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通过应用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探讨并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1—2010-10我院62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2例行CEA,50例行CAS,其中应用脑保护装置(EPD)24例。结果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11例成功再通,1例近全闭塞者再通失败,术后18d内死亡1例,轻微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2例,轻微出血性脑卒中1例。支架植入术50例中2例出现轻度脑卒中,颈动脉窦反应14例,高灌注综合征2例,延迟性脑出血1例,半球梗死死亡1例。应用脑保护装置24例,未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 CEA和CAS皆为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在应用EPD下,CAS必将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更加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在治疗颈动脉狭窄中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根据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对156例162侧颅外颈动脉狭窄病人采取CEA治疗,分析其治疗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CEA术后过度灌注综合征发生率为4.3%,脑卒中发生率为1.9%.结论 CEA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对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重度颈动脉狭窄行CEA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均为症状性狭窄,伴有溃疡斑块。结果 9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术中荧光造影均显示狭窄明显解除,血流通畅,术中阻断时间为20~30 min;术后有并发症,其中颈部切口周围轻度肿胀青紫5例,血肿形成3例,声音嘶哑4例,耳后皮肤麻木5例,同侧症状性脑梗死1例,无症状性脑梗死3例,过度灌注脑出血1例,局部血栓导致颈动脉闭塞2例,无严重致残及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30个月,再狭窄3例,1例行球囊扩张术,其他2例继续随访中。结论 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的、有效的、可靠的手术方式,也是唯一可以达到去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能完全重建正常管腔和血流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15%~20%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血管狭窄及闭塞所致。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切除硬化斑块是目前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流手段^[1],有助于恢复颈动脉血流,降低脑卒中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MEDLIN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知识基础没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2008年发表的关于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文献共计426篇,最终纳入11篇,进行Meta分析.结果 11篇文献共纳入3267例患者,其中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组1637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1630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显示,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组患者手术后30 d脑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高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RR=1.300,95%CI:1.010~1.680,P=0.040);脑神经损伤发生率低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RR=0.090,95%CI:0.040~0.220,P=0.000);两组患者手术后30 d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60,95%CI:0.310~1.370,P=0.260).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手术后30d脑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300,95%CI:0.880~1.920,P=0.180);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组患者手术后30d脑神经损伤发生率低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RR=0.110,95%CI:0.040~0.290,P=0.000);两组患者手术后1年脑卒中发牛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50,95%CI:0.590~1.890,P=0.860).结论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仍足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法.除脑神经损伤发生率降低外,尚无循证医学证据显示颈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优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由于所纳入的部分研究存在异质性,应谨慎对待本研究的结果.正在进行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为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更佳的循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6.
<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的血管狭窄及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被证实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有效方法。2012年3月至7月,我科对1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施行颈动膜内膜剥脱术,术后疗效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7例;年龄46~72岁,平均58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95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60%)患者,随机分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CEA组,97例),颈动脉支架组(CAS组,98例).CEA组在全麻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S组采用自膨式镍钛合金支架治疗.分别评价两组术中、术后7d、30 d和90 d内终点事件发生率(卒中/死亡)及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术中、术后7d、术后30 d及90d行颈动脉超声,头颅CT/MRI、NIHSS评分.结果 CAS组术后7d内死亡1例,卒中2例,发生率3.1%.CEA组术后7d死亡1例,2例卒中,发生率为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7 d CEA组术后并发脑神经损伤较CAS组高(P<0.05),卒中/死亡、急性颈动脉闭塞、高灌注综合征、局部血肿形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S组与CEA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均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30 d、90 d两组头颅CT/M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及CEA在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预防卒中复发方面具有相似的近期效果,但其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标准式与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方法 总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0侧,标准术式25侧,外翻术式65侧,分析两种术式的特点,评价其应用价值及疗效.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动脉阻断时间为:标准式为13.4 -48.2 min,外翻式为14.5 - 31.2 min.术后患者均复查颅颈CTA,必要时复查颅脑CT,显示手术侧颈动脉形态正常.采用标准式中2例2侧术后出现术侧脑梗死灶,另有2例2侧术后11个月出现吻合口区域粥样斑块形成、再狭窄;外翻式中1例1侧术后14个月出现再狭窄;8例8侧颈内动脉狭窄伴扭曲者采用外翻式后扭曲消失.结论 标准式及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以有效地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脑卒中.两种手术方式各有特点,应根据手术者的习惯、熟练程度以及患者病变、影像、解剖特点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高龄(≥70岁)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安全性。方法共69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121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570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分析两组患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价两种手术方法之安全性。结果术后30 d时,两组患者病死率(0.83%对1.05%,P=1.000)、脑卒中(4.13%对1.93%,P=0.258)和心肌梗死(0.83%对0,P=0.175)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8.26%对1.05%,P=0.000)和脑神经损伤(4.96%对0,P=0.000)发生率高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组,而窦性心动过缓或低血压发生率低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组(0对7.54%,P=0.002)。结论高龄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均有较高的安全性,术前应全面评价患者基础情况,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11.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慎用颈动脉内膜剥离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多中心前瞻性随机试验已经发现,在治疗近期有症状的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方面,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比内科治疗更有效。然而,在无症状患者中进行CEA治疗的几项随机对照试验并不支持对大多数无症状患者实施CEA;同时,无创性筛查在这些患者中的作用仍然不清楚而且存在争论。因此对于无症状的患者使用CEA应当慎重考虑,并积极寻找无症状患者中的高危人群,避免手术给低危人群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2年2月—2017年12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资料、手术前后影像学检查、手术效果、并发症及随访和预后。结果本组患者中,51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术区渗血; 1例患者死于肺部感染,2例患者因并发症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术后随访1~36个月,6例患者手术部位出现轻度再狭窄,经药物治疗效果良好。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单侧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手术前后脑血流量(CBF)变化与围手术期事件,从而为患者选择合理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43例单侧症状性颈动脉中至重度狭窄(>50%)患者,其中24例患者接受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组),1...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为对照,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CEA)和对照组(CAS),记录2组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记录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治疗费用;随访12个月,记录2组包括死亡在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改良Rankin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改良Rankin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但观察组治疗经费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效果良好,术后近期和远期疗效及治疗安全性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当,但颈动脉内膜剥离术费用成本较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式及患者的预后,为长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23例中,2例行标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3例行标准颈动脉内膜切除并血管补片成形术;18例行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其中2例术中同时应用环形内膜切除器行颈总动脉内膜切除。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患者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临床效果显著。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特别是应用环形内膜切除器行颈总动脉内膜切除,可以有效地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血流。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标准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sCEA)中应用Hema涤纶(Dacron)补片对内膜切除后颈动脉成形的影响.方法 山东省聊城市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应用单侧sCEA+补片成形术治疗25例颈内动脉硬化性狭窄(直径<5 mm)患者,单纯sCEA治疗2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疗效.结果 围手术期患者无死亡及脑卒中.sCEA治疗组术后发生一过性脑缺血1例,经治疗后缓解.随访2年,sCEA+补片成形术治疗组患者无颈动脉再狭窄,sCEA治疗组出现2例患者颈内动脉再次狭窄.结论 sCEA中对颈内动脉直径<5mm的患者应用涤纶补片是成功防止CEA术后颈动脉再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近远期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14例有症状的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13例患者进行了3月~5年的随访。每位患者来院复查时行全面神经系统检查及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随访过程中均行DSA检查1次。结果 13例随访病例在随访期间均无中风发生。除2例患者外,其余均无TIAs。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DSA检查发现2例再狭窄,其中1例无症状,另1例有TIAs,予内科保守治疗。结论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方法。多普勒超声检查是首选的有效的无创检查方法。TCD对病变的诊断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内膜显微切除术疗效观察(附2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颈动脉狭窄的手术经验。颈动脉狭窄70%-99%18例,30%~69%6例。均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后长期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结果术后出现舌下神经损伤1例,切口出血1例。随访1~54个月,生存率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术后2年分别为92.3%和0,术后4年分别为79.1%和0。超声检查发现手术侧颈内动脉再狭窄2例,狭窄程度为50%-60%。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颅外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临床指南推荐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手术应该在非致残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2周内进行。研究认为早期手术(比如48 h内)能够有效预防最初几小时内的复发,然而,其手术时机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手术治疗时机进行综述。1颈动脉狭窄病人早期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动脉粥样硬化被视为一种慢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比较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不同经验阶段对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41例接受CEA治疗的颈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依照时间分为初期经验组(57例)和近期经验组(384例),对比两组在卒中和病死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初期经验组和近期经验组术后卒中和病死率分别为12.3%和2.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随着手术量不断增加,手术经验不断积累,CEA术后的卒中和病死率也会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