<0.05)。结论:凉山彝、汉戒毒人员毒品相关问题的差异性,提示可能獉獉需要针对不同民族采取不同的禁毒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吸毒成瘾人群医疗用药品滥用情况,为特殊药品安全监管提供基础信息。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以山东省强制隔离戒毒机构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新收戒的吸毒成瘾人员为调查对象,匿名调查吸毒成瘾人员医疗用药品滥用情况。结果 共调查吸毒成瘾者1459人,曾有医疗用药品滥用行为者79人(占5.4%),滥用率最高的医疗用药品为曲马多;入所前1年有医疗用药品滥用行为者13人(占0.9%),滥用率最高的医疗用药品为复方地芬诺酯。多药滥用的原因主要为代替其他毒品、追求欣快和刺激、缓解毒品戒断症状。结论 山东省吸毒成瘾人群医疗用药品滥用呈现低水平,但对新发现的具有滥用潜力的医疗用药品仍需提高关注,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海洛因滥用者和新型毒品滥用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自编健康调查表和药物成瘾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OL-DA),对辽宁省9个强制隔离戒毒所356名戒毒者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对海洛因滥用者和新型毒品滥用者的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海洛因滥用者的生存质量各维度得分均低于新型毒品滥用者,尤其在躯体功能和戒毒症状维度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吸毒频率、美沙酮维持治疗、婚姻状况是海洛因滥用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而吸毒剂量、吸毒后家庭收入是新型毒品滥用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结论:不同类型吸毒人员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出现不同程度损害,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改善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估算全国合成毒品滥用人群基数.方法:根据公安机关吸毒人员动态管控库数据,应用改良的捕获再捕获方法,将三年内查获的合成毒品滥用人员作为标记个体,第二次捕获期设置为6个月,并将观察点前处于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不纳入计算范围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国合成毒品滥用人群实际数量是登记在册人群数量的3.87±0.03倍,其中男...  相似文献   

12.
为了遏制吸毒成瘾人群的扩散,扫除毒魔,净化社会,强化治安,在各地成立了由卫生部门主管的自愿戒毒医疗机构后,于1995年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强制戒毒办法》各地又成立了由公安部门主管的强制戒毒机构。无论在推动戒毒事业发展,遏制毒品问题日益严重化的发展势头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运作过程,在认识和实际工作中,都出现了这样或那样不利于戒毒事业发展的问题。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是加强戒毒工作的需要,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禁毒方针,加大打击毒品问题力度的迫切需要。一、要澄清在强戒与自愿戒毒关系上的模糊认识和主张,确立符合实际的正…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对吸食新型毒品问题的相关态度,并就相关管理和矫治提出对策。方法:采用自制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基本情况》、《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应不应该戒毒》、《戒毒信心》问卷,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200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吸食新型毒品人员占53%。吸食新型毒品人员中认识到毒品对躯体有害者占18%,对精神有害者占8%,认为必须戒断者占8%;在自信心方面,认为能够戒断和一定能够戒断者占73%。新型毒品和传统毒品吸食者在人口学特征、吸毒史、对毒品危害性的认识和态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吸食新型毒品人数比例很高;与吸食传统毒品者比,新型毒品滥用者的年龄较低,对毒品危害认识不足。建议对吸食新型毒品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集中管理,矫治教育方式应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4.
造成海洛因依赖者高复吸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主要原因为 :海洛因的存在和可获得性 ;重返吸毒环境、毒友引诱 ;心理渴求难以消除 ;康复治疗、回归社会措施得不到开展 ;吸毒人员素质低下 ,防毒、拒毒能力差 ;稽延性戒断症状的困扰 ;戒毒动机不纯 ;社会、家庭支持差。此外 ,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 ,缺乏应付生活困境的技巧和吸毒前后的人格改变等也是导致复吸的原因。针对上述原因我们在开展戒毒工作中采取下列措施 ,并提出一些建议。1康复治疗1.1毒品滥用的危害教育规定医护人员给戒毒人员每周举办1 -2次的毒品预防知识讲座 ,讲解毒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吸毒者父母在其子女吸毒前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和子女吸毒后的心理状态以及在禁毒戒毒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吸毒者家长心理调查表》 ,对1596例吸毒者家长进行调查。结果··:有99.62%的家长在子女吸毒前对毒品危害认识不足 ,98.81 %的家长从子女开始吸毒到出事前未能觉察 ,98.80%以上的家长一旦知道子女吸毒后对外严守秘密 ,不能断然采取措施。因此在1596例强制戒毒者中由公安部门经侦查抓获送来强制戒毒的占99 %以上。有些家长虽将其子女多次送自愿戒毒部门戒毒 ,但总是戒而复吸 ,家长痛心疾首 ,又无可奈何 ,就是不敢公开求助公安部门给予必要的强制戒毒和求助于社会监督 ,不敢与毒品违法犯罪作坚决斗争。结论··:由于家长存在众多错综复杂的心理 ,导致多数家长在禁毒戒毒中起了不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合成毒品滥用者毒品滥用后高危性行为的发生情况,探索合成毒品滥用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关联。方法:本研究是在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广东省某市级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对313例在所进行强制隔离戒毒治疗,与"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物质滥用"相关的戒毒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313例调查对象中男性286人,女性27人;苯丙胺类滥用者占到68.4%,海洛因和苯丙胺类混合滥用者占到17.9%;66.6%的调查对象吸毒后发生过性行为,74.1%的调查对象吸毒后发生性行为从未使用安全套或有时使用安全套,吸毒后发生同性性行为和群体性行为的比例分别为3.0%和6.1%,34.5%的人承认吸毒后会增加性交频次。结论:合成毒品滥用人群仍然以青少年为主。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是主要滥用精神活性物质。合成毒品滥用后增加了使用者发生高危性行为的机率,艾滋病传播的风险也相应提高。合成毒品滥用者是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7.
引言随着香港吸毒问题的年轻化,香港的戒毒服务亦因应需求而有所改变,针对青少年的戒毒工作亦越来越多,也以多元化的形式配合青少年的独特需要。香港戒毒会为了回应这些需求,开设了一所专为青少年而设的住院戒毒中心,并于1997年4月正式投入服务。青少年吸毒之成因要办好青少年的戒毒工作,我们不得不先了解其吸毒的成因,以助对症下药,发挥最大之功效。不同阶段的药物滥用者滥用药物的原因都不同,最初,当一些试验性滥用者接触毒品时,多数是因为从朋友那里得到毒品,在好奇心驱使下,加上对毒品的不了解,便尝试一下,看看能得到甚么感觉或效果。当…  相似文献   

18.
对戒毒工作若干问题的社会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是由山东省公安厅指定的全省唯一的强制戒毒机构,同时开展强制与自愿戒毒业务。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作者深刻认识到戒毒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结合国内外戒毒形式,就目前的戒毒工作中的若干问题试从社会伦理方面作以下探讨:1戒毒工作的紧迫性吸毒已成为世界公害,全球每年毒品交易额超过5000亿美元,仅次于军火交易,全球吸毒人数己达1.8亿,每年死于吸毒的人数10多万。在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又沉渣泛起,并且发展迅猛。目前我国公布的吸毒人数为54万,实际人数数倍于此。从沿海过境省份受害,己逐渐向内地蔓延,现已有31个省…  相似文献   

19.
强制戒毒所是公安机关依法通过行政强制措施,对吸食、注射毒品成瘾人员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生理脱毒、心理矫治、适度劳动、身体康复和法律道德教育的场所.由于吸毒人员成分复杂、素质不同,对强制戒毒的认识不同,收治与反收治的问题比较突出.随着管理的规范化,戒毒学员的反收治从公开与民警的直接对抗逐渐向吞食异物和诈病方式发展.吸毒人员长期滥用毒品,生活长期不规律,食物摄入量少、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等而使机体处于入不敷出的负平衡状态[1].吸毒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器官损伤或机能障碍,多伴有并发疾病,许多疾病的患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2].吸毒是一种特殊的违法行为,而诈病的发生又多见于违法犯罪人员[3],其诈病方式又多种多样,这就为识别诈病带来不小的困难.  相似文献   

20.
<正>根据《禁毒法》的相关规定,吸毒人员是"病人"而不再是"犯人",强制隔离戒毒所要根据戒毒人员的身心状况,对其进行生理和心理的治疗及训练,最终使强制戒毒人员远离毒品,回归社会,健康的生活。《禁毒法》所说的"病"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病"。以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为对象的大量研究显示,他们具有较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其症状自评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